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做好“三农”报道的四个秘诀

2021-11-27 00:59
记者摇篮 2021年5期
关键词:脚力老乡三农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从2008年开始,辽宁省人均耕地面积第一的阜新,开设了专门针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专题栏目《新农村》,笔者从2013年成为这个栏目组的一名记者,近十年来,走遍了全市的各个乡镇,也切身体会到了应该如何做好“三农”报道。在本文中,笔者就将这些年来的经验予以总结归纳,只为以后能更好地进行“三农”报道。

一、要接“天线”,掌握国家政策

“三农”记者,首先是一名记者,其次才是“三农”记者。所以,这就要求跑“三农”的记者和所有记者一样,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顾全大局,了解国家政策,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行动部署上来。这就要求“三农”记者,要积极学习国家政策,围绕时代主旋律,选择采访主题,做好宣传文章,为当下的农业发展指明方向,引导广大农民朋友从事好农业生产。

举个例子,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那么农村的脱贫攻坚就是“三农”记者宣传报道的重点之一,这就要求“三农”记者要善于从脱贫攻坚的具体政策中抓住主题以及一些当下农村工作的焦点和热点问题,把国家政策和当地农民的热点、焦点问题结合在一起。笔者在2020年就大篇幅采写了阜新当地创新推出的“集团帮村”模式,不仅助力了当地的脱贫攻坚工作,也让当地的亮点得以宣传和推广。

再比如,2020年年初因疫情原因导致交通受阻,很多农户的农产品销售全面停滞。就在此时,国家大力倡导电商直播,在疫情来临的特殊时期,能报道好这一新兴业态,不仅与国家的“天线”相衔接,更会对农产品销售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为此,阜新广播电视台以《新农村》栏目为抓手,主动出击,第一时间策划播发了市长、县长走进直播间为农产品代言的新闻报道,随后又报道了各地亟待销售的农产品情况,为其创建销售平台,充分展示了这一新兴销售模式的好处和亮点,为当地农户转变销售方式开创了一个良好开端。

这一系列做法,不仅畅通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还掌握了舆论宣传的主动权。

二、要接“地气”,会唠农村嗑

做一名“三农”记者,最重要的就是要真正了解农民朋友的生活。所以要想做好“三农”报道,就需要脚踏实地、扎根基层,会说农村话、会唠农民嗑,要掌握农业生产活动的日常规律,对农村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有足够的了解,还要对老乡们担心的问题了然于胸,只有这样,才能在采访过程中与老乡搞好互动,才能得到农民朋友的信任,这样写出来的报道才能有的放矢。

举个例子,采访中,很多农民朋友都会提到“一亩地”这个词语,那么“一亩地”到底有多大?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的年轻记者肯定不知道,不知道就不能很好地与老乡沟通,更不可能写好新闻报道。以此类推,玉米、花生等各种作物一亩地产量大概多少斤,猪、牛、羊一年会产几次崽,每天饲养大概需要花多少钱,冷、暖棚等建设成本大概需要多少钱……对这些涉及农民朋友日常生产、生活的基本常识都应该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读懂农民朋友的“语言”,才能真正打开农民的心,和其成为朋友,才能写出接地气的好报道。

三、要心中热爱,建立深厚老乡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对“三农”的热爱,绝不是从嘴巴里说出来的,而是在实际行动中流露出来的。只有真正地热爱才能真切感受到农民朋友丰收的喜悦,才能被农民朋友的智慧和勤劳而感动,才能急他们之所急、想他们之所想,才能与农民群众建立起深厚感情,才能不忘初心,写出有温度、有高度的“三农”作品。

以笔者自身实践为例,从2013年从事“三农”报道工作开始,笔者每次出去采访都保持兴奋的心情,老乡高兴,笔者也高兴,有什么好政策出台,也想第一时间传播给乡亲们,也正是因为心中这份热爱,为了了解春耕备耕生产情况,笔者早出晚归守在田间地头察看苗情;为了摸清肉羊价格连续多年持续走低的原因,笔者深入多家养殖场,面对面听取养殖户的诉求;为了搞清楚流转土地发展规模生产是否符合农民心意,笔者拿着纸笔和话筒一户人家一户人家地去询问……就凭借这份热爱,从城市长大的笔者,不仅交了很多农民朋友,还成了一名农业通,很多农民朋友会特意送来自己蒸的黏豆包,也会在出现难题时,第一时间想到联系笔者帮助解决。

只有心存热爱,才能冲锋在一线,才能不知疲累,才能一笔笔记下民声,一行行写出变化,才能为农民朋友鼓与呼。

四、要锻炼脚力,捕捉精彩好故事

好的“三农”人物故事是挖出来的,好的“三农”文稿是靠脚力跑出来的。作为一名“三农”记者,光有热爱是不够的,还要用自己的双脚奔走在基层一线,深入农村、深入基层,才能更好地了解民情民意,抓住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活鱼”,写出令自己和受众都满意的新闻报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举个例子,彰武县阿尔乡镇北甸子村处在辽宁和内蒙古的交界处,因为距离太远,很多记者不愿意去。在去年的脱贫攻坚采访中,笔者不仅5次下到北甸子村,还在当地与老乡们同吃同住数日,很多过去没有挖出来的典型,也都一次性挖了出来。这就是脚底板下出新闻的最好案例。

只有不惜脚力深入基层,才能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只有不惜脚力深入基层,你的新闻才能更生动,更有深度;只有不惜脚力深入基层,你做出的新闻才有温度。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作为一名“三农”记者,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和乡亲们一起经历一年四季的故事,倾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丰收的喜悦,用摄像机镜头、用自己的文字传播他们的心声。脚上沾满泥土,心中才能洒满阳光。

猜你喜欢
脚力老乡三农
地市党报金融报道“专”“活”兼具的优化路径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老乡系列》之八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沿线老乡的“筑路梦”
咱老乡
如何发挥脚力做好深度报道——以衢州日报“乡村调查”为例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苏区老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