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旭
(吉林财经学校,吉林 吉林 132300)
大语文时代,语文学习是开放式的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了媒介和通行证,通过它打开语文世界的大门,在大师经典作品中、文化典籍中和生活中获取更丰富的知识。关于大语文教育的实践,开始于课堂,发扬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才能真正感受到语文知识的博大与深广[1]。阅读,让我们与大师对话,体悟文风文法,写作,让我们学会用自己的笔抒写故事,表达感悟,而当我们带着我们读过的书本和撰写的作品走进实践中,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升华自己,让自己变得有修养、有思想。语文素养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唯有在阅读、写作与生活实践中,才能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正确路径和方法。
阅读的本质是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是一个思考、分析和总结的过程,更是与作者的一次深入对话,文本本身即是对生活与思想的描摹,是生活的浓缩与凝练,文本中的人与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阅读,就是要学会思考并带着自己去发现他们[2]。学会阅读,最终让我们学会热爱生活,这也是大语文时代下,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方式。
接下来,我们走进文本,带着自己的思考,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文章中寻找答案。这时,千万不要做个陌生的聆听者,要学会和作者交朋友,尝试与作者对话,不要有畏首畏尾的想法,即便是文学大师也有平易近人的一面,更何况是在他的作品中,更容易接触到他的内心。
“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作者直抒胸臆,抛出自己的观点,非常有震撼力!如此大胆的观点,让我们眼前一亮。我们可以将这理解为一种写作方法,但更直接的感受是作者带给我们的坦荡和真诚。就如同初见一个陌生的师长,让你丝毫没有拘束感,可以敞开心怀和他尽情地交谈。而接下来的叙述,则更显得平易近人!
“据说,这座用帕罗斯岛产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维纳斯像,是19世纪初叶米洛斯岛的一个农人在无意中发掘出来的,后被法国人购下,搬进了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
“我并不是想在这里玩弄标新立异之说。我说的是我的实际感受。”
每讲述一段关于维纳斯的故事,每一段的描摹和阐述,作者都循循善诱,没有一丝的矫揉造作,似乎在等待着我们的回应,也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当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和,自然也就会放下很多顾虑,自然而然地打开思维的篱杖,勇敢地去思考和想象。
当我们去解读维纳斯的时候,我们也会在生活中去寻找如同维纳斯这样的“残缺之美”,艺术与生活从来都是孪生兄弟,当我们走在特色的主题商业街头,看到各色各样的雕塑——折断的树枝、驼背的老者、满身荆棘的战士等等这些,都是残缺美的直观表达,断臂的维纳斯只有一个,而这种深入人心的艺术表现方式却比比皆是[3]。艺术家们有刻刀再现历史、文化,终极的目的都是为了抒写心中对世界美的赞扬。作为阅读者,我们也是一样,不仅要从经典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锻炼思考能力,还要从生活中寻找镜像去印证自己的思考,可以用笔记录下我们所感所见的一切,如同《米洛斯的维纳斯》这样的作品也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作文和写作,仅差一字,却是不同的概念。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作文,是刻意为之的文章,而写作,则是心随意至的表达。二者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作文,其实是写作的初级阶段,是基本的写作规范与写作方法的运用,是词句用以表情达意、说明事理的铺陈,大语文时代赋予了作文这项技艺更多的意义,也引导我们力争将每一次下笔都变成一次用心的写作。
动笔之前,我们要明白,你所创造的文字矩阵和故事都是对内心思想的表达,如果实在不知道怎么动笔,那就跟随自己的感觉来下笔,准备写作的对象无论是具象的还是直观的,只要有一点能够打动自己,就不妨将这一点作为突破口,更直白地说,就是怎样能感动自己,就怎样动笔。在不背离写作原理和对象本质的前提下,写出自己的开场白,反而非常精彩。如著名思想家恩格斯的名作《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开头,就这样写道: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句看似平淡的叙述,表达了恩格斯对挚友马克思深切的思念和缅怀,其中有浓厚的战友情,没有厚重磅礴的感慨,没有悲痛欲绝的嘶喊,这样的文字真的是从心底流出的,他们彼此深厚的情谊经过几十年的沉淀,早已超越了凡俗的友谊,伙伴离开,送别之语才能这样无暇真切。我们在写作中,也要找到这种感觉,直觉是大脑对世界最真实的回应,我们把这回应化作文字,也许就是最好的表达。
