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抗震纪念馆文博事业的发展

2021-11-26 16:51范晶
魅力中国 2021年28期
关键词:文博唐山抗震

范晶

(唐山抗震纪念馆,河北 唐山 063000)

唐山抗震纪念馆始建于1986 年,原名为唐山地震资料陈列馆,1996 年纪念唐山抗震20 周年之际,市委、市政府组织对其进行了改扩建,同时更名为“唐山抗震纪念馆”。后又经2006 年、2016 年、2018 年三次大规模的调展,目前,主展览名为《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展陈面积2700 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由序及五个部分组成,展示了唐山城市发展史、举世罕见的强烈地震、唐山人民同地震灾害斗争的顽强精神,新唐山风姿以及未来唐山的宏伟前景,以激励全市人民弘扬抗震精神,为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构建和谐唐山而努力奋斗!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发生举世罕见的强烈地震。震级7.8级,震源深度11 公里,震中烈度11 度,顷刻之间,唐山人民百余年间辛勤建设起来的城市变成一片废墟。大地震共造成242419 人死亡(含京津地区),164581 人重伤,7218 户家庭全家震亡。直接经济损失达54 亿元。地震的有感范围达14 个省、市、自治区217 万平方公里,北京、天津亦受到烈度6-9 度的影响。地震发生后,唐山人民从废墟中站起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河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依靠解放军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

为了地震科学的发展、为悼念去世的亲人、为了教育后世子孙。1986年7 月28 日,唐山地震陈列馆建成开放。唐山地震陈列馆是我国第一个收藏陈列地震资料、实物,宣传普及地震科学知识、防震救灾知识,进行地震科学研究的地震专业陈列馆。馆内陈列以大量的图表、数字介绍了唐山地震的基本情况;以非常珍贵的震时照片介绍了地震所造成的破坏情况。这些珍贵的照片,把那场史无前例的抗震救灾斗争,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在参观后对唐山地震有了全面了解,并且从中受到教育。1995 年,唐山抗震纪念馆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唐山市委、市政府确定为现代题材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 年9 月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共青团中央、国家文物局、解放军总政治部等六部委联合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 年6 月又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同时抗震纪念馆还是全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国家三A 级景区、首批全省国防教育基地。抗震纪念馆肩负着传承弘扬唐山优秀人文历史积淀,推广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展示唐山科学发展成就的光荣职责。

开馆至今,唐山抗震纪念馆共接待了国内外各阶层人士千万人次,年接待观众20 余万人。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80 余位。接待联合国减灾十年委员会秘书长、欧盟副主席、美国代达拉皮兹市、瑞典马尔默市、英国林肯市、日本酒田市等友好城市代表团等世界五大洲近百个国家的外宾数万人次。

唐山抗震纪念馆建馆35年来,以实事求是、尊重历史、相信科学为原则,充分挖掘历史资料,一方面丰富和充实抗震救灾、防震减灾的展出内容;另一方面则以突出重点、体现特点、展现亮点为原则,充分展示震后英雄的唐山人民弘扬抗震精神,建设繁荣美好新唐山所取得的辉煌成就。35 多年来,展览的资料、图片紧跟时代步伐,集知识性、观赏性和与时俱进性于一体,使独具唐山特色的地震文化资源得以体系完整的展览在世人面前。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并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珍贵文物。文物博物馆事业,事关文化传承、历史延续,事关社会发展、文明进步,事关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事关国家安全、国家形象。发展文博事业,始终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

新形势下的文博事业发展,要本着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传统文明、地域文明的传承,有利于城市形象、城市品位的提升,有利于百姓的文化享受、社区居民的民生需求。

一、整合资源,拓展博物馆(纪念馆)社会地位

很多城市都不止一处博物馆,但博物馆之间的资源分配并不均衡。即便是收藏极为丰富的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其藏品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有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努力发挥“博”和“物”两个特色优势,利用国有、民间和社会的资源,在形态上、资源上整合、集成,找准切入点,实现联动互惠,才能促进博物馆社会宣传和教育的新发展,固守并拓展博物馆的社会地位。

藏品资源是博物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每一个博物馆的藏品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完全满足举办各类展览的需要。博物馆做展览,相当程度上就是优化整合各种资源,如何在资源局限或不足的情形下,利用好现有资源,就需要我们积极地去发现、去发掘、去整合。为此,我们应把单一的资源整合起来,把孤立的汇聚起来,把长期闲置的激活起来,集中优势力量,尽可能达到各种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让他们走进展厅,面向大众、面向社会,带来了展览量的扩容、质的深化,从而更好地宣传展示,服务社会。

为了让所有人铭记唐山的历史,抗震纪念馆的工作人员不辞辛苦、费尽周折,多方探寻那些地震亲历者、抗震救援人员和参与新闻报道人员,从他们手中收集到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照片。2006 年,唐山抗震30 周年之际,纪念馆专门请来了驻京各大新闻媒体中曾参与唐山大地震报道的老记者,参加过抗震救灾的随军记者等30 多人齐聚唐山,共话唐山的今与昔。60 多岁的官天一,曾是新华社高级摄影记者。1976 年7 月28 日下午4 点,他便赶到了唐山,用镜头记录下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瞬间。在随后的几年,他又多次来到唐山,拍摄了许多恢复建设的照片。如今,展馆展出的唐山发电厂恢复发电等照片都是遴选于官天一送给纪念馆的20张照片之中。多年来,通过一次次真心邀约、一回回真诚拜访,抗震纪念馆收集到珍贵的历史照片近千张。2009 年,抗震纪念馆把这些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辑印成册——《1976唐山大地震》用真实的历史镜头,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凤凰城的浴火重生。

