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杼惠,刘建和,曹蛟,指导:王行宽
1.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7
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发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1]。贫血是心衰常见并发症之一,慢性心衰并发贫血的机制主要与代偿作用、消化道淤血或出血、稀释性贫血、炎性反应导致血色素合成障碍、肾功能不全、药物使用等因素相关[2]。研究发现,贫血可增加心衰患者住院率及病死率[3],是影响心衰患者预后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4]。相比非贫血患者,贫血患者均有年龄大、体质量指数低、舒张压低、心肾功能差、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高、住院时间长的特点,治疗颇为棘手[5]。由于贫血是慢性心衰患者整体治疗策略的关键和潜在的可改变因素[6],因此现代医学在治疗心衰基础上加用铁剂、促红细胞生成素、输血等措施。但铁剂过量应用导致的铁超载会对心脏产生不利影响[7];而长期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会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和病死率[8-9];输血仅在紧急情况下使用,不能作为长期治疗措施,且有导致感染潜在可能[10]。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行宽教授是首届全国名中医,第二至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余载,临证倡导“多脏调燮、综合治理、杂病治肝”,擅长诊治心脑血管疾病。王老认为,慢性心衰伴贫血的病机为形精不足、水瘀互结,治当温气补味为主,消瘀化饮为辅,采用参芪左归汤为基本方治疗获得满意效果。笔者有幸侍诊左右,获益匪浅,现将相关经验总结如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是论述虚证治疗原则的经典条文,《类经·论治》释曰:“形不足者,阳之衰也,非气不足以达表而温之;精不足者,阴之衰也,非味不足以实中而补之。阳性暖,故曰温;阴性静,故曰补。”所谓“形”,泛指人体的形体肌肉、五脏六腑,“形不足”即为形体虚衰,但“形”不仅指形体肌肉的充盈,更是形体功能的外在显现,主要表现在气的功能上,形与气不可分离,《类经·寿夭》所谓“形以寓气,气以充形,有是形当有是气,有是气当有是形”,形体强健离不开气的充养温煦,形体虚衰的关键在于气不足,气虚日久,其温煦功能减退则出现阳虚,阳气亏虚,不能温养形体,表现为“形不足”的证候,故《内经知要·治则》有“阳气衰微,则形不足”。《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云:“夫精者,身之本也。”所谓“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活动的本原,广义之精泛指人体内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血、津、液等一切精华物质,“精不足”即为精、血、津、液亏虚,脏腑形骸失于濡养而出现阴精不足的病证。因此,“形不足”与“精不足”分别代表了虚损性疾病阴阳偏衰的两个方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有“阳为气,阴为味”,所谓“温之以气”,实为“以气温之”,“补之以味”实为“以味补之”,此处的“气”与“味”相对,共同代表药物的四性五味[11]。《内经》将药物按阴阳属性大致划分为“气药”与“味药”:“气”为阳,为温热之性,辛甘之味,出于上窍;“味”为阴,为寒凉之性,酸、苦、咸之味,出于下窍。此外,依据药物功用差异,按阴阳之中复有阴阳的规律,“气”与“味”分别又有“厚”“薄”之异,将药物进一步细分。“气药”属阳,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有“气薄则发泄”,诸如麻黄、桂枝、羌活等具有发表散邪功能的药物;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有“厚则发热”,诸如附子、黄芪、人参、干姜等具有温阳益气散寒的药物;“味药”属阴,味之厚者为阴中之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有“味厚则泄”,诸如大黄、黄柏、芒硝等具有降泄荡滞作用的药物;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有“薄则通”,诸如桃仁、丹参、茯苓等药物。故“气”与“味”是按照药物属性和功用进行阴阳分类的方法,“气药”与“味药”分别代表了药物阴阳属性的两个方面。
