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治理与文化自信:档案信息传播中的越轨亚文化研究*

2021-11-26 10:09朱国锋赵红颖
山西档案 2021年4期
关键词:亚文化信息

朱国锋 赵红颖

(温州市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 温州 325000;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长春 130025)

0 引言

越轨亚文化(Deviant subculture)源于社会学领域,美国戴维·波普诺(David Popno)于1999年提出[1],指的是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非主流、从属性的局部文化现象,其产生于主流文化或综合型文化的背景下,带有某一学科领域或某个群体所特有的价值理念、工作方式和学术风气。这种文化现象时常出现在档案文化建设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之中,主要体现在:①越轨行为(Deviant behavior),档案界存在着明显的超越既有社会规范和组织规则以及与相关档案法律法规相排斥的行为。②越轨信息(Derailment information),档案信息传播中明显存在着影响正确档案信息传播或产生干扰等噪音的信息因素。③越轨群体(Deviant groups),档案文化建设过程中时常存在影响档案信息正常传播的主体,形成与主流文化相对抗的文化群。

档案是文明的产物,也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工具[2]。在档案信息的传播与交流过程中,受众获取到的不仅有档案知识以及对档案认知的提升,更是彰显了一种文化自信。但在档案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档案信息失真、档案学术失范、档案利用失度、档案治理缺位等“越轨行为”,在一定程度影响到档案馆的公关形象、档案工作者的档案自信、档案用户的档案认知与体验。档案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这种“档案越轨亚文化”土壤,对档案治理与文化自信的建树存在威胁,如不及时开展消解工作将严重影响到档案信息传播的可持续发展。

1 文献回顾

1.1 国外档案信息传播中的越轨亚文化相关研究现状

以“Archival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Obstruct”、“Archive+Deviant behavior”、“Archives subculture”等关键词在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对SCI、SSCI、A&HCI三大子库进行检索,发现国外关于档案信息传播的“越轨亚文化”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方面:①从档案信息传播要素角度入手,如Alex Luscombe、Kevin Walby[3]认为档案信息干扰存在于各传播主体并影响到信息自由的实现,Yong Kim、Hye Kyung Kang等[4]则侧重于社交移动媒体下档案信息传播环境的分析;②从档案信息传播教育入手,发现教育环境对于档案文化的塑造功用,如汉斯一若阿瑟·贝尔(Hans-Joseph Arthur Bell)的《档案馆与学校教育——可能性、问题及局限》,指出社会教育对于“档案信息传播真实”的重要性;③从档案信息传播阻碍来看,Lina Bountouri[5]从档案信息来源着手分析发生阻碍的社会因素,Robertson,Lois[6]从档案信息服务法角度指出档案信息传播在法律和规章上存在的障碍。除此之外,国外学者多从档案孤本易散失、档案检索工具不完善、用户对档案认知不足、信息传播设备落后等角度提出存在的“越轨”可能。

