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中的史学:汤亭亭《中国佬》侨乡视角探析*

2021-11-26 06:14:44李夕菲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亭亭华工金山

李夕菲

(五邑大学 学报编辑部,广东 江门 529020)

祖籍中国广东新会的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Maxing Hong Kingston)1980年发表的《中国佬》(China Men,又译《金山勇士》)受到学术界持久的关注。国内第一篇关于《中国佬》的研究论文是郑国强1982年发表的《马克辛·H·金斯顿的〈金山勇士〉》;[1]李磊伟1993年发表的《修订美国文学名著录:马克辛·洪·金斯顿的〈中国人〉》[2]对后来的研究影响也比较大;2000年以后,对《中国佬》的研究角度涉及族裔史、新历史主义、后现代戏仿、神化原型、法律与政治、“元小说”等;[3]学者张子清、单德兴、林涧(Jennie Wang)、方红等更对汤亭亭进行过访谈。[4]但已有研究多将《中国佬》视为纯文学作品进行研究,而少有人注意到其中的“家族叙事”底本,注意到其中的史学底蕴。

《中国佬》被出版商定义为“非虚构”作品,号称家史。汤亭亭曾经指出,《中国佬》与此前发表的《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都取材于汤氏家族及华裔社区的真实人物及其经历与遭遇,一部是“男书”,一部是“女书”,二者是相互匹配、和谐统一的整体。[5]

从结构上看,《中国佬》由18章组成,写家世的部分只有6章,即“中国来的父亲”“檀香山的曾祖父”“内华达山脉中的祖父”“造就更多美国人”“生在美国的父亲”“在越南的弟弟”(标题下均盖有“金山英雄”印章),其余12章则为东西方神话、传说、典故以及美国律典、新闻报道,展现了高超的后现代文学创作技巧。但汤亭亭对研究者将《中国佬》归类为后现代文本进行解读兴趣不大,反而认为,“她的生活与作品是紧密相联的,只读文本而忽视作者就抓不住要点”。[6]汤亭亭父母对其作品的反应也耐人寻味:“有关村庄生活和龙的描写使他们印象深刻。母亲一直讶异我对‘家乡’的描绘那么正确,父亲则一直奇怪我怎么会对龙知道得那么多”。[7]1998年漓江出版社推出的《女勇士》(李剑波、陆承毅译)译本,配上了作家父亲汤思德的毛笔题字:“原著英文本女作家汤亭亭生于美国加省市作顿埠祖籍中国广东省新会县古井泗冲乡”,足见他的乡思以及对这两部家世作品的认同。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试图从侨乡视角进行考察,并去信向作家本人求教作品人物、故事的真实性。2020年5月5日,汤亭亭在回信中写道:“你可以把我的‘非虛构’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看作是真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中国佬》可以当作一本历史书来读。长章之间的小故事是引导现实生活的神话。例如,‘离骚’是圣人追求和平的故事,接下来就是我弟弟参加越战的故事。”①笔者于2020年2月23日发出《致尊敬的汤亭亭女士的一封信》,就《中国佬》进行请教:“作品对家乡、对亲人的描写,对故国的深深怀念与批评,一切似乎是那么真实!我想知道,您讲的这故事里面有多少是完全真实的家史、自传,有多少是虚构。”2020年5月5日汤亭亭回信中写道:“You may consider all of the characters and events in my ‘Non-fiction’ books as true to life.China Men can be read as a history book.The small stories between the long chapters are myths that direct the lives of the actual people.For example, Li Sao is a story of a saint of peace; in the following story, my brothers go to war in Vietnam.”表达了对作品的一贯态度。结合对作者家世与祖籍地的考察,以及中美两国特别是五邑侨乡的相关文献,笔者认为,《中国佬》是一部关于新会古井汤氏宗族及美国近代五邑华工集体记忆的家世小说,是隐含了许多五邑先侨历史事件的“诗史”。下面试从五邑侨乡视角进行解读。

一、闯金山:古井汤氏宗族及五邑先侨的集体记忆

按书中所写,作者的曾祖父/曾外祖父、祖父辈以及伯父、父亲等人从1850年左右起,便前仆后继地以自由劳工(赊单华工)身份去美洲谋生,或曰“闯金山”。

(一)“闯金山”是古井汤氏几代人的移民经历

曾祖父“伯公”的出国背景是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以及官府贪腐导致的百姓极度贫困和洪灾匪患;还有,清廷对英国割让香港、向西方列强开放广州港口,使西方获得法外治权,许多西方国家在香港、澳门、广州、汕头设立公司,通过广告传单以及劳工经纪人,招募劳工。曾祖父跟同村老乡——一位巧舌如簧的美国劳工经纪代理人签了3年的契约合同,然后从广州上了一艘多桅纵帆船,说的是受夏威夷农业部邀请,去指导种甘蔗,结果颠簸3个月才到,到了就被白人工头驱使着像骡马一样开荒种地,而且只能干活、不准说话。被禁言的曾祖父们被逼得在地上挖一个“耳朵”,向大地倾诉遭受白人剥削敲诈的实情和想回家的心声。①参见:Maxine Hong Kingston,China Men,New York: Vintage International,1989,pp.83-118.下文对原著的引用均出自该版本,相关页码将标注在引文后,不再一一列明出处。

