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师范学院体育师资培养的实践与启示

2021-11-25 06:56江轶王浩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6期
关键词:学校体育

江轶 王浩

摘要:国立师范学院作为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筹建的独立师范学院,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师资,其体育教育在战时已稍具规模。国立师范学院在“三育并进”严格规章、养成健全的师资、砥砺品行与研究学术、严格施教淬炼学生意志的理念指导下,通过组织师生投身战时教育服务、积极钻研教学教法、开展户外实践活动、推动体育学术交流、举办各种竞技比赛进行大量的师资培养实践活动,成效显著,在推行“德技并重”的育人理念、牢记“文武合一”的学训思想、坚持“一专多能”的培育方针等方面给予当今体育教育以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国立师范学院;体育师资建设;学校体育

前 言

民国时期高等师范教育发展颇为曲折,国立师范学院作为国民政府在抗战时期筹建的独立师范学院,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师资,既有研究对此曾进行过深入探讨。体育教育是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国立师范学院对此颇为重视,战时其体育教育已稍具规模,但学界对其研究不多。本文以湖南省档案馆所藏“国立师范学院”档案为主,剖析民国时期国立师范学院体育师资培养过程,以期为当前师范教育培养健全的体育师资人才提供有益启示。

一、创办国立师范学院的背景

民国伊始,帝制倾覆,新式教育虽已兴起,然封建意识和旧文化依然根深蒂固,师范教育并未起色,尤亟需大力推动高等师范教育。民国元年九月二十八日教育部颁布《师范教育令》,决定对高等师范教育进行整肃,以造就中小学教员为目的,培养一批满足社会师资训练的人才。然而,1922年民国教育部又掀起“高师改大”的风潮,使师范教育学校大幅削减,至1931年仅存北平师范大学一所。民国二十七年四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该纲要指出:“教育为立国之本,整个国力之构成有赖于教育,在平时然,在战时亦然”,并提出要急速的养成各级学校所需之师资。民国二十七年七月,教育部为配合抗战建国起见,建立师范学院制度,首即筹设国立师范学院,聘请廖世承先生为院长,择湖南安化之蓝田镇为临时院址,命名为国立师范学院。

二、国立师范学院培养体育师资的理念

创建国立师范学院的初衷在于培养教师以弥补战时影响造成的师资短缺,尤其以体育师资为甚。抗战爆发之时,全国中等学校有三千四百六十二所,而国立体育师资训练学校,仅西北联大(前北平师范大学)与中央大学二校,其毕业总计不及五百人。国立师范学院以培养体育师资作为其重要任务,逐渐树立了当时较为先进而又切合战时实际的教育理念。

(一)“三育并进”严格规章

国立师范学院校长廖世承认为“教育以发展品德为鹄的,体育之推行实为达此鹄的之本务;故本院秉承‘体育第一’之义,于运动技术之普及与精神之养成,均为一律注重,无稍偏畸”,因此国立师范学院秉承“三育并进、文武合一”的教育方针 ,并制定《国立师范学院体育规程》作为学校体育教育之基本纲领,促进体育师资的培养与师范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国立师范学院毕业标准采用千分制八百分合格的原则,其分为上课积分、测验积分和体育总分,这对于全面连续地考察学生成绩大有裨益,不是仅仅通过一次考试来判定学生学习的优劣,避免了考试“一刀切”;技能测验依据学生的兴趣分为必修和选修。因此,《国立师范学院体育规程》的颁布对国立师范学院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深刻的纲领性意义。

(二)养成健全的师资

《国立师范师范学院规程》明确载文“师范学院以养成中等学校之健全师资”为目的”。当时任教于国立师范学院的体育思想家金兆均对于师资问题分析十分透彻,他认为养成健全的师资至关重要,所谓健全师资者,应指以体育活动为方法,准备三育并进,而能领导青年复兴民族的师资。其师资应身心本为一心,德智体更不宜分离,所以体育教育之设施,以发展整个学生准备养成健全师资为宗旨。体童科的设立正是因时而建,以图改变师资匮乏的窘境,正如其创办宗旨所言有三:一是养成中等学校健全之体育教师;二是培植中等学校优良之童军师资;三是造就民众体育场之指员,以此来满足社会对体育师资人才的需要。

