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侠侠,山 华,蒋 丽
(1.陕西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2.陕西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走创新发展之路,关键靠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当今第一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创新人才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回答了创新人才为何重要、需要何种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工作如何开展以及如何依靠创新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根本问题。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是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创新人才工作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在新历史时期的新发展,是我党“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新时代理论产物,具有极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
马克思指出:“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1]而“每个时代的思想理论都是特定时空的产物,都是特定时代人物从事一定社会历史活动的结果。”[2]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品格,回答时代与现实关切,体现着强烈时代性与深刻的现实性相统一的特征。
立足新的历史时期,面对创新人才工作的时代之问,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从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以及现实路径方面给予回答。例如,在面对新时期创新人才队伍是否重要的时代之问时,用“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更加渴求人才”“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才”“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必须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和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这个关键”等重要论述来说明新时代创新人才的重要价值与地位;关于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人才战略与创新驱动战略的现实,习近平提出要更大力度推进“千人计划”与“万人计划”,努力实现更大规模更有成效地培养各级各类人才;面对创新人才的选拔任用问题,明确提出新时期的选人用人标准,真正把想做事、能做事、敢做事、做成事的人凝聚到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来;面对我国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习近平指出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这些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新问题体现了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时代性,而针对这些时代之问给予逐一回答又是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现实性的直接体现。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习近平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3]坚持问题导向首先必须有清醒的问题意识,也就是说要找出问题,并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解决问题。
当出现我国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的现实问题时,习近平指出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的观点;面对高层次人才结构性不足的矛盾时,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以用为本,重点引进现代化建设所需的战略型人才和“两创”领军人才来加快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实现;面对当前创新人才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时,习近平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更为灵活高效的人才管理机制。中央于2016年3月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意见要求加大改革落实工作力度,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开启了全面深化人才制度改革的新阶段;在意识到各类创新人才是我们最缺的人才的现状时,习近平又在创新人才的选用、培育、引进方面做出指示提出目标,指出“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4]要高端引领、突出创新,要“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按照‘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目标要求,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多渠道培养创新型人才,实施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5]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性与明确的目标实践性的内在统一。
习近平早就对党性与人民性两者之间的关系给出论断,他明确提出党性和人民性具有一致性与统一性的观点。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6]习近平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早在1989年《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文中就指出,只要党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心为心,那么党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起千百万大众。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坚定不移的党性与践行宗旨的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中特别强调党管人才原则,凸显了鲜明的党性原则。习近平强调在人才成长中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任的同志很重要。领导很重要的责任就是为人才成长创造环境、创造机会、使他们有用武之地。他还多次指出各级党委要做好创新人才的团结、引领、服务工作,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等方面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天地与舞台,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积极探索创新人才的选、育、用、引的政策,确保创新人才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身优势创造出更多创新成果。这些重要论述都体现了习近平作为党的领导人始终保持坚定的党性。
同时,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的重要论述还强调要创新为民、创新靠民、成果分民。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7]创新人才要坚持以民为本,服务于民,把满足需求同提高能力结合起来,明白“我是谁”、无私创新创造是“为了谁”、在创新创造中要“依靠谁”,创新创造的成果“由谁享”,从而真正在创新实践中做到民在心中、民为后盾、民享成果。激发创新人才活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聪明才智,是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价值追求,从根本上体现了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话语是人们交流最直接、最重要的载体和符号。通过话语不仅能展示个体的思想、立场态度和情感,还能展示一个国家国民整体形象。”[8]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思想内涵深刻,是对我国创新人才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深化,他运用平实亲和的语言承载具有深刻内涵的思想,常用打比方、讲故事、举例子的方式阐述深刻道理。这种简单朴实的表达方式主要包含三方面:一是善于运用打比方的方式,论述形象生动,进一步体现话语亲和力。习近平运用大量形象比喻来阐述观点,提升了思想的说服力。比如把创新人才需要攻克的科技关键领域比喻成“卡脖子的地方”,把创新人才比喻成“千里马”,把创新人才聚集发挥的磅礴之力比喻为“井喷”之势;二是善于举实例,论述贴近日常生活,进一步体现话语朴实性。例如他经常用个人经历来作为例子鼓舞青年创新人才要不断学习、加强实践。他讲述自己在梁家河艰苦的环境中如何“过五关”磨炼意志、如何在四川学习技术建沼气池服务群众、如何在煤油灯下坚持学习等等;三是善于用典,论述引经据典,进一步彰显文化自信。