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玥
音乐会咏叹调这种独特的载体并非莫扎特独创,早在古典和浪漫主义时期就已经有作曲家基于这一体裁进行音乐创作。创作初期,莫扎特并未明确提出这一概念,发展至今,其作品被多次翻译及二次创作,后人也将这一概念理解为莫扎特为人声与乐队而创作的咏叹调,又因经常在音乐会中进行表演而得名。除了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之外,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以其表演性为主要特征,且在个人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更为突出,由于其演出形式十分特殊(通常为单独演唱),为此在创作时其人物角色、故事情节乃至音乐结构都要服务于这一表演形式,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莫扎特一生创作无数,据统计有54首音乐会咏叹调流传至今,以女高音作品为主(36首),其余依次为男高音、男低音及女中音作品。
《我去向何方》曲式结构为单二部曲式,其主调为降E大调,转至降B大调后将尾音落于主调的属和弦之上。分AB两个部分,1~37节为A部分,以四四拍节奏为主并配合快板,主要内容为主人公陷入爱情不能自拔因而向上帝祈求,A部分可分为两个乐段,1~15节以降E大调为主调,旋律持续向下行进,到属和弦结束,莫扎特充分利用伴奏与和声的交互作用来烘托音乐氛围,随后以属和弦为开端做快速处理,以重复之前的小节来表达主人公的激动状态。16~37节主要为前一乐段的再现部,其调式调性变化多样、和声也更为丰富,以8拍长音将其情绪做升华处理。38~69节为B部分,莫扎特以四三拍节奏为底配合庄严的行板,相较A部分而言更为缓慢,乐段十分流畅,营造出了一种娓娓道来及倾诉衷肠的感受。这一部分主要分为两个乐段,38~55节中常见三拍子的钢琴间奏,其和声进行较为平稳,而56~69节中其调性回到降E大调并配合左右手交替演奏。尾声为69~82节,进行至70小节处重复出现属和弦的8分音符,向上跳跃直至高潮,74~77节中持续向上做9度跳跃以此来配合女主人公情绪的爆发,随后做渐弱处理并最终停于主和弦之上。
作品A部分中的首乐句其和声较为平稳,创作时主要采用了半分解的伴奏织体并在属和弦上交替演奏,以快速跑动的16分音符及持续高音来突出咏叹调的戏剧性,而第二乐句之中以切分音为主,用突出主人公慌乱及迷茫的状态,同时配合语气的变化来表达其复杂心境。三连音分解和弦在B部分中最为常见,与前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用于准确表达内心情感并以此来突出咏叹调的歌唱性及抒情基调。以42~45节为例,乐句相对完整且旋律线条相对明朗,演唱时应当找准气口,即在演唱长乐句时理当提前吸气。音乐会咏叹调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除了其旋律织体本身的独特性之外还与演唱者的演唱技巧密切相关,以19~22节为例,应当以8度大跳及长音处理为重点,演唱时一定要注意控制气息并保证喉咙处于适度放松的状态,且无论音符的跨度有多大都应当在同一个位置上进行演唱,既要保证连贯性又不可过于拖沓。
1、抒情性的表达
抒情性是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中最为重要的情感特征,而抒情性的充分体现对增加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具有重要意义,纵观莫扎特作品可知大多结构规整且细节描写十分到位,故事情节之间的连接十分紧密,而在《我去向何方》这一作品中,抒情性主要体现在女主人公细腻的情感及复杂的心理活动之中,整体旋律相对平稳,并不像戏剧性音乐那般灵活多动,反而增添了一些娓娓道来的叙述,歌唱性特点十分明显,这种抒情性表达主要源于莫扎特后期创作时的沉稳心境,由于其情感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为此也与当时的背景环境具有密切的关系,为此要想深入了解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中的抒情性表达,应当以大量的基础知识储备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2、戏剧性的体现
戏剧性是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另一大特点,指的是在假定的场景之内,由于人物情感变化的外化及矛盾冲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特征,对于故事情节的发展及人物情绪的转换具有较强的推动力,且对突出主题意境、强化作品内涵具有重要作用。这一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在遇到情感问题时寄希望于上帝,这无疑是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的一次交流与沟通,戏剧性的情节之中少不了矛盾与冲突,而这一作品主要描述了主人公的求之不得。时至今日,《我去向何方》这一作品被众多歌唱家重新演绎,经二次创作后赋予了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以时代的特色及鲜活的生命,莫扎特高超的创作手法及音乐作品的主旨内涵得以凸显,跌宕起伏的旋律线条完美的诠释了不同歌者的独特音色。《我去向何方》这一作品音乐风格鲜明、剧情发展曲折,其内容与主题并没有妨碍莫扎特体现戏剧性这一特点,为此后人也将这一作品看作是他超高制作水准及严谨创作态度的代表之作。
3、表演性的展现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表演始终面向观众,只有与观众之间产生思想及情感上的有效共鸣才能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思想,且达到与人物角色的共情是每个演唱者所追求的高级表演。表演者应当了解莫扎特创作这一作品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及客观环境,启蒙运动的辉煌阶段以崇尚自由、追求平等为主要思想,莫扎特音乐作品的创作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且莫扎特作为历史上有名的爱国主义者,其创作中不仅展现了小家之爱,同时还融入了更多的家国情怀,由此可见,明确创作背景对准确分析剧情并了解人物特点及人物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我去向何方》这一作品以普通人的情感变化为主线,充分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应当平等且不应存在贵贱之分的思想,演员在表演时应当使其外在的行为与内在的情感同向而行。这首作品为意大利语,为此也更加强调意大利语的正确发音,在表演时突出抒情性段落,始终贯彻细腻的表演风格,演员的肢体动作应当平稳,面目表情也不应夸张或过于频繁,只需要准确表达剧情及人物形象即可,而需要凸出戏剧张力的段落应当充分调动演员的情绪与情感,从而做到张弛有度,在准确拿捏分寸的同时适当增加动作幅度以抓住观众的眼球。
