罗善红 罗彧
(吉安职业技术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0)
大学语文作为许多专业大学生需要去学习的科目,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大部分教育群体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有着一定的误区和错误,这种错误的理解其中主要体现在文本文学的基础上。这种大学语文文本文学单一性结构现象的出现,导致大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浓烈的政治味道。到了20 世纪后期,有一部分的教育人士开始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提出对于文本文学的多元解读理论,这些解读理论有效的改变了对于文本文学解读误区和单一的现象,让大学语文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群体从自身的角度去对文学作品进行内涵上的多元化解读。
每一个国家的语言都具有一定的丰富性、可变性和可塑造性,并且国家的语言特性往往体现在文学作品之中。相比口语化的交流语言,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往往具有十分强大的弹性,其中所蕴含的信息量往往都由专人进行解读和相应的扩展,因此想要真正意义上对文学作品中的文学语言进行解读和剖析,就需要从多个方向多个角度来对文本文学进行研究和解读,这也是为什么需要大学生通过自身的角度去理解文学文本中的内涵。
文学文本的研究往往就离不开文学文本中的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往往可以表达出更多的文化内涵,而词语在文学语言中有着相对重要的地位。词语能够从多方面去对文学语言进行解释,其中就包括本义、引申义、象征义等等。词语的出现能够让读者在对文本语言进行解读的过程中,让读者能够更加地去了解词语当中所存在的内涵,能够将过去中存在的文学意义带入到现实当中进行不同的解读。例如古诗“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落花一词,通过对全诗整体的大概意思理解,可以通过落花一词了解到作者杜甫与李龟年重逢时正是处于花木凋零的暮春时节,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隐喻李龟年从红极一时到沦落街头卖艺的人生转折,最后通过词语达到一语双关的作用。
所以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解析的过程中,多义性的词语能够让学生群体在运动过程中有着更多的解读空间,创造属于自身的词语想象,而且对于一个作品的解释,往往会受到学生主体自身的思想观念、生活经验、文化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影响,所以对于同一个文学作品,往往会出现学生在文化语言中了解出更多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内涵,从而表现出多元化解读的现象,这也是在文学作品教学中需要大力提倡的解读方式。
从近现代的文学作品中可以发现很多美妙的句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语义内涵,例如在老舍的《骆驼祥子》文章中,就有着一句十分经典的佳句“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之家。”这一句往往会引入更多的人去思考其中存在的道理,学生群体同样也会根据这句话去思考三个问题:爱情的基础是什么?只有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爱情才能提升为爱情吗?以及浪漫是富人所专有吗?等等。这些予人思考的问题往往反映了好多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思想观念,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需要对多个角度上去体会句子中所存在的意义。《骆驼祥子》中存在的这一句话,就能够把当下过去中存在的许多辛酸进行浓缩,一句话就能将贫富差异,富人的生活,德育以及穷人的生活等内容都包含进来,感叹人生的真实性和社会的差异性。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义上的存在,让许多作者能够在自身作品当中通过对意象的排列和组合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所处的环境,因此意象的组合和排列往往存在很多逻辑关系,如果不能对其中的逻辑关系进行解答,那么在对意象的解析过程中,就会存在很多的曲解。这种现象体现最多的往往是古诗词曲中,例如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曲中,作者通过多种物景的组合,让整首诗的意境变得十分的模糊,因此每一个人在对该曲进行解析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一样的意境解答,有些是放荡不羁而在外漂泊的无奈,有些是身怀大志而无法得到展现的惆怅,有些只是思念亲人而无法归乡的无奈等等,这些情景都是人们在对曲中的意象进行排列和解析的过程中存在的解读,因此在对古诗词曲和文学作品进行解释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关注其中所具有指向性和确定性的表面现象,而需要去通过多个意象的逻辑关系,考虑到其中所表达的隐藏意境和关系。
我国的古典诗词是文化的瑰宝,因此无数读者在对其中进行解答和遐想的过程中,往往也表现了古诗词曲中存在的大量朦胧的意境,这种手法和意境的出现,让人们通过多元化的解读理论,去展现自身内心当中的那一美丽的古代景色与感情。例如,人们在读到“大漠孤烟直”、“秋水共长天一色”、“路漫漫其修远兮”等等句子,都会在脑海中浮现出属于自己的写意山水画的情景。只有朦胧虚幻的构造方式,才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尽情地去体验自身所想象的场景,这也是古代文学文本意象组合所带来的丰富文学意义。当然古代文学作品在表达出朦胧虚幻的意境的同时,这些意象组合往往也会给学生在解读文本上带来一定的挑战,因此就需要教师群体去通过自身的解读方法,来引导学生去对古代文学进行多元化解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去体验其中的意境,去解读其中的优秀文化内涵。
