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特殊”孩子站在学校中央
——走近小琪的案例看“医教结合”改革试验项目

2021-11-27 09:36:52范钰唐方萍
魅力中国 2021年23期
关键词:小琪特殊医教

范钰 唐方萍

(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湖南 长沙 410205)

一、案例分析及介绍

小琪是学校启明部二年级一位视多重儿童(视力障碍合并脑瘫、智力发育迟缓),存在严重的学习障碍:定向行走课程学习中——哪怕她站在天天都会去操场位置,但能听到声音的她对教师的拍掌提示声视若罔闻,不能正确辨别方向。一放开她的手,她就会傻傻地呆在原地,一动不动,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双眼紧闭,显出极度恐惧的神情。而对于摸读盲文的学习,不管老师怎样做,如抓住小琪的手去摸凸起的放大点字,还是要她去摸用木块制成的点字教具,还是用玻璃球制成的摸读教具,小琪都毫无反应。

随着特殊教育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重度及多重残障儿童来到了学校,在学校启明部各年级,因为多重障碍问题每个班都有一些不会摸读盲文的孩子,有的虽然会摸,可却不能扎写出盲文点字,还有的视多重孩子甚至无法发出有意识的语音。

二、问题解决策略及过程——建构支持小琪们的生态系统

不过小琪也是幸运的,她接受了抢救性康复实验,是学校2015 年起开展的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医教结合”实验项目。该项目是继学校2011年-2015 年作为教育部“医教结合”实验基地后承担的又一项“医教结合”课题。“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让特殊孩子站在学校的正中央,为特殊孩子提供合适的教育:

(一)高效构建小琪们的课程支持体系

我们以践行国家课程校本化为主题,在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提出“课程.课堂.课题”三课一体的建构思路,先后承担了多个省规划课题推进医教结合实验工作。

1.学前教育阶段打好康复实践攻坚战

一是学前教育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集体康复与言语、语言、听觉、运动、认知、情绪等个别化康复课程统整为“主题活动”。根据课程设置,重新设定月主题。所有课堂采用活动形式进行教学设计,使康复训练回归到常态化、生活化。首先针对性的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估,寻找每个学生的契入点,再整合学生的目标并将其制定进集体教学目标,为每位学生制定IEP,做到一人一案。遵循生态化理念,以一日活动皆课程为理念,注重游戏及操作活动设计,并加重生活活动指导比例,一日活动中的所有生活活动都进课表,并要求撰写教案。

二是由面回到点,推进康复学科的建设:逐渐进行自闭症及视多重两个类别的康复体系,在师资培训、学生评估、训练标准等方面加强建设。在培智小班进行自闭症研究试点,通过生态化课程建设、环境创设等帮助自闭症儿童学会必要的规则。一日活动主干课程安排调整为“集训+小组训+个训”,创设结构化环境主要运用视觉提示法进行教学,引入VB 训练及丹佛游戏。

三是创新家长培训模式提高家长康复技能,不断巩固康复效果。设立了“家长乐园”,每周四下午是固定的活动时间,家长们在这里可以随手翻阅专业书籍,开展读书沙龙活动、同时开展亲子同训课及家庭康复指导大赛等促进家长康复技能的提升。通过家长学校的家长培训活动,“医教结合”的康复教育思想深入家长内心,实现了学校康复与家庭康复的无缝对接。

2.延伸至义务教育阶段做好抢救性康复

随着生源的变化,原本整齐划一的集体教学很难适应每个学生的个性需求,分层教学也难以解决他们的特殊需求。为了给这些孩子提供专业支持,学校将康复课程向义务教育低年级段延伸。

首先调整课程设置,低年级增设综合康复课,如启明部1-3 年级增设综合康复课(涵盖物理、作业治疗和认知、心理、视觉等康复及感知觉补偿等),学校储备并培养学科教师进行专业转型开展康复,同时全员进行学科康复的尝试。启智部成立了低年级康复小组,设置言语康复、精细动作、奥尔夫音乐治疗三类小组训练课程,选派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教师承担训练任务,同时为脑瘫儿童进行个别化运动康复训练。

二是逐步规范康复内容,积极开发积累康复游戏活动案例,同时加强对家长教育能力的培训,既是对学科课程一种有效的补偿又促进了特殊需求孩子不同程度的进步。

三是灵活采用康复形式,根据学生特点及课程需要,启明部采取集体综合训练方式;启智部根据最近发展区原则,学生打破常规班级采取走班制,以小组训的方式进行康复课程的渗透,让学生选择参加康复小组的训练,较好地缓解了特殊需求学生的不适行为,提高了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

(二)高质打造好小琪们的师资团队

构建了特殊渠道引进+转向培养转型的特殊教育康复师资培养培训模式,学校探索的“3+3+3”即导师——-名师——学科三级工作室及学校——部门——教研(协同、学科)组三级研训组织和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三大教师研训发展平台综合引领学校医教结合康复师资的健康成长:

