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C.绍玛赫玛多夫 著 孙颖新 译
本文刊布的是第二个刻本——SІ6564①,该刻本为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特藏。将这一佛教“咒语”集判定为当地编著并非突发奇想。根据对佛教陀罗尼梵文写本的研究,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类:1“.独立文本”中的陀罗尼,这些陀罗尼被纳入“佛说”的经典之中,因此成为佛经的一部分——“佛语”;2.佛教“念诵咒语的仪轨”(dhāraī-vidhi/kalpa);3.是最大的一类——“咒语集”,这是特定主题的陀罗尼合编本(dhāraī-sagraha),例如“五护”(pañcarakā)或者“七日”(saptavāra),以及“咒语选集”(dhāraī-samuccaya),此类文本组成合集的原则并不明显。我们认为,SІ6564号刻本(以及SІ6563号)应属最后一种合集的变体。在此前的文章中[1]212–221已经对该编号作出了详细的文献学描述,并简要介绍过正文的内容[1]220,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咒语集的正文进行更为详细的描述。
如前所述[1]218,SІ6564号刻本残损严重——前10叶残佚,接下来在第12叶以后有20叶的空缺。遗憾的是,我们不能完全肯定第34页就是佛教陀罗尼集的结尾。可以肯定的是,同SІ6563号一样,刻本中的第一首咒语是献给“五守护”信仰的核心主神“大随求佛母”的,可见这一角色在佛教诸神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西夏境内的佛教而言,“五守护”是一种普遍崇拜。
《大随求陀罗尼》(第1—4叶)。这些残片中的陀罗尼与SІ6563号的《大随求陀罗尼》相同[2]1-35[3]127-139,也是献给“伟大的女保护神”——大随求佛母的。尽管正在讨论的残片与其同名陀罗尼,即《普遍光明清净炽盛如意宝印心无能胜大明王大随求陀罗尼经》的文本呈现出明显的相似,但这一残片也代表了该著名陀罗尼在特定地区的版本,毫无疑问,也是《大随求陀罗尼》。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咒语的特定形式是obhara-bhara sabhara-sabhara indrayaviśudhani hūhūsvāhā[3]135。紧随咒语hū之后的短语ruru cale(西夏本作ru ru calī,是从汉文本返译的梵文构拟本)仅见于大随求陀罗尼[3]135。
至于现有的空白处,我们推测,SІ6564号刻本中的大随求陀罗尼与仁波切刊梵文本(以下称“仁波切本”)非常接近,只是因语音变化而略有删改。应当指出的是,本文至上述咒语obharabhara sabhara-sabhara……就结束了,也就是说SІ6564省略了其后的偈颂部分[3]135-139。
《因缘咒》(第4叶)。这是表达佛教教义精髓(hdaya)的著名咒语,在佛教金石铭文中最为常见。此咒语亦见于巴利文经藏,在《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方广大庄严经》中都有提及。从这些咒语的梵文转写中可以看出,依照对音汉字构拟“梵文原文”时出现了许多错误,值得注意的是,梵文和汉文所固有的发音差异是无法解释的。因此,相比西夏刻本中的记音,汉文本的传统音“ye dharma hetu prabhava……”更符合“梵文原文”的发音。
因此,应当指出的是,在11—12世纪的西夏,规范梵文的知识水平并不高。正如T.拔罗所指出的那样,在新时代的转折点,波腻尼为民众便于理解而创制了语法规则[4]50,当然,这并没能带来积极的结果。7—8世纪是翻译活动的活跃时期,这一时期佛教书写的传统特征是字体标准化和识字程度较高[5]116-126。
《观自在菩萨甘露咒》(同《大正藏》1956号)(第5叶)。SІ6564号刻本下面这首咒语见于《密咒圆因往生集》[6]T46,1011,该陀罗尼集编纂于北宋(960—1127)或南宋(1127—1280)年间,并由金刚幢译为汉文。陀罗尼集的开头部分完全重复了“青颈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的类似片段。在《密咒圆因往生集》中这一咒语的名字同样作《观自在菩萨甘露咒》。汉文的“甘露”一词,义近“花蜜”,相当于梵文amta或是sudhā。每一个词表示的都是古代雅利安人不死之神饮用的甘露。
