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子茵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筝曲《翠语》是由中国著名青年古筝演奏家、作曲家、第七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得主——刘乐于2017 年7 月所创作的一首全新作品。该曲目将大自然与音乐完美融合,根据《采茶舞曲》二度创作得来,是一首写茶的作品。由简单的五声调式变化出丰富多彩的旋律,引人入胜。
刘乐,“80 后筝王”,表演代表作品有:《溟山》《林泉》《西域随想》《云裳诉》等。创作的优秀作品有:《翠语》《袖梦》《恋春风》《侬》等。近年来,刘乐所创作的曲目一直向高质量、高速度、高难度发展,且非常具有中国古典韵味,大多如行云流水般洒脱。表现力和感染力都非常的强,作品技术、张力十分突出,作品里细腻、流畅、灵动的表达离不开作者自身的艺术修养和言谈举止,文质彬彬,谈吐自如,听其演奏的作品简直是来自大自然对心灵的洗礼。
“翠涛语春华,茗芳润卿心”。翠,翡翠般葱郁;语,在风中呢喃。此曲以“茶”为灵感,穿插了江南家喻户晓的“采茶”音调,描绘了如春茶般清新淡雅的初春景象:江南古香古色的窗棂、繁茂摇曳的柳条、折射的阳光。一切都从这一幕开始,或静或动、或明或暗、或远或近、或冷或暖。表达了作曲者对西湖春景的情有独钟,在青葱岁月里,聆听翠语,清新通透,宛如到了江南。
乐曲为普通的D 调五声调式音阶,但通过一系列流动的音符,描绘了一片鸟语花香的森林,其中一段辅音似泉水一般叮咚流淌,令人耳目一新。《翠语》虽是一首古筝独奏曲,但全曲充满了浓郁的“田园人文主义色彩”。通过欣赏MV,笔者认为作曲者刘乐以江南才俊的形象示人,这一判断也得到了着装、书笔等一系列道具的印证。绿水清竹,鸟语春芳,如此宁静祥和的世外桃源,非常适合修身养性。该曲听起来明朗清脆,前几小节便能牢牢地吸引听众,旋律的级进和休止像是在诉说着一个故事,引人入胜。整首曲子没有过度炫技的地方,却能从容地表达作曲者内心的音乐情愫。
当笔者开始在闲暇时间开这首曲子时,觉得它的难点并不在旋律,而在于理解。它容易被弹成茶馆里那种让人昏昏欲睡的乐曲,但这并不是《翠语》的曲意,它应处在充满茶香,蝉鸣声声的大自然里。快板部分是带着些许成熟与明朗,有一种悠然自得之感。所以《翠语》柔中带刚有骨架,乐中矜持非欢愉。倘若厌恶了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想要放松身心,便可到西湖边上,让微风拂面,泡一壶明前龙井,赏一曲《翠语》,这样的场面一定不会白白辜负了这江南的美好春光。
骄阳唤翠绿,隔屏闻茶香。品味春日清茶的“芳”与“醇”,几束阳光洒落在潺潺流水之中,鱼儿在雾里若隐若现,闻着茶香、墨香,望着这美好的一切与筝相伴。
在传统音乐中,散板是古筝技法中最具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乐曲开始的引子中,记号“艹”即表示散板。演奏时节奏自由,是一种自由节拍,速度不规则,其可以表现固定节拍所无法表现的特定情感及人物心理,表达了一种特殊的音乐美。散板的节奏可根据演奏者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做自由处理。一般在前两小节会比较慢,到第三小节可以慢起渐快,从而营造出一种大波浪、高低起伏的状态。
乐曲的第一部分从低音声部过渡到高音声部,再从高音声部回到中音声部,双手搭配,节奏缓慢,宛如在丛林中漫步一般。之后的几小节都普遍存在滑音,筝曲的滑音分为上滑音、下滑音、回滑音三种,都是极具古筝特色的技法。作曲者通常会运用“以韵补声”的技巧,在作韵时,最重要的是滑音的巧妙使用。上滑音,即滑音演奏方法的一种。在传统筝曲中,大量的使用上滑音可以增加音乐的层次感和韵律感,扩大音乐的张力和表现力。滑音的高低会带给听众一种轻柔优美的舞动之感。
第一部分前半段的琶音是该曲开始的一大亮点,琶音在旋律中起装饰作用。演奏方法就是把同时发音的和弦,从低音向高音,或从高音向低音的顺序依次弹奏出来。在进行琶音的演奏时,双手应该随着琴面的弧度前后自然移动,弹完切不可提得太高,声音要连贯流畅,力度、节奏、音色要保持自然、均匀。若有双手交替的琶音,左右手不能离得太远,因为靠近筝码的一边音色比较柔和,而靠近岳山的一边音色比较清脆,应做到双手的触弦点在基本同一直线上,这样的话,琶音才听起来比较均匀、柔美。
因为右手单纯的十六分音符听起来比较急促,所以在四四拍的节奏里,左手加入了一拍的单音和三拍的小撮。小撮应注意的是两只手指弹奏时的力度应一样大,手指应该提前放置好,用手掌的力量带动手指运动,然后轻轻弯曲并一起向手掌收缩。切不可以单纯地用手指第一或第二关节去弹奏,这样的弹奏方法是不对的。其次,弹奏小撮时出来的声音一定是一个比较协和的和弦,大指与食指的力度要均匀,一起弹响,这样的声音才可以将小撮的优点发挥到极致。
在第一部分的最后,旋律被推向第一次的高潮,右手摇指,掌控着主旋律,左手在每一拍中平均弹奏四个十六分音符,并进行了多次的反复,且声部跨越较大,基本都是在一个八度以上。摇指的演奏可以让古筝的音色更加饱满,能够让声音的时长更加充分,让感情的表达更加自然流畅,就像听到流水潺潺一般,泉水叮咚响,小溪缓缓流,在清凉的夏日,这样的搭配犹如大自然所给予的灵动的美。
