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莉,李晓晟
(河北地质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31)
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双创的背景下,高校的众创空间在短短几年内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大学生在众创空间里,可以获得免费的办公场所、设备设施和咨询服务等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创业活动,对于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很多高校将教学课程改革与大学生创业结合起来,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创业是开放性活动,需要与社会资源链接,高校的创业教育更偏重于理论,普遍缺乏实践的平台。
笔者在高校众创空间,尝试通过紧密的校企合作,引入企业深度参与到大学生创业活动中来,建立起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平台系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需要高校、大学生和社会等各方面主体的共同参与,构建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各方主体的参与力度不强,大学生创业活动受到限制,成功率不高。
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的支持力度加大,表现在投入专项资金,举办创新创业相关赛事或用于创业组织的运营支出等初级形式上,而对大学生的创业孵化支持非常有限。大学创业课程也在不断开发与完善,创业教育注重对学生进行创业思维和创业精神的培养,但教师受自身的经验和阅历所限,实战指导十分有限。大学生创业多为单打独斗,缺乏有经验的导师予以有效的指导,容易失败。
大学生的特点是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敢想敢干,有很多不错的点子。但是创业活动要真正落地,需要好的项目、资金的投入、社会资源的支持和大学生自身强的沟通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等要素,而这些正是阅历不深的大学生所缺乏的。
1.2.1 缺乏好项目
创业活动的开展主要来源于学生强烈的创业欲望、别出心裁的点子等。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国家战略以来,科技创新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回顾历届创新创业大赛,很多好的项目来自于高科技背景,比如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但大多数高校并未形成良好的成果转化机制,而学生,特别是非理工学科背景的学生,很难真正找到好的科技型项目。而非科技型项目比较难建立起行业壁垒,可能需要相当的资金投入,并不容易成功。
1.2.2 资金不足
据大学生创业调查相关统计,约85%的大学生对创业感兴趣,但是30%以上的大学生由于资金不足而无法实施创业,故资金短缺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首要难题。虽然政府不断出台各类小额贷款、税收优惠等政策,但大学生缺乏了解的渠道,也不易落实。
1.2.3 经验欠缺
创业是一项对综合素质的考验,需要很强的沟通能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大学生由于阅历有限,又是在课外兼职创业,特别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对市场的把握能力弱,比一般的社会创业者更容易遇到各种挫折,遭受失败。
实际上,很多高校也一直在探索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来解决高校创业实践平台缺乏的问题,比如设立社会创业导师、开讲座、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等,但总体看来,效果并不明显,可以分析背后的原因。
很多企业之所以愿意与高校开展合作,有的是基于校友的情怀,有的是基于就业人才的发掘,有的是基于寻找好点子好项目的期望。但是,企业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追求利润的本能,很难长期投入一件暂时看不到利益回报的事情。因此,在校企合作培养大学生创业方面,企业的内驱力不足,参与感较低。特别是民营企业,自身实力不是很强的情况下,更希望从校企合作中获得短期和快速的利益,缺乏奉献精神。因此,其表现总是一开始热情很高,之后逐渐流于形式。
高校,特别是本科高校,在如今各种排名满天飞的环境下,越来越重视直接的科研成果产出,以快速提升指标的排名,巩固安身立命之本。对于教师的评价和考核,也很大权重上倾斜于科研指标的考核,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客观上因教师精力的不足,势必减少对创业教育的投入,因此,只有极少数教师对校企合作支持学生创业感兴趣,高校教师普遍对此积极性不高,学校也缺乏足够的激励措施。
总体看来,目前的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多呈现短期化、松散化倾向。高校的目标是希望企业给学校和学生带来更多的资源支持,帮助高校对学生创业活动提供新的路径;而企业的目标则可能是寻求高校资源的支持、选拔人才和发现新的利润增长极。双方并不完全一致。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如果双方未能发现共赢点,则很容易削弱双方合作的意愿,久而久之,校企合作的协议成为一纸空文。
为解决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校企合作是必由之路。因此,必须找到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利益点,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激发双方的积极性,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富有成效的支持。
