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辛亥革命文化资源的价值与保护利用

2021-11-25 11:05闫晓青
岭南文史 2021年4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旧址孙中山

闫晓青

(作者单位: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广州是近代中国走向共和、走向世界的起点。广州和辛亥革命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因此在广州留下了丰富的辛亥革命史迹。这些革命史迹不仅对研究广州近代史和中国近代史具有重要价值,而且是广州人民和广州城市的一笔珍贵财富,是广州建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发掘并保护利用好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对于进一步丰富广州历史文化底蕴,更好提升广州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广州辛亥革命史迹概况

广州的辛亥革命史迹主要分为旧址、烈士墓葬、纪念碑及其他几大类,以前两类居多。主要分布在广州市越秀区、天河区和海珠区,大多都已公布为国级、省级、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各级政府的保护和管理。旧址类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广东咨议局旧址、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水母湾美洲同盟会会馆旧址、中国民主同盟南方总支部机关旧址,以及王氏书舍(兴中会广州分会旧址)和两广总督府旧址等。烈士墓葬

类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朱执信墓、庚戌新军烈士墓、史坚如墓、四烈士墓、冯如墓、邓仲元墓、华侨五烈士墓、杨仙逸墓、邓荫南墓、兴中会坟场、张民达墓、伍汉持墓、李是男墓、潘达微墓、十九路军坟场、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东征烈士墓、红花岗四烈士墓、喻培伦衣冠冢、辛亥革命烈士墓园等,以及“孙逸仙博士开始学医及革命运动策源地”纪念碑、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纪念碑等和其他类别的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塔影楼等。

二、广州辛亥革命史迹的内涵与价值

广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拥有丰富的辛亥革命史迹,成为广州是近代革命策源地的有力支撑。

众所周知,辛亥革命是从广东开始的。1911年4月,孙中山领导、黄兴指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10月,武昌起义爆发,广东等各省纷纷响应,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为捍卫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孙中山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建立护法军政府,任海陆军大元帅。1921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建立政权,任非常大总统。1923年3月,孙中山在广州建立大本营,任陆海军大元帅。1907年成立的广东咨议局旧址、与黄花岗起义相关的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和推动国民革命的重要场所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孙中山非常大总统府遗址上建立的中山纪念堂均成为广州是近代革命策源地的有力见证。

广州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位于广州市越华路小东营5号,已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原是清代私人府邸“朝议第”,后几经易主,但大屋依旧保持原有的三间四进的砖木结构传统建筑格局。1959年业主把旧址捐献给国家,辟为广州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延续至今。孙中山为推翻清政府统治,自从成立兴中会后,开展了多次起义,影响最大的就是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日)的黄花岗起义,也称为“三二九起义”。起义的指挥部设在这里,当天,负责筹备起义的总指挥黄兴亲率“选锋队”(敢死队)160多人由广州越华路小东营5号出发,攻打清两广总督署,起义爆发。这次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大大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吹响了武昌起义胜利的号角,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由于广州民众受革命进步思想影响较大,加上对外交通便利,易于得到海外华侨的支持,所以“三二九”起义在广州爆发。小东营5号是“三二九”起义筹备策划的秘密机关和起义指挥部,黄兴率领“选锋队”从这里出发攻占两广总督署。因而这一革命旧址有重要的革命历史意义和纪念意义。

这是一次由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发动的规模空前的武装起义。它动员了革命党人的主要力量,在海内外进行了广泛捐款活动并组建了严密的领导机构。在起义中革命党人牺牲很大,也是以往起义所罕见的。这次起义进一步唤起民众的革命斗志,加速了全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反清革命力量的壮大,为辛亥革命揭开了序幕。仅半年之后,武昌辛亥革命便摧毁了清王朝的统治。孙中山先生对这次起义高度评价:“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1]

