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柴可夫斯基《杜姆卡》的艺术特色和演奏技巧

2021-11-26 04:38
黄河之声 2021年10期
关键词:柴可夫斯基曲调弹奏

曹 源

《杜姆卡》是柴可夫斯基诸多钢琴作品中极有民族性和悲情性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诞生于十八世纪的波兰,是一首以叙事故事诗携民窑形式的叙事性悲歌乐曲,整首曲子以“俄罗斯乡村景色”为副标题,曲调中激情和悲伤交织,朝气蓬勃性格和哀伤忧郁情感交替,淋漓尽致的彰显了俄罗斯民族的热情、热烈,乐曲中流淌着民族情结和乐观精神。

一、柴可夫斯基及《杜姆卡》的创作背景——乐曲的情感底色

(一)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不仅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开创者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伟大古典音乐作家之一。他1840年出生于俄罗斯伏特金斯克市的小村庄,自幼受母亲的影响,学习钢琴,1865年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后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担任教师。同时,不断钻研,创作出了诸多浪漫曲,他的作品情感充沛,旋律优美,通俗易懂,如《天鹅湖》、《1812序曲》、《黑桃皇后》。1893年柴可夫斯基第一次指挥《第六交响曲》,同年10月28日与世长辞[1]。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他的优秀作品是其情感的投影。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罗斯音乐的发展成就,又吸取西欧音乐文化的经验,把高度的专业技巧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戏剧性冲突和浓郁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

(二)《杜姆卡》的创作

这一经典的创作,是在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创作巅峰时期。当时俄国正处在沙皇黑暗的统治时期,政治腐败不堪,沙皇专制统治下民不聊生,柴可夫斯基憎恨沙皇专制统治者和黑暗的腐朽制度,但他的政治态度却又是保守的王朝拥护者。他同情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却无能为力,无法救他们于水火;他珍视自己的自尊,但是专制的统治者却一次又一次地践踏其尊严[2]。他在悲观和乐观中辗转不定,并将自己的这种情感融入到作品的创作中,《杜姆卡》这部作品,哀伤忧郁与朝气活泼交替,显示了“柴式”的特色。

二、作品结构分析——乐曲的情感展现

作品属于典型复三部曲结构,由138小节所组成,以C小调为基本调性,采用4/4拍。

呈示部(1-45小节):旋律比较舒缓,和声伴随主旋律平稳发展,以C小调为基础。该小节的旋律传递出一种悲伤惆怅的情绪,属于作者对过去的回忆与感叹,呈现浓烈的悲情色彩。作品以1-16小节为主题,以一种悲伤而又优美的旋律进行着深沉的表达,因此“杜姆卡”也被称为“悲歌”。并且,该曲具有显著的俄罗斯民族风格,从旋律中也透露着俄罗斯民族特有的生活气息。其中,运用了大量的复调创作,以完成左右手声部的呼应,提升了旋律声部和声的丰富性。右手是旋律表达的最主要部分,几乎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主题音符速度缓慢,但时值较长,通过力度强弱上的变化,以及音乐跌宕起伏的表达,有效传递出作曲家充满矛盾的心理。他利用复杂的旋律娓娓道来,犹如缓慢而动情的诉说,将悲伤故事的讲述引入高潮。

展开部(46-113小节):这部分曲调给人激昂、勇敢的感觉,可以将其分为三个部分,46-77小节为第一个部分,这部分主调为降E大调,曲调速度较快,充分体现了俄罗斯舞曲的风格,和呈示部相比,这部分曲调力度、速度、节奏明显增强,全方位的彰显俄罗斯人的性格豪迈、能歌善舞的特点,同时也为我们呈现出俄罗斯人民无忧无虑跳着民族舞的热闹情景。78-87小节为第二部分,音乐色彩浓重,以g小调为主,78-86小节中使用了附点音符和右手声部的延音线,赋予这部分曲调沉思感。

89-113小节为第三部分,将整个曲子推向高潮,通过变化曲调调协、节奏、游移等,不断增强演绎力度,进而将整个乐曲情绪推向高潮。

再现部(114-138小节):在创作中使用呈式部的音乐材料,将g小调调回到c小调。一般来说,这部分的音乐材料分为两个部分,即114-129小节和137-138小节,前者重现了第一部分主题,作品和曲调都回归到初始沉重、压抑悲凉的氛围中,有首尾呼应的感觉,后者使用强有力的和弦,在c小调收句。这部分与展开部的风格有一定的相似处,犹如在叙述完故事后,最终归于平静,淋漓尽致地表达作曲家的无奈和惆怅。

