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雯
(上海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1701)
马克思一生有两个重大发现,一个是剩余价值理论,一个是唯物史观。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群众观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随着十月革命的到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发展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不懈探索下,最终实现了与当代中国基本国情具体实践的良性结合,在不断深化发展中,更好地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作用。
18世纪的欧洲,封建王朝、领主和教会处于社会统治地位,在他们的压榨下,封建经济遭到了空前的毁坏,农民被剥夺了大部分的土地,迫于生计,他们不得不更加依赖封建领主,逐渐地,农民越来越不满意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严重的经济危机在封建专制王朝内部开始蔓延。后来,商品经济和雇佣关系的产生,给资本主义关系带来了光明的前景,同时,腐朽的封建制度也随着农民的反抗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走向衰落。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在英国率先开始,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生产关系的变革,在此期间,资本主义在国际上占据了领导地位,此后,封建主义被真正淘汰。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工业革命在欧洲各国陆续得到开展,这推动了欧洲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提高,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自身的缺点随时间的推移一步步浮出水面。欧洲资产阶级快速在政治、经济上占据了最高地位,成为社会的统治阶层,而人民群众则被挤压到社会最底端,成为被统治阶层,人们刚逃脱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却又陷入资产阶级的圈套,他们的疯狂剥削也成为工人噩梦的开始。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工业生产不断扩大,需要大量工人投入到工厂的生产工作中,资本家愿意以牺牲工人的休息时间来满足他们得到更多利润的目的,他们不停地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以此得到工人更多的剩余价值,这也使得工人们一直处于超负荷的工作劳动中。为了扩大生产规模,资本家还雇佣童工进行生产,工人们从事着最艰苦的工作,却拿到极少的工资。马克思曾写到,在这个社会,身体健康身形健硕的成年人都提前变老了,儿童也都出现了过度衰老现象,有的不到16岁就因结核病而去世。[1]而与其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资本家们极其奢侈的生活环境,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与日俱增,工人渴望通过建立新的政权来打破资产阶级对他们的剥削和欺压,渴望实现真正的自由。
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各国建立,无产阶级面对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能力的资产阶级,只能任其剥削与支配。在这种悬殊的力量对比中,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加快了社会的动荡。
受父亲的影响再加上接受教育所处的环境,马克思早在幼年时就种下了关心穷苦大众的种子,他从小就关心和怜悯普通劳动人民,下定决心帮助他们实现解放自由和生活幸福,但是,如何实现这个目的,需要人自己去寻找。[2]在《莱茵报》当主编期间,马克思看到了封建专制统治对资产阶级的维护和对人民的压榨,开始表示强烈反对,他不断走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主动了解人民群众的心愿和呼声,参加他们的革命实践活动。马克思在对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做了大量的历史文献研究后发现,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虽然给当前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但并没有使广大劳动人民的贫苦生活发生改变,无产阶级仍然属于被统治的状态。在他看来,社会之所以被划分成两个阶级,是因为人们对社会财富占有度的不同,人们的思维和活动仍然为追求私人利益的想法所控制,而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必须达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目标,而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引领这场革命斗争。马克思自始至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恩格斯曾经评价说,他不仅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而且“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一生都在为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的事业而不断努力着。[3]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亲自参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后,得到了更深的体会,于是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19世纪上半叶,欧洲各国参与斗争的工人相互联盟,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工人运动针对资本主义制度,并宣告了他们反对私有制的立场,英法两国的市民阶级通通起身抗议,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呐喊声越来越强烈,工人要求获得政治权利,使欧洲的封建阶级深受打击。在这场革命中,广大农民和城市平民也早已不堪忍受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纷纷踊跃投身到革命中,与工人们一起反抗。人民踊跃参与到革命当中,体现出极大的勇气,展露出人民所拥有的无可比拟的力量,对群众观的形成贡献了良好的实践根基。面对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个领域凸显出的巨变和困难,欧洲许多哲学家对此都做了理论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整合他们认识中的合理部分,并剔除了不合理的部分,形成了具有极大价值的思想成果,对推动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人民群众的认识起到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后来,作为纲领性文件的《共产党宣言》的出现,不仅宣布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随之出世。其中,马克思说明了两个必然,即共产主义必然会最终成功,资本主义必然会走向衰亡,并阐述了怎样使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相结合,这使得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从理论过渡到了实践。