广东咨议局旧址位于广州市中山三路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内,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也是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所在地。广东咨议局旧址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为一组中西合壁的建筑群,坐北朝南。主体建筑为圆形的两层高的砖木结构楼房,是西方古罗马式议会建筑,主楼前圆后方,大厅屋顶为半球形,八柱环列,空间开阔,有内外回廊。建筑坐北向南,正南面开阔地带有一石拱桥连接通道直达位于大东路(今中山三路)的大门,成为出入该楼房的通道。石桥两侧各有大小相同的石砌荷花池,置有石扶栏。整个建筑群颇具气势,中西方建筑风格融为一体,既有罗马式圆形建筑风格,又不乏中国园林建筑的小桥流水。1948年,大门入口改建四条罗马式大圆柱,气势轩昂。随着时间的迁移,广东咨议局旧址的原貌已有改变,原来直通大东路的大门口、通道及主楼建筑后面的部分楼房已不复存在,主楼及石桥、荷花池尚存。主楼于1958年被辟为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址,但其余旧址的建筑包括石桥、荷花池、旧址周围的绿化草坪等均为烈士陵园管理。

晚清时期实行预备立宪,在此成立广东咨议局,作为当时立宪派人士议事和公开活动的场所。议员们利用咨议局这一舆论机构,纠举地方官吏的贪污腐败,同督抚争夺对全省行政、财政、税收、法律的监督权,对关系广东民生大局的重大事情提出议案并极力争取粤督实施,并为此不惜与地方官吏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行政权起了制衡作用,中国式的议会民主制度在这里得到进一步发展。

咨议局旧址见证了中国近代民主政治艰难产生和前行的曲折历程,对于启迪民风、培养民主意识、促进广东地方建设等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1911年3月,广东同盟会会员温生才在广东咨议局门前刺杀了广州将军孚琦而被捕牺牲。1911年“三二九起义”失败后,牺牲的革命党人陈尸于广东咨议局门前,后由革命党人潘达微殓葬于黄花岗,并写了一篇“咨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的报道。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后,广东各界于11月9日在咨议局集会,庄严宣布广东脱离清政府,成立都督府和广东省议会。1917年,孙中山回到广州,进行捍卫民主的护法运动,这里曾是中华民国非常国会所在地,孙中山在此宣誓就任海陆军大元帅,设置军政府。1921年二次护法运动中,孙中山于5月在此再次宣誓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孙中山先生曾多次来到广东咨议局,进行演说、参加会议等。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中央党部于1925年10月由越秀南路迁至此处,成为国民党的决策中心和指挥基地。一些对革命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会议,如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暨各省区代表联席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等重大会议等都在这里召开。国共两党的著名活动家谭延闿、胡汉民、朱执信、何香凝、蒋介石、毛泽东、谭平山、周恩来、刘少奇等曾在此工作或活动。毛泽东在这里代理中央宣传部部长并主办《政治周报》。李富春主办的“政治讲习班”以及中央妇女部何香凝等主办的“妇女运动讲习所”的课室就设在大楼两侧的附属建筑里。省港罢工期间,工农群众还经常在这里集会。中国国民党中央北迁武汉后,这里成为国民党广东省党部所在地。1927年12月广州起义时,咨议局旧址是工人赤卫队的东路战场之一。

广东咨议局旧址的文物建筑融合了中式园林和西方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咨议局大楼为前圆后方的仿西方古罗马式两层建筑,建筑外围设一拱券廊式,简洁、立面的连续拱门及柱列富有韵律感。门口有4根古罗马式大柱,直顶天花。大厅的屋顶为半圆形向外凸起,内有8根大柱支撑和装饰,空间极为开阔。门外有一石拱桥,两侧各有大小相同的石砌荷花池,置有石扶栏。由主楼、荷花池、石拱桥、草坪组成一条中轴线,清幽静谧,自成一景,颇具中国园林之神韵。

可见,广东咨议局旧址作为辛亥革命史迹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是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资源,对于开展近代革命史和爱国主义教育可发挥很好的作用。

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纺织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原为广东士敏土厂,始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水泥厂。