(三)砥砺品行与研究學术

在当时山河破碎,社会动荡的恶劣环境下,体育不仅仅只是用以强身,同时还被赋予“抗战建国”的深远意义,为提升学生体育学术素养,国立师范学院组建了学术交流团体——“体育学会”,聘请当时著名体育思想家和教育家金兆均先生主管学术研究并指导体育学会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体育学会的创立以砥砺品行研究学术联络感情为宗旨,在进行体育学术交流的过程中凝聚国人思想、致力于抗战建国。

(四)严格施教淬炼学生意志

为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确保教育质量,体童科对于成绩落后者严加训练,确保技能达标。体童科学生暑假期间术科成绩较差的,必须参加补习,其补习事项,分球类、田径、及游泳。每晨五时至七时,练习球类及田径,下午三时至五时,练习游泳,均由本科导师前往指导。学科成绩较差者,指定英文体育杂志,为每月必须读书籍,体童科主任江良规先生担任指导,借以训练其阅读英文之能力,余则由学生自由阅读。寒假期间由体童科童子军教练团导师曹庸方先生带领体童科、体育系科学生实践野外生活,增强实际经验,以达到加强学生身心训练、淬炼学生意志的目的,以此来提升国立师范学院体育师资质量。

三、国立师范学院培养体育师资的实践

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国立师范学院培养的体育师资人才能否胜任教学并服务社会,有待实践检验。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国立师范学院积极组织体童科、体育系科参与社会服务与教学实践,并积极参加抗敌后援工作。

(一)积极钻研教学教法

在体童科积极参与社会教育服务的同时,体育系科组织学生踊跃开展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体育系科的教学课程主要分为普修科目和专修课目,普修课程要求全系学生都必须参加,增加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面性,专修课分为基础理论课、应用学科、运动技术3个方面的30多门课程,最大化的增加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和运动技能实操,在具备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为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国立师范学院组织体童科、体育系学生响应教育部训令代办中等学校体育测验,该测验为教育部拟定全国中等学校学生运动技能及格标准,特组织体育巡视测验团,举行大规模之测验,湖南方面委托国立师范学院就近主持,测验项目由国立师范学院体育科全体学生助理测验工作,促进战时学校体育工作的展开。

(二)推动体育学术交流

“良好的学识,富于健全的身体”。体育学会的实践活动主要为促进学术的研究交流,并从事有关体育之社会服务及参加院内课外活动为主。抗战期间,教育部为激发青年抗战情绪,发扬爱国理论,统一抗战意志,同时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兴趣,发布举办“专科以上学校学生抗战建国文论比赛”通知。此外,在体育学会所召开的常会中,体育学会并聘请由教师团体所组成的名誉会员进行学术活动,如赵敏学教授讲解“营养与保健”之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加强自身专业素养,赵敏学先生就国立师范学院建校四年来学生膳食状况,加以统计,比较其优劣所在,后根据科学之研究,提出种种办法,以求营养上质量之问题的改善。体育团体的学术活动不仅对于学生学术能力的培养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同时也大大的发扬了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国立师范学院体育师资培养的效果

国立师范学院体育师资人才的培养以《国立师范学院体育规程》为蓝本,逐渐形成了国立师范学院独特的体育师资培养方式,并贯穿至体育教学和实践过程中,对当时的学生个人、社会服务和国家抗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提升了体育师资人才的专业素养

体育是促进人身心健康、道德品质全面发展的教育,一名健全的体育教师必将有着合格的体魄、健全的人格以及专业的教学能力。体育师资的培养不仅仅是将学生培养成知识丰富的理论型人才,更是要将学生培养成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综合全面的师资人才。国立师范学院提升体育师资人才专业素养的有赖于“两结合,一检验”的模式,一是国立师范学院体育技能学习必修与选修相结合,通过必修的方式规定学生所选的专项技能,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二是国立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建立体童科服务于敌后救援工作,增设体育系科参与教学实习满足社会体育师资人才需求。三是利用实践检验学生所学,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如何终究需要通过实践检验来验收,国立师范学院在战时响应国家号召,参与中等学校体育测验工作,巩固提升了国立师范学院体育师资人才的专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满足了社会体育师资人才的需求

自颁布《师范教育令》以来,乃至“高师改大”风潮的影响,民国体育师资人才极其匮乏。国立师范学院自民国二十七年建校几经波折,经历了起蓝田、迁溆浦、复南岳三个时期,在其办学的过程中国立师范学院体童科成为体育师资培养方式之先河。体育系科多元化的体育师资培养方式,对体童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补充,加设了对体育行政人员、专科学校以上的体育师资人才的培养,在进行社会体育实践的过程中,对所在区域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两者相结合满足了社会和各级中小学对体育师资人才的紧急需要。

