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莉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经贸学院,广东 汕尾 516600)
2019 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 号以下简称《双高意见》),《双高意见》明确了“双高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机制。在“双高计划”的改革发展任务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培育大国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这些需要通过高职通识教育来实现。因此,在“双高”建设意见的指导下,为了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亟待进一步改革高职通识课程教学,切实达到“双高”建设中相关的目标要求。
国外通识教育研究有400 多年历史,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等高水平大学从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人才培养要求、课程评估的重视、教学方法灵活化、辅助教学活动多样化等方面突显了通识教育的特点,对通识教育的研究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理论和实践。各国的发展历史和通识教育背景不同,国外的通识教育经验固然可以为我们所借鉴,我国的高职通识课程改革要重视本国国情和高职教育特点,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职教育改革之路。
在我国,自先秦时代即有通识教育,古代书院作为其先行者将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大规模建立起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职业教育重点强调技能培训,弱化了通识教育的灌输。上个世纪90年代通识教育又逐步受到重视。高职院校在注重技能训练的同时,通过通识课程进行身体素质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和国防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三十年来高职通识课程不断探索和发展,更加重视提升高职教学质量和进行团队建设。然而,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质量方面尚存在培养目标需要升级、人才质量需要提升、质量与标准有待规范化等要求,相适应的高职通识课程改革即显得尤为迫切。
高职高联席会议主席董刚认为,高校实施“双高”计划,需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产教深度融合、提升服务能力三个关键。据此,高职通识课程改革思路为:研讨并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调整通识课程结构,培养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将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弘扬国学精髓,加强思政进课堂,打造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将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以比赛促学习,加大劳动课和活动课比重等等。
国内学者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基准、定位内涵、地方特色和价值取向等4 个方面对高职教育目标进行了探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定位意见。也有讨论认为,培养目标一直在变,从开始提出的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到现在的高技能人才。这些提法都是以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为参照提出来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到2020 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党的历次大会都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因此,通过三年的高职教育,为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符合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具有敬业精神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劳动者,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高职通识课程承担着专业课程无法替代的历史使命和工作任务。
首先,科学确定高职通识课程设置。依据“双高”建设下的高职通识课程的培养目标,通过专家同行的多轮研讨、反复论证,将高职通识课程分为基础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两大类:基础必修课包括《高职语文》《应用数学》《实用英语》《体育》《办公室软件与自动化》等五门课程;通识选修课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几个模组,共下设三十几门课程,细化每门课程培养人才的关键点确定学时、学分。
然后,按照“双高”建设要求新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改革。以沟通整合、学习创新、专业技能、问题解决、责任关怀、职业素养等六种核心能力为人才培养目的,调整原有的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在服务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重新设定融入课程思政和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成为能工巧匠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除了原有的课堂讲授以外,积极探索头脑风暴、分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以及模拟演练等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根据学科特点增加课堂活动比重,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人人体验到学习的成就感。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变过去的单一考试为学期学习表现综合评价,将线上线下教学评价量化形成综合评价,从而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以往的高职通识课程教学中,已经有“课程思政”内容的加入,但是不够系统、全面和深入。此次“双高”建设下的高职通识课程改革更加重视课程思政融入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共计四十余门的高职通识必修课和各门选修课中,按照研究课程内容→提炼“课程思政”元素→设置“课程思政”主题→确定“课程思政”融入方法→高职通识课程“课程思政”实践等几个步骤,形成“课程思政”在高职通识课程教学中的融入的路径。与以往做法不同的是,“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植入,而是润物无声的融入。课程思政的主题和在教学中所占比例经过周密思考和反复论证,以实现价值引领为宗旨,安排得既合情合理、又恰到好处。
“双高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引导学生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也指出,“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在高职通识课程教学改革中,突出工匠精神的培养,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作为新一代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工匠精神的当代高职学生更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更适合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混合式教学是把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教学,即“线上+线下“的教学。通过两种教学形式的有机组合,把学习资料的学习由易到难地引向深入。在新冠疫情之初,教师们迅速掌握了多种在线教学软件的使用方法,线上教学实践了慕课和直播教学结合的方式。现在教师们把线上和线下教学结合起来,变成常规的混合式教学。学生利用网络查阅资料完成课前预习,课堂改革采用“成果导向+行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课后辅导则通过微信、QQ 等软件进行。混合式教学加强了课前、课中、课后的贯通式育人,促进教师熟练使用电脑及网络,熟悉直播课教学方式和课件的精美制作,增加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丰富了教学内容,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律精神。
在“双高”建设要求下,改革高职通识课程,将“工匠精神”的培养和混合式教学首次写入教学大纲和单元课程设计等课程指导性文件,标志着此次改革脚踏实地、卓有成效。
高职通识课程混合式教学评量创新,有以下特点:第一,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课前预习和课后辅导的评量加入到期末总评,促进学生“教我学”变成“我要学”的转变;第二,高职通识课程混合式教学评量强调循序渐进的积累经验式学习,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记账式评量,使评量更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第三,不同类型的课程学习过程和条件是不同的,文科和理科有区别、必修课和选修课有区别,但是总的评量指导原则是一致的,即客观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应“双高”建设要求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第四,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几项评估形成混合式教学的总评价。
依据“双高”建设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对高职院校通识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一系列改革,收到显著成果,高职通识课程教学建立了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敬业精神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公民的模式。学生期末达标率、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大幅提高,教师资源整合和教研室梯队建设,教师科研能力增强,科研硕果累累。教育教学成果丰硕,师生各项大赛频频获奖。收集到的校友反馈表明,用人单位对于教学改革后输送出的高素质毕业生高度认可和给予赞誉。学校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兄弟院校前来学习高职院校通识课程先进改革经验并向全国推广。
本次“双高”建设下的高职通识课程改革将立德树人教育贯穿教学始终,重视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以及发展创新能力,实现了高职教学与企业的紧密对接,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次“双高”建设下的高职通识课程改革是一次与时俱进的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前瞻性和示范性,为高职通识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提供了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