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帆,石海凤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指出,我国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机制;到2035年,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9]。在此背景下,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加快我竞技体育的训练体系朝着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发展。对竞技体育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提高,目前,在不合理的训练体系下,运动员进行艰苦的训练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治疗重于防伤、训练过程中目标不明确与急功近利思想、训练内容单调与理论失调、训练方式缺乏创新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一严峻的问题,需要要求教练员与运动员从注重“治已病“到注重”治未病“的思想转变。并且成为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对概念的解析、训练体系的内容、建议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构建集“训、科、医、教、服”一体化的科学化训练体系。
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并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为比喻,来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1]。“治未病”又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未病先防,一是已病防变。随着“建设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的提出,科学的训练体系备受关注,近年来我国竞技虽然取得长足发展,但问题依旧突出,如老队员退役后起之秀无法挑起重担,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各自为战,训练和竞赛无法紧密衔接。所以,设体育强国必须注重“治已病”到聚焦“治未病”的科学训练体系。
明天的训练从今天的恢复开始。在运动生理学中恢复过程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和运动结束后,各种生理机能和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变化过程[2]。目前,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一直都是备受的训练问题,竞技水平提高,离不开两者的合理训练。随着竞技体育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训练目标也越来越明确,训练的手段也越来越多元化,寻找有效、安全性强、与训练相结合的恢复方法是体育科学研究长期以来的重点与热点。与此同时,对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恢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在运动实践中训练致疲致伤以及有效恢复是运动训练得重要内容;往往在运动训练中训练与恢复往往脱离开来,使运动员在实践过程中大运动量或者大强度的进行训练,训练后恢复性训练却无法跟进,最终到伤病和下一阶段的训练质量降低等问题。国家游泳教练陈运鹏认为:“合理安排训练的本身就是最好的恢复,如果训练安排得不合理,甚至胡练,即使以后泡在人参汤里也无济于事”[3]。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伴随着运动员的疲劳恢复与多学科的训练监控,以实现运动的应激适应生成竞技能力[4]。所以,没有训练恢复就没有训练。
竞赛是各项体育运动发展的杠杆,是检验训练效果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竞赛体系对于竞技体育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学校体育是整个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学校体育的运动训练体系是国家培养运动员的基本途径。为此,学校体育、社区体育、竞技体育实现整体联动,为实现构建竞赛赛制与学校体育衔接体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体系竞赛体系,对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实现及其重要。
2.2.1 根据项群划分,可以把竞赛划分为以个体参与形式为主的体能主导类力量性、速度性、耐力性竞赛,可以根据该项群中的主导性因素制定相关赛事,如:田径中100米的主导因素以素质、机能、形态为主;3000米中以机能、素质。让更多的学生和群体参与其中,发现自己长处,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自信心,更好地推动全民健身的开展;开展以小组参与形式为主的技能主导类难美性和准确性基本技术竞赛,如足球中两组学生之间颠球比拼和绕杆射门比拼等,通过这些基本技能竞赛能够提升学生的足球的基础技能和球感,达到比赛带动训练的目标;开展以班级和团体参与形式为主的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同场对抗性、格斗对抗性的战术竞赛,如足球中越位与反越位战术、无球跑动战术、篮球中人盯人战术等,开展以班级和团体的战术竞赛主要提高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2.2 根据学校内外划分竞赛形式,分为校内体育竞赛,如班级赛、年级赛、校级联赛赛、高校老乡赛;校外体育竞赛,如友谊赛、邀请赛、锦标赛等一系列赛事。通过体育竞赛,推动体育活动的开展,也是检查教学质量、训练效果,提高基本技能,是营造校园体育活动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动训练科学化的根本出路在于认识规律、遵循规律;运动训练理论是运动训练实践的先导,起到指导、支配训练行为的作用,其认识深度、把握程度、更新速度直接影响着竞技体育的发展[4]。