1.孵化三级工作室:在“自发”组建的专业学习小组中挑选重点学科以成立工作室方式进行推进,聘请全国知名专家担任学科建设导师,定时到校蹲点开展学科研讨活动,孵化一批具有学科驾驭能力的优质师资,如成立学校北京师范大学胡晓毅教授自闭症导师工作室、日本筑波大学裴虹教授导师工作室,同时还针对、沟通交往及综合康复课程建设成立了邓兰听觉语言言语名师工作室和刘亚娟视障康复教育工作室。

2.医院康复临床操作锻炼:选派师资有目的地前往医教结合合作医院康复科进行跟岗实践锻炼,由康复科临床医生指导,提高操作能力同时,找到医教结合的最佳契合点,从而提高了教育康复实效。

3.专业知识系统学习提高:学校广开后续学习培训渠道,推荐老师积极参各种系统的、高端的康复培训学习,如三年六次的运动康复培训、专业蒙台梭利及水疗等培训。保障专业康复师资不断可持续发展动力。

4.校本研训磨练:以主题讲座、个案分享、实践操作指导等形式向全校教师普及康复技能知识,提供专业分享交流平台,使部分专业教师由二传手成长为成长为真正的一传手。

(三)协同搭建小琪们的社会生态系统

医教结合,“医”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了达成实验目标,学校主动与社会专业机构及单位展开医教结协作。

1.实验基地成功挂牌:2015 年年底与儿童医院签订了医教结合实验基地合作协议,并举行了挂牌仪式。双方协定在教师培训、学生入学评估、康复会诊、项目对接等方面广泛开展合作,让教师能正确认识现代医学与康复、教育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深入开展对接活动:全国助残日,我校与湖南省儿童医院对在校的残障学生和送教上门的学生开展大型爱心义诊和康复教育咨询活动。这是学校与医院纵深合作、创建长效帮扶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天,省儿童医院派出十余个科室三十多位专家现场就诊讲座,并面向教师和家长开展专题讲座,五百多名在校学生和五十余名送教上门学生受益。

3.搭建残障儿童走向康复机构的平台:为了让更多的残障儿童享受康复服务,与残联协调,争取残联0——14 岁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计划的支持,由残联向专业康复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提供给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孩子。目前我校有10 余位学生享受到这一政策。

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协作机制及学校、医院、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的协作共同体,构建了推动“医教结合”工作深度融合的网络体系,促进“医教结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实现了医教强强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大力推动长沙地区“送教上门”“随班就读”工作,让学校重度残障儿童平等享受优质特殊教育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持。

三、成效及总结——让更多的小琪们站在学校的正中央

小琪参与了视障儿童抢救性康复实验研究,一周四次从集体班级学科教学中抽离出来去上个别训练课,上课形式由教师根据学生学情和学习需求及学习阶段的以个训和小组训、集训的形式为其提供针对性康复训练,同时加强家校合作,对家长进行理论和实操指导,形成“1+X+Y”的综合康复实践形式。

就这样小琪上了2 年了,这天同样是在定向行走课上——“这里是直行盲道,看能不能找到王老师?”王老师站在学校田径场上,对着盲道那头的小琪一边说着,一边有节奏地拍着手掌。小琪,这个10 岁的女生——虽然已经是二年级的学生了,个头却不及正常7 岁的孩子高。只见小琪边认真地侧着耳朵辨别声音的方向,边把手掌朝下、往前微伸、踩踏着盲道缓缓地向前挪着步子……一步步近了,一段20 米的盲道,小琪却足足走了8 分钟,当触碰到王老师的手的刹那,她一把抓住王老师,开心地笑。

严老师,小琪的语文老师此刻也很开心,她对小琪的康复指导老师王老师说,最近小琪也会主动拿起语文课本开始摸读课文了,还能断断续续地摸出一些盲文字母了,语文集体课上课时也能她在认真地倾听,偶尔也能回答下问题了。小琪正变得越来越好!

自“医教结合”实验开展以来,学校近1 百名孩子享受了更优质的教育康复服务,听觉语言障碍儿童入普率达到70%以上。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期待医教结合让更多的小琪过上尊严而有质量的生活。

猜你喜欢
小琪特殊医教
城市“白夜”
——繁华背后竟是伤害
鸟儿的时髦“发型秀”
草鱼养殖难,“钱”途何在?老渔医教您如何握好“方向盘”,走上高效路
当代水产(2022年6期)2022-06-29 01:12:54
基于医教协同双主体的人才培养策略探索
立足特殊化,巧解数学题
档案见证基层民主在“特殊”选区的首次实践
北京档案(2016年12期)2016-12-27 14:42:49
风铃
小说月刊(2016年5期)2016-05-06 00:27:05
风铃
怎样转化个别“特殊”的幼儿
一次“特殊”的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