自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入我国以后,中国共产党就一直把群众观看作指引中国发展方向的思想,而且党十分看中人民群众所拥有的潜在力量。与此同时,我们党根据我国各阶段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不断地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行着完善和发展。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领导人,针对我国社会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境况提出了群众观理论。首先,对群众观进行了总结,包括了“群众路线”“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等内容。例如,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对“群众”的范围作了具体的解说。他说:“人民是什么?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4]再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毛泽东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5]综上所述,毛泽东根据无产阶级应该团结哪些对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总结,使得我们党能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争取不同的力量来源。其次,指明了领导和依靠人民群众的新方法、新道路。他吸收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思想,开创了领导群众的新途径,并赞成和肯定人民群众是革命和建设的动力之源。毛泽东说道,无产阶级应按照科学可靠的领导方法来引领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6]的群众路线,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研究思想体系。
改革开放时期,在全新的历史情况下,邓小平总结了中国革命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和不足,认识到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对现阶段工作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党要永远相信人民、依赖百姓,人民群众为党提供了优势和力量,没有了群众支持,党的执政地位也就不存在了。[7]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辨别是非的标准,是无产阶级政党决策的起点和终点,邓小平对人民群众的关怀和体恤,主要体现在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摆脱贫困、帮助全体人民达到共同富裕的问题上。邓小平认为,人民的生活质量能够得到进一步增强,要依靠生产力的提升。
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进行了巩固和完善。他基于当前动荡的国际形势,指出我们党不仅背负着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重任,还面对着严峻的社会矛盾,怎样达到人民百姓美好生活的需要,处理好人民百姓关心的民生问题,成为党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群众路线与反腐倡廉相结合,重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建设和百姓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同时,强调进一步增进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指出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主张全党要始终保持真正务实为民的工作作风。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肯定了群众路线的内在作用,还完善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内容。
人民群众是组成社会历史前进规律的重要部分,而社会历史是由现实存在的人连同他所进行的活动组成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所说的现实的个人,是在现实中真正存在的、我们能够用眼睛观察到有具体形态的,而且可以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不断发展演变着的人。[8](P151)马克思把人民群众当作社会发展的进程、趋势、规律的主要部分,他从人类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出发,肯定“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9],从而表明了自己反对一直以来存在的英雄史观的立场,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这一观点,而这一观点主要在三个地方得到体现:第一,人民群众能够创造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马克思在1845年发表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谈到,历史要想存在并能够演变,需要依靠生产物质资料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只有人才具备生产这些活动的能力。[8](P158)也就是说人民群众能经由自觉能动地改造世界,使满足人类需要的活动变成现实。第二,人民群众能够创造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当人们在创造生产生活资料时,既能区分开来人和动物的不同,同时又能产生人与人和自我的两种不同的社会关系。在历史上所出现的全部精神财富,如科学、艺术、文化等,都是人民群众多种多样实践活动的成果,没有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就没有人类悠久灿烂的社会文明。第三,人民群众能够决定人类社会的变革。人类社会历经了全部的历史变换过程,基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有历史冲突的产生都是因为生产力以及人们之间的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引发了其他矛盾继而进一步爆发为革命。[8](P196)生产力不能自发地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以及导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而是通过人民群众完成的,人民群众是最终的决策者、最终的力量,能经得住实践的考验。
作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其中一个部分,群众利益观一直把人民群众看作利益的主体。在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清楚地表示,无产阶级是不同于过去那些出现过的阶级的,他们为的是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没有其他属于自己的私利。[8](P413)在任何时期,党都是为了人民而服务,这主要体现在党的根本目的就是人民能一起分享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群众能真正得到可以看见、可以摸到的利益。纵观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我们党实行所有革命与建设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以及现如今我们党所提出的“四个全面”,同样也都是为人民的利益着想,群众能获得越多的利益,就越依赖党的领导,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就越稳定。群众越能够认识到自己是利益主体,就越有助于当前社会的发展,并且能刺激人们通过勤劳致富、自主创业实现人生价值的积极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利益主体朝着多样化发展,如果利益矛盾解决不好,就容易导致利益纠纷,从而引发社会动荡和不安稳。