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文稿起草实操四步

2021-11-27 09:36:52赵兵兵
魅力中国 2021年23期
关键词:文稿同志文字

赵兵兵

(河南省平顶山市卫东区政府,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起草文稿是基层文字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也是历练提升自身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在县区政府办公室起草文稿的思想经历和工作实践,从四个方面,即如何解决“怕”、材料咋去“写”、写完怎样“改”、平时怎么“练”,就起草文稿的实际操作步骤作以交流,供基层文字工作者参考借鉴。

一、如何解决“怕”

起草文字材料是一项高强度的脑力活动。一篇文章从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组织结构、选材组材、锤词炼句、呈交修改到最后定稿,是一个非常苦和累的过程。某位起草材料的老前辈曾经自嘲地讲到,“苦不苦,想想隔壁材料组”。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写材料,尤其是年轻同志,玩心重,坐不下来,这完全可以理解。作为单位领导要把接续培养文稿起草人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耐心地引导年轻同志。现在愿意写材料的、会写材料的,尤其是年轻同志,都是“香饽饽”,这是基层单位的普遍看法。写材料的过程实质上是梳理工作的过程、把握全局的过程、锤炼思路的过程、研究分析的过程,也是知识积累和素养积淀的过程。经过一番煎熬写出来的材料,已经超越了文字本身的意义,已然成为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有力工具,成为影响领导决策的直接参考,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一种生产力。因此,在基层写材料不是无名无分的普通职业,而是肩负使命的特殊工种。并且写材料的同志,“身在兵位,胸为帅谋”,提前站到了单位领导的位置和高度来思考分析事情、制定解决方案。这也是文字材料岗位的同志更容易成长进步的优势所在。即使这些大道理都懂,但是在接手一份文字材料起草任务的时候,也还总是会产生恐惧和厌烦心理,这是很正常的。要及时平复心情,并且把这作为一个必要的任务和过程去对待,可以先进行一些前期准备,尽量缩短由“心烦”到“心静”的过程,赶快进入状态。

二、材料咋去“写”

第一步,着笔之前,要弄清楚“上下前后”的情况。对“上”,要清楚通知是怎么要求的,所要起草材料的类型是什么,是领导讲话、工作汇报、典型发言、调研报告、正式公文,还是其他的。主题相同但是类型不同的材料,写法却是截然不同。比如,写工作方案可以面面俱到,但是写工作汇报则要突出特点,写典型发言更是要凸显特色亮点。同时,要搞清楚单位领导的工作思路和对文字材料的具体要求。如果不清楚,就要及时问、及时沟通汇报,不能稀里糊涂。这个环节差之毫厘,接下来的工作就可能谬以千里。搞清楚写作题材和相关要求之后,要有针对性地搜集这方面的政策文件、上级领导讲话等等,全面掌握这项工作目前所处的方位和阶段。对“下”,就是要弄到第一手资料,跟业务科室的同志做好对接,如果他们能提供一些成型的材料那是最好的。如果没有现成的文字材料,并且时间很紧,可以他们口述我们去归纳。不少人在说的时候,高谈阔论、头头是道,但是真要是让他们写,很多都是抓耳挠腮、无从下笔,这就是为什么说文字材料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缘故。对“前”,要看看自己单位有没有这方面的材料,网上有没有类似的信息,我们可以拿来借鉴。但一定要注意,在前人的基础上要进行创新探索,不能换换数字、换换事例,就应付过关。对“后”,就是要及时关注工作的当前进度和后续进展。尤其是对后续进展,往往容易忽略,特别是需要准备很长时间的材料,有的历时几个月,思维很容易停滞在刚开始起草的时候,这就需要我们及时关注更新工作进度。第二步,开始下笔。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后,大脑对写材料这件事慢慢地出现了兴奋,这时候一个人的注意力就集中起来了,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写作灵感”。这个时候,没有紧急事情一般不要打断,尽量一气呵成。有的同志问,写材料是字斟句酌一次性完成,还是拿个初稿反复修改。笔者的感受是,先完成,再完善,最后才是完美。思维不要陷进去,因为一句话耗时一天,工作不出量,脑子也容易累。但是,也不能敷衍了事,胡乱起草一个初稿,改的时候推翻重来。这两个极端情况都要不得。最好根据所起草材料的难易长短,规定一个完成一页纸的时间。比如,一般性的材料可以是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完成一页,而对于政府工作报告、大会典型发言等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材料,半天或者一天完成一页纸的情况也属正常。所以,一定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对熟悉的工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己起思路、定框架;对不熟悉的工作,建议还是要借鉴一下,站在已经成型材料的“肩膀”上去谋篇布局、拓展提升。比如,写讲话一般要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原则,由此衍生出三段式、四段式等等。致辞的写法,一般是导语、事件内容、事件意义、提出要求、发出号召、祝愿。当然,“文无定法”,也可以突破常规、创新求奇。

三、写完怎样“改”

