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新菊
(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江苏 徐州 221300)
邳州是全国著名的大蒜之乡,已有2 000多 年的种植历史,是全省最大、全国有地位、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蒜产业基地。近年来,邳州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区域优势,依靠科技支撑,创新发展方式,优化结构和产业集聚,全面推进大蒜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经营外向化、发展产业化。紧盯科学管理、产品升级、品牌优化、市场营销、科技培训等关键环节,着力把“一头蒜”转型成“一头蒜的保健”,推动大蒜产业的高端攀升,促进一二三产高质量融合发展。
1.1.1 环境适宜
邳州市位于江苏北部徐州和连云港之间,属半湿润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降水适中的气候特征,以及土壤养分齐全、理化性状好、有机质含量高的肥沃土质。邳州市的环境条件非常适合大蒜生长的自然需求。
1.1.2 规模适度
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大蒜产业发展,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举办产业国际峰会,扶持大蒜企业深加工,延伸大蒜产业链,合理引导蒜农适度规模发展,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强化科技支撑,做到生产规模与技术应用和管理水平相匹配,使邳州市大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万hm2左右,农民收入基本稳定;另外,邳州市还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和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
1.2.1 生产水平领先
大蒜主产区沟渠路、桥涵闸、水电讯网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大蒜标准化种植基地面积33.3万hm2,全市良种覆盖率在90%以上。从事大蒜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300人以上,在大蒜配套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上不断研究和示范推广,并与全国20多个省、市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全国有40多名专家、教授加盟邳州大蒜的生产和研发,加快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实施以“替”为主,“精”“改”“培”“保”“控”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在全省率先建立了菜田健康卫士PES可视化监测数据系统,完善了邳州大蒜全程生产可追溯的大数据平台,配套技术应用率在90%以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成效显著,一直走在国内前列;另外,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被列入全国生态大蒜10强市。
1.2.2 服务体系完善
其一,围绕大蒜生产技术定期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大力实施标准化、水肥一体化、精准施肥、双色膜栽培等配套技术。其二,以企业创建基地为基础,建立大蒜产业发展相配套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推行统一规划、统一栽培、统一供肥用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组织收购加工的“五统一”生产模式。其三,做好种苗供应、生产加工、技术服务、仓储物流、营销推介等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加工、销售和信息服务,促进了大蒜产业的稳步健康发展。
1.2.3 流通设施完备
全市大蒜商贸和加工企业约260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6家、市级10家。大蒜产品初加工量70万t,初加工率100%,深加工量30万t,大蒜产品仓储量80万t。全市建有大蒜恒温库350余座,年冷贮保鲜能力达50万t。以宿羊山为中心的国家级大蒜专业市场、碾庄黄滩桥大蒜专业交易市场等产地市场18个,配备预冷设施的产地专业市场3个、田头市场15个,常年交易量100万t。
1.3.1 机构队伍健全
大蒜作为邳州主导优势产业,历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不仅在生产技术环节强化科技投入,在产品研发、产业链延伸等环节都倾力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与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如2017年徐州绿之野生物食品有限公司与江苏师范大学建立企业院士工作站,2018年成立邳州市大蒜产业研究院,这为邳州大蒜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1.3.2 投入支持有力
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蒜产业技术支撑,分别举办了中国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大蒜节和2017大蒜年会暨高峰论坛、2018大蒜年会暨首届国际大蒜产业峰会等重大研讨会,与全国各主产商和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大蒜产业技术和发展对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大蒜产业研发领域,建立国家蔬菜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1家、药用植物功能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1家、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5个;另外,依托项目,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在外向型基地建设、品牌创建、产品检验检测、产品研发、一二三产融合等扶持力度。
1.4.1 产业组织化