而祖父“阿公”1863年春天出现在了内华达山脉修筑铁路的工地上。“他倾听着远方的新年喧闹声,遇上了内华达山脉正在劈山炸石。……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人一看见他就雇佣了他。中国佬天生具有爆破的才能。而且没有足够的工人去做建设一个新国家的所有工作。”“修路早在1863年1月就开工了。……他的第一件活是去砍倒一棵红杉。”(P128)

“内华达山脉的祖父”一章重现了自然环境的恶劣艰苦、铁路华工的勇毅顽强:工人们开始是用极原始的鹤嘴锄、凿子、吊篮等手工工具填沟壑架桥梁,开挖山体隧道。“工友们把隧道挖进山里时,白天也成了黑夜。山体使他们避开了风吹,但也把光和天空关在了洞外。阿公用鹤嘴锄掘着山体,尘土透过一大块牛仔头巾,塞满了他鼻孔。他把土石铲到车上,把车推到了一个高处,好让骡子把车拉出山洞。他盼望着能换成一份靠近出口处的拉车的活儿。他眼前漆黑,鼻子堵塞,咳嗽也加重了,但他还要向前挖1000英尺,才能与正在另一边挖掘的人们会合。……从隧道轮岗下班出来后,他搞不清那该算是白天还是黑夜。他擤了15次鼻子,才把鼻涕擤干净。”(PP133~134)

阿公在这种恶劣环境下一干就是6个寒暑,直到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竣工。阿公淘过金、伐过木、修过铁路,为美国西部大开发立下赫赫功劳,却遭遇从白人个体到国家机器层面最野蛮暴力的排华行径。为生计三进美国,东躲西藏,最终又穷又老,回到家乡,成了邋遢的“跳瘙男”、人人嫌弃的疯子。只有跟儿媳妇英兰谈起她结婚时婆家给的金戒指时,他才会重拾骄傲:“你手上的那枚戒指,表明金山是存在的,并且我去过那里”(P128)。那枚金戒指的形状是“一双紧握的手”(P33),象征了铁路华工的阳刚之力和团结。

父亲出生后家乡更是战乱频繁,盗贼四起,吃饭都成了问题。他虽从小被奶奶疼爱,却科考不中、教书受挫,一个月圆之夜,在听到曾祖父、祖父和大伯吹牛、抖晒各自出洋经历时,激发了强烈的对美丽、自由美国的向往。“在金山,一个男人一顿吃下的肉够这里一家人吃上一个月”,“家里人饿得越慌,这类故事就吹得越大,大块肉和黄金也越发显得真实。”(P42)为此,他卖田、借贷,丢下妻儿,1924年跟随家族男性赴美洲谋生。(PP9-73)。

细读文本可以看出,《中国佬》里几代男性的移民故事和生存境遇,其实是新会古井汤氏宗族以及五邑籍赴美先侨的集体记忆。

史载,1848年美国加州发现金矿的消息传到中国,广东先民特别四邑(旧称,今五邑)的男人们开始了奔赴异国的冒险之旅。1849年加州第一批近万名淘金工中只有323名华人,而1860年加州就有35000名华工,接近当年加州人口的十分之一。[8]19世纪60年代起,至少有15000~23000名[9]华工参与了建设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2019年6月6~8日,斯坦福大学与五邑大学在江门联合举办纪念华工参与建成美国横贯大陆铁路150周年“北美铁路华工的跨国生活”国际研讨会,指出这些铁路华工70%来自江门五邑地区。

但汤亭亭把阿公参与修筑铁路的时间写成1863年春天,与史实有出入。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于1863年开建,中美学界曾长期认为华工参与铁路建设的时间始于1865年。不过2004年美国铁路华工后裔赵耀贵(Willam F.Chew,祖籍台山)推翻了这一说法。他在其专著《横贯美洲大陆铁路默默无闻的铁路华工》(Nameless Builders of the 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 the Chinese Workers of the Central Pacifi c Railroad)中提出,铁路公司第一次聘用华工的时间是1864年1月。因为在铁路公司原始工资档案中发现了1864年1月第26号工资清单上华工的姓名。[10]

(二)五邑籍华工赴美方式及侨乡移民链条的形成

美国华裔学者陈依范认为:19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赴美的华工,一般是靠积蓄或家族帮助筹集旅费自费前往的,也即“凑份子”。后面又发展为“契约工”,即劳工掮客事先为移民支付船资,待其抵美工作后,再从其工资中扣除。工人们要签订契约,承诺在某一岗位上承工一定年数。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就是通过此方式招募到大量华工的。后来又发展为“赊单工”,即向招工代理人借高利贷,到美国找到工作后从工资中加利抵还。由于这几种安排通常都需要有人担保,移民会偿还船资,因此移民主要集中在广东珠江三角洲附近的几个县。[11]

