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历史主题与中共党史研究的视域拓展*

2021-11-27 22:09陈金龙
教学与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中共党史范式时期

陈金龙

历史主题是历史发展的主脉,历史主线是历史主题的展开。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题是什么,如何概括和表达,学术界的认识和看法并不完全一致。(1)参见沙健孙:《切实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6期;胡大牛:《对中共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和本质的认识》,《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1年第4期;王真:《论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主题和主线的革命性与科学性》,《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陈金龙:《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主线》,《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21年第3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七一’重要讲话”)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主题的高度凝练和集中概括,为中共党史研究的视域拓展提供了坐标和参照,成为深化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契机。

一、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宏观把握的坐标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分四个时期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实践特征、历史成就、历史贡献进行了概括,从九个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联,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宏观把握提供了坐标和指引。

中国共产党历史分期,通常划分为建党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这一历史分期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有利于从中观层面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脉络,呈现不同时期的历史事实,把握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宏观划分,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8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的历史视为一个整体,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分为两个时期,凸显了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的地位,有利于从总体上把握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实践特点、历史成就,强化中共党史研究的整体性,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分期提供了参照。四个时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四个时期划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何在,如何把握四个时期的内在关联,需要学术界进一步阐释。对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12页。这是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基本界定,为把握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提供了基本指引。历史的发展具有继承性,四个时期的划分,前后相继的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如何厘定、如何把握,需要学术界深入研究和阐释。同时,历史的影响具有超越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积累、历史经验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影响是什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积累、历史影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作用和影响是什么,也有待学术界具体阐释和说明。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成就,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未能具体展开和论述。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维度来看,四个时期伟大成就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标志是什么,成为中共党史研究需要回答的问题。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成就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的标志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标志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标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类似概括是否合适,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有待进一步探讨。同时,每一时期伟大成就的具体内涵,需要进一步厘定,以客观评价四个时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对四个时期的历史地位进行了阐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这里所说的“社会”是广义的社会,“根本社会条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地位的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5)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党领导一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人民代表大会三大根本制度,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生产资料公有制三大基本制度。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展开,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经济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6)改革开放主要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体制机制进行了相应改革和建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二。同时,我国长期保持社会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社会基础、提供了社会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制度的整体性、协调性和衔接性,主体领域的制度框架已经成熟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党内法规体系日益完善。我国经济总量已突破100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总量上升至17%。全体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日益坚定,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增强。四个时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如何认识和把握,需要更为具体的研究和阐释。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从九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形成了“九个必须”的表达,涉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价值追求、理论指导、道路选择、外部环境、力量来源、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历史经验的方法是什么,概括“九个必须”的依据是什么,“九个必须”的内在逻辑是什么,需要学术界深入研究和诠释。从“九个必须”的内涵和表达来看,习近平总书记总结历史经验的方法论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实践总结历史经验,着眼从宏观上进行总体把握;基于唯物史观总结历史经验,凸显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立场;运用辩证方法总结历史经验,将历史、现实与未来有机结合起来。“九个必须”是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得出的结论,是着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进行的总结,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中国方案。“九个必须”既需要从整体上进行研究,也需要分别进行研究,以历史事实、历史实践支撑历史经验,诠释每个“必须”的实践要求。

中国共产党历史是在世界背景下展开的,在改变中国的同时也影响了世界。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而言,1937年6月,毛泽东在回答美国学者毕森提问时指出:“不应当孤立地看待中国革命。中国革命也是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它虽然有自己的特色,但从根本上说,它与西班牙、法国、美国、英国这些国家人民的奋斗都是类似的。从革命的传统和性质上来说,这些国家的奋斗都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整个世界的进步。”(8)[美]托马斯·亚瑟·毕森:《1937,延安对话》,李彦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第121页。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复兴,都与世界紧密相连,是世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联。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三个深刻改变”包含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世界发展趋势和格局的深刻影响,说明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世界意义。在阐释四个时期的历史成就、历史地位之后,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向世界庄严宣告”说明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并且认为中国共产党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必将载入“人类文明发展史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国际主义情怀。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19年,全世界共有69个国家和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包括中国14亿多人口,总数约为28亿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得世界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1万美元的人口数量翻了将近一番。(10)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第521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累的一些经验,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取向、从国情出发独立选择发展道路、通过改革获得发展动力、善于协调发展中的各种关系、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对于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推进国家现代化具有借鉴意义。将中国共产党历史置于世界背景来分析,这一阐释问题的视野为中共党史研究的视域拓展提供了指引。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联是什么,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什么,对国际社会的贡献是什么,这些问题既有研究的空间,也有阐释的必要。

