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俊人
(广西交通运输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0)
近些年来校园欺凌事件不断发生,这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巨大伤害。由于青少年正处于发育阶段,法制观念淡薄,思想身心均未完全成熟,再加上中职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偏差,失败心理较强,问题相对较多,客观上导致了中职校园欺凌行为的频发。中职学生的群体特征突出,已经明显区别于普高学生,因此在校园欺凌防范工作中应该单独分析研究。
校园欺凌,英文是School bullying,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心理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校园欺凌分为单人、少数人、和多人实施暴力。实施环境多为校园周边、人少僻静处,甚至是明目张胆的在校园公共区域进行欺凌,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1]。
《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对教师、学生的安全教育,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规范化,预防和减少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教师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建立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增强预防和妥善处理事故的能力。《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将防治中小学欺凌和暴力工作落实到具体措施,同时文件中提及要依法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可见,在大力推进依法治校背景下重新审视校园欺凌的防范是有必要的[2]。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校园欺凌的特点和方式也在发生着惊人变化,形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复杂化。从语言欺凌、行为欺凌到现在所谓的“心灵欺凌”,所产生的影响更加宽泛、传播速度也更加迅速。使现如今的校园欺凌事件的后果和代价越来越大,从校园欺凌行为上升到刑事责任犯罪,让更多的家庭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都无法承受的严重后果。欺凌的方式和类型常常因为与普通的玩笑、打闹、推搡等嬉戏行为难以区分,“被欺凌者受到严重精神痛苦”是判定欺凌事件的最重要标志。校园欺凌的主要类型:
1.肢体欺凌
欺凌者主要是利用身体动作直接攻击他人。肢体欺凌的方式主要包含殴打、推挤、吐口水等等。
2.言语欺凌
欺凌者主要是通过口头言语的方式直接攻击被欺凌者,如取侮辱性绰号、辱骂、讥讽、嘲弄、恐吓等。
3.社交欺凌
社交欺凌常发生在关系密切的同学朋友之间,如同一小组、同一社团、同一宿舍等。欺凌者多通过与其他人共同排挤、孤立被欺凌者,使其被排挤在团体之外。这一类型的欺凌大多数都是伴随着言语欺凌(如散布谣言、说坏话等)实施。
4.网络欺凌
网络欺凌主要通过社交软件、微信、电子邮件等多元的网络媒介传播伤害被欺凌者的言论、图片或视频等,使被欺凌者再次、反复地在更大的范围受到围观,从而对其造成了更大、更深的精神痛苦。
目前我国校园欺凌问题日益凸显,中职学校更是重灾区,一系列性质恶劣的欺凌案件被媒体和网络曝光,引起了社会普遍的关注与担忧。我国在中职生校园欺凌问题的研究、预防和治理上却相当滞后。目前,在教学实践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发现的校园欺凌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大多数人依然把校园欺凌简单等同于校园暴力,甚至无法分辨欺凌与打闹嬉戏。防范校园欺凌问题,首先应该区别“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的概念,二者在实际中虽有很多交叉,但也有明显区别。判别“欺凌”有三个要件:一是恃强凌弱地欺负他人;二是欺负的目的及结果主要是凌辱对方;三是为了实现凌辱的目的和强化其程度,一般需要有围观者存在[3]。
校园欺凌通常包括三类群体:欺凌者、受欺凌者和围观者。过去的实践及研究过程中,更多的是对欺凌者的教育及惩戒,忽视了对受欺凌者和旁观者的心理引导,也缺乏学生易于接受的沟通渠道,导致了防范工作效果不理想。
对于欺凌行为的发生,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学校,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预防机制。当前大多数情况下,学校均是在欺凌行为发生过后才处理,而且处理方式也是以批评教育为主,容易导致再次欺凌情况的发生,使受欺者受到二次伤害。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也几乎各自为战,虽有一些先进的思想与方法,但并未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原因包括原生家庭背景、学生性格及朋友圈组成等,只有通过教师、学校、家庭的多方共管,才能积极有效预防。校园欺凌,重在防范,以针对不同对象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机制,好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加以遏制,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免受侵害。
将防范校园欺凌工作作为学校日常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使学生能够清楚界定校园欺凌行为,能够分辨各种新形式的校园欺凌行为。以广西交通运输学校为例,我校主要开展以下专题教育活动:
1.国旗下的讲话。通过国旗下的讲话上传下达文件精神,向全体师生普及校园欺凌的概念、类型、表现形式,强调校园欺凌的危害,增强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友情观、人生观的价值取向,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呼吁“人人抵制校园欺凌,人人关心校园安全”的浓厚氛围。