三、《杜姆卡》的艺术特色——乐曲的情感绽现

(一)悲情性

1885年俄国在沙皇残暴专制的统治下,民不聊生,衣不遮体,遭受剥削压迫,柴可夫斯基非常愤恨当前的社会,《杜姆卡》凝含着他的心声,他将对社会的不满和人们的同情关注、强烈的爱国主义融入到作品中,赋予了作品悲情和积极向上的色彩。《杜姆卡》呈式部(1-45小节)主要以悲伤基调为主,如歌的小行板,给予人一种悲伤惆怅情绪,犹如在感叹过去,回忆过去,因此,这部分具有一种浓厚的悲情感。1-16小节为主题,悲伤和优美交融,所以,又被称之为“悲歌”。

展开部(46-113小节)曲调激昂,改变了呈式部的悲情性曲风,用欢乐的曲调为我们呈现出了人民载歌载舞的欢快情境。全方位地表达了俄国人民的性格特征。尽管柴可夫斯基为我们描述了一副人民欢乐的情境,表达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其创作中不同的音乐顺序的变化,进一步增加了再现部的悲情性,表达出希望破灭,最终回到现实生活的无奈。

再现部(114-138小节)当中(114-129小节)曲调,较呈式部低了八个度,呈式部的四分音符被八分音符取代,曲目和声单薄,情绪更加孤独和痛苦,因此给予听众一种沉思感,它回到了最初的那种沉重、压抑的悲凉情绪,达到了首尾呼应,表达创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但是由于现实的残酷,这种美好向往只能打破,重新跌回现实生活。

呈式部和再现部,是这首曲子的中心,充分体现悲情性。但是这种悲情性当中还渗透了柴可夫斯基对俄罗斯人民的关爱,在曲目中寄托了自己和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俄国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二)民族性

通过分析展开部音乐,一方面听众可以聆听到俄罗斯传统的民间音调,另一方面也能感受柴可夫斯基对民族的热情和热爱。比如,在这部分音乐中,柴可夫斯基模仿“古丝里”这俄罗斯的民间乐器演出的和弦,充分表现了俄罗斯民族拨弦式和弦的风格,为我们展现了独具特色的俄罗斯的民族风情。曲目中多次拨弦式和弦的运用,将自己对民族的爱,融合在其中,不管是在乐观还是在悲情的情感中,都全方位的彰显了浓厚的民族性。

通过对展开部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柴可夫斯基为我们描绘的热情洋溢的舞蹈画面,聆听旋律,仿佛看到人民欢聚在一起载歌载舞的欢快情境。这样的音乐场景,充分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可以看到柴可夫斯基对国家对民族深沉的爱,看到人民在饱受沙皇摧残统治中,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柴可夫斯基深入研究民族音乐,一方面从民族音乐中不断吸收精华,另一方面在创作中不断探索民族音乐表现形式,有效地融合民族音乐元素,其作品《杜姆卡》充分体现了民族音乐的特点,体现了俄罗斯人民豪迈的性格特征,是同时代最具鲜明特征的艺术作品。

(三)延伸性

从柴可夫斯基所创作的《杜姆卡》中,可以明确感受到其音乐风格的生命力、穿透力和感染力。柴可夫斯基的作品获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逐步享誉世界,受到无数音乐人的追捧与青睐。在柴可夫斯基音乐风格影响下,衍生出诸多著名的国际小提琴、钢琴等比赛、柴可夫斯基少年音乐家比赛等,这显示了柴可夫斯基音乐惊人的影响力。其中,《杜姆卡》这首经典之作钢琴曲,蕴含了丰富的生活情感和音乐情感,至今仍然受到广泛的喜爱,在诸多的国际钢琴比赛中被反复演奏。

《杜姆卡》是民族曲风和浪漫色彩的结合。纵观柴可夫斯基的一生,虽然他始终未逃离精神的痛苦,但他对于音乐,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厌世情绪,而是将痛苦的情绪化为更生动的音符,将人民性、民族情感和乐观主义的精神融入了《杜姆卡》之中。基于美学角度而言,该作品充分结合了东方的“意境美”和西方的“悲剧美”,强化了音乐中的民族精神,更好地反映了现实社会,具有鲜明的爱国情怀和浓厚的感染力。深刻的文化底蕴,使《杜姆卡》的流传不断延伸,成为公认的经典之作。

