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比较文学四十年

2021-11-27 19:07谢逸雯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四川大学比较文学文论

张 叉,谢逸雯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改革开放后,中国比较文学开始自觉,“而四川比较文学也同时焕发出勃勃生机”[1]180,“在中国得到复兴而蓬勃发展”[2]11。曹顺庆、王涛十年前撰文,大体以十年为单位,把改革开放后四川比较文学的发展归纳为四川比较文学的自我觉醒期、四川比较文学成长为中国比较文学一只不可或缺且强有力的生力军时期与世界格局中四川比较文学的形成期三个阶段[3]126。现在,又一个十年过去,四川比较文学完成了第四阶段的发展,进入了成熟期,有必要重新加以总结。鉴于此,这里大致以1979—1988年、1989—1998年、1999—2008年与2009—2018年四个阶段为线索,对新时期四川比较文学四十年的发展作一个简单的综述。

一、第一阶段(1979—1988)

1979—1988年是新时期四川比较文学四十年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四川比较文学的自我觉醒时期。

(一)第一阶段的研究队伍

在第一阶段,国家刚开始改革开放,百废待兴,人才匮乏,四川比较文学的状况也与此相似。从队伍情况来看,一些对比较文学有浓厚兴趣、立志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人士开始积极从事研究工作,逐渐形成了一个研究群体,主要成员有杨武能、曹顺庆、何开四、王锦厚、龚翰熊、陈厚诚、张良春、朱徽、肖明翰等,除了杨武能等少数是较为年长的专家外,其余大多数是一批年纪二三十岁、风华正茂的青年学者。他们手起家,自力更生,力量略显单薄。但是,他们风华正茂,斗志昂扬,焕发出了很大的活力,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他们中最具实力、成就最大的是杨武能,而曹顺庆则初露锋芒,他的中西比较诗学是“四川比较文学最先为国内外所瞩目”[1]182的研究。

(二)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

在第一阶段,四川学者的比较文学论文主要有杨武能发表在《读书》1982年第3期的《歌德与中国现代文学》,《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3期的《歌德在中国》,《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3期的《歌德——“魏玛的孔夫子”》,《人民日报》1982年3月17日的《张闻天论<浮士德>》,《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3期的《歌德——“魏玛的孔夫子”》,《翻译通讯》1985年第10期的《我译<维特>》,《外国文学研究》1987年第2期的《冯至与德语文学》。

曹顺庆发表在《中国比较文学》1984年第1期的《“迷狂说”与“妙悟说”》,《学术月刊》1984年第8期的《论西方现代派文艺表现说与中国古代文艺表现说》,《文艺评论》1985年第1期的《含蓄与朦胧——中西文艺理论比较研究札记》,《江汉论坛》1986年第1期的《质朴平淡与浓烈奇特——中西比较诗学研究札记》、《文艺研究》1986年第4期的《和谐说与文采论》。

其他如龚翰熊发表在《郭沫若研究专刊》1979年第2辑的《郭沫若与外国文学》,王锦厚发表在《山西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的《注意郭沫若的“秘密”》,李保均发表在《文学评论》1980年第1期的《郭沫若泛神论思想探源》,罗钢、陈庄发表在《中国比较文学》1985年1期的《东西方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几点比较研究》,谢真元发表在《西南民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3期的《藏戏与宗教》。

在第一阶段,四川学者的比较文学著作主要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出版曹顺庆编著的《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北京出版社1988年出版他著的《中西比较诗学》与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王世德的《美学新趋势》。

在第一阶段,杨武能的中德文学关系研究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果,他的《歌德与中国现代文学》等成果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和赞赏。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中外学者中最引人瞩目,其《中西比较诗学》引领着中国比较诗学的发展。

二、第二阶段(1989—1998)

1989—1998年是新时期四川比较文学四十年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四川比较文学的逐渐发展时期。

(一)第二阶段的研究队伍

陈厚诚1995年撰文说:“中青年学者中涌现出了杨武能、曹顺庆、何开四、王锦厚、龚翰熊、李敬敏、陈厚诚、张良春、朱徽、王泉根、肖明翰等一批实力相当雄厚的比较文学研究者。”[1]181他这个判断是准确的。在这第二阶段,四川比较文学研究队伍的主力是一批中青年学者。这是一个青黄不接的阶段,资深的研究群体缺失,队伍结构断代,没有形成老中青有机结合的局面。