2.主题班会教育。学校开展了以“预防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班会,通过直观形象的PPT课件展示,以问题导向相互讨论的形式,使学生增加对校园欺凌知识的了解,辨识欺凌的真面目,教给学生学会面对欺凌的正确应用策略。教育学生不做欺凌者,也不做沉默的围观者,遭遇欺凌事件及时上报学校或老师,严重的可向公安机关上报。
3.多元的文化教育氛围。本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将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职业教育中。比如在校园的校道旁设立德育文化长廊,挂上一幅幅反欺凌的宣传横幅和板报,开设LED屏幕的提示语;通过广播站宣传先进事迹,立榜样、树典型,感召师生向模范学习;宿舍和教室区域张贴反欺凌海报,使学生真正从心理上抵制校园欺凌。
4.融入教学,丰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是学校开展教育的重要基石,职业教育就是把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学以致用就是最好的诠释。以学校信息系为例,融合了平面设计、网站建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几门课程,设计反欺凌海报、反欺凌网站,以任务驱动、项目实施的方式融入教学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学生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校园欺凌问题依然严峻,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三方要协同发力,齐抓共管,共同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净化校园环境。
1.学校层面。把校园安全管理作为学校头等大事来抓,加强校园安全防范工作,有效遏制校园欺凌的发生。通过警校合作,法制入校园,学校与联动部门组织开展一系列道德、法制、知识竞赛等教育活动,树立“欺凌害人害己、违纪违法必究”的观念,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应对校园欺凌知识的培训,提高教师对欺凌敏锐的洞察能力,注重对困境学生进行结对帮扶,及时关注学生的情绪思想变化,只有从思想上根本认识,才能保证行动不偏差;通过告知书,让家长对校园欺凌进一步理解。家长和班主任通过家校访谈形式,做好孩子离校后的监管看护教育工作。
2.家庭层面。父母不要过于溺爱孩子,要教育孩子在受到欺凌时可以主动反抗,并且培养孩子助人为乐的精神,这样他以后才不会成为“旁观者”。同时尽量让孩子少看手机,不要让他们接触到暴力场面,有些家庭可能亲人有家暴倾向,孩子从小在暴力的环境下成长会耳濡目染,也许以后也会成为欺凌者;对于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父母要多给予关爱,避免孩子因为缺少关爱导致性格孤僻偏激,遇事好冲动、偏激喜欢用暴力解决问题。对于离异家庭或者孩子内向的家庭平时可以多鼓励孩子在学校多交朋友,遇到不好的事可以找老师或父母谈谈心,对孩子的关爱一定不能缺少,也不要采取“打击式”教育,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内心极其容易自卑,在学校里也是被欺凌对象的首选。
3.社会层面。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都能通过网络获取,对于中职生来说,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法律意识很有必要。对于一些三观扭曲、盲目跟风、色情暴力视频,国家应该明令禁止;大众媒体要积极发挥舆论作用,积极倡导全社会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对预防校园欺凌行为提供有利条件,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引导社会公众对校园欺凌现象的理性关注,进行有效干预,尽可能减少甚至避免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校园欺凌行为出现的原因多样,包括校园欺凌行为主体自身原因和制度原因。我校积极依托依法治校示范校的良好平台,加强法制政策的引导、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树立人人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的法治观念。
1.领导重视,使校园欺凌问题得到长期关注。首先成立了预防校园欺凌工作领导小组,主要由学生分管部门牵头,制定完善校园欺凌事前预防机制和应急处置预案。事后处置机制包括对欺凌者加以惩戒和教育,保护和疏导受害学生,通过校园安全治理委员会和反校园暴力网站及时处理欺凌事件等。
2.建立堡垒,有效防范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建设多主体校园警务系统,联合校园警务部门、保卫处、校园警察、校园保安等保卫力量,共同构建校园安全工作体系。主要通过教育、协同和沟通,排除危险性因素,预防学生之间的欺负侮辱、暴力伤害等事件的发生,转化学生的不良行为。
3.加强心理疏导,筑牢心理防线。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减轻学生压力,缓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教育疏导作用,对困境学生、留守儿童、离异子女等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乐观豁达、团结友爱、与人为善的处事观和交友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校平时要多对学生进行关于校园欺凌方面知识的教育,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老师平时要多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并鼓励学生多跟老师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