1.2 国内档案信息传播中的越轨亚文化相关研究现状

以“档案信息传播”、“档案失范”、“档案信息+治理”等关键词在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中展开文献检索,选择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共得242篇有效文献(数据采集截至2020年3月15日),并呈现如下几方面特点:①从论文发表年限来看,自2012年起进入档案信息传播治理研究的“高峰期”,发文4篇以上的作者有谢海洋、卫奕、徐舒柯、程结晶等;②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从档案信息传播的现状、效果、策略进行探讨。樊如霞、徐舒柯[7]认为档案信息传播者应该转变角色及思维思维, 充分运用网络媒介的技术手段进行档案信息传播与服务;胡佳妮[8]对微博在档案信息传播中的应用现状做了详尽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微博应用于档案信息传播的发展思路及策略;陈微[9]探讨了档案信息传播中新媒介运用现状及问题并针对此提出了应对措施。卫奕、王传宇[10]对档案信息传播效果的构成及特点、影响要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人文关怀”是获得理想的档案信息传播效果的根本途径。张庆莉[11]从公共视阈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档案信息传播及实现策略选择;程结晶[12]从公共服务管理平台的内涵与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角度出发,分析公共服务管理平台中档案信息传播服务内容,提出档案信息传播服务的途径;③从解决档案信息传播策略看,建议包括了档案传播现状视角(如吴放、郭玉书[13]等)、档案信息整合视角(如梁沙、陈旭[14]等)、多学科观察视角(如徐拥军、王馨艺[15]等)、网络环境变革视角(如石艳霞、张婷[16]、苏晓轩[17]等)。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综述与主题归纳分析可知:从研究国域来看,国外关于信息传播中“越轨行为”的研究开展较早,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内外研究多采用经验总结、档案工作者视角开展档案信息传播阻碍消解工作;从研究成果来看,国内外学者纷纷借助跨学科、结合档案工作实践提出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疏通传播渠道等建议。但是,相关对策具有同质化倾向,且缺乏宏观总结,有待厘清各传播要素之间的关联,更需要正视传播背后的“文化因素”,即档案信息传播参与者关于档案文化的认知。笔者通过援引社会关系学“越轨亚文化理论”,对当前档案信息传播过程存在问题进行归纳分析。通过理论阐述与实践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呈现档案越轨亚文化的形成过程,从档案文化意识、档案信息传播技术、档案利用参与主体、档案越轨行为的法律遵从、优化传播内外环境等方面提出对应的消解策略。

2 档案信息传播中的越轨亚文化感知

档案越轨亚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与参与人群[18],即在档案信息传播中离不开人们对档案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其传播方式、传播媒介、传播反馈等需要配合档案治理,进而提升文化自信。当前在档案信息传播中,存在档案信息本体、传播者、利用者、研究者等层面的越轨行为。

2.1 档案信息本体层面的越轨行为

档案信息本体层面的越轨行为表现为档案资源存放分散及保存非全。档案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档案信息本身,“要传播什么”、“有什么可以传播”是档案部门应思考的重要问题。当前,对档案信息本体的收集、整理、挖掘等环节的不足正在不断纵容“越轨行为”的放大。一方面,伴随着我国档案数量的增长、档案类型的增加,在强调集中管理的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管理困境。由于我国国土辽阔,部分相关联的档案分散存放在各地档案馆(室),造成了相关联档案资源分散问题,无法进行有效整合挖掘。这极大影响了档案信息本体的开发,制约了档案信息资源价值实现,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档案信息传播的源头,直接影响了档案信息的有效传播。同时,尽管当前档案馆积极响应国家档案局政策,征集、整收更多有价值的档案入馆,但还是有很多档案流落民间,未能及时入馆保护。另一方面,档案实体的保存形式也反映了档案信息本体层面的越轨行为。例如档案孤本、善本的稀缺性及不可再生性,加上当前的数字化步伐较缓慢,档案孤本数字化存在一定的困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档案开放利用面临难题。由于档案的保密特性,加之解密降密的繁复,造成档案的内敛封闭,而且,再加上档案载体具有脆弱性,如果未能及时对珍藏档案展开技术保护,那么档案实体将难以长期保存。

2.2 档案信息传播者层面的越轨行为

档案信息传播者层面的越轨行为主要表现为相关工作人员的传播意识不到位及传播方式的不规范。一方面,在档案信息的传播过程中, 档案工作者既充当着传播者的角色,也是档案信息传播的重要“把关人”。当前档案工作者对于档案信息传播的运营能力与专业素养不足[19]。当前我国档案人才结构存在一定的缺陷,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依旧匮乏。部分档案馆员自身知识结构与信息素养不高,其对档案开放与价值开发的认知不足。另外,档案信息传播的最终目的是服务用户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应持续关注用户需求。部分档案工作人员缺乏专业培训与教育,尚未意识到“用户至上”,在档案信息传播中服务能力与意识不够到位,不能将“用户至上”的摆在首位。另一方面,在当前的微媒体时代,自媒体丰富多样,档案信息传播更为便捷迅速,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风险,档案信息传播比较更容易产生失真、失信的风险。有些档案社交平台存在“标题党”、“信息不符实”等信息污染,再加上档案工作者存在“档案官本位”思想,影响并误导了传播者主观价值取向。最后,在某些情况下,未能按照《档案法》和相关档案行业标准规范开展传播工作,档案问责机制不健全,整合系统不完整。