(三)凝聚了体育与爱国相统一的思想

国立师范学院在创办过程中认为过去学校教育的诟病有二:一是学校教育偏重于课本之讲授,忽略对学生德行的指导。二是对于学校体育方面,运动的目的在于竞赛,运动场地的建设在于点缀,其强身卫国之功能全被忽略。以至于到抗战时,国民体质薄弱,不仅是在战场上吃了亏,甚至于在精神上国人也颇为羸弱。国立师范学院在其体育师资培养的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战时敌后服务以及开展体育与国防系列学术实践活动,服务社会和探讨体育在国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五、国立师范学院体育师资培养的现代启示

国立师范学院对体育师资的培养不仅仅只利在当代,满足社会需要、助力抗战建国,同时它的师资培养模式对于现代体育师资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 推行“德技并重”的育人理念

倡导“德技并重”的教学理念,即在体育师资培养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体育师资运动技能的培养,同时也要重视体育师资人才思想品德。在体育师资培养展开的一系列教学活动、比赛和社会服务过程中,都始终贯穿德育的教学理念,正如校长廖世承所提倡的“体育第一、服务第一、学术第一”为实施之规则,在校学生,大都勤于读书,乐于运动,服务精神,尤为充沛。当今,在对于体育师资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贯穿“德技并重”的教学理念,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体育师资人才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步的前提。

(二)牢记“文武合一”的学训思想

牢记“文武合一”的学训思想,即在体育师资培养机构设立的过程中,根据社会需要与时俱进,培养一批专业技能扎实,学术能力突出的体育师资人才。既注重设立实践技能学习机构,也注重创办体育文化理论研讨机构。由此,培养了一批体育技能扎实,学术研究、自主创新能力突出的体育师资人才,以此服务社会。在此基础上,体育师资人才掌握充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其在传播体育知识、文化和技能的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与时俱进”,牢记“文武合一”的学训思想是培养健全体育师资人才的必要条件。

(三)坚持“一专多能”的培育方针

坚持“一专多能”的培育方针,即在体育师资培养课程的构成中,根据社会的体育人才需求以及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培养出理论知识扎实,具有一到两种突出专项技能,其他体育技能亦能达到教学示范要求的新型体育人才。在四年制的高等师范教育中,体育理论课程专修课以学年为单位進行学习,普修课以学期为单位进行学习,丰富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打下体育师资培养的理论基础。体育技能的学习秉承对学生体育技能项目培养多样化、学生选择自主化、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体育技能学习方式,增强学生“一专多能”的专业素养,同时设立不同类型的体育师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体育师资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健全的体育人才。坚持体育师资“一专多能”的培育方针是促进学校体育新型师资人才养成,乃至成为当时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结 语

国立师范学院虽然历时不长,但其施行的体育章程、设立的体育团体、培养的体育师资的历史作用却不容忽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抗战胜利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仅只是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师资人才,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要,还开创了当时国内专门的体育师资人才培养系科先河,其建立的体育师资培养模式,为中国的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于培养出一批拥有良好师德、一专多能的体育师资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民党临时国代表大会.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特载)[J].溆浦教育,1938年,第一卷(16):第16—18页.

[2] 国立师范学院.《教育部、本院有关规章制度、办法及组织大纲》,民国三十七年一月,湖南省档案馆:61/1/6第5页.

[3] 廖世承.多方面的教育[J].国立师范学院旬刊,1940(19):175.

[4] 国民党临时国代表大会.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特载)[J].溆浦教育,1938年,第一卷(16):第16—18页.

[5] 师范学院规程.(教育部第四三七八号部令公布,二七,八,十).[N]教育部公报,1938年,第10卷第8期,第12-19页.

[6] 国立师范学院.《国师季刊》第四期,民国二十八年八月出版,湖南省档案馆:61/1/208,第56-60页.

[7]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第二十二卷:体育志[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4:126.

[8] 国立师范学院.《本院体育科代办中等学校体育测验近讯》[J].国立师范学院旬刊,1940年,第17期,第5-6页.

[9] 国立师范学院.《国师各种社、团、会资料》,湖南省档案馆:61/1/12,第204页.

*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 :“民国黄金”十年时期湖南高校体育教育研究(1927-1937)(课题编号:XSP17YBZC043)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江轶(1980-),男,湖南株洲人,历史学博士,湖南工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史。王浩(1998-),男,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学校体育
拉丁健身操在学校体育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