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蕴涵及道德激励作用

2021-11-26 02:20孙石群
关键词:集体利益利益主体

孙石群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为人民服务思想是毛泽东伦理道德思想发展成熟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因其崇高的道德价值而蕴涵强大的道德激励作用,是毛泽东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内容。

一、为人民服务思想的蕴涵

(一)为人民服务概念的提出和丰富

为人民服务这一概念最早见诸于1939年2月20日毛泽东致张闻天的一封信。这封信是毛泽东针对陈伯达《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有关孔子的道德体系而发表的看法。毛泽东在信中广泛地谈论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如孔子的“正名”工作——“正封建秩序之名”,以名为主;指出孔子的思想体系是观念论,观念论作为片面真理是正确的,它的片面真理性就在于其强调了主观能动性等。毛泽东重点从唯物论的视角,在批判孔子的道德论过程中提出了为人民服务概念。毛泽东在信中对孔子道德论中的“知仁勇”三达德进行了剖析:“孔子的知(理论)既是不根于客观事实的,是独断的,观念论的,则其见之仁勇(实践),也必是仁于统治者一阶级而不仁于大众的;勇于压迫人民,勇于守卫封建制度,而不勇于为人民服务。”[1]147在这里,毛泽东批判了孔子理论的阶级局限性,直接表明了“为谁服务”的根本原则立场问题,指明了价值取向。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文艺应该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即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服务。1944年9月8日,在追悼张思德烈士的会议上,毛泽东做了题为《为人民服务》的演讲,着重从为人民服务的重大意义,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为人民服务等层面阐释了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思想。在同年10月接见新闻工作者时,毛泽东再次提出为人民服务一定要全心全意,三心二意或半心半意都是不行的。

在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从三个方面对为人民服务思想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其一,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人民军队的宗旨。当毛泽东论述人民军队之力量强大的根源时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2]1039其二,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看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和特质,即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2]1094。其三,为人民服务是一种精神。毛泽东在论述文化、教育、知识分子等问题时要求:“他们必须具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事艰苦的工作。”[2]1082

从时间演进逻辑来看,为人民服务历经了概念的提出到内涵的全面深化的过程,不仅有量的规定性,而且也有质的规定性。尤其是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对为人民服务进行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科学定位。毛泽东先把为人民服务定位为人民军队的宗旨,然后把其看作是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显著区别的标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包涵着许多深邃的思想,体现为最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最完美的道德人格、最崇高的道德境界。

(二)为人民服务的质的规定

为人民服务作为思想体系,在质(即基本内容)的方面包含两点:

第一,“人民”的内涵所涵盖的内容。这里主要说的是为“谁”服务的问题,即服务的对象范围。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中,“人民”经常和“群众”或者“大众”联系在一起,更多的是一个政治概念。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体系中,“人民”是作为历史创造者出现而成为历史哲学范畴。在道德(哲学)范围内,“人民”也是道德主体的有机构成部分。所以,在学理上,“人民”就是在这些层面上使用。“人民”在毛泽东的话语体系中,历经了多义性到哲学高度的确定性。在湖南自治运动期间发表的著作中,毛泽东提出了“人民”的问题。这里的“人民”是指毛泽东在1919年《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的“民众”,“中国人民”,还是“中华民族”?[3]42这就说明了在当时“人民”是多义的,也可能毛泽东想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两个含义整合在“人民”概念之内。1920年6月,毛泽东在《绝对赞成“湖南门罗主义”》一文中解释了“人民”的含义:“所谓人民就是(1)种田的农人;(2)做工的工人;(3)转运贸易的商人;(4)殷勤向学的学生;(5)其他不管闲事的老人及小孩。”[4]168这时候,毛泽东已经把“人民”看作是社会的中坚力量、革命的依靠对象、实践的主体成分,而且为人民服务的缘由已经蕴涵在其中了。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指出:“最广大的人民,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是工人、农民、兵士和城市小资产阶级。”[2]8551945年4月在《论联合政府》中谈道:“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1031而且还提出了“人民是最好的鉴定人”“人民是正确的”等观点[2]1038。至此,也就是说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已经从历史唯物论的高度正确地分清了人民范畴,科学地认识人民的历史作用和力量源泉,这就是为什么要为人民服务的根源。

