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光 董燕军 张雅娜 李玲玲 王小华 张娜 令狐彬
(1.山西三友和智慧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太原 030000;2.阳泉市郊区档案馆阳泉 045000 )
“城市大脑”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将城市发展运行过程中的各类数据整合起来,充分发挥其价值,为智慧城市建设进行精准分析、协作管理、决策预判,提升智慧城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区域档案资源共享与协调机制的实践是我国信息化发展下档案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档案管理体制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区域档案资源共享与协调机制的应用可以在收集、汇聚、整合、挖掘、分析散落在智慧城市中各区域、各部门、各领域中的档案数据资源的基础上,为“城市大脑”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城市数据资源,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城市大脑建设过程中的区域档案资源共享与协调有利于将档案资源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信息技术的结合,利用“城市大脑”的分析事物、处理事务、管理决策和社会监管能力,可以为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提供大数据服务,提升智慧城市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率。
“城市大脑”是智慧城市建设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产生的产物。最初于2016年在杭州率先首次提出,成为开启智慧城市建设的新历程。城市大脑就是基于城市生命体理念,以系统科学为指引,将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数据(包括政务数据、企业数据、社会数据、互联网数据等)汇聚起来,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构建的平台型人工智能中枢。通过对城市进行全域的即时分析、指挥、调动、管理,从而实现对城市的精准分析、整体研判、协同指挥,帮助管理城市[1]。
档案作为城市发展进程的见证,记录着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充分挖掘和发挥海量的档案信息资源所蕴含的价值,实现档案信息和数据的有序整合和汇聚[2],进而对档案数据进行深度共享、关联分析和高效综合利用,对于解决当前由于各部门、各业务体制系统重复执行、重新建设、分散管理而逐渐形成的“信息孤岛”具有重要价值。
区域档案资源共享与协调机制的应用,可以为推进智慧政务、智慧民生、智慧公安、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物流等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科学、智慧的综合性信息共享和利用服务,可以更好地助力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为区域、政府和行业、群众提供一种跨层次、跨区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服务。首先,区域档案资源共享与协调机制的应用可以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入档案管理工作中,实现档案数据的实时收集、自动归档、智慧管理、融合应用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城市发展运行过程中的政府治理、社会民生、人文环境、经济产业、基础建设、能源资源等各领域中数据的归集。其次,基于前期收集的各级档案单位保管的党务数据、政务信息数据、行业信息数据、企业信息数据、社会组织信息数据、自然资源信息数据、个人数据等,可以建立一个统一标准规范、灵活开放共享的智慧档案大数据中心,为智慧城市中“城市大脑”的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城市大脑”作为智慧城市建设运行的指挥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城市建设运行中各个部门所产生的海量数据进行了整合分析,实时监测城市运行各项指标,为城市管理中的各项执法需求作出智慧化相应,如:在交通管理中,智能预判堵情,优化交通资源配置,分析最优方案,及时解决交通难题,提升整个通行效率[3]。
“城市大脑”建设是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必然要求,是城市建设向智慧化转化的新动能,是提升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抓手,是智慧城市创新发展的新基建[4]。虽然我国在“城市大脑”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瓶颈和难题也日渐凸显。
档案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是城市发展进程的原始记录。基于城市大脑建设中对精细度和精准度的建设需求,档案的收集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我国当前的档案收集工作是依据相关规定,通过档案管理部门,将分散在各政府机关单位、各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或其他地方的档案,统一集中移交至相应的档案馆或档案室中,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尽管如此,仍然存在档案收集不齐的情况。囿于档案技术的发展,各政府机关单位、各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等虽然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文件资料,但仍存在部分资料未被收集归档,也直接造成了部分应当收集归档而未收集归档的情况发生。