运动训练理论源于运动训练实践,又指导着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4]。目前,我国的训练实践存在着与训练理论相脱节,各自独立发展。同时,大部分基层教练员依旧依靠自身长期的实践经验指导训练。所以构建训练理论越训练实践衔接体系对我国竞技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科学的运动训练是在正确的运动训练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理论的科学性越强,训练的效果就越好,否则就适得其反,同时运动训练理论源于运动训练实践,又指导着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5]。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我们应当知道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领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给教练员和运动员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需要教练员以及科研单位进行不断进行科学研究,把握各个运动项目规律和训练规律,努力实现训练理论与训练实践相衔接,形成科学的运动训练监控、科学的身体机能监控、科学的饮食监控、科学的伤病治疗、预防监控,构建理论与实践协同发展促进的一体化科学管理训练体系。
2016年10 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体医融合”首次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同时,体医融合成为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群体训练的创新方向[6]。体医融合”是将医疗的生理、生化等指标运用到体育运动中,发挥医疗的监督、指导作用,以确保体育运动的科学性、安全性、可持续性。对于竞技体育而言,竞技体育具有竞赛对抗性得特征,优异运动成绩得取得不仅需要科研得支撑,也需要医疗系统对运动员提供运动损伤、急救得医学处方[7]。在不科学的高强度大负荷运动下运动身体机能易受破坏,从而导致遇到伤病的发生。目前,“体医融合”是将体育与医疗系统的优势相对接,防止各自为战,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渗透、协调发展[8]。达到缓解运动疲劳,提高运动成绩,预防伤病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
在竞技体育的训练过程中,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科学治疗是科学训练不可缺少的部分,关系到运动员下一阶段的训练以及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和运动寿命的长短,甚至关系到运动员在最佳竞技状态的竞技能力的保持时间。所以科学的预防和治疗在竞技体育的训练体系中显得特别重要。搭建体医融合得健康科学训练体系,实现医体技术融合、信息资源共享融合,使竞技体育训练更具科学性、医学手段更具实用性。
目前,受到社会学、训练学诸多因素的影响,受到地域、教练员等条件的限制,早期定向选材总会有“漏选”“错选”“非最佳选”等情况发生[9],为了改变这种现象,通过跨界跨项目选材,不仅可以解决竞技体育发展的后备人才系统性的不足,还可以打破各省份和专项之间的选材壁垒,让更多的运动员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奖台,同时不耽误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更快的让运动员在不同的环境、项目中发挥运动员自身的优势,找准自己的核心位置,对提高我国训练体系的效率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
各级专业队、俱乐部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选材体系—训练体系—培养管理体系—竞赛体系,扩大基层运动的参与人口做好选材金字塔的塔基,为我竞技体育发展输送后备人材。当前我国各年龄段的青少年训练存在连续性脱节,部分冷门项目后备人才严重缺乏或断裂,热门项目的各阶段训练内容不合理等问题,当前,面对这一问题,需要以青少年基点,把选材和培养以及训练挂钩起来,小周期和大周期相结合,改变以往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竞技体育核心队员的缺失已经严重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和进步。核心队员在竞技场上具有机智果断、全局和整体意识的素质;具有领导和组织指挥能力;更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全面的技术,在比赛的关键阶段取胜的作用和在场下要起到榜样的作用。同时必须重视各个位置、各个项目多核心队员的培养、选材、训练,以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效果,提高整个团队技战术的衔接,使得整体竞技水平不受到其他核心队员的缺失,而导致竞技水平的下降。
随着我国运动训练不断科学化,重视训练过程出现的各项问题更加重要,例如:网球运动中的肩袖损伤、篮球运动踝关节扭伤及自行车运动员膝伤等问题,都是需要科学的跟踪,针对容易出现的问题改进训练方法,进行科学预防,从而对跟踪训练过程而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探索出各个项目的关联性,寻找项目训练基本规律,创新训练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训练,提高训练的效率。
据彭杰论文指出,在我国要培养一名奥运会金牌运动员,国家大约需要投入2000万人民币[8]。所以,延长运动生涯,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是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应该审视的重要问题;网球运动员费德勒39岁高龄,依旧保持着高水平的竞技能力,这与科学得当的训练方法手段的是密不可分的。这说明运动员运动生涯的延长,训练方法手段是否科学是关键,科学合理的控制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有利于运动员竞技能力长期保持,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实现短期对运动员培养投资的最大收益。
构建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各个学科、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部门要做到沟通协调和联动,一切都要以运动员的训练为中心,将近期训练的培养目标和运动员的长期培养体系融为一体。同时要厘清楚跨界选材的各项科学指标,如何实施青少年的梯队建设,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后期发展,核心队员的培养问题和运动员训练过程的跟踪数据的采集问题等,只有聚焦到“治未病”上来,做到未病先预防,出现问题及时解析的科学体系。
最后,构建跨学科、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竞技体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加强科研攻关、科技服务和医疗保障工作。加大对训练基地和学校的科研、医疗、文化教育等支持。