孙中山曾在此推动和领导护法运动。分别于1917年和1923年两次在此建立革命政权,就任“大元帅”。1917年7月,孙中山率领部分海军南下,组织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开展护法运动,保卫辛亥革命成果。9月1日,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以广东士敏土厂为大元帅府,与段祺瑞军阀政府展开斗争。1918年5月,由于受盘踞在广东的桂系军阀及政学系的破坏和干扰,孙中山辞海陆军大元帅职离开广州,护法运动以失败而告终。1923年2月,孙中山驱逐陈炯明叛军,重返广州,建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还是在广东士敏土厂设立大元帅府。这一时期孙中山的思想和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开展国民革命。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正式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11月,孙中山应邀北上,商谈国是。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7月1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在广州正式成立。大本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国共合作方针的指引下,国民革命得以迅速发展。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是孙中山领导护法运动和促成国共合作的最好见证,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一处重要的革命史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中山纪念堂位于广州市东风中路,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在当年临时大总统府旧址上兴建的纪念性建筑物,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中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于1931年建成。这里原为清代广东巡抚署卫队——抚标的箭道。1921年5月,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在此建立临时大总统府,领导二次护法运动。1922年,广东军阀陈炯明叛变革命,炮轰总统府时遭到摧毁。孙中山逝世后,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决议在此兴建中山纪念堂,以纪念孙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富丽堂皇的仿古宫殿式八角形传统建筑,大堂内空间广阔,中央没有柱子,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杰作。堂内有孙中山的浮雕石像和《总理遗嘱》刻石,广场矗立孙中山全身青铜像,铜像基座上刻有《建国大纲》的内容。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位于广州先烈路,1961年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园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墨池、拱桥、墓塘、纪功坊、墓碑等。

1911年(宣统三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同盟会在广州起义失败,喻培伦、林时塽等86人(一说100多人)英勇牺牲,其中华侨29人。烈士的遗骸被抛弃荒野,后由善堂殓收,寻得死难者遗骸72具,同盟会会员潘达微以自己的房屋作押,购得墓地,将牺牲的烈士遗骸埋葬于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民国成立后,扩展黄花岗墓地。1918年方声涛募捐继续修建。1919年参议院议长林森发起向海外华侨募款,又增建了墓亭、纪功坊、乐台、四方塘等,1922年查得72人姓名。次年,于碑旁立石记名。此后又增建黄花亭、西亭、大门楼等,至1935年基本建成。主要建筑集中在中轴线上,有“浩气长存”牌坊、长达230多米的墓道、中段喷水池和石拱桥、墓冢、“缔造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邹鲁撰文的碑文《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等。两旁翠柏长青,黄花繁茂,孙中山亲手栽植了青松。墓前右侧有碑亭,内竖《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七十二烈士之墓》碑,刻着72位烈士的姓名,左侧竖着刻有1932年继续审查所得14位烈士姓名的《补书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广州革命烈士碑》。墓园西南角还有一侧门,拱形铁门额上嵌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道”10个大字。墓道旁排列着海内外各界人士致祭时敬献的10多方献辞刻石和一对青石透雕盘龙柱,还有起义烈士喻培伦的衣冠冢。孙中山书“浩气长存”四字镌于墓坊。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曾多次拨款进行维修。

黄花岗起义是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政权的一次重要起义,是武昌起义革命成功的前奏,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是辛亥革命中的重要文物建筑。墓葬建筑由林克明、杨锡宗设计。墓园建筑规模宏大,气魄雄伟,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又有西方建筑风格,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和中国近代建筑史的重要文物。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也反映了华侨的爱国热忱和对辛亥民主革命的积极支持,在华侨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三、广州辛亥革命史迹的保护利用

广州在保护和利用包括辛亥革命史迹在内的近代革命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第一,保护意识不足,开发利用意识不强。如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身居于广州烈士陵园内的广东咨议局旧址未能广为人知。多年来,有不少社会各界人士和政协委员等不断呼吁在中山三路恢复广东咨议局旧址大门,但一直未能得到解决。

有些辛亥革命史迹的保护状况不理想,受到自然或人为的破坏。如著名的广州新一军印缅阵亡将士公墓遭到毁坏,其公墓范围因各种建设变得支离破碎,完整性受到很大影响,严重破坏了革命史迹的历史环境和氛围,后人想去祭拜都难寻踪迹,至今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再如伍汉持是一位对辛亥革命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他的墓原位于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院内,后来肿瘤医院在搞基本建设时,将此墓迁移他处,伤害了伍氏后人的感情,在海外侨界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另由于保护规划细节方面的不当,造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内的先烈墓碑被草坪包围,致使游客无法亲临了解、祭奠的窘境。

