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林,李盖启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两个相结合”的重要论断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继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同时,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的独特作用,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的学说,而是开放发展的伟大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9页。辩证唯物主义批判性、革命性的内在特质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然是开放和发展的。马克思明确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4页。自然界和社会是作为过程向前发展的,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在限制与超越的矛盾不断产生和解决过程中持续向前发展的。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人类的理论认识也不可能一步到位。客观事物不断发展变化,实践活动不断发展,人类的认识也不断深化,由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总之,“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3页。
在100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取得伟大成就,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才指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代中国鲜活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等资源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伟大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原创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新征程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时代的呼唤、实践的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新特征新要求,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新矛盾新挑战。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决定了未来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的主题、方向和前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应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回答解决好中国的现实问题,同时,其理论视野也应扩大到回答解决21世纪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上,通过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应当看到,新时代中国已成为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理论高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将极大丰富并引领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主题、研究对象的鲜明变化要求我们既要坚持已有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又要放宽视野,吸收人类文明一切有益成果,提出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这就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思想资源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是在广泛吸收借鉴人类思想文化成果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理论武器。中华民族深厚文化传统中蕴藏着丰富独特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这些文化精华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是延续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十分宝贵的资源。围绕中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深入挖掘中国悠久历史和文化中的思想资源,把其融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逻辑体系,能更好丰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6)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8页。把我国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丰富实践经验和规律系统总结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概念、范畴、表述,在概念基础上完成对认识对象的判断,进而通过逻辑推理形成完整知识体系,能更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能够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做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取得的根本成就,也是中国独特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56页。现实客观条件是国家建立制度、制定战略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但执政党政治立场、价值目标选择和排序不同,其制度安排、使命任务确立、战略规划、政策选择就必定不同,在实践中就表现为不同的发展道路样式。
立场决定态度。人民立场、人民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和鲜明理论品格,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8)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求是》2020年第3期。这些悠久绵长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党选择发展道路时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产生于完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但他们之间有内在契合性。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延续数千年的价值取向相结合,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历史使命、发展目标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党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方法智慧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战略策略,为实现党坚守的价值、信仰、使命任务提供了科学清晰的路径、步骤指南。
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与学习借鉴相结合,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发展,坚持先富带动后富、对口支援帮扶、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倡“不争论不折腾”等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高度重视解决乡村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维护公平正义、实现人人平等,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等;坚持国家间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战略策略、目标任务契合中国客观实际和历史文化特点,发展维护实现了人民利益,赢得了民心民意,深化巩固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又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是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探索形成的,又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开拓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新的征程上,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强烈期盼,中国与世界共同面临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解决这些矛盾风险挑战要求我们在理论、实践、制度上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习近平强调:“我们要在迅速变化的时代中赢得主动,要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赢得胜利,就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62-63页。正是解决这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需要凸显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价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10)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7页。通过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具有时代价值的理念和方法智慧,能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提供更加丰富的思想文化支持,这是在中国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特殊优势,理论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先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强调他们的理论既要同一个国家、民族的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相结合,也要同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条件、思维习惯、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相适应。新的征程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又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成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理论的前提,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有的概念、范畴、话语、知识元素及其背后所包含的深厚内涵已为中国人所熟知和理解。这些知识精华、话语精华能为构建本土化的、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能更好诠释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源自中国古代的概念和话语能诠释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范畴,并使这些概念范畴获得新的内涵和生命力。比如,实事求是,是毛泽东用中国成语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作的高度概括。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批评与自我批评,与时俱进,德才兼备,任人唯贤,以人民为中心、全过程民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所产生的新概念、新话语,为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互动提供合适的话语体系,使其既具有中国风格又为世界理解,准确展示中国形象。
制度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植根中华大地,吸收借鉴人类制度文明有益成果,同中国人的精神特质、具体环境条件相结合,在实践中长期发展、渐进演进、内生性演化形成的。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所积淀的深厚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长土壤,现实条件是这些制度建立的具体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是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立场、价值追求、人民意志的坚强保障。这套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制度保障。坚定制度自信,毫不动摇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同时注重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每一个宏大制度背后都有具体的体制机制支撑和操作细节设计,它们的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完善发展这些具体体制机制、细节设计,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我们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方面,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应注重把握中国历史文化塑造的中国人的精神特质,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11)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4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这些价值共识、精神追求、治国理政智慧经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改造后,可以为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思想资源,为制度高效运转提供精神支撑。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道路制度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历史中,六合同风、四海一家、各民族多元一体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建立大一统国家的思想传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是“天道”。