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应是合作共赢,既不能期望企业一味付出,高校也应为企业带来价值。从这一点来看,高校的特点是人才济济,掌握科技前沿信息,实验设备设施齐全,可为企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科研成果信息和管理咨询等;企业的优势则在于有现成的项目和产品优势,可以为创业教育带来实践指导。双方可建设良好的资源整合平台,各自发挥优势,共同发展,共同受益。
选择合适的企业,一是看企业的合作意愿。很多高校的优秀校友都有为母校作贡献的愿望和情怀,愿意为学弟学妹贡献自己的经验与智慧,因此,校友企业常常成为校企合作的对象。二是如果学校的科技成果比较突出,可寻求科技成果转化的合作项目,但大学生所在高校众创空间的特点,更适合于新时代的特点,比如网络营销,可以选择在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方面有优势的企业开展合作。
要建设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需要良好的机制提供支持。要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结合学校与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实践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素质,不仅有利于就业,更将对学生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提升学生创业核心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克服企业由于逐利和风险规避而难以深入校园创业教育的困难,充分利用校友企业的资源优势,奠定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基础,着重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打造创业核心能力;建立利益分配机制。企业可以在培养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推广,建立更多的渠道,增加利润;学生可以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利用企业的优势更快取得进步,并通过分成等方式从中受益;高校可以在进行创业指导的过程中,进行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从而达到合作共赢的目标。
应建立起均衡的利益分配机制,而不必依赖于任何一方,即使主体发生变更也不会引起系统性的损害,校企合作就更具有了可持续性。基于这种模式的复制,就可以引入更多的企业和项目,受益面覆盖更多的学生,从而建立起良性的创业生态系统,具备自我发展不断更新的能力。
河北地质大学商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生的学科背景为管理类专业,思维活跃,优秀校友众多。为促进学生创业平台的建设,引入某校友企业开展合作。该校友企业从事电视周边产品的研发、销售和服务,主要销售渠道是电商。其优势为出色的产品研发能力、丰富的电商经营经验和渠道优势。
引入企业后,在学校众创空间设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每个学生独立开设自己的电商公司,自主经营校友企业的产品,但又同时享受到更低的成本、更优惠的物流等政策。校友企业派出实战教师进行培训和实地指导,学院派出指导教师管理,与企业共同探讨促进学生创业发展的问题。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管理咨询建议。
每年选拔约20 名学生进入众创空间基地,合作机制运营良好。经过几年的发展,合作各方均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学生从创立公司、选品、定价、营销、服务、财税等全方位掌握公司的运营管理经验,2 年突破销售额300 万,并获得了较好的收益,基本解决了个人的学习和生活费用问题。学生成长迅速,表现出色,有的获得“校园创业之星”、优秀毕业生的荣誉称号,有的在毕业时凭借出色的创业实践经历,在人才选拔的层层竞争中脱颖而出,进入著名上市公司,有的毕业后继续创业。
校友企业也受益颇多,多名基地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合作企业,成为成熟员工;开拓了更为广泛的销售渠道,直接带来利润的增加;在与专业教师的沟通中也不断改进企业管理模式,企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最主要的收获是培养了更多优秀的学生,同时教师也收获了实践经验,更有利于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更令人欣慰的是,学生创造的利润中,向学院捐赠了10 万元设立“创新创业发展基金”,用于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学院励志奖助学金的设置和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扶持。
基于这种模式打造的是合作机制的优势,并且是可以复制的。之后,学院又引进了一家专业从事视频创作的文化传播公司,组织学生学习和创作短视频,开设自己的抖音、快手、微视等账号,成为个人的运营号持续运营,并与该公司开展了进一步的业务合作。
实践证明,构建合作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高校构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体系,形成使师生和企业都能获得自我发展能力的良性生态系统,从而解决大学生创业瓶颈的问题,是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