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苗族芦笙舞的影像化传播创新研究

2021-11-27 21:09
山西青年 2021年23期
关键词:芦笙苗族文化

郭 庆

(贵州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

一、贵州芦笙舞的发展现状

(一)历史背景

我们在考察时发现,芦笙文化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也就是说苗族文化的历史已有几千年的传承。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作为重要见证官的当属“芦笙”,由此可见芦笙之重要,此次研究我们主要是通过苗族文化来深入地了解芦笙以及芦笙舞的影像化传播有哪些新途径。

(二)芦笙与芦笙乐舞

芦笙是由吹管、气斗、声管、簧片、共鸣管等组成的民间音乐,可分为大、中、小、特小四种类型。大芦笙高大,演奏时声音洪亮深沉,中芦笙圆润光滑,而小芦笙明亮细条。苗族人喜欢玩芦笙,每次吹芦笙都要跳舞。芦笙舞的类型分为多种,有用于祭祀的,有专门用于大型节庆活动的,也有用于娱乐的,前者规模庄重,气势恢宏,可用大芦笙来演奏,后者活泼好动,多用小芦笙来演奏。舞蹈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从群舞到双人舞或单人舞。芦笙舞蹈音乐可分为仪式音乐、叙事音乐、歌体音乐和舞蹈音乐。芦笙舞来源于苗族人民的娱乐生活中,反映了其生活形态。

芦笙作为单纯的民族乐器,是芦笙乐舞演出时必不可少的道具,芦笙吹奏配合舞蹈,边吹边奏。由于各地区的习俗不同,在贵州,芦笙的演奏也各有差异。我们在黔东南地区所见到的被当地人称为“踩芦笙”的演出形式,规模宏大,芦笙高大,吹奏时,芦笙队员熟练地进行倒立、翻身、吊起、倒立、爬杆、折叠等高难度动作。一些地区,独舞和双人舞形式的芦笙舞比较普遍,节奏轻快,动作娴熟,引人入胜。还有一些地区,芦笙的规模相对较小,有男的吹奏,有女的跳舞,节奏沉稳缓慢,耐人寻味。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芦笙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广泛流传着。

此外,在苗族青年男女认识过程中,芦笙也是作为重要媒介所必不可少的。风和日丽时,年轻小伙手里拿着一只可爱的芦笙,吹着一首悠扬的情歌,当女孩们听到它时,她们会心领神会,用一首清脆的歌来回应它。这种爱的方式不是外行能理解的,而懂行的人一听便明。所以,芦笙在苗族人眼中是纯洁无瑕的,人人都很珍爱它。

(三)芦笙乐舞在当地的发展情况

苗族地区有专门的“芦笙节”,不同地区芦笙节的时间不同,所表达的含义也各有差别。有的是为了庆祝丰收的喜悦,有的是为了祭祀,还有一些则是流传下来的固定集会,大家聚集在一起,欢快歌舞。

凯里国际芦笙节可谓场面之壮观,是中外芦笙文化交流的盛会,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势必会带动经济的发展和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凯里芦笙节也为芦笙文化的传播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侗族芦笙节是侗族自治州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九月二十七日开始,举行为期一周的活动,在节日中大家穿着传统的服装,男子吹着芦笙,女子随着芦笙乐翩翩起舞。[2]苗族芦笙节多以赛芦笙为主要活动,大家分组演奏,音乐多的吹奏好的一组胜出。舟溪芦笙节是几个地区的总集会,不同地区小规模的芦笙会聚集到一起,场面热闹非常,附近市、县的人都会前来参加。芦笙节不但是庆祝丰收祈求祝福的美好节日,也是青年男女互相吐露心声的时刻,场面异常隆重。除此之外,芦笙节还会斗牛,赛马热闹非凡。

各地举办隆重的芦笙节,可以看出苗族人民对芦笙的信仰。我国将芦笙文化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我们更要对芦笙舞进行传承,让芦笙舞“笙笙不息”。

二、芦笙舞的传播途径

(一)加大“三方”力度,传播芦笙文化

苗族创造了芦笙,每个人都喜欢吹着芦笙跳着舞,苗家人视笙音为苗音。通过此次研究,为了保护芦笙文化,让它做到“笙笙”不息,我们决定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更好地传播芦笙舞。

首先,我们要积极响应“非遗”政策,更好地保护芦笙文化。首先可以号召热爱芦笙文化的志愿者,向当地苗族群众讲解芦笙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让芦笙文化在苗族群众中传播,促进芦笙文化的长远发展。[1]

其次,由于苗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是为了养家糊口,这种情况导致了地区人才缺口较大,不能更好地传承芦笙文化。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觉得可以通过以下的政策来进行改善。举个例子来说,政府可以适当地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通过在地方建立教育机构,完善教育制度,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设置不同的培养方式,来培养对芦笙文化深入研究的人才,改善芦笙演奏场地,创新芦笙舞蹈。