全市大蒜商贸和加工企业约260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市级16家、邳州市级17家;省级以上大蒜蔬菜农民合作社12家,其中国家农民合作社1个、省级农民合作社11个,参加农民合作社户数2 000余户;邳州市现有大蒜产业社会组织2个,即邳州大蒜产业协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大蒜分会(黎明食品理事长单位)等。
1.4.2 利益机制构建
大蒜主产区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外向化经营的理念,实行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推行标准化生产,率先实行“稻—蒜”轮作,推行统一规划、统一栽培、统一供肥用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组织收购加工的“五统一”生产模式。每年通过订单等模式销售产品数量30万t,2020年从事大蒜产品种植获得的收入占其家庭经营性收入的76%。
邳州市大蒜常年种植面积在4万hm2以上,年产量80万t,建有大蒜恒温库350余座,年贮藏能力50万t。全市大蒜商贸和加工企业约260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7家;大蒜行业从业经纪人队伍约5 200人,常年销售总收入50亿元左右,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14家,带动农户10万户。
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拥有大蒜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5个、省著名商标6个,制定国家、省级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共20个;“邳州白蒜”获批地理标志产品、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邳州白蒜”已成为公共区域品牌,品牌价值142亿,与盱眙龙虾、镇江香醋成为江苏省仅有的3个区域公共品牌。“邳州白蒜”相继荣获2017全国十佳蔬菜地标品牌、2017供给侧改革领军品牌、2018全国绿色农业十佳蔬菜地标品牌,邳州大蒜入选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绿色农业发展报告2018》品牌篇、2019年全国绿色农业十大领军地标品牌。
建立健全交易中心,完善大蒜流通体系,成功创建为首批国家级出口大蒜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以宿羊山为中心的国家级大蒜专业市场常年交易量100万t。建成省级出口大蒜示范基地15个,具备自营出口权的企业达33家。大蒜出口量和出口额实现持续增长,常年自营出口量35万t以上。邳州大蒜常年出口额4亿美元左右,连续10年位列全省农产品出口县(市)级第1,出口总量在全国领先。
在大蒜产业科技研发和精深加工上,邳州市不断加强同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全国有40多名专家、教授加盟邳州大蒜的开发。建成首批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黎明食品国家级大蒜研发中心和绿之野食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在产品研发和食品安全检测等方面走在全国大蒜产业的前列,科研产品创新层出。目前,全市拥有黎明食品有限公司、绿之野生物食品有限公司等大蒜深加工生产企业38家,年生产能力20万t,产品主要有黑大蒜、大蒜素、大蒜油、大蒜胶囊等4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国内及国际市场,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首先,农业部门应采取多种措施,密切关注市场行情,搞好市场调查,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发布相关信息,科学引导蒜农适价分期销售。其次,政府应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整合农业、自然资源、水利等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基地,进一步强化农田水利和桥涵路闸建设,推广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化肥、氮肥减施、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栽培技术,积极探索大蒜机械化收种。
牵头制定《黑蒜》国家标准和《地理标志产品 邳州白蒜》等7个地方标准,备案企业标准20个。依托科研院所,加快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全市良种覆盖率在95%以上。创新种植模式,推行标准化管理,实施全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项目,在宿羊山、车辐山等镇,建设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核心示范区,经上海交通大学检测,示范区白蒜100%符合绿色食品A级标准。
依托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外引与内培并举,集中打造黎明食品有限公司、恒大食品有限公司、鑫瑞源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本土深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利用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的科研优势,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开发生产一批大蒜保健、生物制药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稳步推进有机大蒜及功能大蒜(如富硒大蒜等)产品开发,形成系列功能各异的保健大蒜产品,增加市场卖点,提高综合效益。
加快营销模式的转型升级,鼓励企业自建或依托第三方大数据网络平台,建立大蒜的“智慧”供应链,实现产品销售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鼓励企业设立境外营销中心,开设直营店、直销店,在巩固对东南亚市场出口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欧美等发达地区以及新兴经济体市场,实现销售市场多元化。
以蒜为媒,积极持续宣传推介“邳州白蒜”,有利于提升品牌价值。例如,2015年以来每年在北京、上海、南京举办邳州绿色农产品展销会;2018年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将“国际大蒜产业峰会”永久会址定在邳州,已连续举办3届,每届峰会都吸引了数百名国内外专家学者、行业领袖、外国使节和留学生、国内外客商,使“邳州白蒜”的品牌影响力得到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