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当下,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网络信息对学生的影响无处不在。互联网带来了便利,但网络信息的传播与共享的监督的监督尚需进一步加强,对较为单纯、社会经验较少、缺乏辨别力的学生而言,负面信息极易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学生保持身心愉悦、完善自我人格。因此,近年高校也愈发重视通过网络媒体这一渠道占领网络阵地,宣讲心理知识。通过学生喜爱的方式传播心理知识,进而吸引学生眼球与注意力,帮助学生分辨各类网络信息,从而削弱负面信息对学生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通过阐述艺术疗法,结合“00后”大学生特点及学生需求,对大学生心理知识传播进行研究,构建多元化的宣传心理知识平台,以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培养拥有阳光心态、健全人格的新时代大学生。
艺术治疗,迄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指在心理治疗中通过运用并整合不同的艺术形式,以此帮助来访者表达内心情绪、完善自我人格的咨询和治疗方法[1]。
古往今来,通过艺术手法表达情绪情感,是人类情绪情感表达的一种重要形式。早在远古时代,人类便创造出舞蹈,用于宣泄及表达自我感情,逐渐将艺术融入心理调节这一命题。20世纪30年代,人们开始真正将艺术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同时提出“艺术疗法”这一概念,即将艺术与心理治疗相结合。美国艺术疗法协会将其定义为:“将艺术创作的方法用于心理治疗中,解决个人痛苦,减轻症状,也可用于个人发展,缓解压力,抚平创伤”[2]。艺术疗法主要包括音乐疗法、舞动疗法、绘画疗法、心理剧疗法等几种方式。此种疗法主要是指将个人的情绪情感,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首先,此种疗法可以帮助人们表达与发泄自身情绪;其次,也可对他人产生相对应的影响,帮助自己和他人逐渐培养健全人格,积极面对生活。
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物质富足的同时,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和谐,而心理问题也伴随着日益凸显出来。学者们对提高人类心理健康的研究逐渐加深,艺术疗法也愈发受到重视。然而,我国对于艺术疗法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多数研究者只知道照搬西方的模式,将艺术疗法用于个体与团体心理咨询、讲授心理课程,并未将艺术疗法与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结合在一起。
基于此,笔者结合“0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调研后发现的学生心理需求,探究分析如何更好地使用艺术疗法,在学生中宣传心理知识,帮助学生释放内心负面情绪,增强心理适应能力,维护学生日常心理健康。
如今,“00后”大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好,且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长辈的疼爱与呵护下长大。有些学生娇生惯养,不知不觉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父母忙于工作,有的甚至对孩子较为溺爱。因此使学生遇事不会忍耐,过于强调个性,致使学生缺乏集体意识,缺乏团队合作能力,集体荣誉感较弱。
“00后”大学生深受网络影响,做事大胆,追求冒险,在满足自身好奇心的同时,又希冀博得他人关注。因涉世未深,欠缺思考,处事过于鲁莽与天真。步入大学,来自天南地北的人同住在一间宿舍,过于追求个性与以自我为中心这一特质,常常致使学生在人际关系中陷入尴尬或紧张局面。
“00后”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深受网络流行词汇、时尚文化等影响,互联网虽然帮助学生不断获取世界的新资讯,但学生较为单纯、涉世不深,网络信息分辨能力弱,致使学生接收负面消息影响情绪却难以排解,也于此带来了尚需解决的问题。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喜好。以陕西科技大学设艺学院大一大二学生为测试对象,笔者分发500份“我喜欢通过什么途径获取心理知识”试卷,收回试卷497份,无效试卷3份。494份有效试卷中,男生占比249人,女生占比245人,通过分析有效试卷,65%大学生喜欢通过做心理测试题来了解自我、88%大学生喜欢观看侦探类电视剧与电影、沙雕短视频,家庭生活剧来剖析人性,从而了解自我、78%大学生喜欢通过绘画涂鸦的形式发泄自己的情绪、75%大学生喜欢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不一样的角色与人生,放松自我,发泄情绪。
综上所述,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笔者探析研究通过艺术疗法中的影视、绘画、心理剧疗法,来宣传心理知识,帮助“00后”大学生了解自我、发泄自我,进而对促使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起到启迪作用。
