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无锡工业高级技工学校),江苏 无锡 214106
中职学校,是指招收中考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实行分专业进行的分段或者五年一贯制教学的职业教育,为国家各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型的基础人才。职业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中小学和大学,学生在职业学校就读的年龄段从未成年跨度到成年,学生正在经历的叛逆青春期,因此在学生管理方面班主任需要有技巧有耐心有思考。刚入学的学生,年龄小,学习能力薄弱,对专业课很难理解,心理承受能力很差,同时个人的情绪波动大,很容易成为不同方面的“问题学生”。“每一个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虽然这句话具有绝对性和片面性,但是却也能反映出来一定的因果关系。家校协作的表面是班主任老师与家长的合力育人,实质上却是学生与家长的间接沟通,班主任是一座桥梁,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关注、内心世界的倾听和疏解以及有规矩的陪伴过程,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向家长传递学生的心声,帮助家长走进学生心灵,弥补学生的家庭教育,家校共同呵护学生的快乐青春和心理健康的成长。
她是一个来自外地农村务工家庭的独生女,母亲是一名身体上有残疾的精神病人,给不了她母爱和成长道路上应有的引导和关怀,父亲是一名工地的工人,性格粗糙对她疏于引导而过于溺爱,或许觉得是唯一的女儿或许内心有亏欠只会有求必应。中考的落榜对她这个极度自尊的女孩是个莫大的打击,对于职业学校缺乏理解心存偏见,使她无法快速融入学校新生活和专业学习。在我校开展的“人人有社团”活动中,她没有体验过参与的意义就先排斥加入社团;班级集体活动中,她总是形单影只不愿融入;在贫困助学金申请中,班主任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尽管单独私下里叫她填写资助表,她还是选择拒绝;就这样一个极度自尊又极度自卑,心理脆弱的女孩子,在班主任老师的关怀和谈心中总是默默微笑的她,却在课堂中因为与任课老师一个小小的冲突就爆发了。因作业未完成而被老师在课堂批评,她拒绝与老师沟通,倔强地在课堂上自我罚站并大哭。她把老师的严格要求当成自己被针对,感觉在同学面前丢脸,被当众批评的时候有跳楼的冲动,与老师课堂上的小摩擦让她崩溃到歇斯底里地痛哭。在班主任疏导学生心理和与任课老师沟通过程中,在与该生家长沟通,协作解决该事件的过程中,作为桥梁的班主任老师,将从面对心理脆弱的学生和面对“问题学生”家长两个维度,提出针对学生“以分析原因为前提”“以疏解心理为关键”;针对家长“以有效沟通为起点”“以更新观念为重点”“反馈需求引导联结为目的”的新思路,来成为学生的“代言人”,使学生和家长能有效沟通,家长能学会如何才是真正关爱教育孩子,避免缺失孩子的成长,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问题。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对于学生的基本信息及性格特点相比任课老师要了解很多,所以针对心理脆弱的问题学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产生的原因,再针对性地处理。对于“问题学生”班主任需要建立一个学生成长档案,知悉学生的家庭生活背景以及对于学校生活学习的现状。与各科任课老师沟通协调好,无论是学生还是任课老师都可以将问题反馈到班主任这里,由班主任老师出面对双方的需求进行了解并给予反馈处理,避免课堂上“问题学生”的情绪爆发,师生正面冲突产生极度不好的影响及不可把握的后果,甚至产生永久的悲剧和遗憾。
针对个人成长过程中受原生家庭影响很大,从而形成心理极度脆弱、承受力差的学生来说,班主任老师应该通过不同形式的主题团辅课活动,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在事件中该女生自尊、自卑好面子,内心想要申请贫困助学金为家庭分担,却害怕被同班同学看不起甚至担心被嘲笑。班主任老师应该在进行助学金申请之前先召开团辅活动课,使同学们在自我设计的主题活动中树立“正确看待物质贫富,内心富有才是真的富有”的价值观;为了避免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无法融入,班主任老师应该在集体活动中进行巧妙的设计,使每一个学生都是活动中的主角,都是不可或缺的被需要的一份子,使学生们要全员参与才能有效开展活动,学生在慢慢参与融入过程中体会自己的角色和自我价值,形成合作的意识和积极的心态。班主任应该在一件件具体的事情中对学生进行疏解打开学生的心理,而非单纯的说教,这样才会使“问题学生”慢慢变成“正常学生”再到“优秀学生”。
对于“师生课堂冲突”这种会经常性发生在学校的事件,尽管班主任明知道该学生是因为过于自我、心理脆弱才会引发的不必要的冲突,但是面对该学生对课堂任课老师的投诉反馈,作为班主任老师更多的应该是选择先倾听,表示对学生心情的理解和接纳,而不是一味地责备学生和质疑学生的自我承受力,在倾听接纳的过程中,学生会觉得自己被尊重被认可,班主任老师才会打开学生的心结,了解到该学生自我的压力已经很大,而与任课老师的课堂冲突只是情绪爆发的一条导火线,学生在自我怀疑、自我学习压力以及父母的不理解、疏于关怀中,面对小事情反而会彻底地爆发情绪。相反,如果班主任老师并没有先倾听学生和接纳学生,而是先说教和质疑甚至责备批评,就无法从学生口中得知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她产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无法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更加不可能有效地与家长进行家校协作的良好协调。