中共党史研究应以微观为基础,着眼宏观的整体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从宏观层面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行的论述,为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提供了坐标和指引。

二、确立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研究新范式的参照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党史研究形成了“现代化范式”,以区别于长期在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革命史范式”。(11)两种范式从不同侧面呈现中国共产党历史,阐释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规律,各有所长,也带有一定局限性,未能呈现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全部内容。对于两种研究范式关系的处理,学术界大体有三种意见:一是以“现代化范式”取代“革命史范式”;二是用一种范式包纳另一种范式; 三是提倡并存,认为不仅这两种范式可以并存应当并存,而且应该倡导研究范式的多元并存。(12)王炳林等:《中共党史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68、172页。围绕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主题,形成“中华民族复兴史”研究范式,既能统摄“革命史范式”“现代化范式”,又能从整体上呈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凸显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主题。

“中华民族复兴史”研究范式,要求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呈现中国共产党历史演进的脉络,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理论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坐标下来呈现和评价,阐明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史实,使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主题获得具体历史事实的支持。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一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对四个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历史任务、历史动力、历史实践、历史成就、基本特点、基本经验、世界意义应有一个整体把握,以呈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的丰富内涵。比如,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而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脱贫困,以赶上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引领时代。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演进的动力而言,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的责任担当;人民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诉求和期盼;中国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内在规律;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成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特点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分别用“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四个词组,来表达四个时期的特点。类似这些问题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和概括,有待进一步研究。

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中共党史人物研究是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复兴史”研究范式要求研究中共党史人物时,在全面把握其生平、思想的基础上,对其历史评价应增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维度,看历史人物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的关注程度如何,历史人物的思想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考和回答是什么,历史人物的实践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和贡献是什么。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之下评价历史人物,能开阔研究视野,得出新的结论。比如,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辉煌是创造了中华文明,成为东方文明的代表,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终极目标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类文明新形态引领人类文明的进步。新文化运动之后,李大钊已开始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探讨。1918年6—7月,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一文中指出:“中国民族今后之问题,实为复活与否之问题”,“吾人深信吾民族可以复活,可以于世界文明为第二次之大贡献。”(13)《李大钊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5、266页。中华民族要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第二次贡献,就是要创造新的文明形态,以新的文明形态影响世界、引领世界和改变世界。这里已将文明创造与民族复兴联系起来,力求通过文明创造实现民族复兴。1919年元旦,李大钊在《新纪元》一文中指出:“新纪元带来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14)《李大钊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5、266页。,表达了对新文明的向往和期待。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李大钊最早探讨人类文明新形态问题,由此凸显李大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上的地位。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来研究中共党史人物,能发掘以往关注不够的史料和史实,提出新的观点,得出新的结论。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由系列重大事件构成的,这些重大事件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链条,构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的整体。如何看待这些重大事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复兴史”研究范式需要阐释的问题。对于抗日战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地位,学术界已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15)参见张海鹏:《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3期;荣维木:《抗日战争与中华民族复兴论》,《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4期;李君如:《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5年第4期;欧阳淞:《抗日战争胜利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求是》2015年第17期。对于其他重大事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地位,专题的论述较少。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中国的成立、抗美援朝战争、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是什么,缺乏专门和具体研究。基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重新审视这些重大事件,能发现新的史实,得出新的看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6)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5页。究竟如何评价抗美援朝战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地位,需要具体诠释和说明。

