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东,王 双,张海波,柴振军,徐婷婷
(1 辽宁省水稻研究所,沈阳 110101;2 灯塔市农业农村服务中心,辽宁 辽阳 111399)
辽宁省是我国主要的优质粳稻生产基地,年均水稻种植面积60 万hm2左右。“十三五”期间,辽宁省水稻品种种植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 育成了一批优质稻新品种,有力地推动了辽宁省水稻产业转型升级[1-3]。粳稻作为辽宁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在保证“口粮”安全和推进水稻供给侧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7]。
本文分析了辽宁省优质食味稻米的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建议,为推动水稻产业供给侧改革,引领辽宁大米生产由数量型向优质食味型转变, 促进优质稻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政策指引和方法指导。
所谓稻米食味,是对稻米食用品质的科学表述,指人通过五官对米饭的综合评价,主要从米饭的外观、气味、味觉、粘性和硬度五个方面进行评价[8-10]。 优质食味米是指能够做出饭粒白色有光泽、发甜有滋味而且表面光滑有黏性和弹性米饭的稻米。 对育种科技工作者而言,优质食味米品种培育,不仅要求米质各项理化指标达到甚至优于国家优质米标准,更在大米的口感上提出了新需求[11]。
发展优质食味米生产是水稻产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当前我国水稻生产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稻谷出现了阶段性和结构性的过剩, 作为主粮的大米消费已由 “温饱”向“吃好”方面过渡,水稻供需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另外,肉、蛋、奶等副食品的需求快速增长,人均稻米消费下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稻米品质和功能的需求越来越高,对优质食味大米、低蛋白米等功能大米的潜在消费需求量日益扩大[12-13]。 随着国内优质稻米产业化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各地打造出一大批优质大米品牌,如黑龙江五常大米、江苏南粳系列软米、吉林查干湖大米、山东鱼台大米等,这些优质米品牌得到了国内消费者的认可,并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而近几年来,辽宁优质稻米产业发展迟缓,最具代表性的盘锦大米,其国内市场逐渐萎缩,竞争力严重不足。因此,辽宁省发展优质食味米生产迫在眉睫。
发展优质食味米生产是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水稻生产在过度依赖大量投入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品的现状没有改变。近20 年来,农户因盲目追求产量,在水稻生产中过量施入氮肥和农药,不但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土壤质量,而且造成了环境污染。长期以来形成的以高产为目标的水稻生产体系,以大量使用化肥与农药为基础,尽管实现了水稻高产,但不利于稻米质量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13]。 发展优质食味米生产注重品质而非产量,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促进辽宁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优质食味米生产是稻米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近年来,受人工成本、土地成本不断增加影响,加之农机、农药、化肥、农膜价格增加,水稻生产成本处于上升趋势,稻米价格天花板封顶效应开始显现,有的地块成本“地板”日益接近甚至超过价格“天花板”,水稻成本地板对稻米产业的挤压已经非常明显,农户生产利润空间变小,种稻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辽宁省不少地区农民改种玉米,使得水稻种植面积逐年萎缩。 种植优质食味水稻,相对于普通水稻可获得更高的利润和附加值。 发展优质食味稻米生产,有助于促进稻米产业的提质增效。
首先,我国北纬40°~45°的地带,是农业科学界普遍认同的优质粳稻最佳生态区,而辽宁恰好处于此间,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具有长达180 d 的超长无霜生长期,能够满足日本优质水稻越光的生产要求。其次,辽宁省种植水稻历史久远,具有传统的生产优势,生产基础好,并且有着一定的稻作文化底韵,以盘锦大米、桓仁京租大米、东港柳林大米为代表的优质大米享誉国内外。 另外,经过科研工作者多年的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多项配套技术优势凸显,工厂化育苗、机械化插秧、测土配方施肥、稻田生态种养、多病虫害绿色协同防控、抗逆减灾等多元化配套技术,为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应用推广提供了技术支撑[4,6,11]。