(二)第二阶段的研究机构

在第二阶段,四川比较文学出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一些比较文学研究的机构开始创立。

1989年5月,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成立,杨明照任名誉会长,季羡林、杨周翰、李达三、周英雄与王润华等世界闻名的比较文学学者任顾问。乐黛云说:“你们四川比较文学学会也是全国的比较文学学会里头最正规的一个,能够按时开会,每次会都开得挺成功,都能提出一些问题。”[4]167她的评价是很客观的。学会成立后,定期举行年会,截至2019年,已成功举办12届。

1992年,四川大学中文系在1982年开始比较文学研究、1984年建立比较文学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文学研究所,在学术发展的方向上着重全球化语境中的比较诗学研究、比较文学与文化批评研究、译介学与中西文学文化关系研究,在从跨文化综合研究的角度对拓展中国比较文学的格局和世界比较文学事业中作出了贡献。

1998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比较文学研究所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主要研究比较诗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所依托于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和文艺学博士点,所长为曹顺庆,学术阵容强大,科研成果卓著。2001年,研究所创办英语学术季刊《比较文学:东方与西方》。

(三)第二阶段的科研立项

在第二阶段,曹顺庆成功申报1996年国家社科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外文学发展比较研究”,支宇成功申报1997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韦勒克文学理论研究”,四川比较文学实现了国家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

(四)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

在第二阶段,四川学者的比较文学论文主要有杨武能发表在《中国比较文学》1989年第1期的《中国读者眼中的歌德和席勒》,《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第4期的《17、18世纪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文化:中国与世界》第5辑的《卫礼贤与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人民日报》1990年2月22日的《卫礼贤——伟大的德意志中国人》,《当代文坛》1990年第1期的《中西诗学对话:现实与前景》,《外国文学评论》1992年第3期的《冯至与德语诗歌》,《中国比较文学》1999年第4期《百年回响歌一曲:<浮士德>在中国之接受》。

曹顺庆发表在《文学评论》1989年第2期的《从总体文学角度认识<文心雕龙>的民族特色和理论价值》,《当代文坛》1990年第1期的《中西诗学对话:现实与前景》,《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第3期的《比较文学发展的反思》,《东方丛刊》1992年第1辑的《中国、印度、欧洲古代伦理思想对其文学理论影响的比较》,《中国比较文学》1995年第1期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基本理论特征及其方法论体系初探》、《中国比较文学》1995年第1期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基本特征初探》,《求是学刊》1995年第5期的《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渊源》,《楚雄师专学报》1995年第4期的《汉文化与各兄弟民族文化交流和比较文学中国学派渊源》、《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1期的《是“泛文化”,还是“跨文化”——世纪之交比较文学研究的战略性转变》,曹顺庆、蒋晓丽发表在《人文杂志》1997年第3期的《中西早期和谐论比较》。

其他如周旋发表在《外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2期的《比较文学危机的原因何在》,伍加伦发表在《郭沫若学刊》1989年第4期发表的《郭沫若与惠特曼》,杨晓明发表在《文艺理论与批评》1989年1期的《英美新批评与中国古典诗学》,傅勇林发表在《中国比较文学》1992年第1期的《意象精神:中国与希腊》,马小朝发表在《文艺研究》1992年第2期的《中西悲剧精神之比较》,徐行言发表在《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第3期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第一声呐喊——<狂人日记>与表现主义艺术方法在新文学中的发轫》。

在第二阶段,四川学者的比较文学著作主要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出版杨武能选编的《席勒与中国》,三联书店1991年出版他的《歌德与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曹顺庆的《比较文学史》,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他编著的《比较文学新开拓》,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他主编的《中外比较文论史》(上古时期),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他著的多卷本《比较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黄维梁、曹顺庆编的《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垦拓》,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王锦厚的《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赵毅衡著的《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漓江出版社1991年出版张良春主编的《国外中国学研究》第1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唐正序、陈厚诚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肖明翰著的《大家族的没落——福克纳和巴金家庭小说比较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朱徽的《中英比较诗艺》。

