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国古典哲学“终结”看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

2021-11-25 13:18
现代交际 2021年5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黑格尔古典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41)

德国古典哲学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它以其强大的逻辑内涵、系统的理论框架将西方哲学推向了顶峰。然而德国古典哲学看似坚不可摧的理论体系之下也存在着自我分裂的基因,并最终走向“终结”。德国古典哲学的分裂体现了哲学发展史的必然趋势,其“终结”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及发展,而作为新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实现了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一、分裂: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矛盾

德国古典哲学是跨越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以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为代表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古典”就是“经典”的意思。自古希腊以来,两千多年哲学发展的成果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登上了最高峰;因而,广泛吸收了以往哲学家们思想精华的德国古典哲学拥有着强大的传承性和经典性,构成了一个纷繁复杂的“哲学王国”。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宏伟而庞杂的体系,却逐渐发生分裂,并最终走向解体。促成德国古典哲学分裂的内在矛盾是多方面的,但集中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分歧是德国古典哲学分裂的内在成因

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持有不同的观点,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德国古典哲学向着不同派别和方向演变。正如康德,他虽承认世界上存在独立于人思维的“自在之物”,但他又认为这种“自在之物”是不能够被认识的,这就将思维与存在割裂开来,陷入了二元论和形而上学的不可知论。再看费希特,在康德的教诲下他开始钻研哲学,但他不赞同康德将思维与存在割裂开来,于是他沿着主观唯心主义的路线,构建了一个“自我”与“非我”、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知识学”哲学体系。谢林则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者,他强烈批判费希特将“自我”作为衡量一切哲学的最高尺度,主张寻找一个超越“自我”与“非我”的更高原则,于是他提出了“同一哲学”,这种同一是包含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在内的原始的、绝对的同一,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同样秉持客观唯心的观点,他反对谢林“绝对同一”的理论,认为同一是有差异的同一,哪怕是事物自身也存在对立否定,任何实体都是由自身的一分裂为二的过程,黑格尔将这种自身否定的实在赋以“绝对精神”的概念,并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绝对精神的外化。与以往一切古典哲学家选择唯心主义思想路线不同的是,费尔巴哈是一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他沉重地打击了宗教的权威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东西而客观存在的,坚持自然观上的物质第一性原理。

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在涉及哲学基本问题方面的不同坚持和见解,正是促成德国古典哲学分裂的重要原因。观念上的分歧带来的是政治立场的不同,为适应理论的时代发展需要,德国古典哲学不得不从自身分裂出更加合乎理性的哲学理论。

(二)作为国家哲学的黑格尔哲学体系的解体是其分裂的外在表现

19世纪20年代,黑格尔哲学一度成为德国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而德国古典哲学分裂的最突出表现就是黑格尔哲学的解体。

黑格尔逝世后,其哲学体系逐步分裂成为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老年黑格尔派又称右翼,他们继承了传统黑格尔哲学中保守的、教条式的东西,仍将“绝对精神”视作神圣的真理,在宗教和政治这两方面也秉承保守主义的精神。而青年黑格尔派则被认为是进步的、革命性的左翼,他们试图冲破原有的黑格尔体系的框架,在理论上更加超越和发展了黑格尔哲学。尽管二者都是黑格尔哲学的支脉,但在宗教和政治主张上不尽相同。青年黑格尔派在面对政治和宗教斗争时采用了最激进的方式,坚决与宗教教徒和封建势力抗争到底,而其在自身斗争过程中又发生了内部分裂,当进步的青年还在为自己学派的理论与实际政治和宗教斗争的需要之间产生矛盾而迷茫不已的时候,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骤然问世,它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重新确立了唯物主义的权威,横亘在理论与实际斗争之间的屏障一下子就打开了,进步的青年们一度都成了费尔巴哈派。至此,代表普鲁士官方哲学的黑格尔哲学体系彻底解体,德国古典哲学也彻底分裂了。