综上所述,针对“形不足”的阳虚病证,需采取温补升散之性的气药以温通阳气,益气充形;针对“精不足”的阴虚病证,需采用凉润黏腻之性的味药以滋养精血,濡润津液。“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治疗虚损性疾病阴阳偏衰的治疗大纲,形充精足,阴阳调和,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慢性心衰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随着病情进展,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缺铁、水钠潴留引起的血液稀释、并发肾功能不全出现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过度使用利尿剂等因素均可导致贫血。王老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气虚、阳虚等“形不足”为主,标实多伴有血瘀、水饮内停,贫血属“虚劳”范畴,以精血亏虚等“精不足”为主。血液是供给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营养物质的载体,心血充盛,使心主血脉的生理机能得以正常发挥。《侣山堂类辩·辩血》有“血乃中焦之汁……奉心化赤而为血”,脾胃为血液生化之源,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运化而为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津液而入脉,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有“心生血”,营气、津液、清气三者结合,经心阳的作用,化为赤色血液。此外,精生血,肾中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肾中精气充足,则血液化生有源,同时肾精充足,肾气充沛,也可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助于血液化生。因此,血液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并在心、肾等生理功能配合作用下得以充盈不衰[12]。
慢性心衰与贫血互相影响:一方面,心衰患者心气亏乏,不能奉心化赤而生血;另一方面,血液亏虚,脉道萎陷,使心主血脉机能减退,加重心衰症状,形成恶性循环。慢性心衰患者由于脾胃虚弱,进食不足,致气血生化乏源,加之心衰患者阳气虚弱,心火虚衰,可致血液化生障碍。慢性心衰患者久病必累及肾,致肾中精髓亏耗,无以化生血液。此外,“形不足”所致瘀血、水饮阻滞,影响气血运行,脏腑失于濡养,机能失常,生机受阻,影响新血生成,《血证论·男女异同论》所谓“瘀血不行,则新血断无生理……盖瘀血去则新血易生,新血生而瘀血自去”。王老认为,心衰早期出现的气短乏力、神疲倦怠等呼吸困难、活动受限的症状属于气虚、阳虚等“形不足”之证,而“形不足”所致水饮、瘀血等阴邪阻滞则会引起四肢水肿、胸腔积液、腹水、静脉充盈、发绀等水血不利的症状,随着病情进展,阳损日久,耗伤阴精血液,出现头晕、面色萎黄、唇睑爪甲色白、肌肉瘦削甚至恶病质等“精不足”之证,最终出现慢性心衰伴贫血的“形精俱亏”证候,故《景岳全书·血证》有“凡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也。是以人有此形,惟赖此血,故血衰则形萎,血败则形坏”。基于上述认识,慢性心衰伴贫血可归属中医学“心衰病”并发“虚劳”范畴,其病机可概括为形精不足、瘀水互结。
基于上述认识,王老临证治以温气补味、活血利水为法,温气可充形,补味能滋精,气药与味药相合使气血相生,形精充沛,阴阳调和。此外,不同于单纯血虚证徒补精血,治疗具有虚实夹杂病理特点的慢性心衰伴贫血,须补中有通,补中有泻,补血同时兼以行血,行血兼以利水,在温气补味基础上运用活血利水法两调血水,使活血不耗气伤形,利水不伤阴损精,标本兼治,虚实兼顾,方以参芪左归汤加减。参芪左归汤是王老治疗虚劳的经验方,由白参10 g、黄芪30 g、当归10 g、熟地黄20 g、山药10 g、山萸肉10 g、龙眼肉10 g、龟甲10 g、鹿角胶10 g、白芍10 g、菟丝子15 g、枸杞子15 g、大枣10 g组成。针对慢性心衰伴贫血病机特点,加丹参15 g、川芎10 g、柴胡10 g以调畅血脉,茯苓15 g、白术15 g以疏调水道。