2.3 档案信息利用者层面的越轨行为

档案信息利用者层面的越轨行为主要表现为档案意识薄弱及档案信息获取能力不足两个方面。一方面,公众对档案馆认识理解存在一定偏差。一直以来,“档案作为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专有工具”在公众意识中根深蒂固,对档案的认知水平停留于传统的“鉴政”“资政”理念,由此造成公众与档案馆“官方”的距离感在短时间内无法彻底消除。同时,在公众普遍认知中,档案馆是负责征集、管理、开发档案的机构,未能对档案信息的普遍利用、文化功用、休闲利用等功效有充分理解,未能正确理解档案馆的存在价值,从而进一步制约档案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档案信息利用者的个人信息素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越轨行为的出现。具体表现为利用者对档案信息公开开放的时间、范围不甚了解,对“从何获取、如何获取、怎样利用”无从下手,呈现出档案信息获取能力较弱,如用户对“信息技术+档案”的熟知运用不够,对档案信息的甄别、挑选存疑,尤其对电子文件的利用、档案的普遍利用程度不够。

2.4 档案信息研究层面的越轨行为

档案信息研究层面的越轨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视野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虽然,档案学术创新力已呈现出上升的势头,但还略显不足。尽管国外档案学思想的大量引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档案学研究的内容,开阔了我档案学的研究视野,但不应只是简单“翻译外来文章”,而应该推陈出新不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话语体系,在国际档案话语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当前的一些研究同质化现象也较为突出;二是评价方式有待改进。科学的学术评价能有效提升学术的质量,对于学术研究来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当前档案学术成果评奖环境现状不容客观,档案学科在人文社科群中影响力偏低,且从事相关研究的档案人员在学科群中学术地位偏低。在官方主导的学术评奖活动,鲜有档案学术获奖的情况,出现档案学术成果评奖机制与工具受制;三是学术园地有待扩大,档案学术期刊较少,学科的话语权有一定的受限,学科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同时加上档案学术的“马太效应”,影响到下一阶段学术资源的获取与热情[21];四是认知偏差还是有待纠正,“历史虚无主义”的越轨倾向时常出现,需要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和主流,理应发挥理论推进实践的作用。

3 档案信息传播中的越轨亚文化形成原因解析

3.1 文化冲突:传统文化的传递与浸润作用促使越轨成为可能

文化冲突表现为新时代档案开放的需求性与传统档案内敛、封闭特性之间的博弈,包括了档案部门传统的服务方式与服务手段不适应当前传播的要求、档案学术生态存在群体壁垒与交流阻碍、档案利用多元性与现实价值的冲突等。“重收集轻开发”、“重保管轻利用”、“重保密轻开放”、“重安逸轻竞争”等传统观念,使档案工作相对处于各自为政、相对封闭的状态,由此根深蒂固的“保密文化”理念亟待转变。另一方面,“管理文化”占据主流,向“服务治理型文化”的过渡存在沟壑。档案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冲突影响到信息的正确传递,而且档案信息是否能够及时整合与开发成为制约档案信息传播的关键因素,如近年倡导图博档领域信息管理一体化,减少信息碎片化的孤岛存在。但档案工作的保密性与传统观念的内敛性影响到档案信息“一站式”捕获,因此,档案信息传播的越轨现象是文化治理失度的表现,文化冲突的消解是解决档案越轨亚文化存在的根本原因。