部分档案部门数据不通,未形成共享协同的局面是智慧城市中“城市大脑”建设工作的重点及难点。档案数据在“城市大脑”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数据支撑价值,也因此“城市大脑”的建设也对档案管理、共享以及应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部分档案管理部门在软硬件的使用方面比较混乱,且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在各个软硬件之间无法达到资源数据的共享与传输,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档案信息不流通,出现了档案数据“信息壁垒”和“数据孤岛”。因此,应当加强对档案管理软硬件设施的统一化管理,建立一个档案信息共享平台,打破档案数据壁垒,实现各个档案资源数据库之间的传输与共享,进而最大程度地挖掘城市档案数据价值,为“城市大脑”建设提供大数据支撑和业务服务。
智慧档案作为推进我国城市大脑建设和城市治理必不可少的数据依据,不可避免地遇到来自于外界各方面的安全威胁,如网络、软件、硬件、人为攻击等。“城市大脑”作为智慧城市建设运行的综合指挥中心,掌控着政务、行业、领域、个人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资源一旦泄露,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甚至会对整个城市、整个国家的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在城市大脑的建设中,信息安全问题成了重中之重。但传统的安全监测、防御技术较难有效抵御外界攻击[5]。建立一套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也是城市大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城市大脑建设的实现是以智慧档案大数据技术为手段,是以实现区域档案资源共享与协调为基础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收集、整合、分析各企事业单位、各行业领域、各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档案数据,形成一个具有分析事物、处理事务、管理决策、监管能力的智慧城市的城市大脑。
在我国“城市大脑”的建设过程中,档案信息资源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公共信息资源。搭建一个智慧城市的“城市大脑”,必须通过档案部门收集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的大量信息资源,对各类档案资料库中的各种文件和档案数据资源都进行有机地整合、有效地分析,这些都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必不可少的一步。在“城市大脑”建设中,以新《档案法》为法律依据,运用智慧档案大数据技术,收集各单位、各业务部门、各社会团体等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数据,把这些分散的原始档案资料信息进行整合,形成统一的档案数据资源体系,同时统一来源各异、种类不一的各类数据交换利用标准,使得数据高度集中和融合,建立智慧城市运行的大数据中心,为“城市大脑”建设提供大数据支撑和服务,以便可为城市建设工作进行全局性的即时分析、指挥、调动、管理,最终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精准分析、整体性研判、协同指挥。
在区域档案资源共享与协调机制应用下,借助档案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收集到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的各业务部门、各单位、各社会团体数据,进行清洗、治理、挖掘、统计分析,将其转化为有效信息,形成一个具有分析事物、处理事务、管理决策、监管能力的智慧城市的“城市大脑”。不仅可以解决我国当前城市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仍处于“条块分割、纵强横弱、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的窘境[6],而且能够通过“城市大脑”,实现跨区域、跨领域、跨部门的城市数据共享协同,为智慧城市建设运行提供及时精准、安全可靠的大数据服务,推动智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在城市档案数据收集归档过程中,为保证电子文件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可在电子政务专网内,通过RFID 数据、传感器数据及移动互联网数据等方式,直接抓取采集各业务应用系统以及物联网设施设备的数据,获取第一手档案数据资源,尽量减少或排除人为干扰因素,实现电子文件从采集到归档全生命周期管控,保证电子文件信息数据来源真实可靠。
在城市档案数据传输、存储、应用过程中,可通过碎片加密算法、区块链、CA认证等安全策略,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对城市档案数据进行加密处理,主动地采取有效的手段预防不法分子入侵[7],防止外部人员修改原始数据,即使是在电子档案数据传输和管理的过程中,遇到了黑客袭击或者影响数据传输和损坏的情况,也会对其行为进行定位追溯,可以快速高效找到了攻击者,同时丢失的数据是碎片加密之后的数据,没有经过解密不能正常使用,从而保障电子档案数据在传输、存储、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真实性、有效性、可用性,为城市大脑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服务,提升智慧城市建设的信息安全管理体制。
借助于新一代的现代信息技术,连接整个分散在城市各个部门的档案数据资源[8],将城市中正常运行的各个核心因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城市大脑”建立城市档案信息交互平台,加强档案部门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各行各业的协作。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的目标,全面推进智慧城市服务建设。
