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永廷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一)全面促进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是贯彻立德树人的基本使命和方针政策
高校教育的核心立场是培育什么样的人、怎么培育人、为谁培育人。考验高校各项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立德树人的实施效果。树立价值观、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三者融为一体是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工作,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全面促进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把客观真实的“三观”引导融入体育知识传授和体育技能培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体育课培育人才的核心任务,也是体育教育的职责所在。彻底贯彻立德树人的基本使命和方针政策,决定着当代青年能否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不能变,决定着能否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贯彻立德树人基本使命和方针政策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让所有高校、全体体育教师、全部体育课程都担当起育人责任,坚守教师职责、做好本职工作,让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相辅相成,把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融合,发挥共同功效,建立全体全程全面的三全育人的方针政策。
(二)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是全盘提升人才培育质量的关键使命
高校的人才培育是把育人和育才相融合的过程。建立全方位的人才培育体系,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于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的始终,一定要抓住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把体育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者有机结合。要巩固人才培育的核心地位,要建立全方位人才培育体系,逐步完善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方针政策、教学方针政策和内容系统。高校的一把手要重点抓人才培育工作,全面完善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要结合人才培养方向和毕业所服务行业发展的需求,结合学校的长远发展和人才培育目标,逐步建立课程完整、师资雄厚的体育课“课程思政”体系。一定要把体育教育教学看成最核心最基础的工作,不断探讨体育课程和教学方式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使学生经过不断学习,能够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了解世界真理。为祖国和社会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当代人才。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在全国各高校不断推广,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观念达成共识,逐步健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机制,逐步提升体育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能力,逐步提升高校体育课立德树人的效果。
(一)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以树立理想信念。以爱国主义教育、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集体为核心,以政治认可、胸怀祖国、传承文化、宪法思想、法治意识、品德素养等优秀课程思政内容为基础,不断推进体育特色教育、体育传统教育、体育核心价值观教育、体育强国教育、奥运精神教育等。
(二)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主要是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素养、文化素质、工匠精神、法治意识、祖国安全认知和辨别能力。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传播正确理想信念、广播爱国主义思想、完善道德素养、增进学识见识、培育工匠精神,提高学生全面素养。培育有特色的体育课程,让学生在锻炼中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加强体育锻炼、完善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品质,让体育课教学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念、磨炼性情、润泽心田、鼓励创造创新能力。
(三)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依据各专业的特点及优势。不断探索各专业的育人目标,不断发现专业知识体系中包含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精神元素,不断挖掘体育育人的内涵和广度,增进体育课程的知识性、时代性和引导性,让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逐步完善。
(四)体育各专业课程是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基础。要不断整理体育课教学内容,根据各专业的特点、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不断发现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有效地加入课程教学,做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效。
(五)加强体育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要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思想,建立起良好的师德师风形象,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逐步提高体育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能力。四、将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融入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体育课课程规划、教学设计、教学大纲和教案撰写要充分体现思政元素,把高校“课程思政”贯彻到体育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改、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的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教授、教学讨论、课外锻炼、校内、外体育赛事、运动队管理等各方面。充分引用好“马列工程”重点教材,把“马列工程”教材内容融入人才培育方案、教案课件、考试等环节。改进课堂教学形式,把现代信息技术贯穿到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教学中,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不断思考。逐步健全高校体育课课堂教学组织模式,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融入体育课课堂教学的力度。
(一)逐步提高体育教师的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能力
促进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教师是枢纽。引导全体教师不断加强育人认识,摸索育人方向,提高育人本领,保证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有效实施、收到成效。强化体育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培训,建设优质资源交流模式,帮助各地高校创建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共享平台,按区域、专业开展经验交流、教学培训、教学观摩等项目,体育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积极主动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和借鉴各区域、各层次、各类型高校优质资源。积极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等思政专业课程。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应用思想政治专业知识,逐步提高体育教师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能力。把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内容有效地融入体育教师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教学能力建设中。发挥教研室、专业组等教学集体的力量,打造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集体教研制度。逐步推进思政教师与体育教师相互探讨教研教学工作。
(二)完善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估系统和激励制度
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评估的重要目标是人才培育效果。完善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质量评估系统和激励制度,各高校要充分发挥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评议组、学历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等组织的作用,逐步完善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评估标准。把考核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到日常工作中。把教师参与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力度和教学成绩,作为教师考查评估、岗位评聘、评优评先、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把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成果作为学期或学年表彰奖励的依据,对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优秀团队和个人逐步加大奖励力度。
(三)加强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
高校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能否持续开展的前提,教育部和各高校相关负责部门要高度重视。教育部加大顶层规划,各高校逐步推进,持续提升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效果。高效规划部门要尊重教育培育规律,设计符合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有效的条件保障和组织实施,不断提高教师参与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积极性。
1.强化组织领导。教育部设置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协调小组,统筹制定宏观政策,指导地方、高校落实工作;构建高校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在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给出意见和建议。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加大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力度,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计划,加大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督导检查力度。各高校要建立党委领导小组、党政协同合作、教务部门带头、有关部门协助、院系落实、创建特色鲜明的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局面。
2.加大条件保障。各高校相关负责部门要规划落实好配套政策,统筹好人力财力。各高校相关负责部门要利用好教育资金和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保障高校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顺利实施。各高校相关负责部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不断优化高校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环境。地方高校依据自身建设规划,统筹各种资源,持续对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支持。
3.开拓示范引导。根据高校层次、学科专业、类型课程的不同,连续不断的树典型、立标杆、传播经验,形成规模、规范体系。教育部评选一些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先进学校、教学团队和个人。建设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科研体系,推进建设国家、省级、地方多层次示范项目,各地教育部门要不断推荐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优秀经验和实践方法,在全国逐步开展体育课“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