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喜焕 回娜 张立
(辽宁何氏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3)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励着世代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不懈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让广大青少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
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到青年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大学生要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必须引导他们树立掌握专业知识,提升自身素养,报效祖国的崇高理想。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不断地锤炼自身修养、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从而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的内在要求。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是个人层面的第一要点,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高校育人首先要以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为抓手,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是大学生深刻理解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更加自觉的把国家、民族前途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尽管当前世界总体发展形势趋于平缓,但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却依然十分复杂。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他们明辨是非,抵御不良思想的冲蚀,规避思想错位,培养民族忧患意识。
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情怀,既关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也是时代赋予学校的使命。
目前,各地各学校为了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措施,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并对大学生爱国情怀培养的路径进行探究。从目前研究和开展的现状来看,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有专家指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存在“基础知识缺失”和“内容缺乏现实性”两大不足。
对于学生的需求重视不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与时代发展的背景相脱离。教育理念缺乏创新性、教育实践缺乏系统性、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教育方式缺乏多样性。如学校定期举行升旗仪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然而在实际中却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宣讲时过于理论化,在组织活动时口号化,这样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不接地气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是难以真正打动学生,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爱国情怀培育的整体效果。
学生对待爱国主义教育的态度较为被动,主观能动性差,理论学习靠死记硬背。对于国旗、国徽、国歌诞生的历史和精神内涵以及国旗悬挂的方式等掌握的还不够透彻。参加升旗仪式,也有学生不注视国旗、不脱帽。
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及生活实际,内容要与时俱进。对于如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已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要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广泛开展实践活动,要丰富实践载体。在丰富实践载体方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也明确强调,要认真贯彻执行国旗法、国徽法、国歌法,学习宣传基本知识和国旗升挂、国徽使用、国歌奏唱礼仪。广泛开展“同升国旗、同唱国歌”活动,让人们充分表达爱国情感。有专家在培育青少年爱国主义精神的路径时建议“强化课堂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创新运用多媒体丰富课堂内容”“推动实践活动贯穿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
鉴于此,辽宁何氏医学院从理论结合实践的角度,探索大学生爱国情怀培养的路径,提出“三位一体”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充分发挥升旗仪式及国旗下主题教育的育人功能,开展“祖国在我心中——学习三法、致敬祖国”活动,并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对升旗仪式和主题教育的内容进行规范。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将国旗法、国徽法、国歌法内容纳入思想政治课,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重视大学生爱国情怀培养的实践过程,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规模的“开学第一课”暨升国旗仪式、每月举行一次全校规模的不同主题的升国旗仪式以及每周举行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升国旗及主题班会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祖国在我心中——学习三法、致敬祖国”活动开展近一年,从学校的做法中我们可以总结反思如何更好地发挥升旗仪式、学习“三法”的育人功能,借助类似这样的活动提升育人的实效性。
首先,优化顶层设计,由学校党委牵头,各基层党组织执行落实此项活动。党委学生工作部制定升旗仪式规章制度,各基层党组织有序地、有章可循地开展此项工作。
再者,完善活动的反馈机制。学校党委书记多次召集宣传部、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负责人,各学生党支部书记及辅导员老师开座谈会,收集意见、听取建议。这种反馈机制有效保障了活动设计者和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及时总结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下一次提升活动的效果奠定基础。
升旗仪式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定期的升旗活动,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师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从形式上来看,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全校规模的“开学第一课”暨升国旗仪式,结合时代背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设定不同主题。例如,2020 年春季学期,全国抗疫,线上教学,学校组织举行凝屏“云升旗”——向祖国和逆行英雄致敬;2020年秋季学期,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各大高校纷纷恢复线下授课,学校举行“凝心聚力·共克时艰” 新学期开学第一课暨主题升旗仪式;2021 年春季学期,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学校举行“学党史,做时代新人”新学期开学第一课暨主题升旗仪式。
每个月举行的全校规模的升旗仪式,则通过党支部遴选优秀学生演讲、诗歌朗诵等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升旗仪式的情感体验。内容上除举行“‘祖国在我心中’ 学习三法 致敬祖国”主题升旗仪式以外,还开展了包括“学党史,祭先烈,振兴中华”主题升旗仪式、“学党史,献青春,做共产主义接班人”等主题月升旗仪式,引导青年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
学校认识到抓好升旗仪式这一神圣而庄严的工作,首先要抓好宣传教育,统一认识。于是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周升旗仪式之前,先对师生进行国旗法、国歌法、国徽法教育。
在开展宣传教育方面,班会和新媒体平台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除课堂主渠道以外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
首先,为了充分发挥班会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功能,学校党委确定班会主题,规范班会流程,制定学习国旗法、国歌法、国徽法主题班会制度。周升旗活动举办前一周,学生骨干组织周升旗班级召开主题班会,在班会上由高年级学生组成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助教团成员给大一新生讲解国旗、国徽、国歌诞生的故事,违反“三法”的案例及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为学生上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讲授的内容由思政助教团骨干学生根据讲授主题,在思政教师的指导下制作,并组织专题培训,为所有参与宣讲的助教团进行一轮宣讲。
让学生成为班会课的主体,即强调了政治理论的学习,又注重了爱国主义教育受众的情感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需求。无论是专题思政课的讲授,还是主题班会内容的学习和交流,还是升旗仪式,均以学生为主体。由高年级思政助教团学生带领低年级学生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支持和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对于三法的认识,以“师者”的角色参与这项工作,宣传和普及三法、弘扬爱国精神、激发爱国热情、传播爱国思想,带领其他同学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在民族复兴进程中所要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避免了走形式、走过场以及空洞的说教等,构建"知-信-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其次,在互联网+时代,学校着力运用网络新媒体,有效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利用学校党员e 站微信平台宣传新修改的国旗法、国徽法,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进一步了解了修改后的国旗法、国徽法对于损害国旗、国徽尊严的行为作出进一步禁止性规定。比如,规定不得倒挂、倒插或者以其他有损国旗尊严的方式升挂、使用国旗,不得随意丢弃国旗,大型群众性活动结束后,活动主办方应当收回或者妥善处置现场使用的国旗等内容。
再次,理论教育之后,学生对国旗法、国歌法、国徽法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要有学生爱国主义实践活动,让爱国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每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升旗仪式,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从庄严的仪式中体会国家的尊严、从爱护国旗中坚定祖国建设和发展的信心。
爱国主义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时代,高校要不断研究、探索爱国主义教育路径,以引导广大学生肩负使命,有所为,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