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大学生“佛系”现象的引导策略

2021-11-27 17:41周昌辉
普洱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亚文化佛系话语

周昌辉

1.桂林航天工业学院;2.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航天文化研究中心,广西 桂林 541004

亚文化现象是青年社会情绪和社会心理的反映,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存在着一定差异[1]。自2017年由新世相发布的文章《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开始,“佛系”一词席卷互联网,受到广大青年群体的认同与接纳,越来越多人开始用“佛系”自我标榜,已经成为了一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亚文化类型。“佛系”的本质是随遇而安的随缘心态和随意应对的的消极情绪,对当代青年群体兼具积极和消极影响。为此,高等院校需要在“大思政”的视域下对大学生的“佛系”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对“佛系”亚文化进行同化和引导,消除其对大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实现中的消极影响。

一、“佛系”现象的文化源流

“佛系”最早源于2014年日本杂志《NON·NO》对部分男性群体的概括:他们虽然看起来与常人无疑,但始终将自己的兴趣爱好置于首位,并遵循着自己的方式和步调。他们不愿意在恋爱等事上浪费时间,而是用精神娱乐取代了物质需求和情感需求。这种低物欲、不悲不喜的生活态度,通过网络发酵逐渐成为了一种青年亚文化,在我国中青年群体中广泛传播。“佛系”的生活态度具有以下几点特征:其一,消极应对。期望理论认为,效价和期望值会直接影响个体的行动力。在达成某一目标的过程中,如果目标的效价和期望值不高,会降低其投入精力以实现目标的动力。对于“佛系”青年来说,他们会选择不作为的方式去应对一些实现目标效价和期望值低的问题,而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无论如何都与我无关”的消极心态;其二,一切随缘。当面对一些高投入低回报的问题时,“佛系”青年并不会强求因果,而是选择“放任自流”的态度任结果产生,自嘲一般将结果归咎于“缘分”;其三,游戏人生。“佛系”青年们以戏谑娱乐的态度看待人生,注重精神层面的娱乐而忽视了物质需求,寄希望于通过娱乐的态度来消弭对现实社会的绝望感和迷茫感。

从“佛系”态度产生的背景来看,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在其著作《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中指出,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终身雇佣制的不复存在使得日本青年的工作和消费意愿急剧下降,一个“下流社会”正在逐渐形成。个体对社会结构转变的回应能够体现出个体的社会性格。而“下流”则是指个体的社会性格从向上进发转变为向下滑落。这种趋势会扩大社会中上层与中下层之间的差距,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结构下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书中提出了“结果恶平等”和“机会恶平等”两种概念。可惜的是,三浦展并未提出实现“结果恶平等”与“机会恶平等”平衡的有效策略,可见“佛系”的生活态度实际上是一项严峻的社会问题。

中国社会虽与日本社会不同,但有着颇多的相似之处。人民日报在《也说“佛系青年”》中提到:“无可无不可的‘佛系’一夜风行,其实是击中了现代社会的一个痛点:累。”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所提出的社会原子化理论认为,作为个人和国家之间的重要社会联结机制——中间组织的解体或缺失,会导致个人处于孤独、无序的状态,产生人际关系疏离化、个人与公共社会疏离化和社会规范失灵等问题。虽然如马克斯·韦伯等社会学家意识到了社会共同体对应对社会原子化问题的现实意义,但他们同样也认为社会原子化是社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可逆的历史趋势。日本自泡沫经济后阶级壁垒日渐加固,人们不再幻想小概率的阶级跃升。同样的,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提升了当代青年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但与此同时,阶级固化的趋势逐步消解了努力与成功之间的联系,成功与否愈发取决于家庭环境、出身等自身无法改变的客观因素,导致了个人奋斗的动力被逐步瓦解。为此,越来越多人进入了低物欲的“佛系”状态。他们用互联网带来的低成本精神享乐逐步取代了昂贵的物质需求、情感需求甚至是性需求,就导致了“佛系”青年们看淡一切、随遇而安的心理特征。

二、“佛系”现象的群体心理透视

(一)借助“佛系”心态宣泄压力

“佛系”心态之所以受到青年群体的认同必然有其特殊原因,需要辩证的看待这一问题。虽然从表面上来看,“佛系”青年随遇而安的心理具有消极懈怠的特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佛系”青年面对挑战时,往往不会对结果提出较高的预期,而是预留一定的想象空间。因为会淡然的接受现实,所以更加脚踏实地、不走歪门邪道。他们会勇敢的进行自我解压并面对结果和社会压力,“佛系”的心态形成了自我保护机制,使其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当然,很多人“佛系”的心态源于重复失败和压力下面对挫败感的自我妥协,不得已而用“佛系”的心态来舒缓压力,这也是宣泄压力、治愈心理创伤的一种体现。

