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洁
(江苏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5)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除思政课程之外,“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57。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全面开启“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培养合格接班人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而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曾指出,“我们的教育改革要坚持文化自信,好的经验要坚持,不足的要补齐”[1]28。可以说,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坚持文化自信是“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外语专业学生不可避免会接触外国文化,在开阔视野、解放思想上确实受益匪浅,但其尚未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极易受到冲击,再加上反动势力伺机侵蚀拉拢,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他们的认知就会发生偏离,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而对自身文化传统感到自卑甚至产生怀疑,从而可能被国外敌对势力所利用。纵观历史可以看出,中外文化撞击更需要思政指引方向,只有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2]34,辩证地看待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价值,才能切实做到坚持文化自信,促进文明进步,保障文化的健康传播。
因此,本文拟以日语专业为例,从坚持文化自信的角度,思考如何有效构建外语专业课程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日语专业教学中融合文化自信“课程思政”的现状并分析原因、思考对策。选定三、四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是因为高年级阶段的专业课程多、涉及面广,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对日本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调查问卷共设4个选择题和1个问答题。选择题均为单选,各有四个等级选项。问卷内容以文化自信为主线,涉及外来文化是否对本国传统文化产生冲击、现有课程设置是否包含文化自信元素、是否有讲授中外文化对比的必要,以及学生自身在课程思政方面的诉求。
本文以江苏海洋大学日语专业三、四年级共71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考察
问卷使用A4纸打印,现场即发即收,共发放71份,回收71份,有效问卷71份,本次调查结果有效。
首先,在涉及外来文化冲击上,97%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外来文化不会动摇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只有3%认为可能会;另外,78%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外语专业课不涉及与本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前提下,不太可能或者绝对不可能培养出类似精日分子的学生,只有18%认为有可能,4%认为非常有可能。以上结果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文化自觉性,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也证明思政课程教育是成功的。但同时不排除学生可能存在盲目自信,对于外语专业课融合课程思政元素的意识淡薄,缺乏危机感。
其次,39%的被调查者认为在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充分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心的培养,41%感觉有一些,14%感觉不太有,6%认为几乎没有。单从数据上看,似乎目前专业课中已包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内容,但经过采访约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后得知,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专业课程的内涵,他们以为学过的所有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概论等统统属于专业课程,若仅仅是日语专业课程的话思政元素相对不太明显。这一点从回答“日语专业教师在专业课讲授的同时,是否有必要讲授日本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关系”选项中也得到了证实。有37%的被调查者表示迫切需要,54%认为需要,只有8%认为不太或完全没有必要,还有1%表示不太清楚,说明学生们认为目前的专业课程中缺少对本国文化的关注。同时可以看出,虽然学生们在主观上具有坚持文化自信的意愿,但由于年轻阅历浅,缺乏一定的判断和辨别能力,从而希望通过课堂学习、教师指引,口服心服地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信念,也说明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使命感,渴望自我完善。
最后,对于“如何在日语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内容,提高文化自信”的思考,虽然并非所有被调查者都给出了回答,但是给出回答者无一例外地表示希望能够讲授中日对比,尤其是涉及文化、两国关系、社会热点问题等,形式上可以采用讲座、研讨等形式或者利用口译课堂等。只有2人表示专业课程中无须添加思政内容。说明有很多外语专业的学生希望在学习外国语言的同时,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即透过世界看中国,以此更加坚定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并愿意担当起将中国优秀文化传播到全世界的光荣使命。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得知,本校日语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文化自信,也迫切期待通过“课程思政”教学助其更加坚定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但另一方面,不少师生对于“课程思政”和文化自信的内涵把握尚不到位,因此有必要明确概念。首先,“课程思政”不是具体的一门课程,而是通过专业课程、专业课堂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的一种隐性教育,具有榜样示范性、交流平等性、知识专业性和方式灵活性的特点,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实现思想和价值引领,弥补思政课程显性教育的局限,以期实现全面立德树人的目的。其次,要明确文化自信中的文化不仅仅是优秀传统文化,还包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实现“课程思政”充分体现文化自信元素,教育者和学习者需要共同努力。本文以日语专业为例,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探讨外语专业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中加强文化自信教育的策略。
