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近年来,“考研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多数大学生或学生家长会基于各种理由选择或督促踏入考研大军的行列[1-2]。对于大学生而言,几乎每个人都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考研。一旦学生做出了考研的决定,便走上了一条异常艰难的“考研路”。作为辅导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引导大学生走好“考研路”[3]。然而,纵观当前考研大军,不难发现,很多学生考研目的不正确,考研过程中遇到困难退缩,甚至放弃考研,更有甚者出现了或大或小的心理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则借着考研的由头公开的逃课旷课[4-5]。上述这种现象在全国高校中屡见不鲜,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层面的,有学生自身的问题,有学生家庭的问题,也有部分高校考研辅导不足的问题[6]。鉴于此,本文将从“考研目的引导”“意志力培养”“与专任教师协同助考”“心理疏导”和“处理好与上课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于考研的目的,很多考研学子都没有进行过认真的思考。缺乏对于考研目的的思考,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其考研过程及将来的读研过程都是存在风险的。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适合考研,也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考研成功,也更不是像有些学生想的那样,一旦自己考上了研究生,自己的未来就会比本科同学灿烂。在调研山东理工大学2017级考研学生中,发现高达91%的学生竟然无法肯定的回答出自己考研的目的。学生的回答中,出现最多的话语是“不想现在就工作”“我觉得研究生比本科找的工作更好”“我的父母要求我考”“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考研,看到大家都在复习,我也试试”“我是陪我男朋友/女朋友一起考”,等等诸如此类的答案。不难发现,为什么考研这个严肃的问题,在大多数的学生的口中显得十分随意。所以,引导考研学生思考考研目的工作十分棘手。
通过对调研学生的考研目,大致可以将考研学生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遵从父母型”:这类大学生对于考研大都没有认真思考过,在父母的反复教导或思维暗示下,做出考研的决定。二是“追随舍友型”:当宿舍多人都决定或已经开始考研复习的前提下,这类大学生“随大流”的心理便占据了主导作用,从而做出考研的决定。三是“学历提升型”:这类大学生对于学历的认识相对正确,大都认为高学历可以助力自己的发展,从而做出考研的决定,这也是考研大军中的主力。四是“追求学术型”:这类学生占比相对较少,他们有着对学术的强烈的追求意念,最终也大都也成了考研成绩的佼佼者。以上四种类型的大学生最终都有考研成功者,但比例却差别巨大,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考研目的是否明确。
对于考研目标明确的学生,其在考研路上面对困难时往往展现出更强大的战胜困难的勇气,目标明确者考研之路走得更坚定、更稳妥。那么,作为一名辅导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自己“考研的目的”。
这部分主要向学生解释: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区别。本科生基本上处于接受知识阶段,而研究生则是接受知识与创造知识并举的阶段,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创造知识将逐渐成为研究生的主要工作。
当前,大学生还是比较认可“获得感”的,个人认为从“研究生学历可以为你带来什么”这个问题与学生沟通,学生的接受程度相对较高。那么研究生学历可以为大学生带来收获在不同的专业之间答案可能不一样,但一般绕不开工作单位、工作环境、未来收入、个人职业发展等几个接地气的问题,想必每位辅导员都能侃侃而谈。
每一位学生心中都有梦想,如果研究生学历是实现人生梦想的必要条件,那么,从人生梦想的角度与大学生沟通帮助其建立考研的目,将会事半功倍。
综上,帮助学生建立并拥有正确的“考研目的”,将成为助力学生考研成功的第一步。
考研的道路上困难重重,绝大多数时间学生将面临独自一个人战斗的处境。同时学生面临着专业选择、高校选择、方向选择等多项选择,日常的学习又枯燥无味,这无疑对学生的内心是一种“折磨”,所以学生中流传着“三分之一的学生倒在考研路上”的说法。这样的比例虽然缺乏样本支撑却也不是空穴来风,山东理工大学曾对某学院全部考研学生做过调研,其中因为自身意志力不足而没有踏入考场,甚至没有报名者高达28.4%。作为辅导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学生做好考验意志力的培养。
首先辅导员应该向学生阐明,强大的意志力对于考研成功的重要性。虽然每个人都了不起,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谁都不可能轻轻松松的就可以走完考研路并获得成功,当面临各类困难时,意志力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考研如同万米长跑,一开始谁都信心满满,但跑着跑着感觉就不一样了,只有那些咬着牙不放弃的人才能最终跑到终点。考研之路又何尝不是一项“万米长跑运动”。当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在备考路上便多了一层心理准备。