二、统一:德国古典哲学寻求新出路

(一)“终结”不是结束而是出路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这一著作中进一步梳理了德国古典哲学分裂的线索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缘由,深入阐释了前者消逝和后者兴起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然而对于“终结”一词如何理解及德国古典哲学是否真的终结,学术界则众说纷纭。部分学者认为“终结”就是完结、结束的意思。恩格斯在《终结》中确实有过“哲学在黑格尔那里完成了”“那种旧有的在理论上毫无顾忌的精神已经随着古典哲学完全消失了”[1]13等言论,这部分学者仅抓住了恩格斯的只言片语,并将其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已经终结了的实证,然而却没有联系上下语境和恩格斯话语的深层含义。“终结”在德语中写作“Ausgang”,这个词既有结束完成了的意思,也有出路的含义,大多数学者则更倾向于德国古典哲学没有终结,而是找到了一条出路,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当中蕴含了某些带有革命、进步色彩的思想,而这些进步思想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来源。同样,在《终结》的最后一句,恩格斯郑重写道“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这足以说明德国古典哲学并没有终结,终结的只是以往封闭保守的旧哲学,而德国的工人阶级则继承和发展了先进的、批判的哲学理论,为德国古典哲学找到了出路。

(二)德国古典哲学保守性背后的革命性

德国古典哲学虽然是封闭保守的,但它之所以能在危亡之际开辟新的道路,是由于其保守性背后隐藏的革命性;这一深刻的革命性虽未公开宣世,却被伟大的理论家借用,构成了科学理论的重要意义支撑,这一革命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2]11,恩格斯借用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序言中的著名言论,来说明德国教授“迂腐晦涩”的语言背后藏着不被政府和自由派看到的革命性力量。那么这句话的革命性体现在何处呢?其实黑格尔本意并不是指任何“现存的”的事物都是现实存在或是没有条件束缚的;相反,这种现实性往往意味着一种“必然”性,也就是指符合客观规律的东西。在事物发展的进程中,旧的事物终将被新的事物所取代,不合乎理性的东西自始至终都是不合理的,而合理的东西无论与现实多么矛盾、多么不可思议,最终都会成为现实。黑格尔的这一著名命题表面上看维护了普鲁士王国的统治及秩序,却包含了连他自己也未曾发觉的深刻辩证法思想,即在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普鲁士王国也必然会被更进步的、更合乎理性的国家所取代。

2.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1841年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它打破了原有的黑格尔哲学的框架,沉重地打击了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体系,再次唤醒了人们对唯物主义的重视。“自然界是不依赖任何哲学而存在的……我们的宗教幻想所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我们本质的虚幻反映。”[3]228正如恩格斯评价的那样,费尔巴哈坚决反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念,反对黑格尔把精神看作脱离人的实体而存在的本原的东西,其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就在于他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事物而存在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费尔巴哈之前的哲学家都沿着唯心主义的思想路线,始终没有挣脱传统思辨哲学的束缚,唯有费尔巴哈抛弃了传统的唯心主义理论,坚定不移地投向了唯物主义的怀抱。除此之外,他还坚持人本主义的观点,以人为出发点去认识和理解世界,这对于打击宗教神学对人的压制和束缚,解放人的思想、恢复人的天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念虽然有其固有的缺陷,但他真正找到了一条不同于以往旧哲学的道路,从而将德国古典哲学引向了一个新方向。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发展

恩格斯形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黑格尔哲学“唯一的真正结出果实的派别”[3]248。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解体后便积极参与实践和政治斗争,汲取各国优秀思想的养分,前无古人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首先,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来源。众所周知,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使工人阶级逐步登上历史舞台,而自然科学领域的三大发现大大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理论的科学性。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揭露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缺陷,但也同样看到了德国古典哲学背后革命性的一面,他们积极吸收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合理部分,将其应用于理论指导,使之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支撑。

其次,实践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生和发展的动力。恩格斯在《终结》中指出:“对这些及其他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4]19实践的发展加剧了德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传统的德国古典哲学是一种脱离实践而存在的抽象理论,它无法满足革命的要求,真正继承这一批判性的是德国的工人阶级,于是带有这一时期时代烙印的马克思主义就在实践中诞生了。