辽宁省粳稻育种的理论研究和育种技术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九五”至“十一五”期间,以辽宁省水稻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和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为代表的水稻育种攻关单位育成辽粳294、辽粳371、沈农15、盐粳48、沈农315 等一批优质米品种,有力地推动了辽宁省优质米产业的发展。 “十二五”以来,广大育种工作者进一步加强食味育种研究,筛选引进食味特性较好的资源作为亲本材料,构建了高食味育种材料后代群体,并选育出辽粳433、粳优653、盐粳939、盐粳927、盐粳219、沈农508、沈农625、 沈稻529、 锦稻109 等一批优质高食味水稻新品种,辽粳433 品种的食味值已达到或超越日本水稻品种越光。锦稻109、辽粳433、沈农508、盐粳219、沈稻529 在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评中荣获金奖,为优质高食味稻米开发提供了品种基础[8,14-15]。
辽宁省在稻米食味品评方面也开展了大量工作,其中盘锦北方稻作协会于2007 年率先在全国开展优良食味粳稻品评工作,建立了系统的水稻食味品评体系,提出了《粳稻食味品评员的筛选方法》 等多项优良食味品评标准,培训了多批合格食味品评员,为北方粳稻优良食味评测奠定了科学基础。
辽宁省优质水稻品种布局尚待优化。作为主要稻区的辽宁中部稻区和滨海盐碱稻区种植水稻品种以辽星1 号和盐丰47 及其派生系为主, 占全省播种面积的60%~70%,但上述2 个品种的品质和口感均达不到优质食味米标准。优质食味米占比相对较高的辽宁东南沿海及东部山区主要种植的品种为越光和五优稻4 号,易倒伏且产量偏低,未能达到优质稻米产业发展的需求目标。
目前, 辽宁省水稻育种单位以科研院所和高校为主,科研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和省市育种攻关项目的资助。长期以来大部分科研人员以高产作为育种第一目标,在优质食味品种选育研究上相对滞后,食味好的资源材料创制和积累欠缺,导致育成的优质高食味品种数量少,在生产上应用面积小。 另外,受知识产权保护不利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和影响,育成的辽粳433、盐粳939、沈农508 等一批优质高食味品种应用面积不足3 万hm2, 仅占辽宁省水稻播种面积的5%左右,阻碍着辽宁省优质稻米产业的发展[8,16]。
辽宁省稻米产业化起步较早,现有龙头企业26 家,日产能在50 t 以上生产规模的国有和民营加工企业近百家,稻米加工水平总体在国内处于先进行列,部分大型企业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龙头企业通过建立优质米生产基地,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推进了稻米产业化经营,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大多数稻米企业的规模小,资金短缺,机制不活;二是国有粮食加工企业先进加工设备投入大,加工业务严重不足;三是水稻生产农户数量多、规模小,稻米商品率低。 总的来看,辽宁省稻米产业目前尚不能很好地与市场对接,在国内市场销售中仍以低端的“大路货”居多,虽然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绿色大米、有机大米品牌,但由于经营规模较小、米质欠佳、包装设计水平缺乏文化特色等多种原因,档次较低,与吉林大米、五常大米等品牌相比,市场竞争力不强[12,17]。
优质稻栽培技术日趋成熟, 但技术普及到位率较低。目前,农业农村部已发布实施了《生产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生产绿色食品的肥料使用准则》等行业标准,辽宁省也出台并实施绿色水稻生产方面的地方标准,对优质稻米产地环境要求、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安全标准都作了具体规定,为发展优质稻米生产提供了依据。 优质水稻绿色栽培技术(如生产过程中肥水管理、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集成、适时收获、加工贮藏及品质检测技术)日趋完善。 但是,辽宁省优质稻米的区域化、基地化、规模化水平较低,多以农户为单位分散经营,规模小,多数农户的食品安全意识差,集中种植、统一品种、统一防控等标准化栽培实施难度较大;另外农村基层推广体系存在的“网断”、“人散”等问题,造成技术普及到位率往往难以保证[1,14-15,17]。