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建者们大多数是以凑份子或“契约工”身份去的,后面也有“赊单工”方式。为了保证移民会偿还船资,同村同县人特别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就成为最好的担保者。五邑侨乡近年来发现的侨乡文书也佐证了这些出洋方式,比如:“现存最早的一张与出洋‘淘金’有关的契据是咸丰三年(1853年)十二月由名为‘廷倬’和‘廷藻’的两个人订立的。订立契据的目的在于调处赴金山‘淘金’的两名家族成员‘廷俸’和‘廷儐’归还咸丰二年(1852年)二月‘往金山营生’所借款项时发生的纠纷”。[12]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还收录有一份签订于咸丰六年(1856年)元月十二日的“领银”借据,是出洋华工黄官奕与乡村基层组织西龙社订立的,上写:“立领银数人黄官奕为因往金山获利,盘费不敷,恳求西龙社乡老黄玉涵……等,情愿发船位本银壹拾捌两正,言定以限一年为期,本息清还,每两要计息银壹两五钱正。如至期无银还,仍要每两每年又加息银壹两算……”,担保人一栏则写“合家担保父黄元盛”。①参见:《黄官奕立领银数帖》,咸丰六年(1856)正月十二日,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藏,馆藏号:z1.7(341)。这两份借据显示早期五邑华人是以同村人凑份子、至亲担保筹集旅费往美国的。另外还有一份1897年华侨关如裕前往美洲时的借款凭证,②《关如裕欠银单》,光绪二十三年(1897)三月十二日,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藏,馆藏号:z1.2(907)。借据条款是印制的统一格式,说明是通过“赊单”,借高利贷出去的。

《中国佬》里曾祖父、祖父、三叔公、四叔公、高公到父亲、大伯、少傻表哥等几代族人,也基本上是以凑份子、“赊单”,甚至以偷渡、“纸儿子”等身份进入美国的。通过母亲口述和自己的耳闻目睹、旁征博引,汤亭亭试图还原几代汤家男性自清中期以来赴美生活经历和他们在美国排华背景下的跨国遭遇。诗性小说的创作建构在对真实历史事件的考证与把握上,这就使得汤家男性的移民故事兼具特殊性和普遍性,不再只是新会古井汤氏宗族的移民记忆,而更成为了五邑籍、广东籍赴美先侨的集体记忆。故事同时也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广东五邑侨乡已形成了一条基于亲缘、地缘和方言关系的移民链条,并实现了在美国和五邑侨乡之间的资源配置。

二、寄侨汇:金山客与侨眷割不断的情感物质纽带

男人闯金山的原始动力,是为了让家乡的父母妻儿过得好一点。汤家从曾祖父、祖父到父母三代人都往侨乡汇钱,供养家眷。

(一)描摹侨信侨汇支撑侨乡的基本事实

在祖父参加铁路华工为争取权益罢工的间隙,请人帮他重读祖母托人代写的家信这个情节,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侨乡金山婆的日常花销和对侨汇的盼望:

“傻子,你为什么这么久呆在外面?乱花钱了没有?有没有把钱浪费在姑娘身上、赌博和威士忌上面?下面是我提醒你的:更节俭一点,别忘了挨饿的滋味。卖力干。”“我需要一件新衣服去喝喜酒。我不要穿同一件旧衫赴另一个宴席。如果你不大手大脚乱花钱,我们可以建个新院子,以便将来在院里花丛中喝酒,穿着绸缎袍子整日闲坐。我们将雇人耕地或者把它们租给佃户们种,然后在市场上买我们所有的食物。我们的手脚指甲也不会弄脏了。”(P143)

这封家信不管是母亲转述、作者亲见甚至杜撰,但内容应当是五邑受侨汇供养家庭情况的真实反映。由于侨批文献保存和视角局限,目前侨乡研究者看到的基本上是海外来信,家乡寄出去的极其欠缺。作品中家信的呈现就具有了“文献”解读的价值。另外,侨汇与侨乡进步的关系,也有了生动的事例描述。当时,一个铁路华工的月工资是30美元,后来涨到35美元(扣除生活费后往往只有20多美元)。他们受白人排华政策迫害,无法把家眷接到美国,只能在大洋两岸来回跑,或者尽量多寄钱回家、弥补无法陪伴亲人特别是妻子独守空房、情感找不到寄托的亏欠。有些男人即使在外面另娶,也仍然会尽力寄钱回家,赡养原配,建盖华屋。2009年,笔者曾去古井泗冲村探访,通过汤亭亭堂兄汤国安(汤思德哥哥的儿子),参观了她家祖屋。祖屋青砖灰瓦,虽然旧了,仍很结实,屋脊上还雕着吉祥花鸟图案。房子由汤国安家人住着并代为管理。屋里墙上挂有汤亭亭介绍丈夫厄尔·金斯顿跟汤国安握手的照片。村子里还有不少这样并排而建的青砖瓦顶的老屋,离河不远,据说都建于清末民初,很可能是留美的华侨们同一时期出钱委托村里规划修建的。

