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研究——以“问题研究:黄河会不会把渤海填平?”为例

2021-11-26 07:23北京市第十七中学殷广昊
青年心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渤海黄河

北京市第十七中学 殷广昊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版)》重点提出着眼“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与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该要求与问题式教学模式有诸多契合之处,问题式教学指的是以“科学问题”为主线整合相关学习内容的方式,问题式教学的一般过程包括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可在此过程中以引导者的身份指导学生分析、探索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其地理思维方式及层级分明的知识结构,并锻炼其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观。

问题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发现新知识,并更新已有的认知结构,但学生自主调动所学知识以及主动提取已有知识结构进行探索的能力有限。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情境的设置是问题式教学生成的首要环节,而在选择情境和课堂教师设计时应考虑:让学生在一个贯穿全过程的情境中经历地理思维发展的过程,注重问题思维链条的情境性和关联性。因此问题情境的设计应做到紧扣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并兼具真实性、实践性,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充分分析学习内容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选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的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有机结合。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师作为问题式教学的设计者和引导者,要充分考虑问题链的设计,既要设计推进整个教学过程逻辑深入的主问题链,又要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知识能力水平设计每个主问题链中的副问题链,将深层次问题拆解化、明了化,充当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引领者。

基于以上的理论指导,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问题式教学的教学设计,以探究问题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并对初中地理教育教学进行反思。

一、问题式教学案例设计

(一)设计思想

黄河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自古以来都是民生的重中之重。20世纪,曾有科学研究提出:如果黄河的含沙量持续居高不下,那有可能会将我国的渤海填平。这一问题与七年级上内容“主要河流和湖泊”中“黄河”的内容相关联,对此,可引导学生建立地理要素的联系,进而从地理的专业视角辩证地分析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时空作用。

在此背景下,本节课以科学问题设计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问题:黄河会不会把渤海填平?以“识黄河—探沙源—寻沙迹—治河清”为思路,其内在的思维逻辑为发现问题后全面了解调研问题主体,然后寻找本质矛盾所在,并在以上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意见和措施。其中,教师在各个模块将问题拆分为层层深入的问题链以推进学生的探究过程。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形象思维为主体,并开始向逻辑思维转换的过程。学生已多次接触与黄河相关的诗句,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对黄河也有初步了解。此外,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资料收集与处理资料能力、表达交流能力和多媒体设备操作能力。经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简单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以及总结河流流源概况及水文特征的方法,但无论是知识还是方法学生掌握得都较为零散,对图文资料的分析概括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升空间还很大。

(三)教学目标

以科学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在问题探究过程中锻炼学生学科素养以及初步的科学观;能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源流概况(地理位置、干流流经的省区、地形区,以及流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等);结合实例,分析黄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构建知识体系;通过小组合作以及阅读图文资料等活动,提升读图、析图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在分析黄河与自然、人类的密切关系中,体会河流的重要性,激发保护环境的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图文资料,说出黄河的概况。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问题式教学环节是通过以下流程中展示的三个环节依次进行推进的。(见图1)

图1 问题式教学的流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

呈现1855年与现代黄河入海口海岸线变化对比图和“黄河会不会把渤海填平?”的新闻与科学报道稿件,以此引发对问题的好奇与思考。

材料一 常言道“黄河斗水,泥居其七”,20世纪期黄河的年输沙量达到16亿吨左右,自1855年开始黄河三角洲海岸线向大海推进超过50千米。则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便有学者提出,按照黄河携带的泥沙量计算,只需要500年就可以把渤海填满。

这节课让我们通过对黄河的学习来探究黄河会不会把渤海填平。

2.合作探究,分析问题

本环节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探讨黄河的源流概况、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影响,探究渤海与黄河泥沙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

过渡:探究一个关于黄河的问题,第一步需要认识黄河这条河流。

第一,“识黄河”:认识黄河的源流概况及水文特征。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参考“黄河流域图”“中国地形图”“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年降水量图”“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等一系列地图,参考“长江章”节学习的认识一条河流的方法,探究黄河的源流概况和水文特征。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

第二,“寻沙源”:以寻找黄河之沙源头的情境,探究上游及中游河段的特点和利用价值及影响。在这一部分中以一系列的副问题链贯穿整个情境和探究过程。(见表一)

表一

第三,“探沙迹”:以探查黄河未进入渤海的部分泥沙的踪迹为情境,探究黄河下游河段特点及其影响。这一部分探究内容以潼关(黄河中游)和利津(临近黄河入海口)两座水文站年输沙量的对比,设置挑战性问题“黄河中游的泥沙是否全部进入了渤海?未进入渤海的部分泥沙去了哪里?”进行探究推进,并且通过数据的对比让学生明白发现问题的本质即发现共性和不同,而解决问题的本质即是探究产生共性和造成差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策略。(见表二)

表二

第四,“治河清”:以如何从根本上治理黄河下游地上河引发的忧患问题为情境继续推进探究学习。(见表三)

表三

3.验证总结,拓展提高

这节课我们重点讨论了黄河的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也了解了黄河与渤海的关系,请同学们复习整理课上学习的知识完成以下拓展活动。

拓展活动:(1)小组合作设计本节内容的知识思维导图。(2)小组合作查阅资料思考:黄河含沙量减少有没有不利的影响?还有哪些因素致使渤海不会被黄河填平?

课下拓展活动的设置是对课上的延伸,通过自主设计思维导图,在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与方法的理解,促进其综合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加深。而开放性问题的设置目的是促使学生完成方法的迁移,面对新的问题,如何利用已有的方法进行解决,落实地理实践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二、问题式教学应用的反思

(一)创设真实情境,启发生疑

在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有助于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在本节课的设计中选取了“黄河会不会把渤海填平?”这一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启发学生思考进入新课学习。

(二)设置问题链条,推进探究

黄河部分的内容中主问题链的设置是体现科学问题解决的逻辑链,而在每一个主问题的探索环节中涉及很多现象分析以及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难度较高,因此设计副问题链,将难度较大的一个探究活动拆分,在每一个副问题中给学生以引导和提示,确保学生的探究顺利推进。在问题式教学课堂中,精心设置的主副问题链,仔细挑选的图文资料,是教师引导的体现,使学生在思考和解疑的过程中将感知获取的直观认识条理化、深度化,抓住问题本质属性,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通过问题式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探究黄河的特征及其忧患与贡献,并提供相应的治理措施,体验科学问题从发现到解答的全过程,将探究活动设计分解为层层递进、逻辑整合的问题链,通过资料收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课程组织形式,让学生全员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启发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促进学生认知、情感等的综合提升,提升地理实践力。

猜你喜欢
问题式教学渤海黄河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渤海竞渡帆高举——记渤海轮渡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于新建
『黄河』
The Evaluation of Navigate Coursebook (Advanced→C1)
试论语文课堂上的问题教学法
浅谈初中科学问题化教育模式的开展
问题式教学, 串起化学课堂的精彩
渤海国文化浅析
渤海国后裔第一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