方中白参、黄芪、白术为气厚之品,白参大补元气,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以充形,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三者皆为甘温之品,入中焦而补中益气,三者同用温气以充形。《伤寒来苏集》有“血道由肝”,柴胡、川芎为气薄之品,柴胡理气疏泄入气分,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入血分,二者皆入肝经,理气活血以调畅血脉。当归、白芍、熟地黄、山药、山萸肉、龙眼肉、龟甲、鹿角胶、菟丝子、枸杞子、大枣为味厚之品,当归、白芍、熟地黄与川芎配伍为四物汤,《成方便读》有“一切补血诸方,又当从此四物而化也”。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龟甲、鹿角胶乃左归丸之意,《景岳全书·新方八阵》所谓“速宜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元阴,而精血自充矣”。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滋水填精,菟丝子、枸杞子补肝肾精血;龟甲、鹿角胶皆为血肉有情之品,又鹿角胶偏于补阳,龟甲偏于滋阴,二者同用益精填髓,乃寓阳中求阴之意,诸药合用补味以填精养血。丹参、茯苓为味薄之药,通瘀利水,丹参补血活血,茯苓健脾利水。全方形精并补,阴阳同求,气血同调,瘀水同化,共奏温气补味、活血利水之功。
患者,男,72岁,2019年7月2日初诊。反复胸闷、气促10年余,再发加重伴头晕1月余。刻下:胸闷气促、活动后加重,头晕,少气懒言,精神萎靡,面色萎黄,口干不欲饮,纳差,夜寐不安,肌肉瘦削,肌肤干涩,双下肢中度水肿,小便量少,大便偏干,舌质黯、舌下脉络曲张,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血压120/70 mm Hg(1 mm Hg=0.133 kPa)。既往有冠心病10年余。查:红细胞3.16×1012/L,血红蛋白92 g/L,红细胞比容33%,平均红细胞体积78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24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07 g/L,NT-proBNP 2 830 pg/mL。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导联低平,V4~V6导联压低改变。西医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Ⅲ级,轻度贫血。中医诊断:心衰病,虚劳。辨证为形精不足、瘀水互结。治以温气补味、活血利水。方以参芪左归汤加减:白参10 g,黄芪30 g,当归10 g,熟地黄20 g,山药10 g,山萸肉10 g,龙眼肉10 g,龟甲10 g,鹿角胶(烊化)10 g,白芍10 g,菟丝子15 g,枸杞子15 g,丹参15 g,川芎10 g,柴胡10 g,茯苓15 g,白术15 g,肉苁蓉15 g。21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西药口服:①呋塞米片20 mg,每日1次;②螺内酯片20 mg,每日1次;③盐酸贝那普利片10 mg,每日1次;④酒石酸美托洛尔片12.5 mg,每日1次;⑤右旋糖酐铁口服液10 mL,每日2次。
2019年7月24日二诊:胸闷、气促减轻,头晕稍缓,精神略有好转,面色及食欲转佳,双下肢无水肿,夜寐欠佳,二便调,舌脉如前。守方去肉苁蓉,改茯苓为茯神15 g,加炒酸枣仁20 g。续服21剂。西药同前。
2019年8月15日三诊:胸闷、气促明显好转,无头晕,精神转佳,夜寐好转,食纳可,二便调,舌质黯、舌下脉络曲张,苔薄白,脉沉。复查:血常规示:红细胞3.58×1012/L,血红蛋白112 g/L,红细胞比容37%,平均红细胞体积81 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29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58 g/L,NT-proBNP 860 pg/mL。守方续服21剂善后。西药同前。
按:本案患者既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病情逐渐进展为慢性心衰,又出现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结合辅助检查可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伴贫血,可归属中医学“心衰病”并“虚劳”范畴。患者经多次综合治疗,正气耗损,出现形精两虚、瘀水互结的虚实夹杂之证。形气不足,阳气虚弱,血脉失于温通而成瘀血,水液失于温化而成水饮,心阳不振,瘀水互结,故见胸闷、气促;阳不化气,水饮失于温化,故见下肢水肿、小便量少;精血不足,肌肤失于濡养,故见面色萎黄、肌肤干涩;肠腑失于濡润则大便干结;形精不足,肌肉失养,故见肌肉瘦削;阳气虚弱,不能兴奋精神,加之血液亏耗,血不化神,故见精神萎靡;心血不足,心神失养,故见夜寐难安。病机总属形精两虚、瘀水互结,故当以温气补味、活血利水为治法。首诊患者大便干结难解,加用肉苁蓉形精并补,既能补肾助阳以温养充形,又善补益精血以润肠通便,《玉楸药解》言其“滋肾肝精血,润肠胃结燥”。二诊时,诸症转佳,大便已通,故去肉苁蓉;夜寐欠佳,遂易茯苓为茯神以宁心安神,加炒酸枣仁养心阴、安心神;三诊时,诸症明显好转,因“有形之血不能即生”(《景岳全书·吐血论治》),故对形精两虚证候当缓而图之,守方续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