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在校的孩子通过对芦笙文化的学习,了解芦笙文化、感受芦笙文化、进而从心底里真正热爱芦笙文化。教师在对学生传递芦笙文化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芦笙编舞能力的提高,做到芦笙文化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共存。

除了以上两方面的支持,我们在本土也要做好相应的工作。在苗族地区要广泛传播芦笙文化,宣传芦笙文化的品牌效应,通过我们的宣传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芦笙文化,了解芦笙文化,最终出于自身的热爱而研究芦笙文化,将芦笙文化传递出去,走出国门,打造成为国家级品牌。我们可以将芦笙进行后期制作成为手工艺品,吸引旅游人士广泛关注,更好更快地传播芦笙文化。

(二)芦笙舞与新媒体影像化融合进行传播

当然,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芦笙文化的传播当然要与新媒体紧密联系起来。不管是用于我们日常聊天的手机还是电脑,作为新时代的科技产物,它们都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方便。只要我们合理地将这些应用起来,将它们与芦笙舞进行融合,那么芦笙舞的传播将会更加便捷化,更能直观地展示古老而宝贵的芦笙文化,使大众对芦笙乐舞的感知更加亲切和直接。让越来越多的大众来了解芦笙文化,直观形象的感受芦笙文化的魅力,从而使芦笙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通过新媒体影像化传播的优点我们可以了解到,新媒体影像化传播对我们芦笙舞的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来传播芦笙舞,对芦笙舞的传播途径进行创新。

三、芦笙舞影像化传播创新的途径

微信作为我们日常沟通的首选方式,据有关数据统计,腾讯微信月活跃用户高达12.1亿,面对如此有利的人源条件基础我们当然要充分利用起来,这对我们传播芦笙舞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功能,创建芦笙舞官方公众号,在公众号上设置多种功能,首先,可以设置理论板块,这一板块的主要特点是在公众号中投放关于芦笙舞的起源、发展、历史文化这些理论知识,刚接触芦笙文化的群体可以点击这一板块来进行初步入门,而且这一板块的设置对想深入了解芦笙文化的学者也有极大的作用;在理论知识投放基础上我们可以加入视频板块,在这一板块中投放原生的芦笙舞视频,这样大众不仅能了解芦笙舞文化更能直观感受到芦笙舞的魅力;通过推送、转载让更多人了解芦笙舞;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在微信平台设置小程序,小程序主要是通过人机交互的模式,让使用者在不同板块的学习中,通过与智能互动来学习巩固芦笙舞的知识,缓解单一灌输模式所造成的枯燥感。当然,除了微信,我们也可以在QQ,微博这一类型的交流软件中来推行。

其次,可以将芦笙舞制作成特别节目分类投放到各大视频平台,比如爱奇艺,腾讯视频等等,负责人可以与平台管理员协商,平台设置独立的板块做节目特辑,可以做成综艺节目的形式。每一期都可以围绕芦笙文化,芦笙舞的主题,设置游戏环节,比如知识问答的形式,可以让观众在欢乐之余,学习芦笙文化,这也是芦笙舞传播有效的途径。当然每期节目也可以邀请本地芦笙舞传承人现场解说历史,做动作示范,邀请当地芦笙舞队来表演,也可以更好达到传播芦笙舞的效果。当然以纪录片的形式来展示也不失为一种新形式,这种方式能更深入挖掘芦笙文化,让芦笙文化更专业的传播给大众。

此外,当下很流行的短视频剪辑,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起来,进行芦笙舞的传播。快手、抖音作为短视频热门APP,可以为我们芦笙舞的传播提供良好的平台。[3]我们可以通过采风的形式,记录芦笙舞如今的发展情况,通过剪辑留下精致简短的视频,发表在APP上。要确保所剪辑的内容新颖有新意,通过视频的可看性来增加播放量,其次,我们还可以发掘当地芦笙舞传承人中性格活泼的、人际交流广泛的、有想法展现在大众视野中的一些人才,鼓励他们走到镜头面前,通过直播的形式来传播芦笙文化,在直播过程中与大众进行互动,一起交流芦笙舞,将优秀的芦笙文化、芦笙舞介绍给更多观众。

当然,不管是微信传播还是视频网站亦或是短视频剪辑,他们的素材都来源于当地的苗族文化、芦笙文化,这些都是本土文化。苗族本地芦笙文化作为重要介质为影像化创作提供了生活源泉,这些文化都是历史和前人积淀的优秀文明成果,他们共同为新媒体影像化创新注入能量,同时更渗透了苗族的淳朴文化。因此我们在芦笙舞影像化传播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一定的“度”,芦笙文化不能脱离其生存的文化环境而被传播,所以在微信传播、视频传播还有短视频制作的过程中,要避免过度包装,力求“度”中显“特”,充分发挥新媒体对芦笙文化影像化传播的优势。科学推进芦笙文化的影像化传播,需要统筹兼顾,唯其如此,才能促进芦笙文化及其影像化传播生生不息,魅力永续。

猜你喜欢
芦笙苗族文化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岜沙芦笙节
你好,芦笙
谁远谁近?
芦笙恋歌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