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成都市金牛区伊顿幼儿园,四川 成都 610036)
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是差不多的,为什么出生后每个孩子却千差万别呢?我们归结于环境,因为所处环境的不同,所以每个人的人生轨迹不一样,我们接受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方式不同,也关乎着我们的成长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后续人生的际遇以及展开方式。这么说来,好像一切取决于出身,而出身,却又是人生最不可控的事,那照这么说来,人的一生岂不是从出生的那一刻就由家庭环境定了性无法改变了?当然不是,教育家洛克的白板说印证了其中的一部分,每个人生下来都是白板一般,环境决定后天成为什么角色,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否定了遗传的作用。但是,由于职业的关系,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主动地去关注身边的一些孩子,无论是他的习惯,还是他的行为礼貌,我们都会默默地观察着,并且在心里面想着他们的下一个举动会是什么样的,而我也是在这个寒假中对孩子的习惯教育有了更深的感触。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习惯关系着他一生的成长,孩子将会把这些小的习惯带到长大后形成难以改掉的习惯,儿童时期是心理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思维、个性、道德观念的形成,感觉、注意、想象、情感、意志等的发展,无不需要密切注视和科学的教养。那么这段时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身边多了一种孩子叫作熊孩子,人们对他们避之不及,而又避无可避。为什么那么多天真可爱的孩子却越来越多地成为我们现在的一种困扰呢?也会听到很多家长的各种声音,夸赞与批评,赞美与训斥,而凭心而论,在这样的假期里,听到的来自家长的关于孩子的声音多是赞美,不管这个孩子是否顽劣,在家长眼里,孩子还小,就是一切的理由,正是因为孩子小,所以一切的错误都是可以被原谅,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张扬跋扈的原因之一,而我一直认为,孩子聪不聪明与品行无关,现代人将这一类孩子统称为“熊孩子”。
我们常对熊孩子是这样的解释:熊孩子,常形容调皮的孩子,岁数小不懂事,并且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大多的家长们,他们有着高学历,高收入,并且多数也在教育工作中奋斗,为什么还是会在孩子身上看到令人咋舌的行为呢?我这里并不是说所有的小孩都是“熊孩子”,“熊孩子”不只指可爱的小孩,还指讨厌的小孩。因为现实生活中,大人们面对着自己屡教不改的小孩子捣蛋后的战场也会带着一脸无奈笑容说一句“熊孩子”,毕竟顽皮是一种天性,这跟家长又有没有关系呢?真正困扰我们的是他们的年龄吗?我想更多的是他们表现出来的一种习惯,而这种习惯是天生的吗?我相信绝对不是的,孩子一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我们给他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他们就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而我们家长纵容一些,孩子就会放纵一些,我们家长严厉一些,孩子就会拘谨一些,这些和我们的生活教育息息相关。看到孩子不懂礼貌,家长会说孩子小,长大了他就懂礼貌了;看到孩子们习惯不好,动手抢东西,砸东西,家长说没关系,长大了他们就明白了,可是这些真的是长大了就好了吗?我想当年龄不能成为他们的借口的时候,那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说不定已经无法挽回了,这个时候难免家长又会回过头来说,小时候不是这个样子的,哎,都怪我,如果那个时候对他要求严格一点就好了,可是这个严格又是哪个层面上的严格呢?现在有很多家长也采用了棍棒教育,孩子到了青春期,思绪与情感变得更加的敏感,压力就像弹簧,越压,弹得越高,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令人痛心的“学生跳楼事件了”若是事到此处,家长痛苦也后悔不已,而其他越来越多的家长们开始不知所措,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去教育,怎么去管教,用什么样的环境去影响他们呢?而所谓的熊孩子真正的形成原因无非几点:
1.部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过于“宽松”,也就是现在大家口中的“丧偶式育儿”。
2.部分父母在时间投入上不足,老人带孩子多,因为“隔代亲”等各种原因,娇宠溺爱的比较多。
3.家庭教育上父母们虽然重视,但是缺少专业知识。
4.很多父母本身就是家庭教育失败的结果。
5.迷信学校教育,不去承担自身的责任。
而我们现代人在这个社会的责任,除了让自己的生活更社会化更有意义外,则是为社会培育好下一代,为自己的教育结果买单或者是收获。
我们身边总会有一些别人家的孩子,活泼可爱,能歌善舞,全家人也甚是喜欢。但是一到别人家中做客时,却习惯地把别人家当成了自己家,失去了界限,于是发生了诸多不快,例如把人家家里每个抽屉都翻出来、每个地方都要去爬一爬、不脱鞋子踩沙发、吃饭的时候更是用脚踩着凳子直接用手去抓菜也不听劝告等等,网上一搜大家的“血泪史”,比比皆是,叫苦不迭。而大多数时候,家长们也只会说这“孩子真机灵,一看就很聪明”,但有没有回头想想,哪个孩子又不机灵呢?说起来似乎无伤大雅,可是这样的习惯带到幼儿园里面去,跟同龄的孩子相处、融合,又会有着怎样的问题呢?而太多的家长们似乎一点都没有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孩子非常聪明,你让他多走一步,他或许会多走两步,虽然有些事情并不是我们愿意让他朝着这个方向发展的,可是不都是我们一步步地造成的吗?太多的家长,不明白习惯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总会以年龄来做借口,突然有一天,会不会有一种后悔莫及、为时已晚的无力?前段时间网络上有一个金句叫作“他还只是个孩子呀!”带着强烈的讽刺意味为熊孩子开脱。在我们一笑了之之后,我们会不会感到害怕,害怕有一天,我们自己的孩子会不会什么时候也变成人人敬而远之的熊孩子,那个时候我们又该怎么办?当我们给的教育已经给别人造成困扰的时候,是否又会感到失败呢?我们养育孩子除了给他良好的物质条件外,做家长的是否作为榜样,为孩子做一个示范呢,毕竟家庭环境才是真正影响孩子性格的主要原因,家庭教育,才是孩子受益一生的财富啊!做家长的,身立影直;做孩子的,潜移默化。培养出让孩子受用终身的习惯,我们才不会后悔,为这个习惯的培养,付出了多少汗水,受多少孩子的责怪。而真正长大了懂事的孩子,因为自己的教养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的时候,他一定会感恩父母给他培养的良好习惯,让他带着这样的习惯走完一生。或许当他看到其他的熊孩子时,或许他也会在自己的孩子教育中受到极大的启示,还好,我们都不是熊孩子,幸好,他们不是我的孩子。毕竟,世上人儿千千万,我们先律己,再律人,若是真的无能为力,就只有尝试做好自己,淡然处之。
人在社会中生存,总会遇到很多的身不由己,总会遇到很多很多的事情无法控制,但是我们如果能把自己能控制的东西尽量调控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之内,那么事情一定不会太差。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用心去做,任何一个细节都值得关注,因为细节和习惯隐藏的信息,才是我们最想知道的东西。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年少时期家长的影响实在太大,方式方法的选择太过重要,我们必须去注意细节,去掂量自己的行为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自己的决定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行而三思,这关乎着我们的下一代,原则问题上一定不能有所妥协,无论这个事件的大小,从小事放大化,便不会有那么多于心不忍了。太多的人急于求成,太多的人把东西流于表面,而我们又是多么的匆忙,只有时间去看表象。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的唤醒、激励和鼓舞就是给幼儿以充分反省的机会。作为教育而言,本身就应该用心关注,用爱陪伴。希望我们都能有一双明辨是非的眼睛,带给孩子们更明亮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