侨汇不仅改善了侨眷家庭的生活,而且对其后代“金山少”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来的父亲”一章中对金山少有侧面的勾画:冥顽不化、对学习毫无兴趣,不仅捉弄老师,还振振有词:“我们干嘛要学写字?”“我们可以雇人写信”“我们不会挨饿”“我们要出洋,去金山捡免费的金子。”(P40)这些幼稚话语表明,华侨的寄钱养家生活方式,已对侨乡子弟的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不用读书,效仿长辈,去金山就能捞大钱。正如五邑侨乡民歌唱的:“燕雀喜,贺新年;爹爹去金山赚钱,赚得金银成万两,返来起屋兼买田。”

(二)揭示金山客劳苦孤独的精神世界

关于美国华侨与侨乡亲人之间割不断的情感勾连与物质付出,其原因正可以用美国学者孔飞力的“生境、通道和生计”和“两个世界”理论来解释。作为近代国际移民群体中的一类,铁路华工在侨居地美国谋生,这是他们的“小生境”,但只有保持跟家乡资金、人力、情感、文化等方面的“通道”联系,移民才能获得比单独呆在一个国家更多的安全感、成功和社会地位,撬动“两个世界”。但劳动奋斗的世界是现实的、陌生的、他者的世界;家乡是想象中的充满温情的心理上近在咫尺的“我的”世界。[13]所以他们对家人的期求非常在意,努力满足。比如阿公在接到其中一封家信时,“为了获得额外奖金,冒着生命危险冲进隧道去查看那颗没爆炸的甘油炸弹”(P143)。而他逃难途中遇到的一个菜园里的中国佬,则坚持给妻子寄钱20年了(P146)。

书中另外一个长辈高公,做了大半辈子的单身汉,最后认同了这块他劳苦奉献了一生的土地,以西式葬礼埋在美国,跟老家妻子分别后再没能相见。这是特定历史时代金山伯与金山婆的两地悲歌,五邑地区的一些金山婆“活寡”就是一种见证。

在中美两国间跑来跑去的阿公,能留条命回家,算是幸运的,但他幸福吗?从家里房间的墙上和家庭相册里,以及母亲的讲述里,汤亭亭认为“金山客”祖父过得孤独而不被人理解。

“在我们家族的相册中有几张集体照,都是祖母坐在中间,家人分列在她的两侧和身后,二房妻子们在后边,没有祖父。祖母的耳环、手镯跟戒指都上了绿玉色,其他的人和物都是黑白的。她的两只小脚整齐地并拢着,在长袍下面微微隆起。”当母亲想把疯公公拉到阳光下跟亲人们一起照相时,祖母把他赶跑了,还说“这简直是浪费胶卷”。因此,“祖父总是单独拍照,下巴上长着花白的胡茬。他是个瘦人,有一双大眼睛,看起来总在直视前方。当我们小孩子们谈论起穿大衣的人,露阴癖者,指的就是祖父,阿公。”(P127)据母亲讲,阿公疯了的原因,是因为被侵华的日本人打坏了脑子。①《女勇士》“无名女人”章节中有交待,参见:Maxine Hong Kingston,The woman Warrior, New York: Vintage International,1989,p.10.家庭相册可以有效揭示五邑先侨的精神世界。“花白的胡茬”说明在外漂泊多年的祖父已进入暮年,“瘦”“大眼睛总是直视前方”显示了祖父精神上的孤独。

显然是受到讲述者母亲的影响,汤亭亭对重男轻女、贪图享受的小脚祖母不太喜欢。她认为祖父在内华达山脉修筑铁路,仰观牛郎织女星6个春秋,主要原因就是祖母逼着他在中美两国之间跑。“‘去挣钱!’她说,‘不要在这里白吃。’‘回来!’她又说。”(P127)《中国佬》中铁路华工阿公的月工资是30美元,不赌不嫖,这种收入在广东的购买力还是很强的,却仍然满足不了祖母需求。她一边让丈夫节约,一边却在老家大手大脚,购买奢侈品,还赌博请客。汤亭亭指责祖母不理解在异国冒死劳作的祖父的付出,并通过“论死亡”章节中杜子春的故事,隐喻阿公这种付出牺牲的原动力在于对亲人深沉的爱:“你战胜了快乐、痛苦、愤怒、恐惧和邪念,但你没有战胜爱。”(PP119~121)

三、捡骨坛:铁路华工万里归葬的还乡悲歌

“每个离家的男人都必须到金山,但每个男人还必须回到汉山来”,(P44)这是男人们出洋前祖母和母亲的叮咛,但前往美国的华工却有相当一部分有去无回了,特别是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筑,导致了大批五邑籍铁路华工伤亡。

(一)文本对内华达山脉铁路华工勇毅牺牲的再现

在修筑中央太平洋铁路时,由于工期紧张、频繁使用甘油炸药去开山炸石,有许多人在爆破事故、雪崩、疾病以及种族暴力中丧生。《中国佬》进行了复原式再现:

“在手工开凿花岗岩的第三年,一个洋鬼子发明了甘油炸药……甘油炸药造成了更多的事故和伤亡,但如果不用,这条铁路还要再花50年才能完工。……人的尸体像木偶一样在空中飞舞,这使得阿公发疯般狂笑,好像这些炸飞的手臂和腿还能重新组合起来一样。烧焦的人肉味儿留在石块上,久久不散。”(PP135~136)

逝去的铁路华工多埋在他们最后干活的沿铁路线附近,一些人临死前留下遗言:

“别留我在雪下挨冻。把我的尸体运回家。烧掉它,把骨灰装在锡罐里。你们下山时把我的骨灰坛子带下山”,“当你们坐火车回中国时,告诉我的后代来寻我。”……

“春天又回来了,当冰雪消融,大地暴露出旧年景象。发生了什么,他们干了什么,他们在哪里做工,遗失的工具,开始解冻的尸体,有的还握着工具站着,明亮的铁轨,一目了然。‘还记得叨唠龙吗?’‘还记得虎背王吗?’‘还记得李哥吗?’‘还有龙叔?’他们忘记清点死者数目;修这条铁路死了多少人没有任何记载。也许负责清点死亡人数的是几个洋鬼子,中国佬根本不值得他们费神。”(P138)

这几段有关铁路华工境遇的原文,用的是再现事实场景的新闻特写或者纪实文学的手法,呈现的细节真实、惨烈,读之让人泪目、心碎。而且逝者只有绰号没有全名!150多年过去了,美国唐纳山铁路沿线基本保持着当时的自然风光和气候原貌,一到冬天就大雪封山、天寒地冻。而当年曾经试图征服这座雪山的中国佬,有相当一部分人长眠在山脚下了。

美国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博士芭芭拉·沃斯副教授指出:“中央太平洋铁路和大多数其他铁路均未记载华工的伤亡情况。根据历史文献估计,有1000~1500名华工在首条横贯大陆铁路的建设中丧生,如果这个估计正确,这意味着十分之一的死亡率。在首条横贯大陆铁路竣工之后,中国人曾回到内华达山脉去寻找他们丧生工友的遗体,俗称叫‘执先友’(jup seen you,寻找已故朋友)。”[14]

(二)中美史料及华侨义冢对“捡骨”风俗的证实

小说中及历史文献中出现的“捡骨”风俗,体现了铁路华工先侨们归葬故乡的决心,是他们“落叶归根”文化心理和行为的表达。“捡骨”,又称“捡金”。中央太平洋铁路竣工后,美国记者拉塞尔·H·康威尔(Russell H.Conwell)于1870年3月乘船从美国到中国采访,在船近福州时,他与几位在加尼福尼亚工作了8年才回乡探亲的劳工对话,从中了解到了华工们为了保证落叶归根回中国安葬,要交7美元“捡运费”的事。[15]

美国华裔历史学者谭雅伦也介绍,去美国做苦力的广东先侨们,在出发前会向相关华人会馆(如三邑、四邑、冈州会馆)交纳一笔 “捡金费”(一张“出港票”往往已包含这笔费用),以便死后获得华人会馆或善堂组织帮助,将其骨灰送回中国。新会会城黄坑1993年发现的华侨义冢,埋的就是1888年前从金山送回后无人认领、经新会慈善组织仁育堂火化再“入土为安”的387个新会华人遗骨骨灰金埕。原址一块花岗岩石碑上记载了他们被集中安葬的原由:“金山各埠先友骸骨运回本邑,自清光绪十四年(1888)至十八年(1892年)二月,除领回安葬外,尚存三百八十七具,于本年二月二十三日安葬此地。光绪十九年(1893年) 岁次癸已仲春仁育堂谨志”,这段文字表明,从美国运回的骸骨数量不只这些,黄坑埋的只是“除领回安葬”外无人认领的骨灰。据谭雅伦考证,387个墓碑实际对应386处墓穴主人,其中361名为男性,25名女性,女性中8人未婚。[16]

“祖父”一章还提到人贩子用皮带牵着一个可怜女奴到男性劳动力集中的山头营地出卖她的情节,“她的主人卖彩票决定谁能享用她。”(P144)虽一笔带过,却也可从新会义冢墓碑中找到有关女性被迫海外为娼的佐证。如谭雅伦就认为,义冢死者名字中带“姑”或者叫“花女帝妹”的女子,极有可能是倒毙在金山、生前做妓的女子,那个“花女帝妹”甚至可能正值青春少艾。墓碑人名中,其中有70个是带“亚”字的,如“清亚全林公墓”“清亚香女之墓”,而“亚”字一般是广东方言中对人名中最后一个字的补充口称,这说明在美国一起劳动的工友们并不清楚死者的全名。这些只有姓或只有名的华工,上哪里去找他的家人呢?!新会黄坑义冢里那些姓名不全的孤魂,不就是《中国佬》里的铁路华工“叨唠龙”“虎背王”“李哥”“龙叔”吗?!

