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2021-11-26 10:34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七一中华民族现代化

刘 臣

(国家开放大学, 北京 100039)

盛世迎华诞,百年茂风华。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视野宏阔,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全面回顾了100年来党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通篇贯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党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七一”重要讲话之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迅速掀起学习的高潮。

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深远意义

1.“七一”重要讲话加深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逻辑和历史意义的认识

1840年,英国人凭借坚船利炮,打开了腐败的清政府大门,爆发了影响深远的鸦片战争,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自鸦片战争起到清政府灭亡,共签订约220个不平等条约[1],对外赔款折库平银约12.6亿两[2](以1840年清政府年收入约4 000万两计算,是约30年的收入总和),割让土地约155万平方公里。[3]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深刻变化,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开始解体,中华民族深陷灾难。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捍卫民族的生存、独立和复兴,开始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与道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三民主义,主张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指导,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以胡适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即真理、真理就是工具;以梁启超、张东荪为代表的基尔特社会主义,主张恢复中世纪的基尔特精神和方法,和平地用行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主张尊孔复古,复辟帝制,对抗新思想、新文化,阻止新制度的建立。在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寻之际,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王尽美和谭平山等代表纷纷成立共产党早期组织,他们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进行关于建党问题的讨论等。这些早期活动,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在这种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通过学习“七一”重要讲话可知,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探索的必然结果,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国家、民族、人民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必然。

2.“七一”重要讲话加深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功绩的认识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人民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称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1年12月开始,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4](P286)从1953年的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会议起,到1956年年底,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数达91.7%。[4](P287)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于1954年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三大改造在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农业、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1992年春,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考察,发表了一系列讲话,他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5](P372)他明确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5](P373)他还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5](P377-378)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与社会进步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踏上了新征程,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例,1952年,我国GDP仅为679.1亿元,到2020年,GDP突破百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通过学习“七一”重要讲话,我们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国家、民族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做出的伟大贡献;能够深刻地理解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3.“七一”重要讲话加深了我们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和根本要求的认识

“七一”重要讲话提出了九个必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全面阐述了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的方针原则和根本要求,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过去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获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通过学习“七一”重要讲话,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凝结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心血和智慧,是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重大问题的理论成果,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政治财富。

4.“七一”重要讲话加深了我们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重大意义的认识

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标志性指标。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平县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进村入户看真贫,向全党全国发出脱贫攻坚的动员令。8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顶风雪、冒酷寒、踏泥泞,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先后调研指导20多个贫困村;从2015年到2020年,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阶段性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召开7个专题会议系统部署、压茬推进;8年多来,全国牺牲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扶贫干部1 500多人。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贫困村全部出列。从而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铮铮誓言,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通过学习“七一”重要讲话,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的历程之艰辛、成就之巨大、影响之深远;能够深化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二、取得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成就

1.一个宣告——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夙愿,自党成立以来,就为这一目标不懈努力。1954年,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即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现代化;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到20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要向全面建设小康水平的目标迈进;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新部署;2017年,党的十九大确定了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并对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作了两步走的战略性安排;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7月1日,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开篇庄严宣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兑现了向人民、向历史许下的铮铮诺言,标志着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又一次完成了一个大跨越,这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一个飞跃——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七一”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敢于奋斗、勇于牺牲,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了伟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普查显示,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全国为革命牺牲的共产党员和革命仁人志士共有2 100万。另据国家民政部门和组织部门统计,从党的成立到新中国成立,有姓名可查的牺牲的革命者达370多万。巨大的牺牲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从1956年到1966年,是党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大规模建设的时期。虽经历了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以1957年为基期,从1958年到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59.9%,其中农业总产值增长9.9%,工业总产值增长98.1%。工业主要产品中,钢增长1.3倍,达到1 223万吨;原煤增长77%,达到2.32亿吨;发电量增长2.5倍,达到676亿度;原油增长6.75倍,达到1 131万吨”[4](P358)。十年间,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截至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党带领人民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3.一个精神——伟大建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讲道:“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一系列革命精神;孕育了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特区精神、女排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一系列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精神,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接续奋斗。

伟大建党精神标示了党的革命精神的源头,是精神谱系的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全面总结,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继续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把伟大建党精神永远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4.一条道路——党的成功之道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经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来没有被吓倒。100年来,党为什么能够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揭示了答案,即坚持“九个必须”: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九个必须”源于党百年的奋斗历程,科学回答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领导核心、价值追求、理论指导、战略支撑和外部环境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揭示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深刻道理,为当今世界现代化提供了中国经验、中国模式。

三、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赶考之路的伟大号召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向全体党员发出了号召:“全体中国共产党员!党中央号召你们,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这更大的光荣是什么呢?即在新中国成立百年之际,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的“九个必须”。现在要弄明白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这就要把“九个必须”转换成“九个伟大”,即坚持党的伟大领导、依靠人民的伟大力量、创新党的伟大理论、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军队、开展伟大外交、进行伟大斗争、加强伟大团结、实施伟大工程,这是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学习“九个必须”,既强调全面领会、系统掌握,又要深入把握其中所蕴含的重要关键点、创新点。

1.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两个结合”极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要求,把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100年来,党在坚持“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境界。例如,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矛盾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揭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为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供了依据,从而阐明了我国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例如,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国的天人合一学说相结合,提出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大论断;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相结合,作出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重要论断。这些新论断、新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境界。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强调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这是对社会民主政治理论的重大创新。

党的根基在人民,全过程人民民主着眼于提升民主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参与人民民主实践的主体越广泛,党的群众基础就会更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就会更稳定;全过程人民民主体现了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有机统一;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了民主的内涵,能够协调增进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权利,保障人民能够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覆盖的广泛性、过程的完整性、内容的全面性,彰显了人民民主的显著优势,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新中国成立初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就提出了“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改革开放新时期,总设计师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并提出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确立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四个伟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战略性安排,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然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这里说的实际包含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方向,要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政策举措、工作部署中得到体现,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为之努力。

4.携手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并不安宁,天下远未太平。人类终将走向何处?天下如何“大同”?面对这一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唯一答案,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 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我们必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论述反映了党的对外交往理念,体现了党“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5.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

百年历程,为何总能转危为机?百年历史,斗争的姿态从未改变。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既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也有来自自然界的;既有传统的也有非传统的,“黑天鹅”“灰犀牛”还会不期而至。要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坚决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不断取得斗争新胜利,不断打开事业新局面。

四、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的殷切希望

我们党自成立那天起,就高度重视青年、关心青年的成长。“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对中国青年留学生的寄语,令几代中国人引发了强烈共鸣,产生了深远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关注青年发展的重要性。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全党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上,号召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2019年,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树立远大理想、要热爱伟大祖国、要担当时代责任、要勇于砥砺奋斗、要练就过硬本领、要锤炼品德修为;2021年4月,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青年一代的成长指明了方向,每一位有志青年都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与大家共勉!

五、结语

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解读蕴含的新思想新观点,全面领会,深度把握,联系社会实际、联系工作、联系生活和学习,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为开放大学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建设开放大学的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为推动开放大学的转型升级、推动终身教育的持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七一中华民族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