3.2 信息治理:治理能力不足造成越轨信息的出现与蔓延

治理能力不足为档案越轨信息的出现提供机会:①从信息治理应然的效果来看,档案服务质量整体水平应该与时俱进。但实然状况是:不同区域的经济和文化的差异化,导致档案馆服务设施老化、服务队伍的专业技能与知识结构层次等参差不齐,致使整体的服务水平不高。②从信息治理技术的运用来看,数字技术对档案传统业务活动提出更高的要求。“数字中国”战略下的档案工作应该不再局限于传统纸质档案的保存利用方法,应更多地融入GIS、VR、AR、自然语言关联等处理技术,恰如缩微胶片的时代变迁轨迹,但实际档案服务机构的技术应用升级换代进程缓慢。③从信息治理需求的现实来看,档案用户信息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尤其在“两微一端”自媒体时代下,用户对档案利用需求由传统的工作查找到文娱休闲利用,对档案深层信息传递的情感价值有了更强烈的需求。由此可知,在档案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治理扮演的角色不仅是管理者,更是协调者,能够较大程度减少越轨信息的存在,规范档案信息传播行为,治理能力的提高能够为越轨亚文化的消解提供技术援助、良好环境的支持。

3.3 法规遵从:缺少相应法律法规对越轨行为的执行力

我国档案相关的法律法规从发展历程来说,正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其贯彻执行影响到档案越轨行为的制约水平。随着新《档案法》实施,档案法治协调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档案工作的关系,也符合《宪法》精神的档案权属与处置。但其贯彻落实情况却不乐观,一度有“软法”争论[22],正如目前基层档案部门工作中存在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便是“归档不全、有档不归”的窘境,进而造成了“无档可用”的局面。而造成阻碍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于《档案法》赋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权还有待进一步落实与细化,否则必然成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处罚档案机构“越轨行为”的法律障碍。同时还存在法律规定的处罚方式不明确、处罚对象不明晰等“依法治档”的难题,因此如何落实档案法律法规的执行度关乎档案信息传播越轨亚文化的消解进程。同时,针对档案信息传播的相关政策尚未作出明确的规定,相关工作的开展无法得到制度规范的约束与指导,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档案信息的规范、有效、科学传播。因此,应积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引导档案信息安全传播,强化法律保障约束越轨行为的出现。

3.4 社会教育:匮乏的档案教育与公众认知滋生越轨土壤

档案治理的水平与社会档案的认知源自社会档案教育,包括了档案院校的学位教育、档案知识讲座与业务培训等非学位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档案展览等档案公众宣传教育。从档案教育传播对象来说:其一,如果档案教师或培训人员自身没有完整的档案知识体系或培养机制,那么档案理论研究与档案人才培养将受到影响;其二,档案服务者的主要职责之一,是整合并传播档案信息,即采用不同的形式对档案信息进行合理地采集、排序、加工,如果本环节缺位的话,那么档案馆自身的“越轨行为”概率增加,易产生“噪音”致使传播粗糙的档案信息;其三,社会公众作为档案用户,假设没有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那么其档案认知将有所偏差,也将影响其自身的档案需求,不利于档案工作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总之,公众对档案馆认知的偏差在很多程度上来源于档案的教育及宣传的不足,制约了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的阐释。社会教育在档案信息传播中扮演文化传承、营造档案自信氛围的功用,一旦缺位将对公众的档案认知产生不良影响,应充分借助社交媒体,借助当前开展的档案教育,一改档案馆在公众中的形象。

4 档案信息传播中的越轨亚文化消解策略

基于以上从文化冲突、信息治理、法规遵从和社会教育四个方面来解析档案信息传播中越轨亚文化形成的原因,按照“传播源——传播者——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反馈”的逻辑线索,提出适应档案信息传播的越轨亚文化消解之道。