中国共产党思想史是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领域,中国共产党思想史形成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主题。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探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过程中认识、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伴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创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力,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坐标;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论形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各自围绕不同主题而展开,这些主题可归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坐标之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如何概括,为中共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取向、奋斗目标、主体力量、道路选择、制度保障、外部条件、党的领导等方面,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概括,是“中华民族复兴史”研究范式应该思考的问题。

“中华民族复兴史”研究范式具有整体性,依据这一范式研究中国共产党历史,能展现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不怕牺牲、理论探索、为民造福、自身建设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是多面相的,不同研究范式应当并存,“中华民族复兴史”研究范式并不排斥“革命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相比较而言,“中华民族复兴史”研究范式更能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流和本质。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主题的延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主题,对于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史主题的确立具有参考意义,中国共产党历史主题可涵盖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史的主题。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主题也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事实上,中国近现代历史是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背景下起步的。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17)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中国近现代史应该如何建构框架、如何书写和叙事,是学术界需要思考的问题。中国近现代历史上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坐标下如何评价,需要重新思考。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书写中国近现代史,将不同历史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的探索、取得的成效、做出的贡献呈现出来,能丰富中国近现代史的内容,再现中国近现代史的另一面相。

西方是先有国家后有政党,对于新中国的成立而言是先有政党后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建设的主导力量。1953年12月,毛泽东在听取卫生部副部长贺诚等人汇报后指出:“党必须领导一切,领导我们的各种工作”,“我们是依靠政治来领导,离开了政治就谈不上领导”。(18)《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205页。党领导一切制度的确立,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在新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在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贫穷落后的东方弱国,发展成为独立自主、巍然屹立于国际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东方大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主题。经历新中国70多年的发展,“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新中国的重大事件、重要决策、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建构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分别是什么,需要新的定位。比如,社会主义改造、联合国席位的恢复、改革开放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是什么,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度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是什么,有深入研究的空间。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但每一制度的具体保障功能又有不同,有待清晰厘定和概括。

改革开放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和旨趣更为明确。党的十三大报告开始使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概念,并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界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20)《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页。,赋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党的十五大报告在诠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内涵时,重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21)《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16页。,表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伴随。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2)《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10页。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诠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改革开放的启动,源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诉求,通过改革开放摆脱中华民族贫穷落后的面貌;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制度保障,奠定了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改革开放铸就的改革开放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和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23)《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721页。,成为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之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改革开放史的主题,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面貌。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相伴随。中国共产党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目的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社会主义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作用是什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意义是什么,需要深入研究和阐释。比如,科学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确立、道路的选择、力量的凝聚发挥了指导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和当代性,使世界社会主义在遭遇重大挫折之后,摆脱了危机,走出了困境,展现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历史的主题。

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史与中国共产党历史有交叉和重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题贯穿其中,从不同侧面衬托中国共产党历史主题,展示中国共产党历史内涵的丰富性,展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图景。

四、结 语

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主题,实际上为中共党史研究提出了系列需要回答和思考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阐释,既可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主题的确立提供学理支撑,确证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主题的科学性、合理性;又可拓展中共党史研究的视域,更新中共党史研究的方法,深化对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史的认识和理解。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后的奋斗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不意味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二者不能简单等同。中共党史学科在从历史层面深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研究的同时,也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回答和解决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比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目标是什么,衡量和评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准和尺度是什么,发展到何种程度和水平才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需要进一步厘定和明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如何创造和满足,有待具体说明和论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以减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阻力和障碍,需要深入阐释和说明。这些问题可从不同学科、不同维度进行研究,中共党史学科基于百年历史来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也许更具解释力和说服力。

提出问题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确立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主题,为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提出了一个重大课题,研究和阐释这一重大课题,是中共党史学科面临的任务和应当担负的责任,也为中共党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创造了条件。

猜你喜欢
中共党史范式时期
张静如对中共党史研究生教育的贡献
法治范式的沟通主义进路
——简评《中国法治的范式研究:沟通主义法范式及其实现》(郭金平)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中的认知范式转移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社长/总编荐书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