(二)焦虑下的自我矮化

“佛系”受青年群体追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完美的契合了当代青年群体在现实社会中所产生的焦虑感和无奈感。他们以本不应该存在于青年群体的消极、怠惰心理看待问题,且迷茫的发展前途使其逐渐失去了奋斗目标和奋斗意愿。“佛系”青年们在与家境优渥的同辈、机遇众多的父辈相互比较时,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而这种落差所产生的焦虑感导致其更愿意做自己喜欢的事,客观上出现了“精致利己主义”的倾向。不可否认的是,家境优越的学生往往能够获取更多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大多数富裕家庭送子女出国留学的问题正是代际复制的最佳佐证。而从父辈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体系的恢复和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使得父辈拥有更好的创业环境、资源与空间。相比较之下,家境普通的青年群体很难不产生“生不逢时”的焦虑感,进而通过自我矮化来排解这种焦虑情绪。

(三)自嘲式的话语策略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为青年群体宣泄内心情绪提供了平台支持。作为基于互联网衍生出的话语符号,“佛系”本身也是青年群体所做出的的自嘲式反抗。青年群体对“佛系”的自我标榜实际上是为抵御社会压力而自我设障,部分“佛系”并非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没有信念,而是因为从客观和主观上都很难实现自我提升,才丧失了自我表达和自我展示的欲望,以自嘲式的话语将真实的自己包装起来,以掩饰痛点和欲望。由此可见,“佛系”的心态是对自身能力问题的自我催眠,同时也是对无法实现理想的自我治愈[2]。

三、“大思政”视域下大学生“佛系”现象的应对措施

“佛系”现象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作为一种消极的青年亚文化,将会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基于“大思政”的视角下探究大学生“佛系”现象的引导措施,从而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大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助力[3]。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的联动

首先,高校需要提高对“佛系”及其他青年亚文化的关注。亚文化能够反馈出特定范围内的社会情绪与社会生态,作为亚文化现象的一种,“佛系”本身是在互联网高度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全新产物,不仅具备强烈的抵抗性特点,还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为此,对于“佛系”现象,需要借助校园的主流、进步文化,对“佛系”亚文化进行收编,从而降低其抵抗性,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在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中,需要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情感模式,将“佛系”话语与思想政治教育宣传紧密结合。在实践层面上,需要鼓励并引导大学生融入到校园文化实践中,使其在实践过程中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

其次,高校需要注重文化立校。为实现社会主流文化与青年亚文化的和解,高校需要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优质文化资源、活动与产品,以满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精神性困境。从文化资源的角度来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高校可以将红色文化作为核心,让大学生在体验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到青年立志、立勇的过程。可以以优秀外来文化作为补充,让大学生在辩证看待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和底气。可以视时尚文化为补给,让学生在创造和体验时尚文化的过程中进行客观的自我审视。从文化活动的角度来看,一方面,高校需要根据地方文化和区域文化,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另一方面,文化活动需要抵制官僚化与形式化的问题,真正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开展学生普遍喜爱的文化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出文化活动的教育价值。从文化产品的角度来看,高校不仅要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还需要加强监督与引导工作,确保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文化消费,从而构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二)加强理想信念根基建设

“佛系”青年自我矮化的心理会导致其模糊奋斗目标、弱化奋斗意志、忽视社会责任。为应对这种自我矮化的心理,高校需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首先,从宏观层面来看,需要形成明确且坚定的信念教育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使学生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提出了对当代青年的要求,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根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国家和地方发展的实际情况展开教育工作。从横向上要让大学生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发展现状、发展困境和发展前景,从纵向上则要让大学生深刻的意识到不同地域的发展差距,使其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结合,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其次,从微观层面上来看,高校需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观、责任观和能力观,通过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出当代青年的奋斗意识与能力意识。针对“佛系”青年自我矮化的问题,需要通过理想信念的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转变懒散随缘的消极思想,通过社会与自我两个层面的职业理想,消弭执业评价标准唯利益论的现状。同时,高校需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推动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革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

为应对以“佛系”为代表的网络话语冲击,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话语革新: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有效性取决于是否直击当代人的内心,能够反馈出其内心深处的焦虑与迷茫。“佛系”亚文化反馈出了当代青年在特殊社会环境下的群体心理与情绪,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紧密结合青年群体特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佛系”青年的交融点,将“佛系”话语转变为“斗战胜佛系”话语体系,培养大学生敢打敢拼、勇于担当的拼搏精神。其次,需要将“佛系”亚文化话语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实现亚文化话语的改编和转型,厘清其中的积极和消极关系,充分发挥其中的积极作用,并避免消极因素对大学生产生的自我矮化等现象。

四、结语

“佛系”最早源自于日本,是在阶级逐渐固化的社会环境下所形成的亚文化潮流,体现出了消极应对、一切随缘、游戏人生的生活态度。中国的社会发展阶段与日本颇为相似,近年来突出的阶级壁垒和社会矛盾问题,使得越来越多青年群体呈现出了“佛系”心态,他们会通过这种心态来排解内心的压力,不至于被挫折所压垮。与此同时,“佛系”心态也是青年在面临生不逢时的焦虑时所呈现出的自我矮化的消极心理。为解决“佛系”亚文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的联动,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强化理想信念根基的建设,并革新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亚文化佛系话语
画与理
Z世代:拒绝内卷,不再佛系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法系妈&佛系爸
别让“佛系”成为你不努力的借口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你为什么抓住“佛系”这根稻草
雷人话语
主持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