视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角度,是写作能否精彩的重要前提[4]。《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作者恩格斯以历史、人类的视角定义了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度,让人肃然起敬,认识到他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他带来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他的逝世是巨大的损失,是不可挽回的。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合理和恰当的视角,将会赋予文本和故事以无比震撼的力量,也增加了整个文本的力量和价值,使整篇文章显得愈发厚重。
恩格斯之所以能写出如此震撼的作品,源自他于马克思几十年深厚无比的友谊,在科学和思想领域,他们更是深深相知的知己,堪比伯牙子期。正是这样感同身受的经历,让恩格斯可以对马克思作出准确且无可挑剔的评价。对马克思的成就,恩格斯能够如数家珍,这一点是马克思身边的其他友人无法做到的。因此,这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最有发言权的就是恩格斯,最应该去发言的也应该是恩格斯。
从阅读到文本,我们不断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方法,通过对文本的精读和理解,我们认识到要真正地提升语文素养,就要到实践中去,从中汲取营养,学会观察、记录,主动磨练自己,才能真正地获得成长[5]。
世界包罗万象,精彩纷呈,唯独缺少发现它的眼睛。认真观察周围的人、事、物,养成搜集素材的习惯,将课本和经典作品中读到、感受到和学到的知识进行对比,才能清晰地看到,所谓的经典也都是来自生活,来自作者不断地观察与积累,正是从千百个观察到的素材中找到最精彩的那个,才成就了今天我们读到的名篇。作为语文学习者,我们要明白,生活就是一本精彩的语文书,我们要时常翻开它,从中留下自己的足迹,因为每走过一处,你的经历就会增加一点,就会变得更丰富。不要吝啬让自己去经历,只有不断地走出去,才能在生活中真正地发现自己,找到真实的自己,找到成长的源头。
除了学会观察,我们更要学会记录。这里我们所说的记录,不是简单地记下昨天、今天发生的事情,而是一种有价值的记录。比如,我们今天看了一场精彩的电影,那我们不仅仅要在日记本上写下:今天,我看了一场电影,它的名字叫xxx,导演是谁?演员是谁?主要讲了什么故事?还要融入自己对电影的理解,将自己的观点写出来,对电影所表达的主旨,要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主人公的经历,要有自己的看法,对故事的叙述方式,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是倒叙、插叙还是蒙太奇等等。看完这部电影,你要从中找到它所表达的真谛,找到导演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从中,我们发现了哪种身边也存在的人,哪种社会现象,哪种潮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做个影评人,比做一个观众,要更有价值和意义。
懂得观察,精于记录,更要懂得磨砺的意义。因为,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成长的唯一途径。在语文学习领域,我们一直相信身教大于言传,更相信自己的磨练终究会迎来思想的坚韧与升华。带着书本给我们的知识,我们迈开脚步,去身体力行地接触世界。比如,参加一次拓展训练营,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充分打开自己的身体,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磨练意志,获得身心的成长。相信当你拓展归来,你的笔下所记录的这次经历的文字将是最真实、最具真情实感的。去参加一次助残助孤公益活动,在与这些特殊社会群体相处的过程中,感受他们的坚韧品质和不屈服于生活的精神,回过头来再读保尔· 柯察金的故事,相信你对他的认识无疑又增进了一层。这就是为什么很多经典作品少时阅读和中年时阅读有不一样的体会,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因为经过了磨砺,你的素养升华了,相应对文本的感悟也不同了。
大语文时代,从书本到生活,从阅读、写作到实践,是提升语文素养和个人成长的有效途径,我们将从课本中阅读到的经典还原到生活中,就能够获得新的感悟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