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信息管理专业“课岗证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1-11-26 16:51李俊峰
魅力中国 2021年28期
关键词:信息管理学期课程体系

李俊峰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0)

“课岗证”指的是“课程、岗位、证书”,通过这三者相互融合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它的出发点是将学校的课堂教学与国家的职业技能考核相融合,将实习、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考核相结合。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加入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根据能力、知识、素养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使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要求相一致。它对培养专业型、应用型的会计信息管理人才有着非常现实而且积极的作用。

一、我国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一)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工作岗位脱节,忽视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大多数是以会计基础——>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税法——>审计为主线,主要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与实际工作的岗位需求的结合不够,造成学习与就业的脱节。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要同钱物打交道,他们必须要保持良好的职业操作与道德素养。因此,在高职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而目前,由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初级会计职业资格考试,考试科目中已经没有单独开设《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科目,应试教育的导向容易导致学生忽视这方面的学习,这必将会对今后的工作的正常开展埋下隐患。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必须要引起重视。

(二)相关课程内容重复较多,专业核心课程未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挂钩,职业特色体现不明显

常见的重复一般出现在以下几门课程当中:《会计基础》课程与《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在会计目标、会计要素的重复;《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与《成本会计》课程在成本的计算与管理的重复;《管理会计》课程与《财务管理》课程在存货的管理、全面预算的编制、决策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的重复。内容的交叉重复造成了课时资源的浪费。在大多数职业院校,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差异不大,仅仅是简单地加几门诸如会计软件应用、ERP 原理、财务业务一体化实训等课程,专业特点不够突出。

与此同时,在高职院校的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未能重点体现“职业性”的特征,很多课程的设置与本科的课程体系十分相似,无法满足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缺乏职业特色,这将必然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三)专业核心课程仍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课课时比例不高,理论与实践教学未能很好地相结合

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定位不准确。有的学校认为理论知识更重要,因此就忽视了实践教学;而有的学校则认为应更加重视实践教学,因此忽视了理论的讲解。二者的最终结果都是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和全面,对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能力较弱,往往只能是“指到哪,打到哪”,被动地学习知识。

此外,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对于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学习目前也是主要还是停留在财务模块上,对于业务模块则是“敬而远之”。这对于学生知识的全面掌握也是十分不利的。必须按照社会与国家发展的要求,对高职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进行一次全方位的调整,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课程体系重构策略

(一)对标职业资格证书,将其考试科目以及相关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实现“课证融合”

这就是所谓的“双证融通”,按照职业资格的标准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使二者密切配合,促进职业教育与市场的紧密结合。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时期,对课程进行不同的融入。其中,《会计基础》与《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让学生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与职业法规,《经济法》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为参加初级会计师资格考试奠定基础;从第三个学期到第五学期,陆续开设《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审计》等课程,为学生走入社会后参加中级会计师以及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打下基础。

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在设置课程考核方式时,采取以证代考或免考等激励办法,引导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清晰。

(二)对接市场需求,将职业技能考核的相关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实现“课岗融合”

充分体现职业院校的“职业性”的特征,在实践教学中增加岗位考核的内容,强调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同等重要,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的“无缝”对接,推动实践教学的改革进程。

在运用实施的时候,主要采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形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时比例设置为1:1 为宜。

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课程体系中还需要专门设置停课实训。通常可采取的做法有:在第二学期,针对第一学期的《会计基础》课程开设一周的《会计基础实训》,让学生系统练习手工方式下建账、凭证处理、记账、查账、结账全部内容;在第三学期,针对第二学期的《初级会计电算化》课程开设一周的《会计电算化实训》,让学生完整地进行一套信息化账务处理工作;在第四学期,针对第三学期的《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开设两周的《工业企业会计综合实训》,培养学生进行综合会计业务核算能力。

通过这种安排,职业院校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将会得到较大程度的强化,择业与就业能力将大幅度提升。

(三)对位全面发展原则,将职业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纳入课程体系,实现“课岗融合”

要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潜能,同时尊重学生个体的需求。素质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理论知识、兴趣爱好、心理引导、学习能力等。

在具体实施中,要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设置专门的素质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在大一阶段,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刚进入大学,对于大学的学习目标认识尚不明确,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均有所欠缺。因此,在这个阶段,应着重引导和培养学生了解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的概况和特色,加强专业基础课的学习,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对于大二的学生,经过了一年的学习,专业知识的学习进入了关键期,应大范围地进行专业核心课程的传授,提升其专业素养,同时辅以适当的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比如艺术欣赏、美育、演讲与口才、申论写作等,以达到“德技双修”的培养目的。

进入大三,学生的主要精力除了继续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之外,需要考虑就业的问题。与之相适应,在课程设置时继续开设一些拓展课程,比如商务礼仪、管理沟通、计算机文化基础、英文影视与歌曲赏析等,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择业能力。积极开展各种讲座、文化艺术节、先进人物事迹报告会等活动,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四)三者相互融通,铸造未来职业主体

根据职业标准优化课程结构,注意课程之间知识的结合点与重合点,使之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其中,理论教学应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实践技能的培养应基于职业性质,以项目为载体,强化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学生进行三者的融通。关注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职业活动,提升学生的岗位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充分实现理论、实践、就业的一体化。

三、机制体制保障措施

(一)加强校企合作

“课岗融合”的实质就是以岗定课,因此课程体系的开发必须借助企业的力量,加强同企业的合作,聘用企业的专家共同按照岗位能力需要重新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与相关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进行对接,共同完成教学资源的建设。要打破学校与行业、产业的界限,确保源头正确,保证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二)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

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都是理实一体的课程,尤其需要进行重视实践教学。财务软件的学习和熟悉必须要足够的学时保证,因此必须加强校内实训室的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伴随着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完善,通过模拟企业场景,提高学生的信息化操作水平,实现与岗位需求的同步。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与学始终是相辅相成的。为更快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一种做法是通过前面所述的校企合作的形式引入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优点是见效快,上手快。缺点是队伍不稳定。另一种做法是加强自身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提高专职教师的“双师”比例。这种做法时间上可能不及前一种方法来得快,但却更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是更科学的做法。

综上所述,“课岗证”融合优化会计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以职业岗位能力素养为标准系统优化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以获得初级会计师证为具体目标,动态调整、更新内容,以最大程度的实现课程学习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猜你喜欢
信息管理学期课程体系
高校就业工作信息管理平台设计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CDIO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造价信息管理在海外投标中的应用探讨
地球物理台网仪器维修信息管理的研究与实现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