杨武能选编的《席勒与中国》是中德文学关系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曹顺庆的《比较文论史》孕育着对比较诗学的又一次新的突破。四川学者对中外文学关系进行了大型的综合研究,成绩可观。王锦厚的《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是国内第一本对五四新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作全面综合研究的专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1]185。唐正序、陈厚诚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无论对总体性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研究,还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写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新的实绩”[1]185-186。朱徽的《中英比较诗艺》发扬光大了吴宓开创的“中西诗之比较”研究。曹顺庆主编的《比较文学史》有“大型比较文学学术工程”之誉,他的《中外比较文论史》“标志着中国学人已具有了放眼世界文学,积极参与人类文论发展规律的研究与建构的宽广胸怀,同时也显示了中国比较文学在跨越东西方异质文化的文论研究中所取得的实绩”[5]138,“是对比较诗学的又一次新的突破”[1]182。杨武能的《歌德与中国》是迄今歌德-中国关系研究最全面、最系统的著作,对中西方读者“都能起到振聋振聋发聩的作用”[1]185。皮朝纲、董运庭的《静默的美学》、周裕错的《中国禅宗与诗歌》与王世德的《儒道佛美学的融合——苏轼文艺美学思想研究》涉及到美学、文学与宗教、神话关系,在跨学科研究方面作了大胆探索。在中外作家和文学关系方面,杨武能的中德文学关系研究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曹顺庆两次讨论及中国文论失语的问题,在学界引起了长期、广泛、热烈的讨论。徐行言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第一声呐喊――<狂人日记>与表现主义艺术方法在新文学中的发轫》等系列论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鲁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在第二阶段,四川学者的比较文学教材主要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曹顺庆主编的《东方文论选》,“读此一书,东西兼通。有识有志之士定能‘沉浸浓郁,含英咀华’,融会东西,以东为主,创建出新的文艺理论体系,把中国文艺理论的研究水平,东方的文艺理论的研究水平和世界文艺理论的研究水平,大大地提高一步,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和水平上”[6]243,“不仅给了我们同中国与西方迥异的新材料、新学派、新论点,而且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新思维”[7]50。这是中国第一本东方文论的选集,是国家教委“九五”教材规划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2001年获国家级优秀教材二等奖。

(五)第二阶段的学术刊物

在第二阶段,四川比较文学开始创办学术刊物,这是一个新气象。1989年4月15日,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创办《比较文学报》,这是全国第一份比较文学报纸,截至2018年止,已经出版88期。1994年10月,四川大学文学院与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共同主办学术集刊《中外文化与文论》,截至2018年9月,已出版37辑。

(六)第二阶段的人才培养

四川比较文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是高等院校,可以分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四个层次,所作的工作是可圈可点的。四川大学中文系于1992年开始招收中外文论比较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比较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目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比较诗学、中外文学比较、西方文学思潮与文论、英美文学、俄国文学与东方文学与文论等六个研究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还招收文学人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文学人类学是从文学与民族学两大学科的相关与互动着眼来进行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在比较文学领域乃至整个文学研究领域都具有很大的学理意义和学术贡献,“文学人类学研究改变了原有的学科格局和文论体系,它将代表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一个方向”[8]185。四川大学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开出多门比较文学课程。曹顺庆自1985年起先后开出了“比较文学概论”、“比较诗学”与“中西文论研讨”,陈厚诚自1992年起开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与西方文艺思潮”和“中外现代文学关系专题研讨”,朱徽自1991年起开出了“中英诗艺比较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傅勇林1992年开出了“比较文学”。四川大学文学院于1994年开始招收比较文论博士研究生。

三、第三阶段(1999—2008)

1999—2008年是是新时期四川比较文学四十年发展的第三阶段,是四川比较文学放眼世界的时期。

(一)第三阶段的研究队伍

杨荣2009年总结说:“四川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已经形成一个学术实力雄厚、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在国内领先的学术群体。”[2]11“这个学术群体以四川大学曹顺庆教授为领军人物,在他的周围团结着一批专家学者,四川大学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与研究已成为四川比较文学的核心阵地。”[2]11这较为准确地勾勒了第三阶段的研究队伍的情况。