气息的良好控制是演唱者必备的演唱技能,绝大多数歌唱家及声乐教育家都将气息视作声乐表演的基石,其重要地位毋庸置疑,依据相关研究可以将气息的运用分为吸气、控制及发声这三个主要阶段,且在声乐表演过程中,这三个阶段的次序不可颠倒且不同环节所花费的时间也不尽相同,虽然未明确规定哪一个阶段需要保持多长的时间,但事实证明与音乐作品的演唱需求与个人条件密切相关。表演者在演唱时且不可做模式化处理,避免因过于固定而导致音乐作品失去本身的独特魅力,应当对情感表达做个性化处理,尤其是具有故事性的咏叹调,在演唱时更应当灵活吸气、精准控制并平稳发声,从而准确的表达人物情感及作品内涵。分析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我去向何方》,其故事内容较为完整、情节连续且情感丰富,两个段落分别以快板及慢板为主,虽然之间并没有较为明显的起伏,但二者的主要内容有明显差异,演唱者应当确保气息的平稳且情绪的表达应当结合段落的节奏型,准确的找到气口以控制气息状态,演唱时应当确保身体各部分处于放松的状态,避免因过度紧张而导致声音线条过于急促或产生顿挫感,在演唱第一段时应当放低笑肌位置并使其低于第二段,这些动作虽然看似与气息控制并无关系,但实际上肢体动作及面部表情与音响效果密切相关,这对于演唱者的演唱功底具有较高的要求。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与其它咏叹调作品一样,在体现其抒情性的同时也贯穿着戏剧性的特点,演唱者在表演《我去向何方》这一作品时一定要以故事情节为出发点,并将其视做一个独立的片段并置于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之中,作品中的戏剧冲突并没有十分突出,为此表演者基于其相对舒缓的音乐风格以及规整的旋律节奏来表达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这种表达是细腻的,同时也是柔情的,以突出主人公痛苦及迷茫感受为主要目的。由于这首作品的歌词为意大利语,在翻译过来之后较为隐晦与难懂,为此需要歌者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及作者心境进行深入的解析,真正的主人公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歌词及旋律变化,从而将自己带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对其中渐强、渐弱、连音及高音等处理做细致的分析,以此来准确的把握演唱风格。
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的结构更为完整,在表达故事情节及人物情感等方面更为直接。演唱者在《我去向何方》时应当确保声音的干净与清澈以及圆润与饱满,并对于音色明亮度进行把控,这是因为这首咏叹调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以伤感为主基调,不宜使用过于明亮的音色,但莫扎特并不倾向于将作品表现的过于伤感,他本人也并不喜欢过于黯淡的音色,且为了准确传达作品思想并展现其音乐风格,演唱者在演唱时采用中性的音色即可,强调两个段落之间的音色对比时,应当依据二者之间速度的快慢变化做出细微的调整,在保持音色高度统一的同时也应当找到用于区分两段的“度”,除此之外,对咬字及吐字这方面也有一定的要求,每一个字的发音都应当清清楚楚、干干净净,在保持表演连贯性的同时演唱出更为纯净的音色。
演唱者在演唱时应当以分析音乐术语及谱面标记为前提,在第一段中遇到快板这一速度标记时应当充分调动自身情绪,以准确把握换声点来给予观众以最直接的视听感受,且在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中,一般只会标记感情术语,很少出现速度标记,为此演唱者应当严格遵照曲谱标记来表演,不停的速度往往代表着不同的感情,为此在第一段中并不适宜表露出过于悲伤的情绪。除了乐谱上标记着快板速度之外,音乐情感基调、人物内心状态及情感细微变化都需要演唱者在演唱之前去自行了解与分析。演唱者应当将自己带入歌曲情境中,以主人公的身份去理解并演绎这以作品,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将作者的思想传递给观众。以《我去向何方》的第一段为例其情绪激动、速度较快,为此是相符的,演唱者不可过度夸张,只需要随着音乐的起伏及变化进行适度的控制,且在没有明确标注力度标记的前提下,需要基于自己的理解并根据钢琴伴奏的提示,对不同的歌词做出不同的处理,同时以第二段中的速度标记为例,行板即缓慢的、连续的演唱,演唱者需要由快速且激动转变为缓慢且连续的演唱方式,且莫扎特在创作时由原来的四四拍转变为四三拍,以此来突出作品的抒情性并奠定悲伤的情感基调,演唱时旋律应当保持连贯,且演唱者需要配合面目表情及肢体动作的变化来丰富观众的视听感受,从而准确的传达思想情感并与观众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
《我去向何方》这一音乐会咏叹调作品的主人公为一个看似软弱却始终向往爱情的普通女性,通过描写主人公复杂的内心活动及情感变化来准确的传达莫扎特的思想情感。演唱者不光应当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同时还应当把握创作背景,基于自己的理解来认识人物特点及作品内涵,演唱时更应全情投入角色,在把握曲式结构及伴奏织体的基础上控制气息,认真学习意大利语的发音及咬字来准确表达歌词含义,将自己当作故事中的主人公以反复揣摩其内心并突出矛盾冲突,从而形成自然且真实的表演,进而将这一具有代表意义的音乐会咏叹调作品更加完美的呈现给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