四、叹离散:定格在古井汤家族谱上的海外“思”字辈

汤亭亭父亲汤思德,是新会古井泗冲汤家族谱上的“思”字辈。汤思德和妻子赵英兰先后以非法移民手段去了美国,并承受了异国分居15年的痛苦。这背后,是美国实施多年的排华方案和种族歧视。

(一)汤亭亭父母的非法移民故事与侨乡“口供纸移民”现象

作者最熟悉的长辈是爸爸,然而却在书中多处对爸爸的身世布设迷局。例如在“中国来的父亲”一章,提到爸爸除了辛苦做工,“从不谈论自己:不讲故事。不谈过去。不提中国。”(P14)对于爸爸的年龄,也放了一个烟幕弹:“我的父亲出生于兔年,1891,或1903,或1915年。”(P15)而关于爸爸是如何去到美国的,一个版本是他从古巴偷渡去的,而又一个版本是他购买别人身份,用合法途径,经过天使岛关押和移民官反复确认后入境美国。(P49~60)关于爸爸的中文名“汤思德”,汤亭亭也提得躲躲闪闪,怕因此暴露了父亲真名而致其被拘捕,且对“思”“德”二字多有调侃与不解,不明白为何会用动词“思”(Think)+名词“德(Virtue)作名字。(P29)

后面的章节“生在美国的父亲”更奇幻,第一段写道:

“我的父亲1903年出生于旧金山,我的祖母曾女扮男装去过那里。要不就是中国女人在某个时期内会产生一种神奇的魔力,她能远隔大洋分娩,她在中国,祖父和父亲则在美国。她善于腾云驾雾,或者那时的男人们有这种生仔的本领。假如我祖父母没有创造这种奇迹,我爸爸根本不可能出现在旧金山成为美国公民”。(P237)

把父亲前面的沉默行为,跟后面这种黑幽默似的奇幻描述以及父亲开洗衣房被骗、赌场打工不断替人受过被警察关押却最终失去工作的经历结合起来分析,才能体会到他隐忍、不愿言说的原因。

按照汤亭亭接受采访的说法,汤思德是从古巴搭船偷渡到美国的,“而且前后不只一次,而是三次;他被移民局警察逮捕两次、遣返两次。对于父亲入境之事,我当然得有合法入境和奇怪入境的许多不同版本,以免移民局官员读了我的书,再次把我父亲连同母亲逮捕、遣送出境。”[17]母亲赵英兰在跟丈夫分别了15年后,终于在1939年赴美团聚,却也是非法移民。“父亲有时会通过赌博来赚钱。有一个男人把钱全都输光了,我父亲就向那人提出用他妻子的签证抵债。那个男人就这样把他妻子的签证输掉了,而我父亲就用这个签证让母亲来到了美国。但要过关,她必须熟记这个陌生女人的一切。包括她来自哪个村子,及所有关于那个陌生村子的细节。她熟记了一个原本陌生的村子,但这样做对她来说很有用。因为作为一名非法移民,政府和权力机构会随时盘问她,而这时她就必须讲别人的故事。这在美籍华裔中是一个普遍现象。”[18]

这种冒用他人身份的移民方式,被侨乡研究者称为“口供纸移民”。[19]口供纸移民方式产生于1882年美国实施排华方案、特别在旧金山大地震火灾烧毁移民局档案之后,是在美华侨与在家乡的侨眷集体合作突破美国对华人不公平不公正法律限制的“合法”移民手段,一直运用到大约1952年。“一份口供纸不仅有正文,而且还有其他附件相配合,凝聚着美国华侨华人和在中国家乡的家族成员以及其他乡亲与美国排华时期甄别审查制度进行机巧周旋、突破限制的良苦用心和智慧。”[20]所以汤亭亭才用近似黑幽默的手法,调侃祖父母的生育能力,实则是暗示父亲偷渡到美国的移民身份,同时控诉了白人种族歧视政策不容许华人跟家人团聚、对其生育繁殖权的剥夺。由于入境身份不明(有可能被驱逐出境),加上不会说英语,能写书法会吟诗的小学教师汤思德,只能从事洗衣行业或在赌场找生计,被白人欺负的同时,也被唐人街的吉普赛人跟华人同乡算计剥削。张国雄曾分析五邑华人从事洗衣业的原因,[21]跟汤亭亭父母的遭遇吻合。

(二)“汤思德”成了定格在古井汤家族谱上的海外“思”字辈

汤思德夫妇想念家乡,却再没回过新会。汤亭亭母亲曾对她说:“说你父亲的名字,村民就会指给你看我们的房子。”[22]广东新会古井泗冲的汤家祖宅还保存完好。为了圆父母心愿,自1984年到2009年的25年间,汤亭亭曾9次到访中国。2007年11月15日,她在接受广州电视台专访时提到:“我到过广州两三次,到乡下(注:指新会古井)去过两次,我父母的家人他们都还在这里。”[23]她还专门去了汤家祠堂跟赵氏宗祠,却仍没弄明白父亲名字“汤思德”的真正含义。

直到2019年底,笔者在古井汤家族谱上找到了答案。

新会景堂图书馆馆藏的[泗冲]古井汤氏族谱(汤瑞纂修)这样记载:

“始祖统,宋代人,原河南汴梁人。随宋南渡,迁于南雄,遂至广,卜居古冈文章里汤边村(在今台山)。始迁祖讳奇,字惟质,行一,统公六世孙,元末明初人,由新宁汤边村迁新会北到,村名古鲁,后迁泗冲乡(今古井镇泗冲村)。谱载谱序、祀典、祠堂、茔墓、居址、传录、仕籍、闺范、艺文、世系、记事至民国间。

字派:宜建世次 以纪宗裔 思义定名 务从敦序 懋学崇德 家修廷举 愈盛永昌 用广先绪(自十四世始)”[24]

