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空间理论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

2021-11-25 23:08张子尧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6期
关键词:数字化保护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我国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多的关注和重视,逐渐实现其数字化保护和傳播。传统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需要人们进行结合信息空间理论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形态和他正,实现良好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成效。

关键词:信息空间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长时间的累积,呈现出无形渐变、繁杂系统性的独特特性,增加了保护和传播工作难度。因此,人们逐渐从新的视角不断研究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途径,实现信息空间理论下的相关方法,获得良好的效果。

1非物质文化遗产阐述

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采用口头和个人教育进行传承发展,例如民族口头文艺、民间艺术等,主要通过个人交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在这过程中容易受到社会经济等多种不同相关因素的影响,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难以起到良好的保护和传播成效。文化和个人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海量信息数据和多渠道传播方式的影响,同时相关继承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较大困难,难以维持基础生活[1]。另外,人们在较长时间没有正确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传播的重要意义,缺乏相应的保护工作措施,造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时代变化中消失。

现阶段,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高度重视,清晰认识到其重要价值,在各个地区创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处,创建相应的岗位,通过专业人才进行有效管理。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传播的过程中,采用相关的管理制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和保障,管理质量和效率较差等问题。因此,人们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进行更多的强调和关注,全面发挥数字化技术的重要优势和作用,不断扩大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实现更多的社会大众对其接受和认可,保证其更好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更加满足新时代发展的实际需求。

2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问题

2.1缺乏丰富数字化保护方式

现阶段,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创建了相应的数据信息库,但是在归档过程中大部分结合非遗项目的相关申报材料,做好相应的记录和保存,同时记录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没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民族历史、内涵价值和实际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完整的记录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单一,相关功能简单,造成数字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更加深层次的研究,对文化遗产价值传承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库建设缺乏统一性建设标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质量和本地经济发展具有密切关系。我们根据相关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部分沿海和经济发达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据库功能相对比较完善,拥有更加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呈现出较高的文化遗产项目记录和保存水平,获得良好的展示传播和应用成效[2]。部分经济落后的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数据库建设效果较低,存在数字化设备和技术落后的现象,需要进一步提升非遗项目的记录保存和展示效果。

2.2缺乏信息库资源共享

我国地域辽阔,包含多种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存在显著的区域分散性特点,不同区域包含相应的非遗项目申报、审批和记录过程,创建相应的数字化信息库,但是无法相应的资源共享,造成人们对数字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消耗较多时间精力和财力,难以取得理想的传播和应用成效,导致大量资源的浪费现象。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库,大多数按照项目的类别和地域划分进行材料存档,不利于人们更加全面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到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而对其传播产生不良影响。

2.3缺乏专业人才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支持和保障,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工作难以获得预期理想的效果。因此,相关主管部门需要正确认识到专业人才的重要价值,在日常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更加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当其当作实际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3信息空间理论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措施

3.1数字化采集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是不断编码和抽象的过程,当前其数字化采集过程中在编码和抽象维度上不能有效遵守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高效顺利开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经过数字化后呈现出的表现形态存在一定差异性,进行数字化采集过程中需要采用相应的数字化保护和统一分类的标准[3]。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制定非遗数字资源的分类、处理等标准,创建科学统一的标准体系,实现非遗的全面有效采集。非遗数字化采集之后的形态和以往形态存在形式差异。相关工作人员对非遗实行科学数字化分类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采集,尽可能的应用专业录音棚、三维扫描仪、高清录播系统的现代化先进的数字化设备,真实再现非遗的模型、动作等,最大程度的保持非遗原生态特性。

3.2数字化呈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呈现上存在较大差异,可以采用图片、三维动画、视频等多种方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长时间实践和时间验证传承的文化积累,包含和社会大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多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该文化空间呈现出活态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地域、时间和展现方式的演变情况充分体现出其独特特性,同时包含生态文化等整体性特征,特定文化来源和所在地方、环境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具有一定的传统性。因此,人们单纯应用文字、视频、图形等数字化呈现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繁杂的知识联系难以进行全面清晰的反映。因此,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行编码和抽象的过程中,需要将整个事件当作核心,对地理、政治和历史等背景相关的文化风格进行全面综合性考量,同时应用人机交互、图解等多种形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数字化呈现和建模,进而全面完整的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背景和历史知识关系,有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学习和创新,促进人们更加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3.3数字化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主要借助信息空间的扩散维度获得理想的传播成效,属于信息传播领域。信息接收和传送的一致性需要借助网络技术,通过编码和抽象的数字化,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有效的向受众接受端传送。大部分数字化非遗采用口耳相传的扩散措施存在相应的客观性,当前展示终端和网络科学技术具有较强的可靠稳定性,进而有效实现非遗传播的有效性。另外,非遗数字化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对接受者类型和知识程度进行明确,针对性选择非遗知识和可视化类型,对非遗原生特性和风格进行准确还原和映射,促进非遗知识类型的选择更加符合接受者的实际需求。

结束语: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新时期,人们全面采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促进更多人真正感受到艺术魅力,促进我国优秀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创新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数字化保护和传播,全面提升非遗保护工作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陈茜. 新媒体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J]. 记者观察, 2020, 500(24):54-55.

[2]张迪迪. 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J].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38(01):117-121.

[3]张攀峰, 张笑梅, 李如林.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以蔚县剪纸为例[J]. 美术教育研究, 2019, 194(07):37-38+41.

作者简介:

张子尧(1995—),女,汉族,泰安市,助理馆员,泰安市文化馆,群众文化

猜你喜欢
数字化保护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