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结合重大时间节点和特殊事件,定期推送剪辑版的影片。
学生可以体验现实生活中不能经历的事物,甚至可以经历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体会酸甜苦辣。比如,当总是抱怨生活、觉得生活无望的学生,看到《幸福来敲门》中的片段,或许能触动到学生内心,进而达到鼓励学生不轻易放弃,相信光明就在眼前;比如剪辑《小妇人》的经典片段,有人看到了姐妹情,有人看到了女性魅力,有人看到了错过的爱情。每个人因对于生活的见解不同,便会得到不一样的感受,帮助探索人生问题,学会努力做自己;比如,当叛逆学生因繁琐小事与母亲生闷气时,看到剪辑版短视频《妈妈再爱我一次》,催发学生流出悔恨泪水,了解隐藏在表面背后深切的情感,促使学生反思自身。
高校通过剪辑传播优秀的、学生喜爱的影片,更能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引发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欲,促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其次,优秀影片往往具备极强教育功能,学生在观看短视频,缓解自身压力与情绪的同时,也激发出学生积极进取、奋勇直前的坚定决心。
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结合重大时间节点和特殊事件,定期推送绘画作品。
绘画疗法可以帮助求助者表达自我情绪与情感、宣泄情感放松身心,因在全身心投入进绘画创作的过程中,其创作的绘画作品暗含潜在无意识情感。所以,绘画创作的过程有益于情绪的宣泄和身心的放松,其实绘画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疗愈过程,作品在完成与呈现时就达到了心理治疗的效果。
因此,高校可以在进行绘画疗法的基础上,在尊重学生隐私的首要前提下,通过推送心理主题条漫、四格漫画、动画、海报等与绘画疗法有关的作品,在使绘画人与自己心灵对话、了解自我、分析自我的同时,对于看画人也起到一定教育作用,帮助学生剖析自我、了解自我、与自我对话,无形中传递心理知识。
通过网络平台,结合自身心理特点或社会现象分析,定期推心理剧作品。
通过角色扮演还原生活中的真实场景,达到自我表达、情绪宣泄、悦纳和解的目的。在演绎角色的过程中,扮演者与角色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碰撞,感受此角色在整个事件中情感的跌宕起伏,借助角色将在现实生活中压抑已久的情绪进行宣泄释放。
高校通过延伸心理剧疗法,将现今大学生心理状态以心理剧的方式展现,更有利于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共鸣。有相同心理问题的学生可以从情景角色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从别人的经历中审视自己之前的行为方式,从而获得情感洗礼,潜移默化中影响自我,促进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一)打破传统方式,开拓更具吸引力的宣传形式。利用艺术疗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更多地将传播主体从“老师讲授”转变到“自我探索”,帮助学生学会自助与互助。影视、绘画、心理剧疗法可以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寻找到与自己的共性,从而将积极的一面借鉴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形式多样,更具灵活性和实操性。观看影片可以在自己喜欢的、舒适的环境中进行,而绘画,不需要画得多生动,心理剧也不需要演得多传神,只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将自己的思想状态进行表达展现,更多的是自己与自我内心的交流对话。
(三)培养学生自我剖析、自我反思能力。艺术疗法强调通过自我感知、表达、剖析,最后进行有效调整。我们在紧张焦虑的情况下,独自看一部比较治愈的电影,酣畅淋漓地哭一场,或者畅怀大笑一番,心情就会舒缓很多……艺术疗法同理,通过自我表达,沉浸在自我创作的快感中,更容易清晰地认识自己。
(四)兼具功能性,利于培养学生兴趣。艺术疗法在帮助学生不断自我突破、缓解自卑、畏难、紧张等负面情绪时,增强学生自信心、转移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新的兴趣爱好。
时代在发展与进步,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也日益巨大。基于此,高校在占据网络主阵地宣传心理知识时,通过与时俱进的、革新的、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心理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本为基于陕西科技大学“00后”大学生“你了解自己吗?”问卷调查结果,探析研究通过艺术疗法中的影视、绘画、心理剧疗法,来帮助大学生缓解内心压力、释放内心压抑情绪,学会自助与互助,构建多元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内容,以期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心理活动,为培养拥有阳光心态、健全人格的新时代大学生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