其次辅导员应该帮助学生建立强大的意志力。锻炼意志力的方法有很多种,建议选择相对方便且适合实施方法,例如长跑。意志力的培养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对于有意考研的学生,可以建议他们备考前半年便开始。
最后,围绕着考研目的展开意志力的提升。前文提到的考研目的的确定是考研成功最为关键的一步。当学生出现种种退缩时,“目标”的闪烁势必会使得其在崩溃边缘看到一丝光亮。
当前,绝大多数本科院校的专任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基本上都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其对自身所从事专业的见解较为前沿。相较于专任教师,辅导员在专业与高校的选择、复习方法的制定、复习规划的引导上,则有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建议辅导员与专任师组成协同助考的机制,例如定期举办“考研备战沙龙”,邀请专任教师为考研学子们进行指导,回答学生关切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专业、高校,制定正确的复习规划、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
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有几类学生相对棘手,一类是目标高校与专业制定明显过高者,每个学生的水平是不一样,也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考到“双一流”甚至是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另一类是目标高校与专业制定明显过低者,这类学生对于考研有着莫名的恐惧感,自主的将考研难度提升到了过高水平,并在高校与专业的选择上过于保守,笔者调研过一个各类排名全国100-200左右的普通公办院校的工科学生,他们以402的高分考取了一所全名排名约500的高校的研究生,其本科院校及专业排名远远高于研究生院校,事后该生后悔不已,这显然是目标高校制定过低造成的;再一类学生是考研复习策略明显不符者,以理工科数学科目为例,有很多学生不注意数学思想的培养,单单题海战术,最终造成了数学成绩不高,从而影响考研的总成绩。
对于以上几类学生,显然辅导员的话语不如专任教师有力度,对于学生能力的评判专任教师更加权威,对于考研复习思路、策略等的制定专任教师也更专业。所以辅导员与专任教师的协同合作才是助力学生考研成功的正确方式。
考研路上不可避免的就是“心态崩了”,这时候,有些学生往往无法正确地排解,严重的影响其考研复习,那倒在考研路上的“三分之一”大都属于这一类。这时,个人认为辅导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该生的心理疏导:情绪安抚、困难分析、鼓劲打气。相信这是每位辅导员的基本功课。
当然,“困难分析”不能简单地以日常学生工作思路来开展,上文所说的辅导员与专任教师的协同助考在“困难分析”上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避免空话、套话,与专任教师一起切实的帮助学生解决其遇到的困难问题。
通过调研部分考研学子,当考研复习遇到瓶颈,心态失衡时,其更愿意得到的是来自于同学、老师及家长的理解与鼓励。辅导员在开展该类学生心理疏导工作时,应当抓住上述要点,对学生遇到的实际困难想办法帮助解决,适度鼓励学生,加油打气,并适当的追踪该生心态的变化,避免特殊事件的发生。
当前,有很多学生以考研为借口逃课,而且这种现象随着考研复习进程的推进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本文对山东理工大学某学院2017级考研学生进行过问卷调研,仅在2020年下半年,高达85%的考研学生曾经发生过逃课行为,15%的学生逃课次数在3次以上,44%的学生虽然大多数课程都去上课,但真正听课的比例却不足10%。可见,考研学生的逃课、不听课的现象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经过调研分析,本文认为辅导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
辅导员应当教导学生,考研复习的三门或四门课只是打开研究生大门的几门课,而读研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素养及能力则蕴藏在日常的课程中,正如“木桶效益”所阐释的那样,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事实也正是如此,许多初试高分学子在复试中一塌糊涂,面对考官的种种专业问题只能面红耳赤,其根本原因就是在本科阶段应当具备的知识、素养、能力不足,可见日常上课不是拖累考研,而是真正意义的上助考。
目光再长远些,则会发现其实“上课”为其研究生阶段乃至职业生涯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科阶段的知识面的宽广度,是研究生所无法比拟的。有一句话,本科阶段学习的是一个面,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是一条线,博士阶段学习的则是一个点。抛开这句话的准确度不言,至少这句话是十分形象的,从这个角度出发,本科阶段为打好专业基础、扩展知识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上课每一节课,从长远来看,上好每一节本科课程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
考研成功是考研学子们短期追寻的目标,为了助力学生考研成功,辅导员在指导学生考研复习过程中,应当从“考研目的引导”“意志力培养”“与专任教师协同助考”“心理疏导”“处理好与上课的关系”等方面展开相关工作,与专任教师一起协同合作,共同助力学生考研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