学校层面上,需要深刻领会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遵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及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监督评价体系。目前,我校以各系部的基层党支部为战斗堡垒,将“课程思政”全覆盖作为本科教学的重中之重,先后颁布了《江苏海洋大学教师职业行为负面清单(试行)》《江苏海洋大学课程思政建设指导手册》,从内涵与特点、建设目标、路径和方法、建设成效检验等多方面对“课程思政”教学提出具体要求,每位教师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须对照执行,还提倡教师积极申报“课程思政”课题并予以经费支持。在此基础上,应该为教师们开辟经验交流平台,组织各专业教学观摩、培训等。由二级学院牵头,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文法学院、商学院等文科类学院开展合作教学教研,帮助教师打开思路,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另外,由于外语专业都聘有外教,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外教引进审查机制,加大监管力度,防止国外宗教或者反动思潮以文化传播方式渗透校园。对师生定期开展涉外纪律讲座,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使其自觉遵守《国家安全法》和《反间谍法》。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工作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1]56。高校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1]130的同时,应该自觉“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1]130,自觉把立德树人落实到言传身教中。《纲要》要求“把教师的政治态度、政治认同融入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通过知识和技能传授,使学生在渴望求知的兴奋、愉悦和暗示下接受熏陶,启发学生自觉认同,产生共鸣与升华,实现潜移默化的效果”。从调查结果也能看出,目前日语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尚不能满足学生渴望进行两国文化对比的需求。这对外语专业教师来说可谓重大考验,因为不少教师是海归,他们多多少少会受到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忽视专业以外知识的学习,对本国先进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如果没有过硬的政治觉悟,很容易片面地吹捧国外文化,甚至犯下政治性问题和错误。例如,宣扬“精日言论”的北京建筑大学教师许传青和武汉大学教授梁艳萍等,他们不守师道的行为给学生带来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因此,作为外语专业的教师,首先必须端正态度,踏踏实实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纲要》等理论知识和纲领性文件,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和课程特色,深挖课程、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有的放矢地开展课堂教学,真正发挥主导作用。譬如,徐福故乡连云港市与徐福东渡定居地日本佐贺市以徐福传说为缘缔结为友好城市,并在经济、文化、学术研究等领域深入开展交流;享誉海外的《西游记》中描述的花果山就位于连云港市,已成为该市地方文化输出的招牌。如此这般把文化产品与文化环境营造结合起来,作为向学生展示身边优秀传统文化的范例。另外,日本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日语中的汉诗源于中国古诗词,学生通过日文汉诗的咏诵,既达到了外语学习的目的,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贡献,从而提升文化自信。不仅如此,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抗日山烈士陵园、安峰山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基地也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一手资料加以利用。在讲解日本企业文化中的敬业精神时可以对比“人民楷模”王继才烈士无私奉献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彰显英雄风采,用身边事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传播了本国的先进文化。
当代大学生意气风发,求知欲和创造力旺盛,是传播先进文化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233。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不能仅满足于本专业的知识学习,还应该充分利用语言的优势主动承担起向世界传播中华先进文化之重任。总书记教导我们“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4]。做到既不盲目崇洋也不夜郎自大,要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不畏外来文化的干扰并努力创造出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更优秀的文化成果。因此,外语专业的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5]。要清楚地认识到外语学习中没有文化的对比就成了没有灵魂的语言学习,缺乏底蕴和内涵。而值得欣慰的是,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而如何做好文化对比,除了教师的引导,还需要学生自己走出去。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山西考察时的讲话中提到,“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6]。若条件允许,日语专业的学生应该去日本感受一下该国至今还保留着的众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中认识到中华文化的辉煌历史,在实践中体验文化自信对个人、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并树立“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自信力。
作为一所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地方高校,我们不仅要注重专业技能的传授,更要从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合格接班人的宏观角度把控办学方向。“课程思政”是今后高校专业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学校、教师、学生各司其职,“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教授方要构建长治有效的育人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积极开发融合文化自信元素的教材,让专业课成为铸魂育人的生动课堂,让学生愿听教诲,学有所成;而学习方则应该主动肩负起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在教授方的正确引导下树立文化自信,为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