从这段文字看出,古井汤家族谱记载的最晚信息到民国间。始祖“汤统”是河南汴梁人。随宋南渡,迁于南雄后又来到台山。从台山起,又有一个叫“汤奇”的统公6世孙,从台山迁移到了新会北到一个叫古鲁的村,并最终定居古井镇泗冲村。这个定居泗冲村的汤姓分支,是统公的第14代后人。按照泗冲汤姓14祖的要求,家族男丁将按“宜建世次 以纪宗裔 思义定名 务从敦序 懋学崇德 家修廷举 愈盛永昌 用广先绪”的顺序,取一字放入名中,并以字定辈,一代代排下去。

据族谱推断,汤亭亭父亲汤思德是“思”字辈,系始祖汤统公的第22代孙、14祖汤宜的第9代孙;而曾祖父(Bak Goong)当是汤宜的第7代孙,名字叫“汤宗佐”;至于祖父(Ah Goong),则是汤宜的第8代孙,也就是说,《中国佬》中疯阿公的原型中国名字叫“汤裔芳”。因此,泗冲汤家应当是从第7代“宗”字辈起就开始向海外开枝散叶了!推想是因为中美文化隔阂,在美国土生的汤亭亭中文水平有限,并且每次回乡来去匆匆,而族人多数为一般村民,没有人读过《中国佬》,不知道她对父亲名字的好奇,想到找族谱给她解惑。

汤思德成了定格在古井泗冲汤家族谱上的海外“思”字辈,因为他的下一代没有再按族谱要求的“义”字辈来取名了。但他把儿子的中文名取“汉桥”,表达了虽远隔大洋、也不忘“汉唐”、“架桥”与中国相通的心愿。汤思德夫妇对汤亭亭作品的情感,何尝不是给儿子取名“汉桥”时同样的心境呢?

五、诗证史:揭橥“金山英雄”之于美国华裔族群的意义

《中国佬》自诞生以来,研究者众,但研究者多将其当文学作品,并且多用西方后现代文艺理论来解读。笔者认为,以西方学术话语为主导的解读,存在一种以“神话”或“传奇”来猎奇误读该书的趋向,而忽略了作者反映家族史事的真实意图。依托美国华侨史和侨乡文献史料的研究,则可以打破“神话”幻像,找回“金山英雄”的原型——广东五邑籍美国先侨。这就是笔者特别用回到侨乡、回归美国华侨史的方法,努力从《中国佬》中解读汤氏家族几代人移民经历及其文化意蕴的原因。

汤亭亭在创作《中国佬》时,正是西方后现代文艺理论重要流派在欧美崛起之时,其创作难免不受影响。《中国佬》也的确运用了诸如神话、隐喻、拼贴、黑色幽默等后现代小说创作技巧,但这些技巧形式只是为了丰富和增强家族史的层次感与故事张力,动摇不了作品的“诗史”本质,比如作者为了把美国正史上忽视的华人移民的功绩和苦难经历展示出来,大量运用原汁原味的唐人街素材,并在事实上承继了“离骚”为代表的中国文学以诗记史、证史的传统。而兼容西方创作思维手法以英语表达,也是为了向主流世界发声,让华人后代以及美国主流社会看到:以五邑华工为主体的华裔先辈在美国筚路蓝缕、开拓奋斗,为美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正是通过一代代华人的不懈抗争,华裔族群才能从种族主义者眼中的“旅居者”变成跟这块土地融为一体、与白人一样享有自由平等权利的美国公民。

另外,作品的叙述者除了汤亭亭,还隐含了母亲赵英兰在内的很多长辈,因此书中保留了大量五邑文化元素,最经典的是父母结婚时母亲的“哭唱”仪式。通过长辈“讲古”,汤亭亭还原了五邑先侨们大智大勇、开拓进取的形象。例如曾祖父除了是吃苦耐劳的农业专家、制糖能手,还会武术,擅长制龙舞龙,特别是运用“陈梦吉”的智慧,捉弄无视华工苦难、只知劝其皈依上帝的洋修女;用“Sook-ah”(“叔啊”)跟“Sugar”(糖)发音相似,摆脱因语言不通差点被警察拘捕的困境。而祖父更是阳刚之气充塞天地间,在内华达山中修铁路挖隧道,多次悬坐于半山腰的作业筐里安放炸药炸石开山,并且忠于家庭,六个春秋就靠仰望银河牵牛织女星维持对妻子的忠贞,并因性压抑养成了在山谷半空吊筐里“操世界”的习惯。

作品还在中间单章列出美国1868—1978年的所有排华法律条文及重要历史事件(PP152~162),如同全书的屋脊山梁一样,撑起了家族四代人物命运演绎的时空背景。作者以法为文,控诉对美国开发有巨大贡献的铁路华工被白人抹煞、消音、驱赶、阉割、迫害、屠杀的史实,让逝去的先侨特别是铁路华工“阿公”们发声,指出了华人拥有美国公民身份的理由:“中国佬们在这片国土上,从南到北,从东到西,铺设了纵横交错的钢轨,他们是这片土地上修建铁路的先驱者。”(P145)“阿公”们是华裔在美国应得地位的象征,很多铁路华工已长眠在拓荒奋斗的美国国土上,美国对他们来说已不再是异邦,而是生生死死、繁衍后代的场所!这也是五邑“金山英雄”之于美国华裔族群的意义。