说到这些照片,许多人的名字都不能忘记。常青,原唐山市展览馆摄影干事,40 多年来,他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相机。抗震纪念馆内展览的图片中,开滦煤矿青年矿工王树斌在医院废墟中生存了八天八夜,最终被解放军战士扒出来时,轻声呼喊:毛主席万岁、解放军万岁的照片;废墟上一个破碎的电子钟却恰好停在了凌晨3 时42 分的照片,这些经典瞬间都出自年逾古稀的常青老人之手。

二、加强文物资源保护

注重文物资源保护,确立在保护过程中地域特色、时间延续、使用性质和反映一定社会生活的整体要求;确立“文物保护,规划先行”的管理理念,把行政保护与规划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要加强行政保护的力度,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政策。要从文物保护中挖掘和传承地域文明,创造地域文化品牌。要在保护中以专业化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作为我们保护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强化保护中程序的规范和专家评估的作用。

三、加快文博事业信息化建设

文博事业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文物信息资源,全面提升文物保护、抢救、利用和管理工作水平。博物馆宣传工作的开展水平是影响博物馆文化传播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在新时期,网络的应用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趋势,博物馆的宣传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所带来的便利条件,通过网络平台扩大宣传的范围,提升宣传的效率,并增强宣传的实效性,以此来达到扩大博物馆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公众走入博物馆,使博物馆社会价值得到更好的发挥,也为博物馆自身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提高认识是文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必须在思想上提高认识,切实转变观念,真正理解文博行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尽快建立并完善文博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加紧制定文博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重点工程规划及文化遗产地区域性专项规划,重视信息资源的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实现以规划为指导、有法可依、有标准可循、有序建设、规范管理。

信息资源是文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我国的文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还很滞后,信息服务水平低下。文物调查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是一项摸清文物家底、夯实工作基础、强化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工作,文博单位要结合文物调查项目的推进,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加强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和整合等基础工作,重视信息,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信息安全,面向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需要,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博信息资源服务。

需求主导是文博信息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文博事业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应用的关键在于需求。博物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宣传工作的策略,借助热门通讯软件建立“群”平台QQ、微信已经成为当前人们使用的热门通讯软件,其不仅能够在电脑上进行应用,同时还能够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通讯设备进行使用,有着十分广泛的受众群体,尤其是在当代年轻人中,几乎是生活所必需的元素。基于此,博物馆可以借助这些热门通讯软件建立起相应的QQ 群、微信群等“群”平台,并可开设微信公众号,通过“群”平台与广大的社会公众进行近距离的互动,公众可以在平台中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提问与咨询,博物馆则应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平台的管理与问题的解答,并可通过平台向公众发放网络调查问卷,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公众对于博物馆工作的期望与需求,从而提高博物馆宣传与活动组织的针对性,对于公众广泛期望的展览活动,可在完善规划后通过平台向公众进行宣传与通知,更加精准的满足公众的需要,吸引公众走进博物馆。还可以利用微信平台的二维码扫描功能利用网络进行语音讲解。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文博事业科学发展

人是博物馆中最重要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办好一个博物馆要靠两支队伍,一支是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另一支就是管理干部队伍。博物馆的干部职工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人才,时代在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博物馆的事业要求永远走在时代前面,必须加强文博事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和使命。

树立事业发展、人才为本的观念,营造良好的育人和用人环境。文博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队伍的素质和业务、管理水平制约着办馆(所)的层次、水平的提高和事业发展的速度。因此,要充分认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确立“人才兴馆”、“人才兴所”的思想,同时必须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要在舆论上形成一种尊重人才、爱护人才,以有人才为荣的导向,营造一个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唐山抗震纪念馆经常组织工作人员参观学习,开拓讲视野,强化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提高业务能力,也让我们发现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在社会教育工作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值得挖掘。为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向,不断提升讲解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将学到的先进经验和创新理念真正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五、加快文博事业改革创新

我国文博事业的总体水平仍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的地位不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与新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不相适应。中国文博事业要获得新的繁荣和发展,必须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回顾过去,业绩辉煌;展望未来,前程似锦。唐山抗震纪念馆以整洁优美的内外环境、生动详实的展览内容、热情专业的讲解服务,充分发挥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作用,为地震科学和防震减灾知识的普及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和构建文明和谐唐山抗震纪念馆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文博唐山抗震
现代远程教育在文博教育培训中应用初探
河北唐山:燕山深处荒山变“药谷”
漾濞书协抗震作品选
关于房建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
1976年唐山强震群震后库仑应力演化及其与2020年古冶5.1级地震的关系
关于文博场馆宣教工作的些许思考
唐山香酥饹馇圈
基于文博信息技术下的创新体系研究
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研究
王大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