(二)第三阶段的研究机构

2005年,西南交通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成立比较文学与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余虹为第一任主任,徐行言等继任。中心致力于从比较的视野出发,沟通中西文化与文学,关注当代文学与文化进程。2006年,中心创办学术辑刊《立场》,余虹、徐行言任主编,先后在中央编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巴蜀书社和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3辑。

2005年,四川师范大学成立外国语文研究所,嵇敏任第一任所长,张叉任第二任所长。研究所坚持以学术研究为本的工作宗旨,紧紧围绕科研的工作中心,积极开展各项学术研究活动。2008年,研究所创办学术集刊《外国语文论丛》。

(三)第三阶段的科研立项

第三阶段,四川学者在国家级比较文学科研立项上增长迅猛,主要有曹顺庆的2000-2003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项目“跨文化比较诗学研究”、200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项目“中外文论比较研究”、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研究”、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比较文学学科史”,支宇的200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方文论在中国新时期的话语变异”,胡志红的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生态批评史”。

(四)第三阶段的研究成果

在第三阶段,四川学者的比较文学论文主要有杨武能发表在《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的《歌德与比较文学》、《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第3期的《智者与智者的对话》、《中外文化交流》2004年第2期的《歌德与中国》,曹顺庆发表在《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第3期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国比较文学》2003年第1期的《跨文明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折与建构》、《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的《比较文学学科中的文学变异学研究》、《中外文化与文论》2006年第1期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跨越性”特征与“变异学”的提出》、《中外文化与文论》2006年第1期的《把握世界学术基本动向与学术前沿:跨文明研究》、《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的《论“失语症”》、《中外文化与文论》2008年第1期的《中国学派:比较文学第三阶段学科理论的建构》,张叉发表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的《陶渊明和华兹华斯的“静”中之“动”》,邹涛发表在《中国比较文学》2004年第4期的《为什么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谈文学的他国化》,钟华发表在《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的《比较文学危机及出路之我见》。

在第三阶段,四川学者的比较文学著作主要有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曹顺庆主编的《迈向比较文学新阶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他领衔著的《中外文学跨文化比较》,巴蜀书社2001年出版他领衔著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他主编的《比较文学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他的《迈向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知识出版社2003年出版赵毅衡著的《对岸的诱惑:中西文化交流史人物》,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出版他著的《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巴蜀书社2000年出版王晓路著的《中西诗学对话——英语世界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徐行言、程金城著的《表现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胡志红著的《西方生态批评研究》,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出版支宇著的《新批评:中国后现代性批评话语》,2008年出版尹锡南著的《英国文学中的印度》。其中,《比较文学学》第一次从理论的层面提出、论述了“变异学”的问题,《表现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是国家重点图书。

在第三阶段,四川学者的比较文学教材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曹顺庆主编的《世界文学发展比较史》(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他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徐行言主编的《中西文化比较》。《世界文学发展比较史》注重中外文学发展中横向的互相影响与交流,探讨这种影响所形成的文学发展特征与动力,在比较中研究纵向“通变”与横向发展这两个动力因素的“合力”,总结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比较文学教程》“无论是从高校教材还是学术著作而论,都是值得称道和推荐的著作”[9]175,“基本实现了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一定的自主创新”[10]149。《比较文学教程》已跻身一流教材之列,这是四川比较文学的一大突出成绩。《中西文化比较》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在国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五)第三阶段的科研获奖

第三阶段,四川比较文学主要的科研成果获奖有:尹锡南的《世界文明视野中的泰戈尔》于2005年获得第十一届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胡志红的《西方生态批评研究》于2008年获四川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钟华的《从逍遥游到林中路——海德格尔与庄子诗学思想比较》于2008年获得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徐行言的《中西文化比较》于2008获西南交通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

(六)第三阶段的学术刊物

2001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在比较文学研究所创办英语学术集刊《比较文学:东方与西方》(ComparativeLiterature:EastandWest),曹顺庆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截至2018年9月,已出版28辑。2017年起,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同由英国劳特里奇合作,共同编辑出版《比较文学:东方与西方》。2008年,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文研究所创办学术集刊《外国语文论丛》,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张叉主编,截至2018年,已出版8辑,收入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数据库。