2.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三个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践的观点作为理论发展的基础,将辩证法应用于理论建设之中,真正克服了德国古典哲学及其以往旧哲学的缺陷,实现了三个“有机统一”。首先,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长期处于分离状态。正如旧唯物主义虽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但其认识论是一种照镜子似的反映论,它以感性直观为基础,将人看作被动接受外部世界的对象,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它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了,没有看到事物只有经过多次反复才能被认识,更不了解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辩证过程,既脱离实践又脱离辩证法来认识事物。其次,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自然观与历史观也往往无法关联起来。费尔巴哈以前的古典哲学家们都是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虽然在自然观上坚持物质第一性,但在历史观上也没能跳脱唯心主义的束缚。他既没有看到人真正的“社会性”,错误地归结了人的本质,又在批判旧的宗教和伦理道德的过程中创造了一个新的“爱的宗教”;甚至认为宗教的变迁决定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可以说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找寻到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没有看到精神动力背后更本质的物质推动力。

马克思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陷,在认识事物时引入了实践的观点,用实践来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同时将辩证法与反映论有机结合,形成了以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为特征的能动的反映论,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同时,马克思主义通过考察社会历史来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因,最终将这种动力归结于劳动实践,劳动使猿变成人,劳动将人与社会真正统一起来,从而解决了辩证唯物的自然观与历史观如何统一的难题,最终实现“三个统一”。

三、扬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超越性

(一)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哲学顺应历史之潮流

1848年之后的德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德国的资产阶级表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阶级立场,他们的理论丧失了革命性,正如恩格斯在《终结》的结束语中所言,“有教养的”德国人抛弃了理论、对理论失去了兴趣,德国人不再专注于理论的研究,而是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力图抢占世界市场,那种“毫无顾忌”的批判精神停留在了革命以前,取而代之地将资本至上的观念上升为了国家意识形态。真正继承德国革命、批判精神的是德国的工人阶级,德国的无产者公开与资本家对抗,将德国古典哲学中批判和革命的部分转化为自己行动的理论支撑,为争夺自由和民主而继续奋斗。而引领德国工人运动的伟大旗手正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世界无产阶级先锋队的德国工人们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极大的鼓舞,这一先进的、批判的理论始终相信历史是前进的、上升的、永无止境的,那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旧哲学必然会被时代所抛弃,而那些顺应时代发展的先进哲学则会在前进的道路中留存下来,因而唯有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与时俱进,才能在实践当中不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二)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德国古典哲学之根本所在

德国古典哲学归根到底是统治阶级的哲学,德国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之后,为巩固政权和维护阶级利益,大力剥削和压榨工人的劳动,使资产者与无产者的斗争扩大化。工人阶级在这种极端的政权下,找到了支撑其行动的科学的理论武器,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而斗争,真正为劳苦人民击鼓声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的意义,而将自身发展建立在对无产阶级剥削上的德国资产阶级理论是永远无法、也不可能做到的。这也意味着作为资产阶级国家意识形态的德国古典哲学终将被人民群众所抛弃,取而代之的是顺应时代和人民需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是剥削僵化的统治阶级意识,一个是批判进步的群众思想路线,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德国古典哲学的根本所在。

(三)哲学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引发世界观之巨大变革

哲学革命是指在思想史上引起视角发生重大变化的哲学思想,纵观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哲学一共经历了三次伟大的变革。从笛卡尔开始,近代欧洲哲学的任务是为知识的真理性而辩护,康德打破了这一传统理念,将哲学的任务重新确立为构建知识何以可能的逻辑基础,即构建一种能够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理论体系,此后以德国古典哲学家为代表的旧哲学家们无不沿着这一路线去发展哲学,直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才真正将哲学的任务由“解释世界”变为“改造世界”。如果说德国古典哲学是一种“哲学”的话,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更多的是一种“世界观”,它不光要指导人们“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更大的意义在于指导人们“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引发这场巨大的哲学革命,正是由于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的“新世界观”的创立。不同于德国古典哲学从抽象思辨的观念出发,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以现实为基础,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式探究现实世界人的感性活动,让哲学从抽象回归现实,将哲学家的眼光从认识“世界”转到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上来。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对待人与世界关系的新方法。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黑格尔古典
从黑格尔的《怀疑论》文章看怀疑论与辩证法的关系
论黑格尔对辩证法理论规范的创立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最有思想的句子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古典名画神配文,第一幅就笑了,哈哈
怎样读古典诗词?
马克思对象化思想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启示
费尔巴哈宗教观研究述评
马克思的核心哲学思想及其理论来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