习近平在他关于创新人才的重要论述中十分注重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来提纲挈领,比如,在论述中常常运用“治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济济之士,文王以宁”“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尚贤者,政之本也”“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等古语。这些重要论述不仅展现出习近平的文化底蕴与语言风格,更体现了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丰富思想性与语言平时性的内在统一。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是在中华优秀人才思想的不断滋养下把马克思主义创新人才思想中国化的成果,体现出不忘根本的继承性与与时俱进的发展性的特征。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人才思想的精华。通过对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的梳理,发现他引用与创造性转化儒家、墨家以及法家的优秀传统人才思想的经典频率最高、次数最多,可见他在人才价值、人才选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论述都是继承引用中华优秀传统人才思想精华的,重品性、看能力是儒家人才核心思想,儒家强调在艰苦环境中磨砺成才、在用人上注重以“德”为先的观点为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形成提供充足营养,他提出的创新人才选用标准要“德才兼备”、创新人才培养“不光要靠自身学习还要靠实践锻炼”等等观点都深深植根于儒家人才思想。习近平多次引用《管子·权修》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9]的古文,以此指出创新人才选用要“注重规律、科学培养”;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老祖宗”,新中国成立以来以中国各届领导集体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中国化的进程中,结合创新人才工作实践先后诞生了关于创新人才的论述与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创新人才思想的“谱系”中,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的重要论述在哲学基础、理论主题、基本原理和价值取向上都是一脉相承的。党的八届三中全会后,毛泽东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一支具有知识与技术的人才队伍”,提出“又红又专”的人才标准,强调创造精神培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人才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强调“两个尊重”,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一系列创新人才机制体制的思想。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指出党在各方面工作的创新归根结底有赖于人才的开创性工作,提出“科学技术人员是新的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的观点。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科学人才观,强调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判断国际国内大势,反复强调国家强起来要靠创新,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些关于创新人才的重要论述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理论传统与价值导向,又遵循着中国化的创新人才理论体系的学理脉络。
习近平在地方关于创新人才工作的丰富实践、深邃思考和不断探索,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的重要论述前后存在着以一贯之、深化拓展、不断升华的发展脉络和思想逻辑。例如,在人才的重要性方面,习近平在梁家河就认为要改变贫穷面貌还是因为懂知识的“能人”太少;在正定任县委书记时经过调研指出缺乏人才是影响正定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在2006年浙江省自主创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观点;在2020年9月11日召开的科学家座谈会上又明确指出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在人才引进方面,习近平在正定执政时就制定“人才九条”、发布招贤榜来招贤纳士,在浙江工作时提出“人才引进要有新思路、宽眼界、大举措,这就要有国际眼光,从全国范围、世界范围吸引人才”[10]等等一系列论述,这些论述蕴含的观点经过实践的不断验证与深化,最终在十八大以后在多个场合凝结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核心观点。
中华民族振兴必须靠自己,没有人会恩赐我们一个美好的未来。习近平多次指出我国发展现实并提出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要依靠创新人才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道路的观点,同时还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来越大,开放的中国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这些论述体现了创新人才工作坚持自力更生的民族性与敞开大门的世界性的统一。
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他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11]只有依靠创新人才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理路,才能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2018年9月,习近平在考察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时深刻指出,国际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现实逼着我们靠自己,走自力更生的道路。基于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习近平多次强调“创新人才是创新的根基”,要依靠创新人才“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做别人的技术附庸,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要发扬我国自力更生的传统与精神,把发展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瞄准“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集合国内外创新人才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力争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这些论述都体现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创新信心,通过加大创新人才选用、培育、引进力度、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创新环境来释放创新活力,最终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
同时,习近平关于创新人才重要论述具有宏大的世界格局。他始终积极将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发展紧密联系,并致力于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强调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发愤图强的复兴之梦,也是与世界人民携手共进的共赢之梦,并多次表示中国走自主创新道路并不是闭门造车,不是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而是要汇聚更多更强的创新力量来为世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习近平在2013年3月23日访问俄罗斯时就明确表示,“中国发展壮大,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他还在致二○一四浦江创新论坛的贺信中提出,要“积极主动整合和利用好全球创新资源,从我国现实需求、发展需求出发,有选择、有重点地参加国际大科学装置和科研基地及其中心建设和利用。”[11]他还强调要在创新人才选用方面视野开放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国际国内两个创新人才市场的地域开放。指出要将党内和党外创新人才聚集起来使用,“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的吸才纳才。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充分发挥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作用,培育好我国本土人才同时引进国际人才,更好地发挥海外人才作用。这些重要论述,深刻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本质以及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使命的责任担当,展现出了全球视野与世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