[注释]

[1]郑国强:《马克辛·H·金斯顿的〈金山勇士〉》,《外国语文教学》1982年1期。

[2]李磊伟:《修订美国文学名著录:马克辛·洪·金斯顿的〈中国人〉》,《国外文学》1993年第4期。

[3]参见:韩启群:《探索与创新:论〈中国佬〉的创作手法的后现代性》,《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霍小娟:《文学中的族裔史——试析汤亭亭的〈中国佬〉叙事》,《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7期;林玲:《法律和文学——汤亭亭的〈中国佬〉》,《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吴丽:《隐喻、反讽神话原型——解读〈中国佬〉偏重中国传统题材的短小章节》,《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第4期;林涧:《后现代创作语境下的种族历史书写——〈华人:金山勇士〉与早期北美华人移民史》,《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刘卓、马强:《游走于虚构与现实间的叙事策略——汤亭亭〈中国佬〉的新历史主义解读》,《山东外语教学》2007年第5期;陈世丹:《〈中国佬〉:一个文学、历史和政治相互交织的符号系统》,《国外文学》2012年第4期;郑仪东、彭彦录:《历史书写元小说的叙事策略——以汤亭亭的〈中国佬〉为例》,《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唐书哲:《契约华工历史话语的另一面:抗争与“越界”——以汤亭亭的〈中国佬〉为例》,《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7年第1期;等等。

[4]访谈参见:张子清:《东西方神话的移植和变形——美国当代著名华裔小说家汤亭亭谈创作》,李剑波、陆承毅译:《女勇士》,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年,第193~201页;单德兴《开疆与辟土——美国华裔文学与文化:作家访谈录与研究论文集》中有4篇论及汤作,并关注作家的身世,了解到其父母的一些经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林涧:《语言的铁幕:汤亭亭与美国的东方主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方红:《华裔经验与阈界:汤亭亭小说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2~166页。

[5]方红:《华裔经验与阈界:汤亭亭小说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62~166页。

[6][瑞典]莫娜·珀尔斯:《与著名华裔美国作家汤亭亭一席谈(1998年7月9日于美国伯克利)》,汤亭亭著,肖锁章译:《中国佬》,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365页。

[7][17]单德兴:《文字女勇士:汤亭亭访谈录》,单德兴:《开疆与辟土——美国华裔文学与文化:作家访谈录与研究论文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29、228页。

[8]陈依范著,韩有毅、何勇、鲍川运译:《美国华人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第52、60页。

[9]生键红:《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建设中的华工》,上海:中西书局,2015年,第83页。

[10]赵耀贵著,生键红译:《横贯大陆铁路的无名建设者》,上海:百家出版社,2008年,第11页。

[11]陈依范著,韩有毅、何勇、鲍川运译:《美国华人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第25~26、35~37页。

[12]刘进:《追寻沉默的美国铁路华工》,《美国研究》2017年第6期。

[13][美]孔飞力著,李明欢译,黄鸣奋校:《他者中的华人:中国近现代移民史》,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8~41、378页。

[14]谭金花、[美]芭芭拉·沃斯、[美]莱恩·肯尼迪编著:《铁路华工的跨国生活:广东侨乡和北美铁路华工营的物质文化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第31页。

[15]拉塞尔·H·康威尔著,谢利·费希尔·费雪金编注,姚婷译:《为何与如何:中国人移民美国的原因与方式(1871)》,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9年,第75页。

[16]谭雅伦:《落叶归根——新会1893年义冢札记》,《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

[18][23]《岭南会客厅》访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http://news.gd.sina.com.cn/social/2007-11-15/3840923.html。

[19]张国雄:《近代五邑侨乡“口供纸”探究》,《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0]张国雄:《五邑侨乡“口供纸”的内容与价值》,《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1]张国雄:《唐人街民族经济模式的形成与五邑华侨》,《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22]Maxine Hong Kingston,The woman Warrior, New York: Vintage International,1989,p.76.

[24]汤瑞纂修:《[泗冲]古井汤氏族谱》(书名自拟,复印件,不分卷,据手抄本复印),馆藏:新会景堂图书馆Z/K820/T24-7。

猜你喜欢
亭亭华工金山
一战英招华工遣返问题研究
安徽史学(2023年4期)2023-08-09 01:29:58
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纪念馆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pace Fractional Order Schnakenberg Model
金山之梦
当代音乐(2020年8期)2020-08-17 01:30:27
Asymptotic Dynamics of Non-Autonomous Modified Swift-Hohenberg Equations with Multiplicative Noise on Unbounded Domains
应用数学(2019年4期)2019-10-16 01:44:16
抢险当金山
中国公路(2017年9期)2017-07-25 13:26:38
翠挂金山
宝藏(2017年4期)2017-05-17 03:34:38
汤亭亭的《女勇士》
鲜为人知的华工“一战”故事
愿做一枝荷,一生只为你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