加快优质食味水稻品种选育是推进辽宁省水稻品种优质化进程的关键。 首先,加强优异种质资源的引进和现有资源筛选,结合常规稻育种、杂交稻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等技术,聚合多个优异目标性状,选育优良食味水稻新品种, 重点培育直链淀粉含量为15%~17%、 蛋白质含量为6.0%~7.5%的优质食味水稻品种。其次,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将已知优良食味相关基因(如Fgr、Wx 等)通过杂交、 回交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导入现有核心育种资源。 同时,通过分子标记检测及测序等分析食味相关基因的等位变异,鉴定有利等位基因,开发高效、便于检测的功能性分子标记,并基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现有品系的品质性状,提高目标基因型的筛选效率,加速水稻优良食味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针对辽宁不同稻区生态条件的差异,科学规划水稻生产布局。辽宁中部辽河平原稻区土壤肥沃,面积较大,涵盖中熟和中晚熟稻区, 适宜种植盐粳939、 辽粳371、 沈稻529、隆优619 等;辽宁环渤海滨海盐碱稻区适宜种植耐盐性好的盐粳939、盐粳927、盐粳219、锦稻109 等;辽宁东南沿海稻区全年有效积温较高,无霜期长,品种布局上适宜种植中晚熟和晚熟品种,如辽粳433、盐粳219、越光等;而辽宁东部及北部中早熟稻区推荐种植粳优653、 沈农508、沈农625、稻花香2 号等中早熟品种。
以稻米加工企业和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以科研单位为技术支撑,在辽河中部平原、环渤海滨海盐碱、东南沿海、 东部山地早熟等不同生态稻区建立一批示范基地,重点展示优质高食味水稻新品种,并集成工厂化育苗、合理稀植、配方施肥、节水栽培、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稻田生态种养、抗逆减灾等综合配套技术,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稻米加工品质和食味品质,扩大优质食味米品种的影响力,推进成果转化。
围绕优质食味稻米生产,研究完善控产提质增效栽培技术体系:一是根据品种的生育期和特征特性大力推广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二是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和化肥增效剂,实现土壤生态增肥与地力提升技术相结合;三是推广应用低毒农药、生物农药和抗逆免疫剂,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面源污染;四是结合优质品种特性及优质稻米形成机理,完善水稻提质增效栽培技术体系,包括品种选择、肥料运筹、节水灌溉、病虫草害绿色防控、适时收获、烘干贮藏等技术。
加强对稻农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有关优质食味米生产的科技培训和技术指导,编写发放《优质食味米生产技术手册》等技术资料,将生产基地建设与品种引进、土壤地力培肥、病虫害绿色防控、适时收获、加工贮藏等知识更新组装起来,普及水稻绿色提质增效技术,提高技术到位率。另外,宜加强稻米加工企业从业人员的水稻食味品评等知识普及和培训,为企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食味品评员。
以科技为依托,以企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稻米产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充分发挥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把育种者、生产者和消费者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生产各环节的关系,探索科研单位、种业公司和米业公司联合开发优质米品种的新途径,通过机制使种业和米业公司产生效益合理反馈于育种者,调动育种者的积极性, 同时将市场信息及时反馈给育种者,使其尽快调整育种目标,形成良性循环;通过优质食味米生产基地建设,发展订单农业,按照优质优价原则,与稻农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强化合同的法律约束力,增强诚信观念,真正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首先, 政府应该加强对优质食味稻米产业的资金扶持,制定和实施优质食味稻米产业发展规划,实行优质水稻种子补贴政策,加大晒场、烘干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稻米产业发展水平。其次,政府搭台,协调组织成立构建有利于稻米产业发展的实质化的产业创新联盟和协会等组织, 统一优质食味品种的生产、栽培和加工的稻米企业标准, 提高稻米产业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发挥稻米产业联盟和协会作用,统一种植,统一销售,提高优质食味稻米的竞争力。另外,开展丰富多彩的品牌创建和产销对接推介活动等,开阔米业公司和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从业人员的视野, 宣传优质食味米产品,挖掘区域性稻米文化,联合打造区域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
一是明确政府粮食生产主管部门责任分工,强化行政问责,把各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纳入年度工作目标,加强考核管理。 二是规范稻米产业质量标准体系,将优质食味稻米的独特品质通过质量标准给予明确, 向社会公布,便于消费者认购。 三是加强诚信经营,对稻米加工企业出厂的大米成品进行全面检验,防止以次充好,禁止不合格品进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