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群,关世武,郭俊祥,郭震华,王瑞英,刘传雪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水稻研究所,黑龙江 佳木斯 154026)
选育高产、优质、抗病、耐冷、抗倒等综合性状优良的水稻新品种是育种工作者追求的目标和方向[1-3]。龙粳3095是在此目标指导下,通过常规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多优性集成的适宜在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10 ℃活动积温2 500 ℃地区种植的水稻新品种。 生产实践证明,该品种极具推广应用前景,发展潜力巨大。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2005 年以松粳9 号为母本、以空育131 为父本进行杂交,当年得到F0代种子64 粒;2006 年F1代在所试验地种植60 个单株,夏季于抽穗开花期选取F1代单株为母本,以龙粳26 为父本进行复交,当年得到复交F0代种子51 粒;2007 年复交的F1种植51 个单株,淘汰伪杂交种后,将抗病、抗倒、耐冷、熟期及株高等表现整齐一致的单株全部混合收获保管;2008 年F2代种植2 000 个单株,秋季从中选择丰产、抗倒、抗病、耐冷、 外观品质好的单株35 个;2009 年F3代按系谱法种成株系, 秋期入选10 个株系的30 个单株;2010~2012 年F4~F6代在所试验地一直进行田间种植观察选择, 最终决选出优良株系龙粳3095;2013~2016 年进行产量、米质、抗病、耐冷等特性鉴定,同时在省内适应区选择代表性区域进行多点异地鉴定试验;2017~2018 年参加寒地粳稻新品种选育联合体第二积温带早熟组区域试验;2019 年参加寒地粳稻新品种选育联合体第二积温带早熟组生产试验;2020 年7 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审定编号为黑审稻2020L0022。
该品种属早熟普通粳稻型,主茎12 片叶,在适应区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数134 d 左右, 需≥10 ℃活动积温2 500℃左右。 株高101.0 cm 左右,穗长16.8 cm 左右,每穗粒数112 粒左右,圆粒型,千粒重25.6 g 左右。 芽期耐寒性强,幼苗生长势旺,分蘖力较好,分蘖势强,颖及颖尖秆黄色,无芒,秆强抗倒,活秆成熟。
2017 年参加寒地粳稻新品种选育联合体第二积温带早熟组区域试验10 点次平均产量8 647.1 kg/hm2, 比对照品种龙粳21 增产8.8%;2018 年参加寒地粳稻新品种选育联合体第二积温带早熟组区域试验10 点次平均产量8 199.7 kg/hm2,比对照品种龙粳21 增产6.3%。2 a 区域试验平均产量8 423.4 kg/hm2,比对照品种龙粳21 平均增产7.6%。 2019 年参加寒地粳稻新品种选育联合体第二积温带早熟组生产试验9 点次平均产量8 403.1 kg/hm2,比对照品种龙粳21 增产7.3%。
在大面积生产中, 龙粳3095 一般产量在9.5 t/hm2以上,对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同时,为稻农增收提供了重要的品种保障。
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检测分析,2018~2019 年2 a 米质分析结果为:出糙率83.3%~84.5%,整精米率68.3%~73.1%,垩白粒米率5.5%~9.0%,垩白度1.3%~1.4%,直链淀粉含量(干基)16.51%~17.2%,胶稠度75~79 mm,粗蛋白质含量(干基)7.17%~8.28%,食味品质80 分,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二级。
经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指定抗病单位田间接种稻瘟病菌鉴定,2017~2019 年3 a 鉴定结果为叶瘟1~3 级、穗颈瘟1~5 级,叶瘟抗性达国际高抗水平,穗颈瘟抗性达中抗水平,且在大面积生产中表现出较好的田间抗性。
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指定的抗冷性鉴定单位鉴定,2017~2019 年3 a 鉴定结果为处理空壳率7.60%~24.39%。 孕穗期耐冷性年际间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因此在大面积生产中,于孕穗期(剑叶与倒二叶叶枕距-5 cm~+5 cm)灌20 cm 左右深水预防障碍型冷害的发生。
采用塑料大棚进行旱育苗。在适应区4 月15~25 日进行播种,5 月15~25 日进行插秧移栽,秧龄30 d 左右,插秧规格为30.0 cm×13.3 cm,4~6 株/穴。
一般施纯氮110 kg/hm2, 氮∶磷∶钾=2.4∶1∶1.6。 氮肥基肥、蘖肥、穗肥比例为5∶3∶2。 基肥施纯氮55 kg/hm2,纯磷46 kg/hm2,纯钾40 kg/hm2;蘖肥施纯氮33 kg/hm2;穗肥施纯氮22 kg/hm2,纯钾34 kg/hm2。
秋翻地,春天水耙,沉降7 d 后插秧,插秧时田面保持花达水状态。插秧结束1 d 后,缓慢灌溉至3~5 cm 浅水层,保持至分蘖期结束,分蘖末期晒田7 d 左右,以田面龟裂为标准。 复水后采取间歇灌溉,8 月下旬黄熟后排干田间存水,保持排水口打开状态雨养,收获期9 月20 日左右[1-3]。
3.3.1 病害防治 浸种前使用含有精甲霜灵咯菌腈成分的包衣剂对种子进行包衣,以防治恶苗病、稻瘟病等芽期和苗期病害。立针期后,秧田及时通风,注意通风量先小后大,以防发生青枯病、立枯病、绵腐病等。 稻瘟病的防治以预防为主,控制氮肥用量,一般防治药剂有三环唑、富士一号等,于孕穗、破口、齐穗3 个时期各喷施1 次。 叶鞘腐败病和褐变穗的防治, 可采用1.5%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1 950 ml/hm2进行喷施[3-4]。
3.3.2 草害防治 插秧前后都要进行田间药剂封闭除草管理。 插秧前5~7 d,在水整地后,利用毒土法或者甩施法施入30%莎稗磷(阿罗津)乳油750~900 ml/hm2,或12%农思他3 000 ml/hm2。 插秧后10~15 d,用30%莎稗磷(阿罗津)乳油750~900 ml/hm2,或60%马歇特乳油1 500~1 950 ml/hm2与吡嘧磺隆150~225 g/hm2混配, 兑水225 kg/hm2甩施,保持水层7~10 d[4]。
3.3.3 虫害防治 潜叶蝇、负泥虫等虫害,用速克毙、敌杀死等进行田间喷施防治。 近年来,稻飞虱危害比较严重,用噻虫嗪、 噻嗪·异丙威和烯啶·吡蚜酮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