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小兵
(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
公示语是景区文化的门面宣传语,它在传递景区文化的过程中,具有旗帜鲜明的形象地位。准确规范的景区公示语译文所能表现出来的绝非简单的文字转换,它更应该着眼于景区的特色内涵和文化建设风格。在翻译过程中,公示语译文所承载的文化寓意和景区信息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缺失甚至缺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触到了翻译盲区。对于此类翻译现象,翻译界通常都会表现出两个立场,虽然不对立,也似乎从未统一过。这就是,以原语文化为判断目标和以译语文化为选择标准。诚然,这种翻译困惑不能以简单的择其一而得到解决。本文将从文化维度入手,进行一次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分析尝试。
维度指的是通过词项、文体手段和句法结构实现的语言的倾向,当语言表达方式涉及多维性时,维度就成了一个翻译问题[1]。景区公示语翻译实践中,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环环相扣,这其中,文化维度介于承上启下的焦点位置,以文化维度为主要脉络,处理好这三种维度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可以有效规避很多误译、漏译、错译等现象。语言维度属于符号转换层面,是文化维度的表层交流。交际维度反映的是景区公示语从原文到译文的内涵转移,通过该维度,我们可以领略到译者的语言和文化转换驾驭能力。当景区公示语的交际意图得以完成,该公示语文本也就实现了从原文到译者再到译文的客观基调和主观基调的自如切换。
翻译过程中文化维度的保持是重点也是难点,译者的审美能力、思维方式还有价值取向都会在文化维度上体现出来。因此说翻译总是在多维度上进行的,文化也总是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交流,语言内涵的语用价值即文化深层交流[2]。译者必须要学会在多维度之间架起桥梁,克服文化差异,实现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层面多维度顺应关联。如景点名称“八仙铁拐李石浮雕”,Stone relief sculpture,Iron Crutch Li,a Chinese my theological figure,one of the Eight Immortals in the Taoist pantheon。译文中添加了体现历史、文化、思想甚至宗教等相关文化和人物介绍,消除了目标读者在文化认知层面上的差异,从而使信息传递更加顺畅。文化维度是翻译过程中不断优化的选择过程,也就是说,译文的改进过程也具有无止境的修正特点。景区公示语译者要不断提高甄别目标语游客对景区信息的语境期待和认知差异的能力,将轻松且语义清晰的译文体验带给他们。
语言学界并存着很多语言流派、不同的学术分支,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学者们对于语言功能的定义必然持有某种程度的差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壮大与发展始终还是以达成交际目的为核心。根据英国翻译理论学家皮特· 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研究归纳,语言功能主要体现在: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号召/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美感功能(aesthetic function)、寒暄功能(phatic function)和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语言的本质特点体现在它的交际作用,根据不同的交际需求,我们逐一实现以上的各个语言功能。
景区公示语,是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告知景区基本信息,传递景区文化内涵,满足的是强大的交际需求。根据上文的语言功能分类标准,主要行使以下三种功能:
信息功能是吸引景区游客的第一要素。表达概念和内容、公示景区事实、表达宣传信息,具有客观性和命题式特征。如一些限制性公示语“残疾人通道”(Handicapped only),或者强制性公示语“禁止乱丢垃圾”(No littering)。
