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2021-11-25 16:08
现代交际 2021年9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中医药育人

林 舒

(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 福州 350122)

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提出,掀起了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浪潮。高校作为孕育社会先进文化的摇篮,与时俱进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中医药院校作为高校的重要成员,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指导下,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中医药与现代创新创业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双创精神”核心竞争力的中医药人才。

一、“三全育人”是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20世纪80年代后,各级各类政策、文件中频繁出现“三全育人”的概念,“三全育人”可由“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进行解读。广义概念的“三全育人”,指一种教育理念,是所有教育活动都应当遵循的,因其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十分贴切,故人们常常习惯性地把“三全育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系起来,以便更加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顺利进行。狭义概念的“三全育人”,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强调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齐抓共管,统筹协调多种力量,搭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高校教育立体平台。[1]

“三全育人”的过程,是“育人主体”“育人时间”“育人空间”三部分协同作用的过程。从“育人主体”看,“三全育人”注重“全员育人”,树立人人育人的理念,建立教育过程中参与主体的育人责任感,横向协调配合、纵向深入合作,“五根手指握成拳”的集中导向,培养全体教职员工的认同感,构建一个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高校教育工作体系和格局。从“育人时间”看,“三全育人”注重“全程育人”,育人时间贯穿学生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全过程,教育工作者运用“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学生大学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挖掘和研究时间阶段与矛盾问题的关系,总结教育工作在育人过程不同阶段的工作方法和发力点。从“育人空间”看,“三全育人”注重“全方位育人”,高校教育工作要充分深入教学区、生活区等每一个与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场所,将其视为教育工作的战斗一线,关注教育活动中的管理、服务等诸多隐性教育环节,通过渗透性方式把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二、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

(一)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国外的创新创业教育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始于20世纪早期。美国、德国、英国等都是较早开启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2]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整合多方优势资源,通过课程教育与实践创新,全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充当就业的“救命草”或挣钱的“孵化器”[3],更不应该作为全面评价学生的“分度尺”,而应该成为源于学生、服务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

(二)国内创新创业现状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提出,掀起了创新创业教育热潮,但就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组织架构、支持系统等都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4]

1.理论体系建立尚未完善

部分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缺乏长远规划,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仅将其视为国家的一种短期政策[5],“形式主义”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强制性要求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相关竞赛,过度看中创业学生数量和项目数量,或是仅仅将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纯粹要求学生去创业,又认为学生创业是不可能的事情,因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抱着应付了事的态度。部分高校领导、学校就业主管部门,甚至普通教师都存在开展创业教育是因为就业困难的错误观念,未能全面理解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探索出一套适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2.课程框架体系尚未完备

目前,国内高校在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上缺乏统一标准,常常错误地将就业指导课程等同于创新创业课程,或是将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为选修课或者是通识课;应付式地把创新创业课程停留在“第二课堂”,以应对创新创业比赛;保守地把创新创业课程嵌套在传统授课方式上,缺少启发式、讨论式和体验式等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3.实践基地和师资队伍尚显匮乏

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干内容之一是创业实践,创业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提升和转化,也是产生显性效益的主要方式。然而,部分高等院校对创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尚未建立或仅完成初步的创新创业孵化中心、标准园区建设。部分高校因学校学科结构的影响,校本部的创业导师团队薄弱,特别是缺乏了解商业模式、财务运营等方面的人才,除了个别人员外,基本上依靠校外临时聘请的创业导师,无法从创新创业项目的遴选、初级打磨开始对项目进行长期的培育,难出好的、有竞争力的项目。专业教师融入创新创业工作刚起步,大多数教师对怎么样的科研项目可以转化为创新创业项目不明确,容易造成好项目没有被挖掘,或者说培育过程中项目优势体现不足。