每一篇优秀文学作品的人物塑造都源于生活,每一位文章中的人物角色都是作者在自身生活中所见的人物描写的真实写照,因此这些人物形象的特征都会表现得十分明显,并且与当时的社会有着更为契合的身份与角度。在鲁迅先生的文章《祝福》中,通过文章人物祥林嫂的形象,就能够了解到当时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于平民百姓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直击灵魂的。在整个文章解读的过程中,祥林嫂在精神上受到传统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影响已经形成了恐惧和惶恐的心态,甚至到文章最后已经表现为精神失常,所以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就曾提到,她在最后甚至对有没有灵魂,有没有下地狱产生怀疑。从祥林嫂这个人物的转变,读者可以通过鲁迅先生的文章进行完整的感受,所以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将自身带入到文本的人物角度去进行擂台上的分析,能够有助于对于整体文本文学的多元化解析。
教师群体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行相应的个性化解读,每一篇文章的文本当中都有可能存在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存在的空白点,而这些空白点就可以使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来对空白点进行探究创造和补充,也可以通过自身的人生经历,从实际生活出发来进行文中的衍生解读,同时教师群体也可以通过对人物时代和环境的了解,然后以不同时代的人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来对作品中的原有形象进行分析,从多个角度去真正了解优秀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每一个文章的人物解析,在大学语文科目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都十分的重要,通过人物的角度去对文本当中的内涵进行解答,才能够真正意义上了解文章作者在当时所处环境中的所产生的情感斗争。学生能够通过对文中角色的带入,来了解文学作品中强大的文学底蕴和人物塑造功底,以及文章中所表达的内涵。
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有着相应的主题,文学文本的主题往往就是通过其中的文学语言体系以及人物的形象来表达的文章主旨,他不仅仅可以展现文章的整体中心思想,也可以表现出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所需要表达出的意图。因此大学语文科目在对文学文本的意义进行解读的过程当中,就需要对文学作品的主题进行阐述和解答,这也是阅读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步骤与环节。
每一个文学作品都是艺术品,所以他们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其中的人物形象和艺术形象都能够表达出当时作者所传达的审美信息,文学类的传统方式,往往都具有一定的象征和暗示特点,这种特点的出现就导致读者需要将眼前的艺术形象进行审美模式的相关解析,所以对于读者就有相应的要求,读者本身就需要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情绪反应的理解和自身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因此想要对文学文本的历史事实做出多义性的解析,就需要去了解其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例如在经典文章《项链》中,该文章的主题就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其中有着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想象,部分读者就认为《项链》本身就是一部悲剧主人公马蒂尔德由于自身强烈的虚荣心遭受了生活的艰辛,最终遭遇不测的历史;也有读者认为《项链》本身就是对于社会中小人物的描写,从小人物头上的灾难来表达出对每一个小人物命运的关怀,其中主要体现的是对于不幸遭遇的同情。所以不同的读者对于相同的文学作品会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并且站在个人的角度上来看,会创造出更多的解析角度,从而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当前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大学语文文本阅读教学将会成为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想要教师群体去对学生进行文章上的解析,就必须通过多元解析理论来对学生进行大学语文上的教育。每一个文学文本都是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蕴,只有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度的解析和表达,才能够了解当中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内涵。因此多元化的解析方式就能够让学生不再单一的去对文学文本进行解析,让学生能够在对大学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着更好的阅读方法,了解优秀文章中存在的多个文化文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