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嘉伟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北区第六初级中学,广西 贵港 537110)
好的身体素质也是学习的本钱,而初中生拥有一副强壮的体魄,就能支撑一颗聪明的大脑,由此可知,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已迫在眉睫。而现阶段初中体育教学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其中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是导致初中体育课堂质量不高的主因。因此,提升初中体育教学方式成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不仅需要考虑学生的学情、性格、身体素质等基本因素,还需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做到教学有趣味性、针对性、方向性,才能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
初中体育课程与小学体育课程差别较大,由身体锻炼走向体能提升,重在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理念。但是现阶段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学质量不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不高是由于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对教学器材及资源的分配不合理,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体育锻炼的兴趣;二是教学方式落后:大部分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沿袭“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教动作,学生学习,大部分学生的动作均不标准,教师未采取模范示范的方式,也未改善教学方式、注入新的教学理念,致使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难以提升;三是课堂目标不突出: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并未突出教学重难点,也未在教学之前制定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过于散漫、凌乱,达不到预期目标;四是未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体育教学与其他文化课教育一样,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可能体现在身体素质差异、专业技能差异等方面,教师不重视学生差异性,会导致教学内容千篇一律,难以凸显教学成绩,尤其是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极有可能被埋没。除了以上问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不高还与体育精神有关,体育教师忽视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就难以体现体育教学的优势,也不能真正将体育项目深入人心。
体育教学质量提升需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需根据学情和本校实际情况,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最终确定优质的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进度适当安排教学内容。课前准备好包括学生准备和教学资源分配、教学器材利用等方面的内容,学生课前需做适量的运动,如活动手脚、原地踏步、慢走等课前活动,确保学生的运动量逐步增加,以免出现肌肉损伤或运动过量;教学资源合理分配和教学器材合理利用,都是课前准备的内容,教师需充分、合理利用场地,做到教学资源不浪费,实现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初中生最大的潜能[1]。
差异性是初中生最直接的表现,因为初中生正处于模仿、叛逆、性格养成阶段,初中体育教师需要正视学生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只是体现在体能方面,还体现在性别、身体素质、家庭环境、年级等多方面。因此,初中体育课程教学需要有针对性,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素质,制定有差异性的教学内容;制定的总体教学目标,也需要根据学情进行调整,为学生选择适合的体育项目,挖掘学生体育项目中的优势,为其提供良好的体育训练平台[2]。根据学生的爱好、体能等制定课堂标准,对于体弱多病或身材矮小的特殊群体,需相对降低标准,促使其能有效完成课堂任务[3]。
游戏教学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法宝,初中生好奇心重,也喜欢玩游戏,通过游戏教学法,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根据课程内容设置与之相关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合作与竞争,可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4]。游戏教学法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维持秩序,并把握游戏尺度,引导学生公平、公正地开展游戏,对于胜利方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诫其保持不骄不躁的心态;对于失败方则既是安慰,鼓励其调整心态、吸取教训、力争上游[5]。游戏教学法虽好,却不能一味沉溺于游戏之中,游戏只能作为课前热身活动,只是一个激发学生运动动力的手段。
示范教学是体育课程中最直观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慢示范步伐,简化示范步骤,从而呈现出最佳的示范效果。在实践中需要将示范教学、问题探究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根据课程任务适当调整示范内容,让学生全面认识示范动作,在分解示范中,注意细节的观察和反思,促使学生快速记忆和掌握示范动作,同时示范过后教师需要一一观察学生动作是否标准,对于动作不标准的同学,需要反复示范纠错[6]。另外,示范教学中,教师也需借取“榜样”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几个优生,让优生给其他学生做示范,教师进到队伍中纠正学生错误动作,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还可采取增加竞赛项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要教会学生比赛规则,并灌输其正确的体育精神,便可根据场地、课程计划,一周至少举办一次竞赛项目,让学生能充分参与到体育教学中。增加体育竞赛项目需要注意三点要求:一是竞赛项目需符合初中生的体能,如举办足球、篮球、乒乓球比赛,八百米赛跑和举重比赛等,难度系数降低,否则过犹不及;二是竞赛项目举办次数不宜过多,否则学生会失去兴趣,得不偿失;三是竞赛项目需兼顾全班同学,至少每半学期每位同学能参加2—3 个比赛项目中,女生比较喜欢打羽毛球、跳绳、接力棒等趣味性浓的竞赛项目。体育竞赛项目举办过程中,需要告知参与者竞赛精神,如“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团结就是力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等,锻炼其坚毅、团结合作的品质。
初中体育教学方式的提升,对体育教学质量最直观的影响便是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教学方式的优化与改革,能摒弃传统的刻板教学方式,给课堂注入新鲜活力,初中学生练习体育项目更有激情,课堂效率提升较快,学生掌握的动作、知识、技巧更多,也更熟练,无形之中便能提升课堂质量[7]。同时新颖的教学方式也能带给学生新鲜感,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对于教学质量提升有益。
当代初中生大多娇生惯养,不能吃苦,也害怕吃苦,对于其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而初中体育教学方式的提升,对体育教学质量的另一个影响便是激发学生课外活动的参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体会到体育课堂的兴趣后,便会在课堂上积极认真学习,课后也会养成较好的运动习惯,甚至能开发学生运动天赋,挖掘运动人才,也有利于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8]。同时初中生的学习压力大,通过体育课堂学习,能引导学生以运动的方式发泄内心的抑郁之气,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有利。
俗话说:良好的体魄便是成功了一半。这就意味着提高初中生体能,能为文化课程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也是文化课程学习的保障,因此,初中生的体能训练需逐渐提上日程,初中体育教学方式的提升,对体育教学质量的最大影响便是锻炼学生的体能,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初中生体能训练需要在教师科学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体能锻炼能锻造学生坚强不屈的人格,也能提高其身体素质,对于文化课程的学习也是有益无害。同时体能加强,对于学生的性格健全和养成也有莫大的好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9]。
文化课堂提出“终身学习”理念,体育课堂相应的也有“长期发展”理念,从学生长远来看,提升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项目的乐趣,树立健康、积极的体育精神,还能获取较好的运动技能,实现身心愉悦发展[10]。同时,由于初中生正是身体成长、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体育课堂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敢拼搏、积极向上等精神,能让学生终身受益[11]。长期发展是中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不自觉融入的思想,改变初中体育教学方式,提升体育课堂质量,能挖掘出学生的体育潜能,如部分同学擅长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一部分同学又喜欢短跑、跳高、单杠等竞技类运动,教师在发现学生特长后,便可鼓励学生持之以恒地锻炼,进而提升运动技能[12]。
现当代初中生教育不局限于学习成绩的提升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两个方面,更注重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养成和坚毅品质的锻造。体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给学生优良品质的养成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吃苦耐劳”“坚强挺拔”“力争上游”“团结合作”等良好品质的养成,离不开体育教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目标制定、鼓励肯定、言语鞭策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肯定,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性格,健全其人格。
综上所述,初中体育教学方式的改变,不但能提升课堂的质量,而且能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健全学生的性格,甚至帮助部分学生养成终身运动的健康理念。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过于单一,难以实现体能训练的目的,新颖、科学的体育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把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认知规律,不断革新老旧的教育理念,渗入“以生为本”“终身锻炼”等积极的体育观念,进而促使体育课堂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