(七)第三阶段的人才培养

2000年,四川大学创办比较文学系。2001年,开始招收比较文学专业本科生。四川省内其它一些高校虽然没有招收比较文学专业的本科生,但是却在中文系为本科生乃至专科生开设了比较文学课程,“比较文学的教学既促进了教师的科研工作和水平的提高,又推动了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和发展,还扩大了比较文学的普及和影响,更主要的是为比较文学研究培养了大批后备人才”[2]11。

四川大学在比较文学硕士研究生人才的培养眼界逐渐放宽,已面向全球招收学生。2004年,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开始招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有中外文学比较、比较诗学、欧美文学三个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还招收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这个研究方向是同比较文学有密切的联系的。2007年,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开始招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下设中外文学比较、中国多民族文学比较、世界文学、文学人类学四个研究方向。

1999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开始招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下设比较诗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二个研究方向。此外,还招收文学人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2年,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招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下设中外文学交流与互动研究、中外诗学比较、欧美文学研究、跨文化传播四个研究方向。2002年,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招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业国际文学关系研究、国际中国文化研究、跨文化与翻译研究三个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3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开始招收比较文学、比较诗学、欧美文学、中外文化与文学四个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08年,在比较文学与比较诗学、欧美文学、中外文化与文学、俄苏文学、当代西方文论、中外文学关系六个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1999年,开始招收比较文学专业博士后学生。

四、第四阶段(2009—2018)

2009—2018年是新时期四川比较文学四十年发展的第四阶段,是四川比较文学的成熟时期。

(一)第四阶段的研究队伍

这一阶段,杨武能、曹顺庆、赵毅衡、何开四、王锦厚、龚翰熊、李敬敏、陈厚诚、张良春、朱徽、李天道、王泉根、肖明翰与嵇敏等新时期第一代研究队伍中的主力成员已经成为资深、影响力很大的比较文学专家,撑起了四川比较文学的几乎整个天空。徐新建、阎嘉、尹锡南、钟华、支宇、胡志红、谢梅、杨荣、杨玉英、王鹏飞、张叉与赵渭绒等中年比较文学学者已经脱颖而出,成为新时期第二代研究队伍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是对四川比较文学队伍的必要补充。董首一、成蕾、庄佩娜、国威、万燚、李泉与杨清等青年老师已经形成第三代的雏形。他们的主要优势是,大多有本科甚至硕士外语专业背景,获得了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拥有比较文学博士甚至博士后学历,接受了比较文学严格的学术训练,基础扎实,潜力巨大。他们中有一些已经崭露头角,比如,董首一在近五年出版了2部比较文学专著,发表6篇CSSCI比较文学文章,主持比较文学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2项、校级1项;成蕾、李泉等已经成功申报国家社科项目。经过长期的努力工作,四川逐渐形成了一支业务过硬的比较文学研究队伍,乐黛云三十年前讲“‘川军’是全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四大方面军之一”[1]181,三十年后讲“强大的比较文学川军”[4]16,提出了“川军”之说,形象而恰当。四川比较文学研究队伍已经形成老中青三代的格局,队伍壮大了。

(二)第四阶段的研究机构

2015年,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推动建立了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比较文学重点研究基地”,这是全国第一个比较文学重点研究基地。基地建立后,建起了专门的网页,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比较文学的研究文章、项目申报、会议通知等信息。基地成立后第一年,便首次启动科研项目申报工作,设立“2016年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项目’”3项,其中,预期成果为论文的2项,专著的1项,已结题。

(三)第四阶段的科研立项

在第四阶段,四川比较文学学者成功申报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出现爆发式增长,形势十分喜人。主要有支宇的2009年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20世纪中国文论的知识场域、合法性与生产机制”,段峰的2010年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文化翻译’与少数民族文学英译研究:基于民族志和翻译学的视角”,杨颖育的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孟子》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研究”,胡志红的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少数族裔生态批评理论研究”,刘颖的201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古代文论英译核心问题研究”,成蕾的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立项《法语世界的孔子形象研究》,李泉的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武侠小说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接受研究”,董首一的2018年国家社科青年项目“英语世界中国古典白话短篇小说学术史研究”。还有一项意义重大的比较文学科研项目是曹顺庆的2012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