在汉文本《密咒圆因往生集》[6]T46,1011中有一段内容描述了念诵该咒语所获的功德②。如果念诵观自在菩萨陀罗尼,可以完全消灭四种重罪(梵文catvārapārājikā,汉文“四波罗夷”)③,即佛教僧侣——比丘和比丘尼所犯戒律之罪,以及五种不可赎的罪恶(梵文pancānantarīyāi,汉文“五逆”)④,不间断地遭受业力报应之罪(ānantarikakarma)。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犯的是很严重的罪——诽谤《方等经》(梵文vaipulya-sūtra)⑤以及一阐提罪⑥,其业力后果也可以通过持诵这一陀罗尼来消除。
根据佛教的传统,诵读这一陀罗尼的效力非常之高,甚至其影覆身亦能使罪人摆脱恶业影响,从而获得善意和喜悦。
很遗憾,接下来的四首陀罗尼,我们未能鉴定。
《宝获阁咒》(《大正藏》1005a,1006,1007号)(第6叶)。在SІ6564号刻本的版口标有汉文名称——宝获阁咒,通常在这个位置给出的应该是整部作品的名称(在此应为《陀罗尼集》)。在汉文藏经中,此经共有三个版本,每个版本都有自己的名称。
《大正藏》1006号《广大宝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梵文经题Vipula-mahāmai-vimāna-supratihita-guhya-dhāran-sūtra或Mahāmaivipulavim-ānaviva-supratihita-guhya-parama-rahasya-kal-arājadhāraī。该经于706年由菩提流志翻译成中文。
《大正藏》1007号《牟梨曼陀罗咒经》,实际上 ,这 是 梵 文“Mūlamaala-mantra(dhāraī)-sūtra”的音译。该经在梁代(502—557)被翻译成汉文,很遗憾,译者的名字未能保存下来。
《大正藏》1005a《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Mahāmai-vipulavimāna-viva-supratihita-guhya-parama-rahasya-kalparāja-dhāraī。该经的译出时间晚于1006号和1007号,为746—771年间不空所译。
这三个版本统称为《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Vipulagarbhe maiprabhe tathāgatadhāra-īsūtra)。
《首楞严咒》(第7叶)。这首咒语出自同名佛经《首楞严经》,该咒语是经文的一部分。佛陀释迦牟尼将此咒语传给了他最亲近的弟子阿难,以便他能够避免修行过程中的危险,没有障碍地达到最终的目标——觉悟。
梵文原文(无论是佛经还是咒语)没有保存下来,因此,只能依靠现有的中文和藏文本来构拟标题的含义。值得注意的是,汉文的《首楞严》,显然是梵文ūragama的音译,而咒语的名称《楞严咒》——消除所有障碍的陀罗尼。
佛说是经全称为《大佛顶白伞盖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7]400。
因此,SІ6564刻本的最后为“白伞盖咒”,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咒语无疑是指Sitātapatra,即“大白伞盖佛母”——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之一。由此可见,“大佛顶如来顶髻白伞盖陀 罗 尼 ”(TathāgatоīaSitātapātrāparājitaPratyagiraDhāraī)可能是“首楞严咒”的名称之一。
另外,依据佛陀所说,这一经题的含义是“如来密因修证了义”⑦或“大方广(vaipulya)妙莲华王十⑧方佛母陀罗尼真言”;另一种解释为“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⑨[7]400。
后秦(384—417)鸠摩罗什所译[8]98汉文本《佛说 首 楞 严 三 昧 经》(Buddhabhāita-śūra(?)gama-samādhi-sūtra)大概就是SІ6564号刻本相应残片的基础。
转写和校注
转写所用符号:
<>:脱文{}:衍文 ∣:标点 ‖:双标点///:佚文
第1叶⑩
1.gavilоkini(1)tārayatu ma2.bhāgavati aamāhābhāye-3.bhyasabhadrasāgaraparyā{t}ta4.pī{t}talāgagana tra(2)<|>sarvatra 5.sa{}ma{}ntena deśaba{}ndhena va-6.jrāprakara(3)vajrāpāśaba{}ndhā{}-7.nena vajrājvālaviśuddhe<|>bhū-
第2叶
1.ri-bhūri{r}ga{r}bhava{r}ti(1){r}garbhavi-2.śоdhani(2)kaukisapūra{}i<|>jvā-3.la-jvāla cala-cala(3)<|>jvālini(4)4.pravara