第二,“服务”的内涵所涵盖的实质性的内容。为人民服务的对象已经很清楚了,那么为人民服务什么呢?是利益。毛泽东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提到共产党人言论行动等一切都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个人或小集体的利益,“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2]865也就是要解放人民,使人民获得社会解放、经济解放;让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拥有发言权;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消灭阶级和实现大同。具体来说,先要发展经济,让人民得到看得见的物质福利,这是最主要的利益,也是其他利益的前提和基础。在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毛泽东非常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努力改善民众生活,不与民争利。在1942年的陕甘宁边区,当时因为封锁等因素导致经济困难、物质匮乏,军队、政府和老百姓都生活在困难重重之中,毛泽东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中指出:“我们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5]467就是要组织、帮助人民发展生产,增加其物质福利,然后在此基础上注重教育问题(文化教育政治教育等),逐步提升他们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程度;甚至具体到解决人民群众穿衣、吃饭、柴米油盐等一切实际问题,不断地满足人民的需要,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

(三)为人民服务的量的规定

所谓为人民服务的量的规定,就是说要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在数量上有怎样的要求。不仅从人的内在的动机、意向的层面提出量的要求,而且也要在人的外在言论和行为、行动上也有量的要求。毛泽东不仅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概念,而且还对其进行了质和量的确认,从而丰富和完善了为人民服务思想,使其成为科学的、完整的体系。

毛泽东从动机、意向等人的内在方面最终将为人民服务定格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很明显,全心全意的“全”就是整体“一”的意思,就是百分之百的意思。毛泽东指出:“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6]285毛泽东还从人的外在言行等方面设定了“量”的成分。如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1096这里的“最广大”“最大”就是对于言论、行为、行动的“数量”上的要求。

毛泽东之所以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源于其伦理道德思想上的特色——“在形式上是功利论和义务论的融合,但其内容已经完全超出了资产阶级的伦理观,而是马克思主义的完备的伦理观”[7]125。功利主义作为一种资产阶级系统的伦理学说及其道德原则,其主要原则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从这一原则可以得出结论:资产阶级功利原则中有“数量”上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功利论为数量论,当然这是从内容的数量限定角度来说的。毛泽东并不普遍地反对和否定功利主义,而是反对封建主义、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他在对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的扬弃中提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我们是以占全人口90%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所以我们是以最广和最远为目标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狭隘的功利主义者。”[2]864这段话可以说是从“量”和“质”统一的角度科学地界定革命的功利主义者,而以“90%以上”的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正是“量”的意义,所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功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全心全意”是为人民服务的量的精确。

(四)为人民服务的主体间性

所谓主体间性就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互相关联性。这里主要探讨的是“谁”是为人民服务的主体及主体间的关系。谁是为人民服务的主体呢?他们的关系应该怎样?

在《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论联合政府》等文章中,毛泽东在谈论为人民服务主体时一般从集体主体和个人主体相结合的角度,但是更多更重要的是把集体主体放在优先地位,这是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现实需要使然,在理论上也是科学。毛泽东一方面强调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这些集体主体在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辨证地看待个人主体在为人民服务中的意义,并且把个人主体看作是融合在集体主体中的有机分子。例如,他说张思德同志是我们这个队伍(革命的队伍)中的一个同志,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说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受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来到中国,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与他“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形成对照,少数的个人不能热忱地对待同志、不能负责任地对待工作,拈轻怕重,“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8]660。这里可以看出毛泽东更多地从先进性的层次来谈论为人民服务的集体主体和个体主体。