(四)第四阶段的研究成果

四川学者在这阶段的论文主要有曹顺庆发表在《中外文化与文论》2009年第1期的《变异学: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重大突破》、《中外文化与文论》2009年第1期的《方法论与变异学》、《东方丛刊》2009年第3期的《异质性与变异性——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7月5日的《变异学确立东西方比较文学合法性》、《中外文化与文论》2015年第2期的《比较文学前沿问题》、《光明日报》2016年8月11日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助推“中国话语”》、《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2018年第2期的《文学理论他国化研究》,杜萍、曹顺庆发表在《中外文化与文论》2014年第1期的《论“跨文化”背景下的变异学研究》,曹顺庆、周娇燕发表在《中外文化与文论》2015年第2期的《中外茅盾研究的比较》,曹顺庆、唐颖发表在《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5年第2期的《论文化与文学的“他国化”》,曹顺庆、李斌发表在《大西南文学论坛》2016年第3辑的《全球化语境中的中西文论对话——德里达解构理论与中国文化》,曹顺庆、韩周琨发表在《中外文化与文论》2016年第1期的《可比性与比较文学学派》,曹顺庆、傅丹阳发表在《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的《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危机和出路》,曹顺庆、秦鹏举在《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2018年第2期的《变异学的中国文化语境与世界差异诗学图景:曹顺庆教授访谈录》,李泉发表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9期的《数字人文的发展源流与数字文学的理论建构》,徐行言发表在首尔2013年《国际比较文学协会第十九届大会论文集》(ProceedingsofXIXthCongressoftheInternationalComparativeLiteratureAssociation)的《儒家人本主义思想和西方人文主义》(“Confucian Human-oriented Thought and Western Humanism”),杨颖育发表在《淡江评论》2011年6月的《未来生态批评:战略开放和可持续性》(“The Future Ecocriticism: Strategic Openness and Sustainability”),王鹏飞发表在捷克《远东》(Dalyve)2015年第1卷的《崎岖的西行之旅:<红楼梦>早期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庄佩娜发表在美国《比较文学与文化》(ComparativeLiteratureandCulture)2017年第4期的《从术语角度看比较文学在中国的重生》 (“Rebirth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rminology”),张叉发表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16年第1期的《比较文学何去何从——苏珊·巴斯奈特访谈录》(“Where i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Going: An Interview with Professor Susan Bassnett”),邹涛发表在美国《比较文学与文化》2017年第5期的《基于问题的变异:在中国讲授多宾斯的<堪萨斯>》(“Problem-based Variations in Teaching Dobyns’s ‘Kansas’ in China”),万燚发表在《比较文学与文化》2017年第5期的(变异学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the Variation Theory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谢梅发表在西班牙《1616年:比较文学年鉴》(1616:AnuariodeLiteraturaComparada)2018第8期的《从传播和变异理论的角度研究中西方海洋文学的演变》(“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Ocean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mmunication and Theory of Variation”)。可以看出,一是曹顺庆提出的变异学理论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价值,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将之应用于比较文学批评了,二是四川比较文学已经开始将眼光投放到海外汉学界的研究了,三是四川比较文学已经走出中国大陆、走向世界了。

四川学者在这阶段的比较文学著作主要有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出版曹顺庆、王南著的《雄浑与沉郁》,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出版支宇的《术语解码:比较美学与艺术批评》,巴蜀书社2010年出版曹顺庆的《比较文学学科史》,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2013年出版他的英文版著作《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TheVariationTheoryofComparativeLiterature),莫斯科俄罗斯联邦伙伴出版印刷有限公司2017年出版了这部著作的俄文版,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朱徽的《中英诗艺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胡志红的译著《实用生态批评》,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胡志红的著作《西方生态批评史》,巴蜀书社2010年出版尹锡南著的《梵语诗学与西方诗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同年出版他的《印度的中国形象》,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张法、张旭春、支宇著的《世界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理论》,巴蜀书社2012年出版赵渭绒的《西方互文性理论对中国的影响》,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董首一的《中西文学性比较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出版支宇的《术语解码:比较美学与艺术批评》,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出版张法、张旭春、支宇的《世界语境中的中国文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吴兴明等人的《比较研究:诗意论与诗言意义》,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杨颖育的《英语世界的<孟子>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王鹏飞的《<红楼梦>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研究》,巴蜀书社2012年出版刘颖的《英语世界〈文心雕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邹涛的《美国华人商文学:跨文明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出版万燚的《美国汉学界的苏轼研究》。《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增强了中国学者在国际比较文学界的话语权,产生了积极的、世界性的影响。2014年,俄文版《中西比较诗学》进入“2014年第一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名单”,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入选中华学术外译项目3种图书之一。