表情功能体现了语言的功能主义特征,具有主观化特性,表达了原语信息的情感意图,在翻译过程中,也传递出译者的认知移情和语境顺应。景区公示语的表情功能,应该凸显文本信息的感染力,将文化内涵传递给游客,在恰当的文化语境中直观感受景区公示语意图。公示语的表情功能,并不意味着译文可以无所顾忌地夸张夸大,一定要满足大众游客群体的理解与接受能力。比如景区展品介绍“拔步床”,可以简单明了地翻译成 Ba bu bed,译者也不妨添加以下解释说明 a bulky bedin traditional Chinese furniture,appeared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那么,之前还一知半解的外国游客对这个展品的作用和功能就会恍然大悟。原文的表情功能通过译文得以接近原汁原味的体现,表达出景区公示语的真实内涵,还原最佳语言环境,满足了译文目标人群的认知能力和期待,原语和译文之间的语言和文化认知差异得到最大限度的弥补。
号召功能即祈使功能,通过景区公示语译文唤起目标人群的某种共鸣,以译文目标游客为信息和文化接收导向,呼吁他们接受和思考信息,感染情绪,最终实现呼唤他们浓郁的观赏与游览兴趣的目的。呼唤功能的目标核心就是译文目标人群。事实上,读者做出的这些反应都是原文文本所希望接收到的反应[3]。比如景区展品“福禄烟别子”,译文中可以增加一些文化背景介绍,如:Woodcarvingwaist access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o bacco pipe through the middle hole of which the belt penetrates,and the tobacco pipe sticking and hanging,with the overtone of happiness and prosperity。译文的号召功能,体现了公示语最佳文化关联的实现,使翻译行为和动态的跨文化语境相顺应,这个过程,赋予了译者足够的选择权,决定译文的语用意义与最佳关联方式。
我们把不同文化间的语言转换称之为翻译。景区公示语,必定承载了一定的景区文化内涵。原语与目标语游客之间的文化差异势必会引起认知差异,从而影响译语读者获得原语公示语信息准确度的获取,甚至发生理解错位。大量翻译实践证明,景区公示语翻译要把处理文化信息作为指导翻译实践的基础,主要涉及以下层面:
不同文化之间的文本转换,译者应该着重消除令人费解的成分。涉及文化信息的景区公示语承载着浓厚的原语文化,但是为了实现最佳翻译效果,非常有必要通过选择和排斥等途径,突出目标语的文化色彩,将原语信息转化为目标语游客所谙熟的译文,这就是归化翻译策略。运用归化原则翻译实践过程中,译者要把目标语游客的文化需求作为自己译文的调整方向,满足目标语游客的期待视野和接纳水平,使公示语译文和目标语游客的理解力尽可能达到高度契合,可以采纳增补、意译、改译的技巧。比如,在佛庙寺院的景区中,正面的楼门通常被称作“山门”,这是因为古时的寺院多隐修于山林,因而得名“山门”。当然,后世也有造于平地或者市井之中的寺院,也都沿用了这一泛称“山门”。每一处这样的寺院通常设有三个门,象征“空门”“无相门”和“无作门”,所以又有了“三门”之名,所谓的“三解脱门”。就算整个寺院景区只有一个门,也通常冠之以“三门”之名。如果简单地将其翻译成Mountain Gate或者Three Gates,只会令目标语游客百思仍不解其意。不妨尝试以下译文Main Gate to a Monastery,既可以减少目标语游客理解时的心理投入,也体现了足够的景区信息。
景区的文化范畴涵盖面较广,体现了包括历史背景、民族传统、风俗习惯、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复杂的“文化”内涵。异化原则主要以源语言文化为导向,这就要求译者对景区文化具有较强的信息储备能力以及灵活运用能力,加强译文的信息提示效果,与目标语游客对该景区文化的接受度做好对接,主要以音译、直译,或者这两者与意译相结合的技巧来完成。如灵隐寺(Lingyin Temple),顾名思义,“仙灵所隐”之地,其另一种译文有时被直译为Temple of the Soul's Retreat,保留了原语的文化神韵。随着具有代表性的名胜古迹越来越为外国游客所喜爱与接纳,对于此类景区文本翻译,音译和直译这两种方式是实现异化、表现景区文化意图最直接、最有效的翻译方法。
景区公示语的文化内涵翻译,始终逃不脱原语和目标语文化差异所产生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制约与限制。对此,众多文化译者纷纷从不同角度,补充、完善并且拓宽景区公示语中文化信息的翻译方法和思路。学者李乐、闫雅琼、张琰[4],从颐和园旅游文化切入,以零翻译为指导方法探索颐和园旅游文化的外宣翻译策略。学者杨镜雅、韩竹林[5]从旅游文化外宣翻译原则出发,探究传神达意理论对旅游文化外宣翻译的指导作用。学者陈彦[6]结合徽州旅游文化专有名词“内涵深刻、典故丰富、地方色彩鲜明”的特点,重新定义了以海外传播为目的的专有名词翻译原则,提出 “鉴别词义,确定词型;意译为主,灵活运用;功能导向,精准翻译”等策略。
作为一种特殊的应用文体,景区公示语译文应该以目标语游客的接纳、欣赏和评判为翻译依据和标准。目前,对于此类翻译,我国翻译界还没有形成宏观有效的指导原则和完整的翻译体系。翻译实践应该远离教条的、感性的、经验的思维,从而努力促成实现最佳语境的景区公示语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