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锋 马垠
(云南广播电视台,云南 昆明 650031)
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的电视摄像人已不像原来需要手动调焦,手动光圈,手动对白等等全都手动才能拍下一个镜头,现在的电视摄像人只要一个指头按一个键就能实现镜头的拍摄,而这也让很多人认为电视摄像人没什么了不起,“不就是一个摄像吗,任何人都行…”。其实不然,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摄像人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首先,就电视摄像而言,电视画面是摄像机从开机到关机不间断地拍摄所记录下来的一个片段,既镜头,它是电视新闻的基本因素,是组成电视新闻的基本单位。从本意上讲,电视画面是视听一体的,画面及附载其上的同期声,现场环境等等组成了一个画面,特别是在新闻纪实性节目的拍摄过程中,画面以及和它相配的声响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是视听媒介基础的基础。
其次,电视摄像人是每一条新闻每一专题的第一编辑。摄像统管了电视新闻的画面色调及其形式与风格。电视节目创作的前期工作就是电视摄像,电视摄像人的技术技巧和创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图像质量的水平。电视摄像在了解视听语言规律和基本原则的同时,也应该提高对镜头的理解力,培养对运动特性的表现力,以及提高自身的创作意识,从而提升图像创作的艺术性和技术性。记录现实生活不是电视摄像的目的,而应该是对生活素材有概括、有选择、有意识地加以处理,这就对电视摄像人提出双重标准:第一,要有艺术性创作,就是在拍摄当中把编辑的理念融入到每一个镜头当中去。第二,要有坚实的视听语言基本功,即镜头语言。我个人认为电视摄像要想拍出好的作品,充分发挥电视摄像人在电视新闻的作用,除了平时在实际过程时注意平、准、稳、匀、清这些基本要求之外,还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很多电视摄像人和旁人一样都认为空镜头是最简单的任何人都可以拍,在我看来恰恰相反,空镜头是最难把握的,因为它包容了所有的镜头语言的形态和手段。空镜头作为电视新闻特有的表现手段.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介绍环境;二是表示时间;三是渲染人物情绪;四是具有拟人、比喻、对比等功能。通过对空镜头的运用把景物描写与主观情绪相结合,进一步烘托和提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一)交待背景环境引发故事情节
用空镜头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开门见山使得事件发生的背景一目了然。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的很多新闻和专题第一个镜头都是用了这样的方式来表现的。在我们拍摄纪录片《新南方丝绸之路》的时候,是以一组德宏山川的超大景作为开头,来体现泼水节即将发生的季节时间和地点。
(二)镜头间的过渡转场
在电视新闻中,通过适当的过渡转场能使观众把握情节的段落层次,运用空镜头实现镜头间的过渡转场是一种常用的手法。通过空镜头使观众对前一段落的思考,回味逐渐停下来之后,调整情绪,再翻开新的段落。因为我们不能保证能把所有的镜头都能拍摄到,为了弥补摄像镜头的不足和电视画面的合理过渡,拍摄转场镜头非常有必要。比如《条形码封面·寻找杨家贵》,记者就运用了很多的空镜头过渡转场,效果非常好。再比如《新南方丝绸之路之四时佳节》中,我们用在不同景别,不同季节环境下,蜻蜓在竹叶上点水的镜头,来进行季节交替的转场表现。
(三)增加节奏感,衬托环境,渲染情绪
空镜头可以通过不同速度的运动来烘托和表现相应的情绪和氛围。速度快的运动给人以热烈紧张、欢快、急切的感觉,如奔腾的河流、紧密的锣鼓、飞驰的列车。慢速度、慢节奏的运动具有伤感、凝重、沉静的视觉效果。在《档案中的滇越铁路》一片中,我们运用了不同的火车穿越花海,有春季的桃花、夏季的一串红、秋季的菊花、冬季的梅花的镜头,衬托了米轨火车所处的环境,渲染出了百年铁轨的厚重历史时空感。
