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霞
【摘 要】数学表达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这两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要通过营造活跃气氛,激发敢于表达;设置讨论话题,引发主动表达;借助任务驱动,促进深度表达;紧扣高阶思维,引导有序表达;引导数学反思,推进个性表达等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表达能力 培养策略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严谨、缜密等突出特点,小学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核心素养中,数学表达能力是诸多关键能力之一,在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所谓“数学表达”,就是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可以积极主动地使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可见,数学表达所体现的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或者以此揭示其数学思考过程,可见,数学表达是一种具有外显性特点的表达方式。
一、营造活跃气氛,激发敢于表达
小学生年龄较小,性格活泼,在面对未知事物时,常常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理,但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却常表现出内向、羞涩,一般不会主动开口表达,其主要原因是害怕回答错误,被其他同学嘲笑。核心素养视域下,针对数学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当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勇于表达、敢于表达,并在持续表达训练过程中掌握正确的表达方法,从而善于表达。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如果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并回答正确,教师要及时称赞,即使回答不全面或者不正确,也要对其主动表达的行为予以肯定,对那些嘲笑他人的学生要提出批评。
小学生都喜欢充满趣味性的活动,教师可以创设生动的情境,帮助学生活跃思维,激活表达意识,体会表达所带来的快乐。作为教师,应当从思想上重视小学生的数学表达,要用激励性、鼓励性的话语对其进行引导,还可以在班级里制定回答奖励制度,这样不仅有利于打造优质的教学环境,而且可以对学生形成非常显著的鼓勵及正向刺激。如可以建立积分制,学生只要主动回答,就可得到一分,如果主动回答并回答正确则可以得到两分。这种接近于物质激励的办法,能够激活学生参与表达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助于其树立表达自信心。
二、设置讨论话题,引发主动表达
数学新课标突出强调的是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是,如何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关注每个学生,使其得到成长?如何才能保障高质量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科学有效备课是必要的前提条件。在课堂中针对数学知识所设置的话题,往往会对整堂课的学习效果产生关键性影响。设置怎样的话题才能激活学生的表达意识,使每个学生“都会说”呢?以低年级为例,教师应当设置具有基础性的话题,这样全班学生“都会说”,也能够就此提高学生基本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时,需要关注这一学段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对他们而言,能够完整表达想法并非易事。此时,就需要辅助基础性话题,而且设置的问题应当具有清晰性和完整性,这样学生才能够尝试实现完整地表达。在表达结束之后,还需要教师给予鼓励并纠正不妥之处,使其表达趋于完善。如提问:①什么是角?②你知道它的构成部分吗?③如何画一个角?第一个问题是建立在学生生活元认知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提取生活表象,顺利完成表达;第二个问题需要落实实践操作,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自主提炼出结论;第三个问题是建立在学生对角的特征拥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然后结合个性化理解才能完成绘制。很显然,这三个都属于基础性问题,能够激活学生踊跃表达的欲望,但表达可能不够完整或全面,还需要教师选择合理的契机进行引导,以充分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树立表达自信心。
三、借助任务驱动,促进深度表达
在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体现在促进数学表达能力发展方面。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设计合理的导入任务,以触发学生经验,驱动学生表达。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学一般体现为线性设计,不仅内容传统单调、教学方法陈旧单一,而且难以保障活动效果。要激发学生主动表达,就需要借助于任务驱动的方式,并且要注意所设置的任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的特征”时,因为之前已经有过类似的学习,像“2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就会受之前认知的影响,认为3的倍数的特征应当与2的倍数的特征相似。为了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帮助其实现正确、智慧的数学表达,笔者特别设置了以下任务,以驱动学生的自主创新。任务一:绘制百数表,从中挑选出3的倍数,涂上相同的颜色,并提出思考问题——“在前10个3的倍数中,其个位上分别是哪些数字?”“想要判断一个数字是否为3的倍数,只观察个位上的数字是否可行?”。任务二:将百数表中所有3的倍数一一列举,并提出思考问题——“这些数字可能与什么有关?”“你认为你的猜想正确吗?”。任务三:借助点子图展开探索,进一步深刻体会3的倍数的特征。在这样的任务驱动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够自主生成灵动智慧的表达,还能够正确地探究出规律。有学生在实际表达的过程中用字母进行这样的辅助学习:1000a+100b+10c+d=999a+99b+9c+(a+b+c+d),因为999a+99b+9c一定是3的倍数,因此只要(a+b+c+d)是3的倍数,就可认定1000a+100b+10c+d是3的倍数。还有的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利用了点子图。正是因为进行了特别的任务设计,才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揭示数学的本质。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任务不仅是载体,也是非常重要的媒介。以任务进行驱动,能够帮助学生立足于经验,逐步学会逻辑推理,在进行数学表达的过程中,要让他人听得懂。所以,教师有必要改变学生浅层次的表达,使他们的思维向纵深拓展,深入触及数学知识的本质。
四、紧扣高阶思维,引导有序表达
低年级力求表达的完整性,中年级力求表达的逻辑性,而高年级则可以设置更高阶的话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提升。在面对具有挑战性的话题时,高年级学生往往更有激情,会主动迎难而上,争着表达自己的观点。此时,教师应当适时引导,使学生能够以理解为基础,明确表达方向,有序、有据地表达个人见解。
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整数”时,可以设置以下3个话题:①通过对分数乘法意义的探讨,你发现其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否相同?②如何使用图形表示2的?③对比整数、小数和分数乘法,其计算原理是否相同?很显然,这3个话题都具有挑战性。每个学生都争着说,渴望能够说出一些道理。但是,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可以发现,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深有浅,有些学生的回答略显盲目,还有些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此时,需要教师及时引导,使学生展开理性思考,完善自我表达。上述第一个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之前已经学习过的整数乘法,体会乘法的算理、意义,就此了解:不管是整数、小数还是分数,只要能够满足乘法的意义,都可以使用乘法计算,帮助学生完成对意义的完整架构。第二个问题可以由学生尝试动手操作,找到2的与2个的不同,这样以动手操作为引领,学生表达必然会具有逻輯性。第三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学生表达能力提出了高阶要求,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本课所学知识,还要关联已经学习过的整数和小数乘法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厘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实现正确的比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以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对比,使学生能够有逻辑、有条理地实现完整表达,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展开深度学习。
五、引导数学反思,推进个性表达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数学表达不仅要包含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探究,还应当涵盖反思和内省,即在反思中有所发展和提升。如果缺少了反思,就可能触及不到数学知识的本质,也就不能对其进行概括和提升,难以实现数学表达能力的发展。可见,反思的本质不仅是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操作结构性实验,并提出促使学生积极反思的问题:大家在操作中发现,两根小棒的长度之和如果小于第三根小棒,就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这一问题是为了引发学生进行反思,使学生意识到能够围成三角形的前提条件,而学生也能够在反思中形成各种具有创新性的数学表达。如“在围成三角形的3根小棒中,任意两根的和都应该大于第三根的长度”“在这3根小棒中,1根的长度必须小于另外两根的和”“最长的一根同样需要小于另外两根的和”,等等。这些是经过反思而提炼出的数学本质,同时也由此引发了学生们多元而深刻的表达,且这样的表达具有创新性、个性化。
总之,数学学习的起点应当是数学表达,同时这也是数学学习的终极目标,对发展学生综合数学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紧扣数学表达而展开的数学教学实践,不仅是为了顺应核心素养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所以,教师要立足于实践,不断进行积极探索,发掘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表达的有效路径,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