从广泛性的层次来论为人民服务的主体,就意味着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为人民服务的个体主体。这蕴涵于毛泽东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之中——典型示范或先进榜样法,通过典型或榜样来召唤每一个个体都要为人民服务,使每一个个体都成为为人民服务的一分子。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时,号召“我们大家”和“每个共产党员”都学习其毫不自私自利的精神,然后就可以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在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为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从而为全国人民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榜样。除了树立先进榜样之外,毛泽东还直接勉励个人主体去为人民服务。譬如,1959年12月29日,在《致钟学坤》的信中,毛泽东勉励钟学坤“尽心工作,业余学习,真正钻进去,学一点真才实学,为人民服务”[1]567。当时,钟学坤是一名庐山疗养院护士。1965年7月21日,在《致华罗庚》的信中,毛泽东赞扬华罗庚:“你现在奋发有为,不为个人而为人民服务,十分欢迎。”[1]606

由此可以认为,在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中,不仅中国共产党及人民军队等作为集体主体能够为人民服务,而且每一个人作为个体主体也可以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本身就体现了主体间性,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用毛泽东的话语来诠释主体间性的实质内容就是:“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2]1005

二、为人民服务思想的道德激励作用

道德激励就是运用道德方式(方法、途径等)调动主体(人或人们)成就高尚的人和崇高的事业的积极性的过程。为人民服务之所以具有道德激励作用,是因为其能够成为集真善美为一体的价值目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承载了集体主义原则的核心精神,把集体利益至上性化作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服务就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而为大善、至善,从而为道德的崇高性提供了注解。追求崇高是人发展进步的动力之源。为人民服务作为真善美的统一体的崇高的价值目标,将激励主体追求完美的人格和崇高的事业。

(一)为人民服务思想能够激励主体走向人格完美

有学者曾经说过,美不只限于艺术方面,还表现在人类的最高道德方面,美的人格和行为是美之光彩夺目的源泉,作为最高的价值,美意味着为了人类而牺牲自己[7]210。为人民服务蕴涵着这种崇高的道德之美,这种美指向的是人的人格之美和行为之美,折射出人的道德境界之高尚,是人所能拥有的价值。为人民服务作为价值,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人生观的核心内容,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还是文化等领域,最应确立的根本的道德价值目标、道德价值尺度。为人民服务的程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完美度以及成功的概率,它为现实的人追求和实现完善人格提供了现实的路径和正确的导向,同时也反映了人的成长、成才和成功的规律性。为人民服务思想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对于每一个现实的人来说,不管他在哪个行业、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通过体现为人民服务思想和精神来成就自己,需要真心真意、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相反,如果他在各种活动或者是在关涉自己的生存、发展的职业活动中,不能全心全意、真心真意地为人民服务,而是半心半意或者三心二意,他就连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做不好,更不用说追求完美的人生了。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完美。”[9]459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应成为我们社会主义时代的崇高的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精神能够激励现实的个人真正领悟人生的真谛,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8]660。

(二)为人民服务思想激励着主体在成就集体事业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上,恩格斯曾经从批判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角度指出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对立性,“单个人的利益是要占有一切,而群体的利益是要使每个人所占有的都相等”[10]73。在私有制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由于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对立,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等道德价值的缺失,进而引起人与人之间的剥削、争斗,甚至战争等罪恶。只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里,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实现了高度的有机统一。只有维护和实现集体利益,才能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因为集体利益的本身意味着个人利益的实现。在利益的共享已经成为社会基本原则、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基本上没有多大差异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公正、和平、和谐等合乎理性的道德价值必然回归,“使个人以整体的生活为乐事,整体则以个人的信念为乐事”[9]217。当然,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由于生产力水平总体上仍需进一步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一致而具体差异性明显。正是这种既一致又有差异才需要为人民服务思想和精神,它是集体主义原则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就是为人民的利益服务,“人民的利益”即是集体利益的化身。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就是坚持集体事业至上性。一个人只要把国家利益、人民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实现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联系起来,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就能实现自己高尚的人生价值。

对个体来说如此,对一个政党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精神作为一个党追求的目标,那么这个党必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得到人民的肯定和认可,最终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即深刻地证明了这一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1]16中国共产党正是由于一直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一直秉承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获得了世界的尊重和全国人民的拥护,成就了自身的光荣和伟大。

猜你喜欢
集体利益利益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论碳审计主体
何谓“主体间性”
I Love You, Dear China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大鱼海棠》个人与集体利益的价值冲突
集体主义话语权的重构
为马克思的集体主义辩护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