“城市大脑”以城市档案数据为基础,打通了智慧城市的运行网格信息,将城市运行中的档案数据转变为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模型,展现了对城市基础设施运行能力、城市实时运营状态的整体性综合评价视图[9],形成“全市域、全天候、智慧化、多渠道”异常防控预警及协同治理体系。“城市大脑”以各级政府业务部门、各单位、各类社会群众等的执法诉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了城市大脑的思考分析和管理指挥能力,满足社会需求,提供分析事物、处理事务、管理决策、合作协同、监督监管的智慧化服务。为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应用性的服务,为我国城市综合治理提供了决策性的依据,提高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智慧城市的服务水平[10]。
3.4.1 “城市大脑”在民生扶贫中的应用服务
以档案大数据应用为基础,通过数据交互平台打通户籍、民政、低保、教育、医疗、住房、社保、残联、社区、社会救助、生态环境等领域档案数据壁垒,在确保数据真实、有效的同时为实现婚姻档案、低保档案、扶贫档案、捐赠档案等数据的全网查询,实现区域档案数据资源共享。对照各区域贫困标准、贫困类型(如普遍性贫困、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阶层性贫困)和贫困原因(如因自然环境恶劣致贫、因洪涝、地震、台风、火灾、病虫害等天灾致贫、因教育致贫、因残疾致贫、因疾病致贫、因无收入、收入低致贫、因失业致贫)等,精准定位每一位贫困人员,为每一个贫困人员建立大数据档案库,准确记录扶贫对象及成员基本情况、收入情况、健康状况等。为每一位贫困人、贫困户、贫困村、贫困乡镇制定一套完善的、精准的帮扶计划和监督跟进管理机制。对贫困人员脱贫后进行一定时期的跟踪,根据其在脱贫后出现的困难,及时分析得出相对应保障措施,并反馈会帮扶单位,继续帮助其解决困难,确保其不会重返贫困,实现稳定持续脱贫。
与此同时,也可收集、整合各领域基础设施档案资源,如地形地貌、生态环境、地质、气候、自然灾害、交通、水电等,建立区域资源档案数据库。从而通过大数据分析区域资源条件,确定符合区域发展的产业,如:根据历史记载的环境气候、水利、交通、发生自然灾害情况等档案数据,确定符合当地发展的产业,如小麦种植业。辅助建立农产品销售商城,大力推广农产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带动其他环节的发展,比如包装、印刷、运输等等,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产业链,提升区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带动当地劳动力就业,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稳定的扶贫发展之道。
3.4.2 “城市大脑”在交通执法中的应用服务
在区域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模式与协作机制应用下,依托档案大数据爬虫技术,将城市交通管理部门数据、以及相关的公共服务、运营商管控等交通数据进行收集。通过档案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分析画像,将其转化为有效信息,形成一个具有分析事物、处理事务、管理决策、监管能力的智慧城市的“城市大脑”。实时进行数据分析、深度学习、智能识别与跟踪、复杂环境感知、协同指挥管理等在智慧城市的交通规划管控、公共资源分配、城市交通路段拥堵预警疏通、交通事故紧急救援、违章违规监管、智慧停车预案、智能出行等领域应用,建立智慧城市交通管控平台,全天候实时监测路段车流量、拥堵指数、事故指数等城市交通指标,融合多方数据资源,通过交通数据实时监测路况、发生事故情况等来发现堵情、智能预警、智慧管控,给出相应的配套方案,迅速解决交通难题。搭建车辆、路况、人流等交通信息无缝衔接的智慧化城市交通管理体系。推动实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驱动下的城市交通创新管理模式和服务新局面,构建有序的城市交通环境,提升交通执勤效率与质量。
3.4.3 “城市大脑”在政府治理中的应用服务
围绕经济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和政府执法等[11],运用档案前置化思想,实时采集各单位管理过程中的各项档案数据,充分利用各单位档案信息资源,打通各区域间、各层级政府间、各部门间的数据壁垒,以档案数据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为支撑点,实现政府治理数据互通共融。在城市大脑赋能城市治理应用下,推动城市治理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相融合的转变,从单一部门管控向多部门协作共同治理的转变[12],部门协调将变得更便捷、更完善科学,政府管理流程也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简化。这不仅减少政府管理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人力投入成本,而且有助于将档案工作真正融入到日常业务办理过程中,以人工自助办理业务为理念,减少群众少跑路多办事为目的,切实解决之前社会民众在办理一项事务时,需要到多个部门来回跑的现象,同时可以避免政府工作人员由于工作量庞大繁杂杂难免出错的问题,逐步推进全业务覆盖、全流程贯通的政府治理的扁平化。
通过赋能城市大脑城市治理能力与协调指挥能力,充分发挥城市大脑思考能力和能动性,以人民为中心,有效解决城市“痛点”、“难点”、“热点”,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与公共服务水平,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美好、舒心、便捷的公众服务,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真正实现“让城市会思考,让生活更美好”。
总之,在区域档案资源共享与协调机制应用下,通过智慧档案大数据技术,收集汇聚、交互分析城市中各区域、各部门、各单元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档案数据,建立健全智慧城市的“城市大脑”建设。通过对城市运行中的政府管理信息、人文地理信息、自然资源信息、社会经济信息、科技文化信息等进行深度挖掘、智能学习、大数据分析比对,为智慧城市规划发展提供管理决策依据。让数据帮助城市思考、决策和运营,实现城市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城市服务精准化水平。这是档案工作之所向,更是档案工作之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