对于家校协作,要避免老师联系家长的单一方向沟通,避免出现问题消极批评式沟通[1]。在日常教育中,对于学生的良好表现和进步可以和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鼓励家长主动与老师沟通学生教育成长问题,鼓励家长询问学生在校情况,变单一方向沟通为双向互通;对于“问题学生”,教师不要在出现问题才想到家校协作,而应该在日常生活中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将问题提前了解和化解,变“问题学生”为“正常学生”,班主任老师要学会走在问题的前面,将家校协作日常化。
更新观念的主体不光是家长还有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不光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要“多倾听少质疑”,对待“问题学生”不能光说哪些情况属于违反校纪校规不可以做,而是应该多告诉她们可以做些什么更有意义;还要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在家校协作的问题上,教师对比家长来说拥有更专业的教育资源、教育方法和新的教育理念,确实相比家长来说有专业权威的地方,但对于错误的家长教育理念不应一味地指责,而是应该站在平等的角度进行引导和帮助。让家长意识到自己不是被动接受者和受批判者,家庭和学校在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应是双主体、平等互补的地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无法替代,相信每一位家长都会愿意进行家校协作,努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助力。
该事件学生家长对于独生女儿更多的是溺爱不是关爱,对孩子多的是听从不是引导,对于“课堂师生冲突”的事件中,家长的态度是觉得自家小孩受委屈而心疼,把任课老师对于学生的严格要求反而当成苛责孩子,并没有意识到重要的原因是: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缺乏挫折教育和鼓励教育,对女儿的自卑和自尊只是一味地顺从,并没有积极地去引导和激励她。
班主任老师对于家长的观念应该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建议,对于老师的专业建议家长认真思考,但是日常如何引导教育孩子,或许仍然心有余而不知道如何去做,其实家长只需要平时多倾听孩子的心声,每天多询问:你今天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最难过的事情是什么?为什么有这个想法?打算如何做?班主任老师的建议是什么呢?针对孩子的回答站在中立者的角度帮助孩子分析产生原因,以及如何调整自己心态。在家长和学生的互相倾听和沟通中有效地开展家校协作的新思路:老师、学校是学生和家长的桥梁,使家庭教育走入学生心中,也使学生愿意接受父母的帮助,这对于心理脆弱的学生比仅仅学校教育来说或许有更大的意义。
对于事件中基本没有受到家庭教育引导的学生,在职业学校中其实占比很多。在学生的个人学籍信息中,不难发现她们的父母文化程度并不高,忙于为生活奔波,以为给学生物质上的满足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关爱,殊不知学生对于家庭、父母的最基本的陪伴和关注都得不到回复,渐渐地同学们到了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敏感叛逆有个性,孩子更与自己父母无话可说,更有甚者父子关系很陌生很恶劣,本来应该将满腹的心事向最亲近的人诉说,但是孩子们宁愿将内心的想法向热衷倾听和接纳并会给她建议的班主任老师诉说,却对于父母只有沉默。而班主任老师需要做的是孩子的“代言人”,将孩子的想法和不敢不愿跟父母分享的心理反馈到父母耳中,甚至心中。让家长们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少性。引导父母、孩子二者联结,而非隔阂和不知如何给对方真正的关爱。在家长和孩子中间由双方的“代言人”慢慢变成双方的桥梁,当家庭成为孩子的一处心灵归宿地,孩子才会在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中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的阳光学生。
在职业学校的管理中,班主任老师与家长们在沟通的过程中,以及召开家长会的反馈中。大部分学生的家长,对孩子从小的陪伴是缺失的,家长的思想是给孩子好的物质生活,但是却不知道陪伴才是学生最需要也是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因为在陪伴的过程中孩子才会真的向家长们吐露心声,表达最真实的想法,同时家长也才会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和问题,这样家长才能够及时地引导和纠正,家长们在家校协作中才会变被动为主动。
无论是教师对待学生的心理疏解和接纳倾听,还是对待家长的反馈的需求给予引导,达到家校联结,家校协作都是应该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2]。将学校、学生、家庭三者看成平等主体的地位,尊重学生、尊重家长、尊重并运用教育理念去引导亲子关系,教师才能真正聚焦教育最本质最本真的地方,才能够真正提升班主任的专业范儿,才会使家校沟通落到学生成长的实处上,进而通过家校共育,助力学生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国家的各行各业的就业都离不开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们,而培养出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技能型人才,才是国家所需,下一代的青少年才会在父母和学校的协同下更加优秀向上,社会环境和氛围才会更加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