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伟华
(北京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心,北京 10002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全球化概念的不断普及,新时代为提高人民的科学素质提供了新的环境和新的条件。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不可避免地导致社会的进步,科技进步的基础是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为了在成为世界强国的道路上开始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需要有效地结合不同的行业和技术。科学技术促进国家发展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充分利用当代新概念,将新媒体时代与科学普及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国家发展。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介绍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促进科学普及。
如今,电视科普节目已不再是简单的电视节目,因为在科学领域向公众提供的信息变得更加广泛和多样,广泛的节目内容为电视科普节目提供了更多的可用资源,科普节目正在逐步成为为大众提供科技服务的综合电视节目,在贴近民生的同时进行科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据统计,科普节目的每月平均收看人数约为27 亿,收视率仅低于排名第二的“新闻网”,在通过互联网进行广告和广播方面,每天约有10亿人观看科普电视节目,这充分反映了社会对电视科普节目的强烈认识,因此,电视节目是使科学普及成为现实的最佳方法。当前,广播公司发布的科普信息根据不同区域中电视科普节目的观看者的数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且服务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必须从不同深度,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科普节目中考虑科学知识,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观众,以提高受众的兴趣和科普普及率。
由于科普内容具有很广泛的题材,可以方便地从各个方向及时选取合适的科普内容,因此,电视节目中心会根据不同的科普信息,制作具有不同内容的针对性的科普节目,当发生重要的科普现象时,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例如,当重大科学事件发生时,及时报道相关科学事件,是大众了解重大科学事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重大意义;再例如,当灾害发生时,及时预测灾害信息,防止扩大灾害的发生,同时分析探讨灾害发生的科学原因、影响和解决对策,从而使群众了解灾难中隐藏的科学知识,以达到信息传播和科普宣传的目的。
作为整合文本、图像和声音的通用媒体,电视可以穿插高科技图像数据(例如卫星云图像),以提供对其创建机制的更深入分析。电视科普节目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并且可以使用三维动画来创建我们无法生动直观地看到的空间形状,而这些手段是广播、报纸、科学手册无法使用的。
电视科普节目每天都有固定的广播时间,电视节目可以与该地区的科普情况相结合,根据季节和科普热点及时广播一些相关的科普节目。系列播放的科普节目,具有循序渐进的教育优势,节目可以从简单的概念入手,使观众了解基本的科学知识,然后以此为基础逐渐深化解释较复杂的科学话题,并引导观众连续观看此节目,以进行信息传播和科普公众宣传。
准确性是科普节目的生命。为了确保节目的准确性,必须反复检查和比较节目的文本、图像、图表和其他方面。在表达某些发明和成就时,应谨慎使用诸如“第一”,“仅”和“大多数”之类的词。每个节目都应包含事实,确切的名称和数字,准确的概念和准确的科学原理,即使是科学家提供的数据也必须反复审查。
科普节目制作的难点在于,它的内容是科学问题,具有天然的“难懂性”,但是科普节目的目的是令观众很容易看懂这些难懂的科学话题,也就是节目要有“易懂性”,而“难懂”与“易懂”之间的距离,就是科普节目时刻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将科普节目制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科学研究阶段,科学家的科学普及阶段和科普节目制作阶段。在科学研究阶段,科学家们使用科学专用技术术语讨论原理和知识,他们的交流更加专业,但大众难以理解。在科学家的科学普及阶段,科学家或者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将这种困难的内容“翻译”为大众可以理解的语言和环境,也就是科学内容的通俗化转化。在第三阶段,是科普节目的制作阶段,在这个阶段,导演要使用生动形象有趣易懂的影视表现方式,把通俗化的科学知识展现出来。
高品质的科普课程必须很有趣。要知道,创建一个节目并不困难,但是要获得积极的效果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过去的科普节目首先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逻辑性[1],但是现在应该更多考虑如何引起观众的兴趣。在融合媒体环境中浏览和接受知识变得更加普遍和分散,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电视节目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考虑如何使观众快速、熟练地在节目中找到可以与自身产生共鸣的点。我们要认识到,如果一个科普节目只追求科学实验的科学严谨,而传播范围很小不能引起观众的注意,那么这个节目的价值就是零。我们应该将科学普及与传播技巧相结合,将抽象的科学原理与具体的表达形式结合在一起,在媒体整合的大环境下实现科学传播,以达到介绍科学、解读科学、普及科学的目的。