4.1 优化馆藏:立足档案传播源,减少越轨信息存在

越轨信息的存在受档案馆藏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制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优化馆藏档案资源:①应对档案本身的孤本性与不可再生性。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数字化工作,将档案资源数字化存储。其次,深入挖掘档案信息资源中的有效信息,通过深入语义挖掘与信息组配,实现档案材料的可视化阅读与档案信息的长期保存,保存路径可从转换(Conversion)、分布(Distribution)、迁移(Migration)和再造(Refresh)等层面着手。②妥善处理档案机密性与内敛性。一方面,严格按照新《档案法》及相关法律规定展开业务工作,妥善处理好档案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当档案保管期限达到指定日期,尽快落实档案的解密降密,做好档案馆藏的开放服务工作,充分实现档案馆社会服务功能的阐释。③丰富馆藏的数量与种类。长期以来,档案“鉴政”“资政”造成进馆档案来源与种类过于单一,需要丰富馆藏资源类型,满足公众不同类型的档案,如扩大民生档案、地方特色档案等的收藏范围,从而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数量上的广博、种类上的丰富。④改善档案信息传播中的“孤岛”现象。档案信息的质量影响着传播的效度,越轨信息囿于信息阻碍与信息碎片的存在,这需要加强档案信息的系统化管理,加强档案信息的“集约化”整合,发挥档案整体的综合效益。同时,同时积极收集有价值的档案资源入馆,多元途径获取档案信息,丰富档案信息传播的信息源,使档案传播能够在较广域的范围内得以发挥效用。

4.2 提升能力:重视档案队伍建设,培养信息素养人才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加纳德(Ganard)曾说:“物的现代化是表层的,人的现代化才是深层的。现代化要先化人,后化物。”档案服务队伍建设关乎档案信息传递的有效度与深远性。但该人群易发生越轨行为,使档案信息传播易产生“噪音和污染”,因此,亟待提升队伍的信息素养建设。①从自发角度来看,建议定期开展相关专题教育和培训,包括专业技能培训和服务流程培训,提高档案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素养。同时,吸纳多学科人才,合理配置相关人员,从而优化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档案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如有针对性的开展“档案信息传播职业素养培训或教程”等相关活动全力提升档案工作者的信息素养[23],实现在职档案工作者的思维观念转变。②从自觉角度来看,设置馆员准入机制与问责机制,建立绩效制度和奖惩制度,在激发档案人员工作热情的同时也能促使馆员遵守相关规章,减少越轨行为的发生。档案信息传播队伍需要加强自律建设,延续孔子编纂《六经》的严谨作风,保证档案信息资源“采集→组配→传播→反馈→再造”等一系列工作的有序发展。③从自信角度来看,文化自信既是推动档案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也是增进档案工作者感召力与归属感的情感寄托,档案工作者肩负着档案文化传播的使命,这要求需要保持档案人的文化自信,同时主动学习数字技术,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应对数字时代的挑战。

4.3 搭建平台:借助新媒体技术,疏通信息传播渠道

当前档案信息传播桎梏表现为传播信道存在信息干扰、信息污染、效率低下、信息甄别、传播阻碍的长期滞留等问题。尤其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并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即档案信息的“输入积累”,忽视“输出传播”,传播渠道形式狭窄、传播能力不高、传播选择较少。为此,消解档案信息传播中的档案越轨亚文化,需要疏通传播渠道,解决档案信息传播滞后问题。第一,搭建档案信息共享平台。在Web环境下,随着档案社交媒体的兴起与查询系统的更新换代,可以充分借助社交媒体,开通档案信息传递服务,搭建面向受众需求的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创新档案信息传播途径与方式,丰富档案信息传播的渠道。第二,扩宽档案信息传播渠道。一方面,立足于用户需求,扩展查档用档途径,增加咨询方式的网络化、数字化,构建面向用户需求的档案信息传播平台[24]。其中应注重信息获取的便捷性,包括信息的可跨平台检索,一平台实现多动能信息传播,让用户方便快捷查询利用。如当前“家谱档案数据库”的建立方便了用户的相关家谱信息查询,开展 的“数字敦煌”项目研究等[25]均延伸了档案信息展示平台,为用户提供新型的档案信息传播方式。尤其在“互联网+”浪潮下,档案“两微一端”社交媒体的运用,能够拓宽档案信息传播渠道,丰富档案信息利用平台。