四、柴可夫斯基《杜姆卡》的演奏分析——乐曲的情感载体

(一)触键速度、力度

《杜姆卡》的演奏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考验。依托作品独特的音色变化,弹奏中指尖有着丰富的变幻方式,在触键速度、力度的控制中游走,使每个音符都具有与众不同的要求。其中一段(46-113小节)所要表现的是其乐融融、愉悦共舞的欢快场面,因此在弹奏中需要以渐强的方式演奏,一改先前沉闷的情绪。在与开头和弦的配合上,需要由小指作为突出发力点,利用具有颗粒性的跳音,形成轻快的弹奏。从63小节起则又趋向于平稳,在速度与力度上也渐趋平和,但需要注重内声部旋律的表现。

68-70小节的弹奏考验着弹奏技术,其力度为f,由大拇指的触键作为开端,因此需要保证大指弹奏清晰。在与70小节的衔接处,需要右手的八度调节,在弹奏中要尽可能地降低手臂高度,使衔接更加顺畅和有力;快速弹奏的同时要保证小指的音色,使音乐旋律能够充分的表情达意。

另外,在弹奏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手指的灵活性,尤其是针对情感的表达,必须要保证每个声部均有其独立性。

(二)踏板的运用

在《杜姆卡》的演奏之中,并未对踏板实施全面的标注,因此需要在演绎的过程中正确使用踏板,利用不同踩踏方式音色与音效上的差异,使《杜姆卡》能够获得全面充实的情绪表达,使音乐的感染力增强,反映出作曲者对作品的情感诠释。

在1-8小节部分的演奏当中,应科学适当地使用踏板,尽量避免过度利用。特别是切实的弹奏,需要干脆利落,使音乐表达更加清晰,要防止混乱无章,增强音乐的灵魂感。为此,在日常的弹奏训练中,应对踏板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推敲和练习,从而更好地表达曲目的精髓。在作品最开始时,便要求展现出一种沉重感,中途利用延音踏板对风格与情绪加以转换,在随后的两个音则不使用踏板,由此不仅突出左手和弦的沉重感,更强调了旋律的效果,使该弹奏方式把作品的俄罗斯民歌风格全面展现。

根据46-51小节部分的表现特点,所表达的主要是一种欢快动感的节奏,传达一种舞蹈场面。因此,在弹奏过程中要以音后踏板为主,在切换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快速、清晰的原则,如在第3小节中,过于频繁的换踩势必会影响效果,使之无法形成连贯的音乐,因此需要按照四个和弦换一次的规律,保证旋律的连贯流畅性,构建完整的乐句。

(三)音色的把握

在作品第一部分及第三部分的主题上,其表现方法大致相同,均是突出悲伤的情绪,形成一种沉静而压抑的情感氛围,因而在音色的控制上需要表现出悠扬的味道,使情感能够在听众的内心绵延。在弹奏中,移动手指要尽量与琴键紧贴,以保证弹奏的连贯和流畅性,这尤其适用于连线区域。在主题部分的弹奏时,旋律在最上方,而和声则在下面,因而在弹奏时需要保持音调和和弦的融合性,通过不同的触键方式进行旋律的突出演绎,确保音色与力度的一致性、协调性、统一性。

第二部分的弹奏风格则倾向于舞曲,展现出活泼、欢快的场景或情绪,在该部分的弹奏上需要转变触键方式,尤其是要注重运用指尖弹奏,减少触键的面积,以便在离键时更加迅速;并且,要保持手腕的平稳,以确保手指独立弹奏。再者,该部分主要由小连线和跳音连续交换构成,因此需要提前进行区分。

结 语

综上所述,柴可夫斯基作为俄国沙皇残酷统治的亲历者,在他的经典作品《杜姆卡》中,融汇了复杂深厚的情感,他深沉地爱着自己的民族和人民,这情感,是演奏的生命。在音乐作品的创作技法、和声运用等方面,《杜姆卡》展现出柴可夫斯基对音乐的独特理解,演绎出了理想的效果,使故事脉络获得了完美串联,赋予了听众丰富深厚的情感体验。因此,从弹奏演绎的角度而言,更需要做好旋律的分析与技术的支持,更好地展现这首伟大的钢琴作品,更好地理解和演奏柴可夫斯基其他的作品。■

猜你喜欢
柴可夫斯基曲调弹奏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柴可夫斯基的曲子有什么魔力?
动人心弦
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的难言之隐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柴可夫斯基都招了
小星星
钢琴弹奏中三度音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