在第二部分中,有几处为右手遥指,左手刮奏,笔者认为这几处正是本段的亮点所在。在左右手轮流小撮之后,右手摇指带给人的感觉类似于滴答滴答的滴水声,比较清脆,加上左手从高音区到低音区的刮奏来表现水和风等自然景色。这里的刮奏比较短,只短短的刮几个音就可以了,不要求刮多,刮太多反而不好听,而且听起来也比较长,浪费时值。此处的演奏应通过旋律的变化烘托情感的起伏,听起来要有别样的感觉。
第二部分的最后,有几小节的泛音出现。古筝泛音的演奏要确定好泛音点的位置,把握好捂弦、拨弦的力度及离弦的时间。泛音类似于听到的一种空灵、意境悠远的声音,让人联想到一些小而精致的事物,如晶莹剔透的露珠、慢慢飘落的花瓣等。泛音的音色与古筝单音的音色相比,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温柔细腻,一个清脆明亮。泛音的合理运用可以提高音乐的表现能力,使得该曲又柔美了几分。
节奏的布局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功能与色彩布局、强弱及快慢布局、疏密布局。
《翠语》的主要节奏型是由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构成。“八分”节奏是一种功能性节奏,使用较多。在此基础上,加以运用一些色彩性节奏,富有韵律,如“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同时还加入了一些装饰音、空拍及连音,极大地丰富了节奏的多样性。
此处的强弱指的是节奏的强起和弱起。一般来说,强起则稳,弱起则动。强弱的变化在《翠语》中体现的较多,很多地方都是由强到弱,再由弱变强。乐曲旋律的起伏,大都由强弱变化所得来。全曲的“慢”表现在开始与结尾两部分,给人一种柔和、春风拂面的感觉;第二部分开头的慢起,让听者感觉进入到了另一种环境,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乐曲的“快”并不是要求速度之快,而是要求演奏出来的音色给人营造出一种调皮律动、欢快起伏之感。
一般而言,稀疏的节奏搭配相对流动的旋律线,而密集的节奏搭配相对静止的旋律线。这种布局在乐曲的第三部分得以体现,在该曲前面两部分,特别是第一部分,节奏型相对稀疏,听起来较为舒缓;第三部分进入高潮,节奏型较密集,十六分音符较多,整段节奏快,音区变化大。因此左手部分相对稀疏,每小节是两个重复的低音区和弦,疏密布局安排得比较合理。
正如说话、唱歌离不开呼吸和气息的控制,呼吸的运用也在古筝演奏中有所体现,用气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筝曲魅力的大与小。小到一个乐句的气息,大到整曲演奏时的气势,都与演奏者的气息控制有关。在演奏古筝的过程中,呼吸、触弦及肢体语言是古筝演奏者的三项技能,作为演奏者应当明确古筝演奏中呼吸调节和肢体语言的意义所在,或连贯或停顿,或舒缓或激越,从而有效渲染气氛,唤起听众的情绪。
一般来说,抒情、缓慢的乐句或乐段需要连贯且平静的气息,而激情、快速的乐句或乐段则需要富有弹性而短促的气息。不同风格的音乐对气息的控制有不同的要求,呼吸应根据旋律的走向、音乐的律动、乐句的划分、不同声部的高低等因素进行调整。从技术方面来看,“气息”的使用表现在演奏古筝时随音乐做出的肢体动作,又被称为“肢体语言”。
中国古典音乐美学中提到的“气动则声发”,表明“气”是物质运动的动力之源。在古筝演奏中,力是由大臂—小臂—腕部—手掌—指尖等部位肌体的联合运动产生的,并随着呼吸的走向传递到指尖。因此,气息通畅的前提是演奏者要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放松的状态。此外,当演奏者能够熟练地演奏音乐,可以进入提高音乐内涵表达的阶段时,还应具备“整体意识”和“结构意识”。只有将情感气息与音乐气息合二为一,才能将乐曲一气呵成,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才能把握古筝乐曲中“起承转合”的结构特征,展现出作曲者想要表达的内心的音乐情绪。
从“青山绿茶,鸟语春芳”的《翠语》,到“洋洋乎至在流水”的《流水》;从“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渔舟唱晚》,到“满腔愁绪化相思”的《长相思》;从“漫漫黄沙走驼铃”的《西部主题畅想曲》,到“八百里秦川,诉尽秦土乡愁”的《秦土情》。《粉墨人生》道尽世间百态,一曲《昔言》谱就爱情绝唱。这就是筝曲所诉说的音乐之美。
演奏音乐,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去欣赏音乐;感悟生活,一定要去细心观察生活。留意泉水叮咚,涓涓清流,汹涌澎湃的江河,用似露珠般晶莹剔透的泛音,似流水一般的刮奏来表现大自然的千姿百态。
音乐无处不在,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音乐不仅是我们陶冶情操的最佳方式之一,而且可以净化、启迪、升华我们的心灵和思想。贝多芬曾说:领悟音乐的人,能从一切世俗的烦恼中超脱出来;还有人说:上帝只给人们创造了七个音符,而人们却用它创造了无穷无尽的音乐。可见,生活中处处体现着音乐,我们一定要从生活中感悟音乐,感受音乐之美,用真实的情感展示出乐曲最美的一面,才可以做到真正的理解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