第二,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充分发挥辛亥革命文化资源应有的历史和爱国主义教育作用。不少辛亥革命史迹随着城市发展的变化,被现代高楼所淹没,难以被发现。为纪念革命先烈而命名的先烈路,沿途分布着不少近代革命史迹,包括不少烈士墓,但是由于标识指引很少,宣传工作不足,导致广大市民都不知晓身边这些珍贵的革命史迹,更遑论外地游客。

第三,投入保护利用的资金不足。投入资金不足是制约辛亥革命史迹保护利用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广州的辛亥革命史迹分布在不同区域,保护级别不同,分属于不同的管理单位,造成保护利用程度存在一定差别,有些管理单位因财力、人力有限,在文物管理上显得力不从心,不能形成整体效应。而且由于史迹保护本身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加之现有体制、观念等原因,对外资和民间资金缺乏吸引力。

为了进一步做好辛亥革命史迹的保护利用工作,提出以下思路和对策。

1.提高思想认识,增加保护利用资金投入。保护广州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留住广州的历史文脉,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应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国家文物工作方针,进一步做好它们的保护利用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对于辛亥革命史迹保护的投入,不能要求短期经济上的“投入产出”,应着眼于科学发展观的长远利益,即提升广州的知名度和文化品位,优化广州的人文环境和投资环境,让历史文化资源能够永续利用。

2.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要整合省内外,乃至世界各地的研究力量,深化孙中山及辛亥革命在广东的历史研究,为擦亮广州近代革命策源地的品牌奠定更为扎实的学术基础。与孙中山、国民革命、国共合作等的历史遗存,是广州独有的资源。要利用这些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把广州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名城。因此首先要做好这些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做好“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的保护工作,将其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是要尽快恢复广东咨议局旧址大门,恢复原貌,扩大宣传面,为社会大众所熟悉。三是做好广州先烈路一带众多的辛亥革命史迹保护维修工作,进行整合,系统宣传。四是要全面恢复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原貌,保护好旧址周边环境,为民众提供一个感受历史、学习历史的良好场所。

3.做好辛亥革命史迹利用的相关配套设施,方便民众参观游览。需要做好辛亥革命史迹周边的交通、路牌指引以及相关标牌标识,在史迹点提供醒目的简明显目的文字介绍,整治周边环境,营造肃穆、良好的参观氛围。对于交通不便、位置偏僻的史迹,要提高史迹的公共交通可通达性。

4.开展广泛的宣传工作,扩大社会影响力。首先,可以通过各级人大、政协、民主党派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宣传辛亥革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其次,组织相关的专题活动和论坛,拓展对外宣传交流渠道。第三,重视开展相关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编写有关辛亥革命历史文化通俗读本,让广大市民了解近代民主革命的基本史实。要充分发掘鲜活、生动的史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广东顺应潮流、领先时代、与时俱进、求新求变的革命历史。同时结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程度,紧紧围绕爱国、革命、进步等主题,制作讴歌历史英雄人物、赞扬民主革命、反映广东辛亥革命历史的歌曲、影视作品、文学作品、戏曲、歌舞、电脑游戏和网络平台,用这些产品占领文化市场,通过形象生动的文艺作品,展现辛亥革命时期发生在广东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涌现出的重要革命人物,使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在青少年喜爱的电子游戏中,开发辛亥革命内容的作品,加强对辛亥革命的的宣传。通过更多的文化精品,不断增强广州的文化软实力,努力推进广州世界文化名城建设。

5.开辟辛亥革命史迹游览线路。将广州的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迹根据历史事件或分布区域,合理组织相关线路,努力打造几条品牌游览路线。“先烈路是全国最独特的、唯一以‘先烈’命名的道路”。[2]在这条道路上分布着不少辛亥革命史迹,是展示中国民主革命先烈和历史的“特殊博物馆”,将先烈路的相关史迹整合,建设辛亥革命旅游碧道,将先烈路建设成为民主革命纪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与省内其他城市的相关史迹联合组织旅游线路,扩大游览范围,在社会上营造具有正能量的良好氛围。

注释:

[1] 孙中山:《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2011。

[2] 覃辉银、谢雪娟:《运用广州革命文化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18年第1期。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旧址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纪念馆
孙中山的绰号
油画
法国领事馆旧址 见证重庆百年开埠史
访三合区苏维埃政府旧址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孙中山祖上因迷上风水致贫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