科普节目作为一种传统的媒体形式,不同于当前流行的新媒体,它的受众相对稳定,但同时也存在难以扩大覆盖人群的问题。在新媒体快速崛起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电视科普节目的运作方式就显得有些落后,影响力被边缘化。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新媒体虽然势头很猛,但是因为它总体上强调“新”这个词,所以不论是科普节目内容还是受众都不够多,这就为电视科普节目提供了进入和发展的空间。在这种背景下,为了促进科普节目的扎实发展,有必要在整合媒体时代加强节目运作模式的创新。当今的新媒体本身具有广泛的受众,并且这些新媒体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更新颖,更灵活且更有趣。科学节目与这些基于平台的媒体之间的合作可以更好地吸引该节目的受众,并鼓励节目的广泛推广和传播。例如,农业推广节目可以与当前流行的“平台媒体”合作,以便不断扩大范围并增加固定受众。再例如,科学节目可以与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一起使用,在互联网上推送节目,并且将电视节目碎片化、精简化、热点化,以获得电视屏幕之外的影响力,并且实现线上线下的联动,提高节目的实效性。另外,科普节目可以扩大与网络视频媒体的合作和视频投放(如腾讯、优酷、爱奇艺、搜狐……),使观众不仅能够在电视上、还能在互联网上能够根据自己的喜爱、更加灵活自主地随时收看节目,从而扩大科普节目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科普节目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就是灾难应对和急救知识的科普,这类节目我们经常可以在央视公益广告时间和电影院片前广告时看到,其目的就是最大范围地让大众获得这些“救命”知识。这类科普节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必须在不常见的现象到来之前向公众提供预警和预报信息。二是必须将科普信息用于防灾减灾,以减少灾害伤害。这类科普节目是科学界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途径,具有普及性、基础性、非营利性的特点,政府、广播电视台、科技企业有义务针对全社会制作投放这类科普节目。例如,在中小学中,应该针对性地制作投放灾难应急救护知识,在伤害和灾难发生时,师生可以自我保护、互相救助、科学应对,因此,在一些儿童和教育渠道中加强科普知识的宣传尤为重要;再例如,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地震火灾车祸大型活动踩踏等灾害是高发事件,因此,相应的提前预防措施和事后科学应对就非常必要重要,这类的科普知识应该通过多渠道尽量多地覆盖城市人口;再例如,农村可能面临的灾害多发于自然灾害、病虫害,因此,就需要为农村地区制作投放如何预防灾害、应对灾害的科普节目,以帮助农村地区减小此类风险的影响。以上这些具有特定人群针对性的科普内容,除了可以在原有的发布渠道播放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专用APP 进行手机推送,做到尽可能准确地投放。
即使在新媒体时代,内容仍然是媒体行业的王者,因此,在新媒体时代,科学节目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创新节目内容。在这方面,科普节目可以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对用户需求进行智能分析,客观地掌握受众需求,为受众定向推送他们可能感兴趣的内容。例如,科普节目可以基于当下社会感兴趣的科学事件和热点话题,向受众推送相应的节目,从而使科普内容及时满足受众的实际需求,达到精准有效的传播效果。以转基因农作物为例,这个问题涉及很多深奥的农业生物知识,并且与百姓生活、食品安全密切相关,所以一直是大众感兴趣的话题,也是谣言伪科学密集的领域,因此,以此话题切入,进行相关知识领域的讲解和探讨,就很容易抓住受众的兴趣点,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起到宣传科学知识消除谣言和伪科学的作用。现代观众倾向于偏爱简短的视频,因此也可以从“短视频”的角度创建科学节目,并在各种短视频平台上使用。这在促进节目内容的快速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除了固定的受众之外,科学节目还必须增强综合媒体时代年轻听众的吸引力,为此,可以使用娱乐和民间节目内容来扩大受众,例如,央视的《农业博士来了》和《大米之路》等,内容更加随意,栩栩如生,可以满足年轻观众的需求。
在将科普服务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5],科学的普及应借鉴国内外科普服务的成功经验,促进科普科学的普及以适应市场。根据科普行业的发展趋势,科学地表达宣传内容,避免为了引起关注而采用猎奇的手段。为了提高科普的针对性,必须真正了解公众对科普服务的需求,并根据人群的特点安排和广播电视节目。例如,对于学生群体,科普可以多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便学生更好地接受。在农村地区,科普节目应该简单易懂地讲解灾害的原理和规律[6],避免传统封建思想如风水迷信的影响,并确保具体实施各种防灾减灾措施。
在新媒体时代,创新是科学普及节目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在新媒体时代扩大科学普及节目的受众,丰富科学普及节目的内容,优化科学普及节目的传播,科学普及节目需要加强合作与交流。媒体发展的特征随着时间不断发展,从而优化了节目的内容,形式和概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科学普及节目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