(1)岩本豊本 、仁波切本作bhagavati,即“ga-”、“bha-”倒。(2)仁波切本作garbhaviśuddhe garvasaśоdhani,岩本豊本作garbhasaśоdhani。(3)仁波切本作cara-cara。(4)仁波切本作 оjvālini。(5)岩本豊本、仁波切本作varantu。(6)岩本豊本、仁波切本作deva-。(7)相应的汉字为“三”,这表明本文音译的悉昙字转写自汉文。(8)相应的汉字为“满”,这表明本文音译的悉昙字转写 自 汉 文 。(9)divyоdakena。(10)amtavarai。(11)岩本豊本、仁波切本作devatāvatārii。(12)岩本豊本作abhiiñcantu。(13)岩本豊本、仁波切本作mā。(14)岩本豊本、仁波切本作sugatavaravacana。
第3叶
1.///(1)puai(2)<|>raka-ra-2.///(3)satvanaca sa-3.///(4)sarvabhayebhya4.///(5)bhyasarvоpasa-5.///(6)abhayabhīta(7)6.///(8)ka{r}(9)
第4叶
(1)仁波切本indriye balaviśоdhani,岩本豊本indriyabalaviśоdhane。(2) 法 舍 利 ,梵 文dharmaśarīra。(3)ye。(4)dharmā。(5)hetu。(6)hetun。(7)指的是hyavadat,汉字音“哈瓦搭特”。(8)tea。(9)nirоdha。(10)vādī。(11)°śramaa。
第5叶
1.namоratnatrayāya namоā-2.ryavalākiteśvarāya bоdhi-3.satvāya mahāsatvāya mahā-4.kara-ikaya(1)tadyathā<|>оdhna-5.ni dhnanika dhnani svāhā<|>о6.arulika svāhā<|>оvajrā-7.yо.svāhā<|>оarapana
第6叶
1.宝获阁咒namо sarvatathā{r}gatānaо2.vipulagarbhi(1)maiprabhā(2).ta-3.thāta divaśanī(3)mai mai 4.suprabhī(4)vimalī(5)sāgaraga-5.bhire hūhūjvāla jvāla buddha-6.vilоkite guhyādhihitaga-7.rbhi(6)svāhāоmaivajrī(7)hū.u
(1)°garbhe。(2)°prabhe。(3)nidarśane。(4)suprabhe。(5)vimale。(6)°garbhe。(7)vajre。
第7叶
1.///(1){t}tāya su{r}ga{rt}tā2.///(2)ksabuddhaya(3)ta-3.///lī(4)analī(5)vi-4.///(6)vera vajrādha-5.///(7)ddhani vajrāpā-6.///(8)svāhā<|>白伞盖咒 оma 7.///(9)<|>оa<>hūra
(1)namоtathāga-。(2)ya arhate samya-。(3)°buddhāya。(4)tadyathāanale。(5)anale。(6)-śade-viśade。(7)-re baddhe ba-。(8)-i phahūdrū/bhrūpha。(9)ma ma ma hūi。
[译自Пиcьмeнныe пaмятники Bоcтокa,том 14,№1(вып.28),c.5–14,2017.]
注释:
①译者按,第一个刻本指SІ6563号,相关研究参看参考文献[1]《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藏悉昙字刻本》。
②《观音陀罗尼经》云:“若欲诵此咒者,所有过现四重五逆、谤方等经一阐提罪,悉皆消灭,无有遗余。身心轻利,智慧明达。若身若语,悉能利乐一切众生。若有众生广造一切无间等罪,若得遇此持咒人影暂映其身,忽得共语或闻语声,彼人罪障悉皆消灭。又若欲利益一切有情者,每至天降雨时,起大悲心仰面向空,诵真言二十一遍。其雨滴所沾一切有情,尽灭一切恶业重罪,皆获利乐。”
③比丘和比丘尼所犯的四种重罪是指:淫(abrahmacarya)、盗(adattādāna)、杀(vadha)、妄语(uttaramanuyadharmapralāpa)。
⑤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总称。
⑥一阐提,指的是被享乐和贪婪奴役的人们。来自梵文icchā——“极欲”,术语“一阐提”为音译。
⑦这里指大乘佛教的教义。
⑧译者按,“十”,原文误作“九”。
⑩SІ6564刻本《大随求陀罗尼》的标点依据仁波切本,参见参考文献[3]第127-1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