4.外部环境不够理想

近年来,国家前所未有地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期充分调动高等院校及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与活力。但不同高校对于政策解读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或紧或松,或全面或片面,以致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甚相同,配套的政策及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不足,大多浮于表面,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积极自觉、敢于创新、勇于冒险的创新创业精神。政府政策措施后劲不足、贯彻执行落实不到位、职能转型效果不明显等也抑制了创业环境的营造。传统家庭对大学生创业认同感不足,大部分家长都坚持“稳定当先”的“成人本位”思想,对于前景不明、风险责任大的创业普遍不支持。

5.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特殊性

医学院校学生培养模式与一般综合性院校存在差异,而中医类院校更是如此。一是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医学院校致力于培养高精尖的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在这种以“医生”输出为导向的目标环境下,医学院校的教育往往侧重于专业化、规范化的科学严谨的教育模式,加之医学院校本身课业压力繁重,容易使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二是培养方式的差异。医学是一门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医学生的培养分为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两个阶段。目前,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集中在理论学习的在校阶段,一旦学生离开校园进入临床实习,所谓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就停止了。三是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要求颇高。医学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日常专业教育中,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一门孤立的课程,就容易让医学生产生一种错觉,创新创业只是一门不属于专业领域的附属课程,可有可无。

三、高校推动“三全育人”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刻意义

(一)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发挥高校办学优势的需要

高校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推进器。高校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等方面更加多元化,增加复合型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创新产业需求的契合度。高校要坚持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并在教育培养过程中,全面贯彻“三全育人”模式,培养素质高、能力强、创新能力优的综合型人才,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以“创业带动就业”[6],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传统岗位的数量在急剧缩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增加。高校要积极应对这种现状,一方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让部分适应市场需求的成熟项目得以落地,带动毕业生就业,提升就业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批判意识和思维,在实践中迅速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完成社会化人才蜕变。

因此,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双创”时代背景下的研究热点,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应在克服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共性问题上,兼具考虑医学生培养目标、专业融合的个性化需求,针对不同阶段医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构建一个“全程化”的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四、“三全育人”背景下的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基于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的需求,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等相关理论,努力从制度上推进、师资上保证、氛围上营造、实践上打造,探索构建“三全育人”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为深化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才保证。

(一)深化培养机制改革,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1.改革创新创业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

倡导引入案例式、启发式教学方法,应用传统教学方法与PBL、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法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意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将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批判性思维。

2.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作用

为学生搭平台、建桥梁、给帮扶,鼓励学生跨学院、跨专业合作,促进创新创业实践团队成员优势互补,跨界合作,鼓励优秀项目不断升级,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让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培养创新创业思维。

3.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创新创业项目培育

发挥中医药院校专业优势,充分挖掘学校、医院科研项目、校友项目、各级各类科技创新比赛获奖作品等资源优势,开发特色学科专业或交叉学科的创业项目,为条件成熟的团队配备指导老师和创业导师,提供政策指导、创业培训、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孵化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促进项目推向市场,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实现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

(二)多元协同推进,创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全面保障体系

1.不断完善制度保障体系[7]

制定和修订《本科学生创新学分认定实施办法》《学年学分制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坚持以生为本,实施创新学分认定,充分激发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2.不断完善激励机制

坚持“经济资助、成长辅助”的“双助”工作理念,突出“发展性资助”的引导性作用,制定修订《学生竞赛奖学金实施细则》,对参加学科竞赛和科研创新活动的获奖学生进行奖励,有效激发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和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的培育。

3.不断完善师资保障体系

学校鼓励教师利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鼓励校本部和临床医院的医生骨干积极申报课题,带领临床见习、实习学生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探索临床带教创新模式,以真实实践环境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逻辑思辨能力。[8]制定《创新创业竞赛指导教师奖励办法》,对创新创业大赛指导老师进行绩效奖励。

(三)强调多渠道宣传,营造浓厚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氛围

常态化开展校内外创新创业专题讲座、沙龙分享会,通过学校、学院各层面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介,加强宣传力度,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在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指导方面,组织系统的赛前培训,开展项目挖掘、一对一指导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表彰获奖项目及人员,每学年选拔培育数十个优秀学生创业项目入驻校学生创业孵化中心。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中医药育人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