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研究
——以成都医学院为例

2021-11-26 14:45吴培培李保国
魅力中国 2021年26期
关键词:理论课医学生红色

吴培培 李保国

(成都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一、成都医学院与红医精神

成都医学院前身是1947年10 月创办的豫皖苏军区卫生学校,学校随所在部队先后参加过豫皖苏区反围剿战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及进军西南、解放西藏、剿匪平叛和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等重大行动。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学院不畏艰难,努力创造条件办学,培养了大批军队医务人才,为全国解放和领土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西藏办学期间,面临医疗物资和医技人员极度匮乏的局面,学院主动担当迎难而上,为藏区同胞送医送药、解患除疾,同时,学校坚持办学,为西藏部队培养了大批医护专业技术人员,为维护边疆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提供了坚强而有力的保障。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成都医学院的红医先辈们无论在战争还是和平时期,一直秉承光荣的军旅传统,矢志不移地为军队、国家和民族卫生事业努力奋斗,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政治坚定、对党忠诚、救死扶伤、服务人民、埋头苦干、无私奉献、技术优良、精益求精”的红医精神。

二、红医精神在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这是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遵循。在高等医学教育中,我们需要思考如何通过史料深度挖掘红医精神的内涵和价值,找到红医精神和当代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将二者有机融合,进一步传承和发扬红医精神,有效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这个论述明确了我国高等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也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德就是要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目标,培养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情怀。这与红医精神的对党忠诚、救死扶伤、服务人民的内在特征是高度契合的,二者均聚焦在“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根本问题上,能够有力回应高等教育应具有何种初心承担何种使命的问题。历史上的红医先辈们正是胸怀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把人生融入伟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承诺,实现了个人价值。他们的事迹可以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生动鲜活的素材。据成都医学院校史记载:1951年春,十八军53 师和54 师,加上来自西南军政大学八分校、十八军卫校的“支援军”,万余兵力在‘世界屋脊’抢修机场……。在抢修机场的过程中,十八军卫生学校的部分师生不幸长眠于雪域高原。[3]原国家计生委副主任、时任十八军医疗队助产士的吴景春作为首批进军西藏的女兵之一也有过如下回忆:“1951年12 月1 日,我们胜利到达拉萨...这次进军历时100 多天,行程约2500 公里,其中绝大部分路程是在青藏高原...可是,这“生命禁区”、“死亡之地”并没有难倒我们,硬是让我们闯了过来!”[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5]。健康的人民组成健康的民族,人民健康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大追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维护人民健康需要医学提供的坚强保障,需要全面提升医学人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红色医生救死扶伤、钻研医技的行为彰显了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红色医生对人民的博爱和对技术的追求可以为培养仁心仁术的医学人才提供重要的指导。时任十八军医院妇婴科军医的王季秀则回忆,到达甘孜后,她和200 多位军医分散居住在藏民家里,因陋就简迅速展开医疗工作。“那时候任务是很繁重的,我一个人最多管过60 多名伤病员,常常忙得吃不上饭。病人又分散在各户藏民家中,要来回奔跑,一天下来腰酸腿疼,回来的时候常常过了饭点,只好饿着肚子,晚上还要走家串户地出诊。”“心里真是难受!伤病员去世后,医生护士一起挖坑,把战友掩埋了,大家都失声痛哭”,王季秀说,每一次悲痛过后,她在心里也更增添了一份“不管条件多么差,也要尽自己所能,为伤病员服务好”的决心。[6]即便是在环境极端恶劣,物资极度匮乏的状况下,红色医生仍然坚持学习,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教学设备极差,同学们借用民房,拥挤在教室里,散布在广场里、坟坡里,像‘放羊’一样。他们在屋顶残缺的教室里,坐在尖硬、寒凉的石头上,双膝是课桌,墨水瓶结了冰,仅用口内的温暖支持着用,利用用过的旧账簿废纸制作的笔记本在抄写笔记。[7]

由以上的史料可以看出,红医前辈们所展现的坚定的理想信念、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和筚路蓝缕的开拓精神是超越时间的宝贵精神财富,时至今日仍然具有强大的活力和感染力。红医精神与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所追求的精神特质是高度一致和深度融合的,融通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行动方向,对医学教育具有全面的指导性和针对性[8]。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9]将红医精神融入医学生思政理论课教学一方面可以激活红色基因,发挥红医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强化医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引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把红色资源的存量转化为教学的增量,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拓展课堂教学的维度,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将红医精神的种子播撒到当代医学生的心灵深处,为他们在今后的医学实践中传承和发扬红医精神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三、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路径

(一)用好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主渠道

思政课是思政课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因此思政课教师需要细致思考如何让红医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要进一步挖掘红医史料,细化深化红医精神的研究,及时把研究成果融入主干课程,组织编写“红医精神”系列教材和读本,让教学内容“实起来”,讲好红医故事,解读好红医精神,通过生动鲜活的事例向医学生传递红医精神的持久的生命力,引导学生在榜样的学习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同时,要把红医精神放置于中国革命史的宏大背景中来讲述,借用小的、个性的历史事件阐释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伟大胜利的大的、必然性的历史规律。二是要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把关于红医精神的图片、视频引入课堂,采取互动式、案例式、专题式等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主动融入教学,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谈体会讲感受,让课堂“活起来”,真正做到“讲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自己讲”[10],实现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思考的转变,达到以讲促学、以讲促思、以讲促悟的目的。三是要善用现代科学技术,创新教学手段。要把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看成红医精神进思政理论课的“助推器”。推动思政课教学同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组织师生制作以“红医精神”为主题的微课、慕课,让思政课教学“潮起来”,推动红医精神从线下走到线上,从教室走进寝室,尊重并满足学生碎片化学习的需求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粘性。

(二)发挥第二课堂的独特优势

第二课堂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选择灵活、学生主体性强等特点,学生主体参与度比较高,接受效果比较好。要积极拓宽第二课堂育人平台,将红医精神与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相互融合,开展浸润式教育,引导学生从被动服从到主动吸收,最大限度发挥红医精神的思想引领效应。一是积极开展以红医精神为主题的学术讲座、观影、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引导更多的学生从接触到理解至主动地传播红医精神。二是组织学生“走出去”。把红色资源利用好[11],参观红医旧址、革命纪念馆等红色实践基地,让他们切身体验红医精神的内在价值和时代张力。三是组织学生走入社会课堂,结合所学专业开展收集红医历史、宣讲红医精神、卫生调查和普及健康知识等社会实践活动,使红医精神入脑入心、见于行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本领、磨砺意志、砥砺品质,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奉献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怀。

(三)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

红医精神进课堂、进思想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一是要对学校红医精神研究尚不深入的问题作出制度性的回应。要建立红医精神集体公关制度,组织专家学者进一步挖掘红医精神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做出具有深度理论分析的成果。二是要建立红医精神进课堂制度,解决当前红医精神与思政理论课教学相对脱节的问题,把红医精神进课堂作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特色抓手。三是建立红医精神进课堂的质量监控制度,组织专家、教师、学生等多方群体开展质量监控,准确规范教学环节,及时反馈,动态调整,不断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结语

本文以成都医学院为例,挖掘红医精神在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价值,并探索红医精神融入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施路径。为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充分认识红医精神的价值,推动红医精神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融合,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搭建好第二课堂育人平台,完善相关制度保障,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进一步提升育人质量。

猜你喜欢
理论课医学生红色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医学院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转化医学理念结合CBL教学法在口腔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红色是什么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红色在哪里?
追忆红色浪漫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