(五)第四阶段的科研获奖

在第四阶段,四川比较文学科研成果获奖的主要情况是:支宇的《新批评:中国后现代性批评话语》2009年获第六届巴蜀文艺奖文艺评论类二等奖,他的《术语解码:比较美学与艺术批评》2011年获四川省第十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曹顺庆的《比较文学学科史》2012年获四川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尹锡南的《英国文学中的印度》2010年获四川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奖三等奖,胡志红的《西方生态批评研究》2009年获四川省第十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2016年获四川省教育厅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017年获四川省第十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他的译著《实用生态批评》2012年获四川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六)第四阶段的学术刊物

2009年,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创办学术集刊《外国语言文学与文化论丛》,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现任主编段峰,已出版13本。同年,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创办学术集刊《华西语文学刊》,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主编傅勇林,已出版15辑,收入中国知网全文收录数据库。同年,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创办中英文双语期刊《中西文化交流学报》(JournalofSino-WesternCommunications),在美国出版,主编陈贻绎、唐均,已经出版10期。

(七)第四阶段的人才培养

2012年,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开始招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同年,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开始招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译介学方向的博士研究生。2018年,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已在比较文学、比较诗学、欧美文学、中外文化与文学、俄苏文学、文学与音乐跨学科研究、中外文学关系七个研究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同年,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建立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点,下设比较文学、外国文论、外国文学经典、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海外传播四个研究方向,2019年开始招收生。2018年,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建立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点,下设英美文学与比较诗学一个研究方向,2019年开始招收生。

五、四川比较文学的特色

经过四十年的努力,新时期四川比较文学研究硕果累累,形成了鲜明的特色。杨武能的中德文学关系研究,曹顺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西方世界的中国文学研究、比较文学变异学研究,赵毅衡的中国对美国现代诗影响研究、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符号学研究,陈厚诚的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模式研究,何开四的钱钟书与比较文学研究,傅勇林的诗学语言学研究,张昌余的酒文化与中国文学研究,徐新建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王晓路的英语世界中国古代文论研究,阎嘉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朱徽的中英诗歌艺术比较研究,尹锡南的印度比较文学研究、梵语诗学与西方诗学比较研究、印度的中国形象研究,肖明翰的福克纳与巴金比较研究,张叉的陶渊明与华兹华斯比较研究、比较文学中外名人访谈研究,诸如此类,各具特色。其中,曹顺庆的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成果丰硕,是四川比较文学研究一个突出的成绩,也是四川比较文学研究的最大特色。

四川比较文学学者运用比较文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闯出了一条新路。罗庆春教授带领西南民族大学一批学者致力于中国多民族文学比较研究,“在比较文学视阈下把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置于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与外国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特别是与境外少数族裔文学如拉美文学、印第安文学、黑人文学、亚洲各国文学等的比较研究,致力于通过对民族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的挖掘、整理和研究,推动中外文化的平等对话,促进世界少数族裔文学之间的交流和共同发展”[2]12-13。

黄维樑于2017年论及四川比较文学时说:“成都可说已成比较文学之都。”[11]65无论从比较文学研究领军人物、比较文学研究队伍、比较文学研究著述、比较文学人才培养方面来讲,还是从比较文学学会、比较文学刊物方面来看,四川的比较文学都很有成绩,这个应该是学界的一个共识,而成都又是四川的学术、文化中心,说“成都可说已成比较文学之都”并没有什么不恰当。四川的比较文学研究有良好的开端、良好的传统,一定能够在将来把研究工作推上一个更新、更高的台阶。

猜你喜欢
四川大学比较文学文论
世纪情怀 历史叙事 学术温度——乔建中二胡文论述评
比较文学视阈下高校英语专业美国文学课混合式教学探讨
许钰灵作品
民族图鉴入馆藏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简析语言习得机制
Poet, Poems and the art of Poetry in Samuel Taylor Coleridge’s Biographia Literaria
从符号修辞四体演进看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