4.4 增进自信:创新档案认知思维,消融档案越轨行为

越轨亚文化消解的目标在于如何增进档案传播受众的文化自信和档案自信,社会公众如果有正确的档案价值认知,就能倒逼越轨行为的消匿。创新型的档案认知思维具有以下特点:①正确的档案信息资源观。档案用户是否主动获取档案信息,是否将档案部门作为解决问题的首选,这关乎社会公众对档案事业与档案效用的理解,否则“错位”的档案信息观将吞噬档案传播的基本需求,纵容受众层面越轨行为的蔓延。②较高的档案信息分析能力。档案信息分析能力是人们获取、选择和利用档案信息的能力,包括用户的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检索能力等。尤其在国家“智库”宏观建设战略下,档案资源在知识体系中愈发重要,“档案信息→知识服务”的过渡还取决于用户的信息构建与分析能力。但这看似容易实则惊险的“跳跃”受制于内外信息干扰,威胁用户的理性思考与价值选择。③良好的档案信息利用行为。传播受众即档案用户如果能够及时与档案部门沟通档案利用需求,构建“传播者——利用者”互融共通的良性关系,按照档案传播的应然要求,正确利用档案信息并传播实用且具有推广的档案信息,并形成“二次效益”的赋能增值。总之,从“传播受众”层面消解档案越轨行为,需要改善档案认知的思维定式、革新传统档案公众的狭隘思想,不断传播具有完整真实、情感寄托、意识感知的档案信息资源。

4.5 深化治理:加大依法治档力度,形成监督反馈机制

越轨行为的遏制离不开法律法规约束,因此需要不断加大依法治档力度,不断深化对档案信息传播的治理。“传播反馈”作为档案信息传播的末端,也是新的传播起点,它不仅能够把握不同参与群体的评价反馈,还能从法律标准等视角规范档案信息传播。具体而言,完善档案信息传播与服务的监督反馈体系,及时发现当前治理缺陷,收集用户群体对档案信息传播与服务质量的评价,与公众建立有效的用户反馈模式。正如《联邦档案法》的出台,美国国家文件与档案局(署)(NARA)能够开展档案鉴定、审批档案保管及处置期限、行使检查监督权、在确认是否需要保存时具有决定权[26],形成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值得明确的是,反馈机制的构建不仅来自于档案法律法规的约束,还在于反馈形式的多元表达,如国家各省(市)档案网站创建“后台咨询”栏目、档案微信公众号的“留言板”等都是多元化表达的具体形式,但在运行的过程中需要运营者保持合理的维护,使之不沦为“空号”平台。此外,越轨行为的消解还需要外部环境的制约,如遵从国家信息传播的相关法律法规,吸纳其他信息服务部门关于反馈机制的构建经验,并协调不同文化机构的信息互融共通。

5 结语

基于档案信息传播视角对越轨亚行为进行解读,旨在揭示当前档案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阻碍与问题。诚然,档案领域越轨亚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形成,与实践和理论研究的整体环境息息相关,与当前文化建设桎梏的存在有天然联系,消除越轨行为也会遇到一定困难。但从整体趋势来看,档案文化建设事业需要培育正确的档案认知,深化档案治理并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最终实现对档案越轨亚文化的消解。

猜你喜欢
亚文化信息
亚文化,不可怕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面对亚文化:客观看待,积极转化
主持人语
订阅信息
把脉“腐败亚文化”
展会信息
亚文化,在商业围城中起舞
信息
健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