因此,作为执政党,这就要求我们协调好群众对利益的多层次、多元化的要求,解决好当前社会存在的现实矛盾,正确处理好当前社会存在的利益纠纷,争取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人的属性从概念层面理解就是,人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而社会属性则决定了人具有实践性与创造性,人民群众的首要特点就是实践性。在马克思看来,人民群众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性、客观性等特征。一方面,人民群众构成了人类社会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主体,人不存在,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实践活动,而生产实践活动则是人与物质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展现出物质世界被人类所利用的关系;另一方面,人类所进行的实践活动是他们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创造出来的产物,人民群众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认识并利用客观规律从而达到改造物质世界的目的,这显现出人具有的无限潜能及其本身力量的最大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肯定了人和其自身活动所具有的同一性,指出只要能够描述出这个活动的能动过程,历史就不再像他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些由僵死的事实组成的集合,或者只是主体的一种简单的想象活动。[8](P153)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决定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和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进程,而在当前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人民群众更是发挥了潜在的活力。正因为有党的基层工作者的实践工作,我们当前的脱贫攻坚战才得以稳步前进,而这一任务的完成将能使一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马列主义自十月革命后来到中国,此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无产阶级执政党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党的指导,并形成了我们党所具有的独特群众路线,它是人民群众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活动的具体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党的带领下一点点建立起来,我国群众内部利益阶层的差距拉大,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利益冲突和思想碰撞,利益要求的多元化层层迸发,给党和人民造成了严重损失。然而,我们仍需看到,在现如今的中国,任何赞同和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我们都要尊重他们为祖国建设的积极性。我国要想实现经济更快发展、人民更幸福、社会更和谐,一定要始终围绕人民,把人民群众最急需的问题解决好。因此,只有做到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以群众观的正确思想内涵武装我们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引领人民群众积极实践,彰显人民群众的主导地位,全面树立看齐意识,才能真正处理好人民群众的难题,真正反映人民群众的诉求。
中国共产党一直都是为人民的利益着想的政党,要想更好地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就必须落实好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思想基础和实践要求。因此,我们党要更加勤奋认真地工作,努力为人民做好事,并不断加强自律,剔除头脑中的一些不良腐朽思想。中国能有今天的辉煌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连同人民一起努力的结果,人民群众是我国社会繁荣发展和建设和谐稳定发展社会的伟大推动力量。中国共产党秉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思想理论上回应了作为党的“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在日常的实践活动中真正建立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对政党执政的充分信任与全力支持,深知党是为人民谋利益,同时认清了权力与群众之间的关系。今天,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及其在社会各种各样领域中的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我们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中得到更加清晰、明确的体现,并且在经济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活动中完全信任和紧紧依赖群众,为广大人民百姓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人民是执政党的群众基础,要想保证党的事业长远发展,就要得到人民的支持与信任。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群众观确立为党执政兴国的基本思路。在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面临着崭新的挑战,而只有始终坚守党的领导,全国人民才能齐心协力地实现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坚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依靠来自群众的帮助与支持,才能推进社会和谐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无论何时无论在哪里都要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呼声,继续在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不断获得新的进展,一起努力向着共同富裕的方向不断前进。因此,在新时代,作为共产党员要不断增强信心,善于联系群众,始终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自身的要求,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一心为人民群众服务,从根本上使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得到切实的保障。只有真正地了解人民,走进群众,才能听到人民呼声,反映群众诉求;而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身利益得到了保障,才能更好地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前我国发展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攻坚期,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活动中完全信任和紧紧依赖群众,为广大人民百姓的根本利益而不断努力奋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不仅能完善党的建设,还对处理社会不同阶层间的利益纠纷、维护社会安定具有重大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