作为文字工作者,不厌其烦地修改材料是最基本的素养。由于写材料的人和用材料的人在思维方式、工作经历、岗位职务、信息来源渠道等方面存在不对称性,难免对一个事物的认识会有不同。虽然我们追求倚马可待的不刊之论,但现实中一遍又一遍地改材料却是家常便饭。改材料过程中要树立“不是你做错了,而是你还没做对”的意识,在潜意识中鼓励自己、坚定信心。修改材料的过程也是集思广益、深化升华的过程,千锤百炼才能出好文章。改材料也分很多种,从改动的幅度来看,可以分为颠覆性的大改、板块遗漏的局部改、共性毛病的通篇改、“点”上个别地方改等等。从改材料的主体来看,可以分为起草人员自己改、审核把关人员改、领导亲自改。材料呈报之前,我们自己先要改。如果时间允许,写好的材料先放一放,比如放一天、放一个晚上,等回过头再看的时候,就会发现其中有遗漏的地方、起承转合不连贯的地方、表述有错误的地方,有时候甚至会茅塞顿开,果断地自我否定,全盘推翻重来一遍。自己改自己的材料,要走出“医不自治”的困境,善于用批判的眼光和挑剔的态度去审视,要身临其境地感受讲话人讲出来之后是否有感召力、听众听了之后是否能引起共鸣。要参照一定的标准去改,比如审视文章内容要看是否有理论句、典型事、数目字,审视语句表述要看是否简洁明快、清晰准确,结构上或是大开大合、或是逐层铺开,要增强思想性、哲理性就要用辩证法去分析论述问题,要增强现场感、代入感就要寓理于事、以事明理等等。材料呈报之后,不少时候要按照领导的要求改。有句话叫,干活不由东,累死也无功。材料是为工作服务的,一定要体现出单位领导的意图和想法。如果单位领导提出了具体的修改意见,那么就按照要求对材料进行调整完善。如果单位领导提出了非常笼统的意见,怎么办?那就要准确领悟笼统意见背后想要表达的意思。比如说,“高度不够”。这就意味着这个材料向上“连天线”不够,比如可能是没有对标上级重要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比如说,“太虚了,不够实”。那么就意味着论述太多、思路性句子太多,说明对工作叙述不够充分,要深挖数字、事例和具体措施。比如说,“干巴巴的,没有味道”。这就意味着这个材料没有体现领导的理念和思路,这一类材料一般是数字多、措施多,这就需要增加一些概括性的思路和收尾性的描述。再比如说,“不够新”。这就意味着跟当前的时政、当前的工作结合不够紧密,可能是最新的说法、最新的词语用得少,但是一定要注意,新说法、新词语不是网络热词,也可能是工作措施没有跟上领导的节奏,每年都是这样说,“年年岁岁花相同”,这就需要挖掘一些新的工作措施、工作内容、工作成效。因此,只有准确领悟笼统意见背后想表达的意思,有针对性地改,才能不走弯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不管是写材料,还是改材料,都要有一点“工匠精神”,像对待一件艺术品那样对待一篇文章。

四、平时怎么“练”

重点是“三多”:多看、多记、多写。首先,看什么,去哪儿看。必须要看理论性、时政性比较强的文章,有共产党员网、各级党校网等,把学习研究新思想作为文字工作者的良好习惯,努力从中领悟和掌握群众立场、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和辩证法,体现到文稿中去。综合口的同志要多看看各地领导的讲话,可以多关注一些公文讲话类的微信公众号。想解剖麻雀式地学习文章结构,可以看一些写作类的专业杂志。每天的报纸要快速略读。这些都是对起草文字材料非常有益的,可以在写作过程中用于参考借鉴,也可以用于平时的思路观点养成。其次,记什么,如何去记。不仅要建立文件夹储存文档,还要有所分类、方便今后查询。比如,在文档名字中标注经济、党建、安全、党史等等,这样可以提高查询效率。如果一篇文章整体都很好,那么就把整篇都保存下来。如果一篇文章内容平平,但是思路、框架很好,我们就只存思路、框架。要是一段话、一句话说得很透彻,那么就记住这段话、这句话。总之就是要精准地记。经过一段时间的“广积粮”,心里自然就有了底气。然后,写什么,为啥提前写。行政工作具有规律性,有些工作周而复始,每年都是在固定的一个时间段进行,我们可以提前准备素材。比如,起草年度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不少同志都说问题不好找,找到的问题不深刻。其实作风上的不足和工作中的问题都在平时,要提前简要记下来,等到年底用时就不会想不起来。有些工作,我们可以提前预判到。比如,上级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下级肯定要进行贯彻落实,我们写材料的同志就要提前学习会议精神,提前梳理准备自己单位的材料。有些工作干得很好,可能会形成经验材料或者是典型发言,对这些工作的感悟平时要简单记一下,待到用时就有高质量的一手素材了。提前准备的东西,以实用为标准,可以不很规整,一旦用到用处很大。有些内容是每个材料里面都有的板块,尤其是“强化保障措施”这一个板块,不少讲话都涉及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强化责任落实、加大督导力度、充分发动群众等等。平时可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定的模板,等到用时再进行更新完善,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总之,干在平时,才能赢在战时。

写材料如攀高山,难、难、难!但正如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讲的那样:“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在基层起草文稿,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只要经得起写材料的磨砺,在起草文稿上下得了苦功夫,那么政治信仰一定会越来越坚定,工作思路一定会越来越清晰,研判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会不断提升,将来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都必定是“一把好手”,必定会在融入新发展阶段、服务新发展格局中实现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文稿同志文字
文稿规范
文稿规范
同志
本刊文稿中参考文献的要求
文字的前世今生
『大元帅』与『小同志』
热爱与坚持
OVER THE RAINBOW
汉语世界(2020年4期)2020-08-11 08:38:16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10
严良堃同志逝世
人民音乐(2017年7期)2017-07-19 13: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