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这一历史悠久的思想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历史发展必然性出发,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民族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国历史上郡县制度、科举制度、监察制度等设计有独特之处,分析这些制度的产生、演化、消亡、机构设置、人员产生及配置、制度背后的精神理念,可从中吸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些经验教训对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有重要启示作用。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力量强大,同时,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人民精神世界极大丰富也是重要条件和衡量指标。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精神生活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悠久历史所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思想智慧和理性思辨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支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1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7页。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2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之间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改造,使其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厚滋养。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需要马克思主义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夯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基础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夯实文化建设根基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当代中国的思想道德建设应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相结合,对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14)《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人民日报》2019年10月28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化经典、历史遗存、文物古迹承载的丰厚道德资源,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的嘉言懿行对当代中国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具有重要价值。例如,“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等。这些极其宝贵的精神品格、价值理念、理想抱负绵延几千年,已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鲜明特质。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应充分挖掘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时代价值的丰厚道德资源,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这些丰厚道德资源加以创新转化,使它们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通,成为新时代中国人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这些新的公民道德能更好地指引、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为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回归,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做出更多贡献。中国人有自己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其中蕴藏的巨大精神力量,能激励全国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价值观是人们基于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形成的是非、好坏、善恶观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循的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第164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独特价值观念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价值资源支持。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古为今用、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陈出新,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凝练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融合了三方面要素而站在人类价值制高点,具有强大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对整合社会意识,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决定社会主义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要素,同时,社会主义文化也是它潜移默化传递给每一个社会成员的重要途径。只有被社会成员共同理解、接受、认同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充分发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作用。文化、道德、核心价值观三个范畴不是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深厚丰富的文化营养和理论支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了更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经过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伟大道路、创造了伟大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发生的伟大社会变革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为拯救民族危亡,各种主义思潮、救国方案轮番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因为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而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百年来,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重学习总结历史、借鉴运用历史经验,创造性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是中华文明的复兴,但这种复兴不是复古,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迎接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解决不断出现的复杂矛盾,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充分运用、总结发扬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积累的伟大智慧,注重从中国大地上探寻解决自己问题的道路和办法。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国情的题中应有之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在当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有两个承载主体,一是典籍及各类文化遗产,二是由每个具体中国人构成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承载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方式是历史和文化塑造的精神特质、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因此,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人,“要了解今天的中国、预测明天的中国,必须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当代中国人的思维,中国政府的治国方略,浸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16)《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264页。应当看到,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并且他们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文化精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消极落后的因素仍然存在并成为前进道路上的无形阻力。例如,特权思想、“家长制”、人治思维、官僚主义、裙带关系等仍然不同程度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也是国情的具体内容。只有从包括消极因素在内的国情出发,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行动路线。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最深沉、最深厚的精神追求。“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17)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3页。把这些理想、深厚精神追求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相结合,能深化我们对中国人民意愿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任务的认识把握,转化融入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任务中,更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这些深厚的精神追求既包括那些在中国历史上已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血脉的价值观念,也包括那些中国古人向往已久却未能实现的美好愿景。例如,“重集体”,“中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同社会”,“国家大一统”,等等。
再次,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刻揭示了各国应立足自己的历史文化,根据自己的客观条件选择符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西方现代化道路不是人类社会唯一选择,人类社会不会终结于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其他既希望加快发展又能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也为破解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了全新选择,它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趋势和格局,具有鲜明世界历史意义。
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进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能为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进步贡献更多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理念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14页。例如,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统则强、分必乱、兼爱非攻、天下为公、世界大同、协和万邦、美美与共、多元包容、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等等。二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延续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毫不动摇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鉴别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坚持革故鼎新、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明获得新的生命力。三是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辨别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时俱进借鉴时代思想精华,才能塑造更具包容性、更具韧性和活力、更有优势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1页。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丰厚滋养,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直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进而引领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是一个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理论创新发展必然为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更多指引。实现二者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一个长期探索过程,不是简单“尊孔读经”,更不是“文化复古”,而是要特别重视挖掘五千年中华文明精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做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