(四)拍摄空镜头应注意的问题
在拍摄空镜头不宜太多。过多的空镜头会使记者不知道用哪个画面为好,从而不利于表现电视新闻的主题思想。拍摄空镜头必须符合画面的叙事结构、情绪线索和逻辑关系,运用虚与实抒情与叙事时间与空间等诸因素进行融会贯通。我们很多摄像在拍摄空镜头时只注重数量而忽视了画面的叙事结构、情绪线索和逻辑关系使记者回来后不知怎样运用导致了空镜头的滥用。很多刚入职的新同事总觉得空镜头很简单,只要一开机拍摄到的就叫空镜头。但对于有经验的摄像工作者来说,空镜头是极其考验摄像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一项工作。空镜头是电视摄像的一个基本单位,每一个片子都是由千千万万的空镜头和被采访对象组建而成的,每一个空镜头都是不可或缺的。把空镜头运用好,整个片子几乎就成功了一半。在我们拍摄过的一条关于高铁站开通乘客体验的新闻中,摄像由于不注重空镜头的细部描写,整个片子都是大景,所有空镜头描述的都是没有人的车站和铁轨,未和人物有任何联系,突兀的加入了人物的采访镜头,导致整个新闻片没有主要人物,无法凸显乘客体验高铁开通的新闻主题,最终呈现给观众的就是“声画两张皮”,让观众不知道新闻所要表达的内容。
俗话说得好,“没有编辑思路的摄像不是好摄像”。电视画面的素材只有通过编辑才能将其最合适的画面段落按照最理想的方式组合起来,达到艺术性与技术性的完美融合。要有电视画面的编辑思维,这是作为电视摄像人非常重要的法宝之一。在拍摄电视画面时只有将编辑思路融合在电视画面创作当中才能将最合适的画面段落按照最理想的方式组合起来,达到完美融合。
(一)选择的画面要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和思维规律。不同的画面表现影响着人们收视心理,比如一个“推镜头”常会引起观众对推进方向的注意,合适于表现事物的细部特征。如果用一个“拉镜头”来表现就不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了。我们在拍摄亚洲象“羊妞”的专题故事时,都以中近景“推镜头”到“羊妞”与饲养员的眼神特写,来展示“羊妞”与饲养员之间的情感,而不是从特写拉到环境描述,这样的镜头容易让人感受不到冲击力。
(二)在拍摄画面时,要想好怎样服务于节目的内容与主题,有利于结构和情节的表现。画面最终的目的在于用动作性强、造型优美的画面基本组接成清晰的电视新闻节目,便于记者编辑更快更好地完成电视新闻节目。比如2005 年,我和刘芳,鲁素娟,王锐去曲靖沾益采访隧道塌方。在拍摄过程中就是以电视摄像人是第一编辑人的思路来拍摄的,回来后由于时间紧,没进行后期编辑就直接用素材进行了播出。结果由于前期拍摄时注意了用编辑思路的方式拍摄,播出时效果很好,基本看不出来是没有经过后期编辑过的片子。在每一个片子的拍摄时,前期采访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编导与摄像必须先就选题进行长时间的沟通和交流。到达拍摄地后,摄像要主动就镜头构思提出自己的想法,依据编导的导演阐述进行完善,完成所拍摄场景的分镜头剧本。
(三)开机关机前的充分预留在拍摄每一个镜头时要有起幅和落幅,特别是运动性的镜头,镜头的起幅和落幅就是在拍摄一个镜头时开始和结尾时要有4 秒左右的静止画面,这样对于后期编辑在制作时起到稳定画面,防止镜头跳动很有帮助。很多摄像由于惯性思维,觉得每一个镜头预留3-5 秒就足够了,但往往在他关机的同时,一些精彩的拍摄内容就在关机后出现。起幅和落幅多适用于摇镜头中,所以预留足够的时间,一是可以让一个摇镜头变为三个以上的镜头来使用,二是起幅和落幅能够调节整个片子的节奏。
在电视新闻的拍摄过程中,声音的采集与画面的拍摄同等重要。在新闻报道中采用人物同期声,既有助于烘托报道现场的真实氛围,又比用解说显得真实可信。这有利于增强新闻的权威性,同时加大了新闻的信息量和客观性。做好现场同期声的采集工作要做到:
(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要根据现场的情况选取最适合新闻场所的话筒(因为不同特性的话筒对声音的拾取方式、效果都不一样),要检查话筒线路是否畅通、电池电量是否充足、话筒的调试是否达到最佳状态等等,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因为新闻现场同期声是非常宝贵的,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到时候手忙脚乱,错过现场声的采集,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内置话筒始终保持打开状态
因为新闻现场突发性事情比较多,为了避免在新闻现场一些突发事件造成外置话筒线路突然中断等因素而无法录音,所以摄像机的内置话筒始终打开,这样能做到万无一失,确保现场同期声的录制。好多人觉得摄像机拍摄到画面就行,忽视了声音的重要性,但电视是一种试听语言的艺术,试听就决定了声音和画面共存,缺一不可。有画面无声音的镜头苍白无力,即使后期配上声音,由于时间、空间、环境都不对,观众一看就知道是虚假的。
(三)用耳机进行监听
由于新闻现场的特殊性,无法预料现场声音录制环境的安静,随时会出现噪音的干扰或者话筒线路的中断。因此,摄像人员必须始终要带好耳机随时监听话筒声音的效果,出现问题马上调试解决。
在电视画面中光线是电视画面构图的基础和灵魂。没有了光线,电视画面的表现就无从谈起;光线不理想,画面的构图也会成为“无米之炊”。光线一旦发生了变化,画面的构图效果和艺术氛围也会发生改变。电视构图,“光线先行”,光线的选择是决定电视摄像和画面构图质量的关键因素。在电视新闻画面中的光线不但是艺术氛围的表现,更重要的是光线从一个侧面来反映出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我们知道新闻事件报道的先决条件就是让观众知道在何时发生的事件,从电视画面的光线间接的交代新闻事件发生是在中午还是早上,是白天还是夜晚,晴天还是阴天等等。因此,用光线来交代时间在新闻画面中的呈现尤为重要。每天的9-11 点、16-18 点之间是自然光线较为柔和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当中拍摄的新闻素材画面饱和度非常高,感染力非常强,画面质量非常好。一般来说,采写普通新闻,以这个时间段为益。中午时段拍摄新闻的时候,需要注意光线的运用,避开太阳的直射光,不要以逆光和侧光来拍摄我们的被采访对象,尽量选取室内和无太阳光直射的地方。我们运用的光线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光线,另一种是外部干预光线。在夜晚拍摄中,由于自然光的减弱或完全消失,我们应运用好外部干预光线,让被拍摄主题更有层次感、立体感,加之合理的构图,让整个被摄主体更加的符合整个片子的需要。
和其他的职业道德相比,摄像工作不能纯粹的以专业技术为主,在新闻摄像工作中,新闻道德应该放在拍摄技术之前。在拍摄工作中,摄像为了拍摄一些吸引人的镜头,会把当事人的隐私和痛苦拍摄出来。车祸新闻中,作为新闻工作者的摄像,我们必须以新闻道德准则,以虚实镜头结合,避免拍摄到血腥、惨烈的画面,尊重生命尊严。在儿童为对象的拍摄中,需要征得监护人的同意,播出的画面必须要进行面部处理。
总之,电视摄像是电视节目的主创者,也是电视画面的获取者。电视摄像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是电视新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电视新闻的灵魂。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摄像,应该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和扎实的业务修养。它应懂得电视是一门综合艺术,是由声音、画面等多种元素组成的,而摄像作为构成画面的载体,要承担这个任务。所以要求摄像既要具有编辑全盘把握的能力,又要具备现场抓拍的本领,突出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在电视节目中的独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